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專欄」李裴:以史為鏡

2020-12-22 天眼新聞

人鏡相對,總有一種好奇,鏡像的反觀是奧妙的。李白詩云:「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白居易道:「皎皎青銅鏡,斑斑白絲鬢。」透過鏡像感嘆歲月年華,寄寓喜怒哀愁;唐太宗感慨:「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將鏡像提升到正形象、知規律、明家國大事的高度。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在於歷史、現實、未來是相通的,現實從歷史而來,又決定未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是一面鏡子,從歷史中,我們能夠更好看清世界、參透生活、認識自己。」歷史,記載著一個民族的興衰榮辱,鐫刻著一個國家的精神基因,是人類探知世界的真實記錄,是前人知識、經驗和智慧的百科全書。以史為鏡,我們可以思接千載、視通萬裡,看成敗、鑑得失、知興替、明過失,進一步加深對國家、社會、民族及個人成與敗、興與衰、安與危、正與邪、榮與辱、義與利、廉與貪等方方面面的思考。「往古者,所以知今也。」知其所來,識其所在,才能明其將往。正是歷史這面鏡子,讓我們得以進入人類千萬年生活的縱深,知道自己從哪兒來、往哪兒去。  以史為鑑才能避免重蹈覆轍,才不會走彎路,更不會走錯路。杜牧感言:「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黑格爾說:「人類從歷史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沒有從歷史中吸取任何教訓。」我們以史為鏡,不是為了從成功中尋求慰藉,更不是為了躺在功勞簿上、為迴避今天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尋找藉口,而是為了總結歷史經驗、把握歷史規律,增強開拓前進的勇氣和力量。  歷史,訴說著過去、定義著現在、引導著未來,是最好的教科書、最好的老師、最好的清醒劑。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鑑歷史,可以帶來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開創明天的智慧。  我們要注重以史為鏡,涵養深遠的歷史眼光、深厚的歷史智慧和深邃的歷史思維,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現實工作、更好走向未來。要重視歷史了解昨天,以歷史的「顯微鏡」標示過往。習近平總書記說:「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麼出發。」只有弄清楚我們從哪兒來、往哪兒去,很多問題才能看得深、把得準。  我們要像用顯微鏡一樣,撥開歷史迷霧,還原歷史本真,豐富歷史智慧。要敬畏歷史,堅決反對一切形式的歷史虛無主義,拒絕憑空捏造,決不能歪曲歷史,更不能逆歷史潮流而動。要研究歷史把握今天,以歷史的「放大鏡」啟示當下。了解歷史、尊重歷史才能更好把握當下。對古代的成功經驗,我們要本著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學態度,牢記歷史經驗、牢記歷史教訓、牢記歷史警示,從歷史之鏡中強化使命擔當,搶抓歷史機遇,只爭朝夕、苦幹實幹,創造出無愧於歷史和人民的業績。  要借鑑歷史開創明天,以歷史的「望遠鏡」昭示未來。以史為鑑、與時俱進才能更好走向未來。我們要善於端起歷史的望遠鏡認識和把握社會發展規律,在紛繁複雜的表象背後,觀大勢、謀大局。要善於登高望遠,從歷史維度、長遠角度、戰略高度看問題,認清事物發展的本質,從歷史沉澱中增強走向未來的力量,作出新時代應有的歷史貢獻。  「觀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一瞬。」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徵程上,唯有端正歷史觀,「以數千年大歷史觀之」,才能擦亮一切歷史沉澱的精神瑰寶。我們要常照歷史之鏡,樹立歷史的思維、擎起歷史的火炬,讓它照亮前行的路。   來源:《當代貴州》2020年第1期

編輯  韋倩

編審  李坤

相關焦點

  • 「心理專欄」當肯恩威爾伯遇到儒家⊙王嶽
    多種力量的組合,多方麵條件的匯聚,依循西方人自身的心路歷程,於是興起了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新時代運動」。在1997年1月4日的德國報紙Die Welt中,評論家稱他為「在意識進化領域裡最重要的思想家」。根據Frank Visser的說法,他是「美國最為新潮的學院派作家」,也是第一個在生前就出版文集的哲學心理學家。
  • 「名家專欄」李裴:朝新處闖
  • 【和歌山專欄】騎行謠言大破解-「意象訓練」
    主觀及客觀感覺在之前騎行謠言大破解的專欄文章中,筆者曾經好幾度都提到過騎行的本質在於身體移動而不是體重移動,重心移動是自然跟著身體動作來改變,如果不知道這個觀念的話,就無法做到以身體動作進行的意象訓練,畢竟人是沒有辦法想像自己所不知道的觀念。 不過,我們卻可以透過意象訓練來學到這項技術。
  • 球星被前妻爆荒誕性史!「粉絲睡不夠換媽媽」無碼視頻遭洩露!
    近日,臺灣36歲SBL裕隆隊人氣球星、前國球手周士淵,上月遭前妻「陳小姐」爆料離婚前多次約炮外遇,「像公狗一樣」上酒店找小姐,甚至還和SWAG儘管周士淵不認,前妻近日再爆他的「超狂性史」,驚吐周士淵不僅睡球迷,還在球隊夏令營時「上了學童的媽」,荒唐淫亂的私生活連隊友都看不下去,主動向陳小姐通風報信。「他(指周士淵)」不只睡一個球迷,是好幾個耶...」,陳小姐近日接受《鏡周刊》專訪爆出前夫超狂性史,據悉,裕隆球隊每年都會辦夏令營,邀請國小學童參加,周士淵卻將此當成自己的「獵豔場」,在指導時藉機和學童媽媽搭上線。
  • 「新·光神話 帕爾提娜之鏡」黑彼特手辦發售
    「新·光神話 帕爾提娜之鏡」黑彼特手辦發售 動漫 178動漫整編 ▪ 2020
  • 《設計 啊》人氣專欄「解散」的設計師—岡崎智弘の設計觀察
    將為你介紹的是《設計 啊》人氣欄目「解散專欄」設計師岡崎智弘的設計觀察。通過五個板塊,為你做詳細的介紹:《設計 啊》の欄目介紹、岡崎智弘の個人簡介、岡崎智弘の設計觀察方法介紹、岡崎智弘の作品介紹、紙工通信對岡崎智弘の採訪。閱讀時長:5-10分鐘在2020年上半年,一首來自日本的排版歌刷爆了朋友圈。
  • 以史為鏡 勿忘初心
    近日,上海市委書記、市委「四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組長李強指出,開展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學習教育,是市委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建立健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長效機制的重要部署。 通過「四史」學習教育,我們要矢志不渝堅守共產主義理想信念。
  • 【莎莎婦女銀袋】「星洲司令」與史卓豐故劍重逢
    這是自去年11月21 日「龍騰摘星」在史卓豐胯下於跑馬地的賽事跑獲亞軍之後,練馬師苗禮德與史卓豐的首次合作。 曾幾何時,「星洲司令」與史卓豐合作無間,這對人馬組合,於2018年攻下香港經典杯,為該駒迄今在港的代表之作。史卓豐期待與「星洲司令」故劍重逢。
  • 以史為鏡 「修煉」自身
    隨著「四史」學習教育的不斷開展,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成為黨員學習的必修課。作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學習教育常態化的重要內容,老街公司黨支部每月開展「四史」學習教育,利用多種形式確保「四史」學習教育的落實。在開展「四史」學習的同時,也以史為鏡,不斷加強黨員自身的「修煉」。
  • 蘇工名家核雕「荷葉彌勒」作品圖片欣賞,寓意合一
    核雕「荷葉彌勒」核雕「荷葉彌勒」核雕「荷葉彌勒」核雕「荷葉彌勒」核雕「荷葉彌勒」
  • 「李老師專欄」大野耐一先生 40年前諍言的聯想
    但第2、3項根源於設備管理、操作的問題,則需「人員的行業專業技術與對設備的精通」才能奏效。以下是兩則具體的問題與改善機會例子:包括既有老員工與新招募的人員,羅列著未曾見過與操作過,老闆親自到歐洲去採購來的最新設備。也沒人仔細研究過操作手冊,而巡迴各公司的代理商工程師則說,如果熟讀、照著操作手冊作業,會成為頂尖的工廠。
  • 「心學專欄|邵明」正向思考背後的文化問題⊙邵明
    洛克菲勒大學細胞生物學博士,美國暢銷書作家芭芭拉艾倫瑞克(Barbara Ehrenreich,1941-)所著的《失控的正向思考》,為我們揭露出美國文化中的問題。芭芭拉是一位活躍的社會活動倡導者,曾任美國《時代雜誌》專欄作家,還曾在紐約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著名國際高校任教,然而她其實出身於社會底層,父親是礦工,前夫是卡車司機,因此她特別關注社會底層人群。
  • 以史為鏡擦拭初心,以史鑑今砥礪前行
    以史為鏡擦拭初心,以史鑑今砥礪前行 2020-07-01 10: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筧美和子 |「僕と彼女の愛の日日」
    「僕と彼女の愛の日日」 《FLASH》 2019 No.01.01-08-15
  • 「國韻春潮」易俗社、三意社22本經典大戲,新春「王炸」登場!
    回溯這一年,聽到最親切的,大概是戲迷訴肺腑,「看完你們的戲,真像過年了」。眼見牛年春節不遠,不拿出十分「牛氣沖天」的氣勢,如何滿足廣大戲迷的年終期許、擦亮「看經典大師,到百年易俗」的金字招牌!歷經數月籌備,我們西演LIVE終於可以驕傲地為您奉上——「國韻春潮」春節檔。
  • 以「史」為鏡破心賊,「以人為鏡」照見的往往不是得失,而是……
    唐太宗在謀臣魏徵死後痛心疾首地說道:「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這不過是一代帝王的由衷感慨罷了,但平民百姓不可能完全感同受身,尤其是「以人為鏡」照見的往往不是得失,而是悲喜和榮辱。
  • 中研院近史所「思想文化史」研習營
    中研院近史所「思想文化史」研習營 研習目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本年度將舉辦「思想文化史
  • 以史為鏡擦拭初心 ,「聲」臨其境淬鍊黨性~這裡的誓詞教育館啟用!
    以史為鏡擦拭初心 ,「聲」臨其境淬鍊黨性~這裡的誓詞教育館啟用!↑ 點擊「綠色青浦」輕鬆關注~「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綱領,遵守黨的章程,履行黨員義務,執行黨的決定……」入黨誓詞字數不多,記住並不難,難的是終身堅守。
  • 「特約專欄|劉莞」在臺灣尋訪民國大師⊙劉莞
    胡適是五四時期引領一代風潮的人物,為當時的中國學術界帶來了西方角度的新視野。雖然他所主張的實證主義研究範式在今天看來頗值得商榷,但是他奮力高張的「民主」與「自由」的精神,至今仍然觸動人心。我在大學時代讀到胡適先生的作品,便有「一見傾心」的感動。後來又常聽到陳復教授常提到,他的文章中徹底白話文的語言風格,就是深受胡適影響,從而更對胡適傾慕不已。
  • 傳播與藝術名家系列講座之「Urban Ergonomics」
    由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主辦的「傳播與藝術名家系列講座」之「Urban Ergonomics」於2020年11月30日下午在澳科大N座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