(圖片來源:人民視覺)
經濟觀察網 王義偉/文明天(2020年9月19日),蔡英文當局將要為7月30日去世的臺灣前領導人李登輝舉辦追思會,為此,美國專門派遣副國務卿克拉奇(Keith Krach)赴臺參會。
臺灣藍綠兩大政治派別、以至臺灣社會各界對李登輝有不同的評價,而明天的追思會,等於是臺灣當局對李登輝的蓋棺論定。
李登輝是近幾十年來兩岸關係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筆者對此人的經歷和歷史地位也有一個簡要的概述。
綜合而言,李登輝的一生分為4個階段,可以用16個字概括:結緣農林、由農轉政、由統轉「獨」、「臺獨」教父。
所謂名正言順,在敘述這四個階段之前,先把名稱搞清楚。1940年,佔領臺灣的日本殖民當局發起更改姓名運動,李登輝改名為巖裡政男。故而,李登輝有兩個正式的名字。
李登輝人生的第一個階段,是日據時期,從1923年出生到1946年。
李登輝屬客家人,祖籍福建永定,1923年1月15日出生於臺北州淡水郡三芝鄉(今臺北縣三芝鄉)埔坪村。因為父親李金龍是警察,調動頻繁,李登輝也因此隨父不斷搬家、轉學,從6歲到12歲期間念過四所學校。1943年,李登輝赴日,就讀京都帝國大學。因日本不準殖民地的學生攻讀法政科系,李登輝選擇該校農學部的農林經濟專業就讀。1945年臺灣光復。1946年,李登輝返臺,進入臺灣大學農業經濟系繼續其學業。
因為上述經歷,農林專長成為李登輝的人生底色。後來他兩次赴美,先後求學於依阿華大學和康奈爾大學,學的都是農林專業,並獲得了康奈爾大學的博士學位。
李登輝人生的第二個階段,是兩蔣統治時期,時間跨度為1946年至1988年。
這個階段前期,雖然李登輝也曾因思想先進加入臺灣共產黨,但總體而言,他是一直沿著農林專業這個方向往前走的,並擁有臺灣大學教授這樣一個較高的社會地位,其兼任的社會職務也和農業有關。
這期間,因為曾經加入共產黨的緣故,李登輝至少兩次被臺灣情治部門逮捕、審查。
筆者分析,被臺灣情治部門調查的經歷給了李登輝極大的刺激,促使他認清現實,從學術道路上走出,轉而投身政治。
1971年,李登輝加入國民黨,開啟從政之路,並迅速成為臺灣政壇的新星。
1972年,蔣經國出任臺灣「行政院長」,延攬李登輝入閣,擔任「政務委員」,主管農業。此時的李登輝雖然進入臺灣政壇,但身上依然有農林專業的痕跡。
1978年,蔣經國出任臺灣領導人,李登輝被任命為臺北市長。1979年,李登輝成為國民黨中常委。擔任臺北市長和國民黨中常委,標誌著李登輝逐漸褪去農林專業這個技術官僚的外衣,正式成為一名職業政客,並踏進了國民黨的權力核心。
此後李登輝快速升遷,直至一人之下、萬人之上。1981年,李登輝被任命為臺灣省主席。1984年,李登輝就任臺灣「副總統」,成為蔣經國欽定的接班人。
李登輝人生的第三個階段,是主政臺灣時期,時間跨度為1988年至2000年。
1988年1月蔣經國逝世,李登輝在很短的時間內繼承權力,既成為臺灣領導人,也當上了國民黨主席,集黨、政大權於一身。此後在1990年和1996年的兩次選舉中,李登輝均競選成功,續任臺灣領導人。
這個時期,除了內政方面大刀闊斧的改革、開放,在兩岸關係方面,李登輝主政前期以促進統一為主,主政後期逐漸暴露、明晰了其「臺獨」面目。
1990年8月,李登輝當局組建「國家統一委員會」,當年10月,組建海基會。
1991年2月,臺灣「國家統一委員會」制訂《國家統一綱領》。該綱領確認了「一個中國」的目標,強調「大陸與臺灣均是中國的領土,促成國家的統一是中國人共同的責任」。
1992年,兩岸兩會在香港多次商談,達成「九二共識」。
1993年4月,大陸海協會會長汪道涵和臺灣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在新加坡見面會談,是為著名的「汪辜會談」。
1994年是李登輝由統轉「獨」的轉折點。
這一年,日本作家司馬遼太郎採訪李登輝並發表訪談記錄。司馬的原文題目為「場所的悲哀」,臺灣《自立晚報》在翻譯刊登時將題目改為《生為臺灣人的悲哀》。在訪談中,李登輝把臺灣稱作「無主之地」,認為國民黨是「外來政權」,並自稱摩西,要率領民眾建立「臺灣人的國家」。
這篇訪談一經披露,島內外輿論一片譁然。
之後李登輝於1995年訪美,意欲依仗美國推行漸進式「臺獨」。這引起大陸方面的激烈反應,不但大陸媒體口誅筆伐,人民解放軍也連續舉行大規模軍事演習警告「臺獨」,甚至將飛彈彈著點劃定在臺灣南北兩個港口附近,等於對臺灣的航運進行了封鎖。這個時期被專家學者定義為1996年臺海危機。
臺海危機之後,李登輝對其「臺獨」主張已經不再掩飾。1999年,李登輝拋出「兩國論」,同年,李登輝出版《臺灣的主張》一書,主張將中國的分為七塊。
在此之前,大陸的《人民日報》已經給李登輝定性,稱其為「臺獨」的總後臺。
李登輝人生的第四個階段,是夕陽期,時間跨度為2000年至2020年。
這個時期的李登輝,在臺灣政壇的影響力大不如前,但依然活躍,並被島內外的「臺獨」勢力尊為精神領袖。可以說,這個時期的李登輝是以「臺獨」教父的身份存活於世上。
讓海內外尤其是大陸網友同感震驚的,是李登輝驚人、旺盛的生命力。20年的時間內,島內數次傳出李登輝病危的消息,但每一次都被證明是假消息。直到今年7月30日,李登輝走到了人生的終點,活了整整98歲。
在兩岸關係發展進程中,李登輝是推動臺灣偏離統一方向、走向「臺獨」的第一人,具有特殊的歷史地位。
如果將來兩岸以和平方式、或者以很小的代價實現統一,那麼在歷史學家的筆下,李登輝的所作所為,算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小插曲、小曲折。
如果將來兩岸以非和平的方式、以激烈的方式、以生靈塗炭的代價實現統一,那麼,李登輝就是始作俑者,就是中華民族的歷史罪人。
蓋棺未論定,兩岸以何種方式統一,決定了李登輝在歷史上處於什麼地位。
這一天還沒有到來,應該也不遠了。
別了,李登輝;別了,巖裡政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