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京報網
新京報訊(記者 王卡拉)12月16日的國家醫保談判現場,除了備受關注的PD-1之外,還有多種抗癌藥、中藥等也在展開談判。面對這場「大考」,不少企業是「新考生」,初來乍到,諸多不了解。還有企業是「三進宮」的老手,久經沙場。但最終成功與否,還要看企業的報價是否能夠按規則「達標」。
談判後:
有人「感覺自己當了回明星」,也有藥企呵斥記者不懂事
醫保談判「大考」,幾家歡喜幾家愁。在全國人大會議中心大門外,20多名媒體記者蹲守一天,但與前兩日相比,企業的口風更緊了,絕大多數企業不願透露任何信息。個別企業透露「談判成功」,有一家甚至在門口拍照留念。有的企業談判人員身上背著的包透露了企業信息,如麗珠、百濟神州。也有的企業在排隊入場時被點到了名字,如安進、諾華、三生國健。
企業代表在門口拍照留念。
上午11點05分,一家企業參與談判的三人滿臉洋溢著喜悅走出大門,面對記者的追問,其中一人笑著說:「挺成功的,在我們預期之內,但不讓說。」這位先生笑著坐上了車,關門前他拋出了一句話:「感覺自己當了一回明星。」
而在他們之前出來的另一家企業似乎並不順利,三人在一群工作人員簇擁下上車準備離開。面對新京報記者的提問直接擺手,在聽到追問「能否透露是哪家企業」時,直接說了句「你怎麼這麼不懂事」。
12點45分,又一家企業結束談判。「談得不錯,都在預期之內,今年談判仍然很嚴,但沒有出現靈魂砍價。」上車前,這位企業代表給自己點了支煙。當新京報記者追問企業是什麼品種時,對方表示「我們什麼都有,好多品種。」
上午場臨近結束時,一家下午即將進場的江蘇藥企談判人員來現場打探,笑稱自己是打醬油的。「我們藥品新上市,骨科的中成藥,第一次談,也不太了解具體情況。」該女士表示,公司為了這次談判準備了半年時間,但沒有談判經驗,期待成功。而這家沒有經驗的「新手」最終談判成功,下午3點20分,他們出來後向記者透露了好消息,但也直呼壓價相當狠,超出了他們預期。「降幅讓保密,但大大超出預期,價格有點低。」
下午場談判企業排隊入場。
而對於老手而言,此次談判相當熟門熟路。一家企業帶頭談判的老總稱自己這次是「三進宮」,這次帶來了兩款藥,跟在他後面的兩人一人手持一疊資料和一個計算器。不過談判結束後,他們並未向記者透露結果。
三生國健一名在場外等候的工作人員表示,公司此次有兩個品種參與談判,其中一個是依尼妥單抗。依尼妥單抗剛於今年6月獲批上市,獲批適應症為治療HER2過度表達的轉移性乳腺癌。該工作人員表示,目前醫保紅利只有3%,可能與疫情也有一定關係,但進入醫保對於產品銷售額的幫助仍然很大。
新疆金世康藥業:「壓得太狠,觸碰到成本線」
這一日,大部分企業談判人員走出大門時步履匆匆,面對媒體的圍追堵截隻字不談。只有新疆金世康藥業董事長王豪鵬在談判失敗後道出了自己的心聲。
「壓得太狠了,60%多了,觸碰到了成本線。」王豪鵬指出,一個藥從研發到上市,至少需要15-20年的時間,研發成本高且成功率非常低,如果把價格壓得太低,企業很難生存,如何驅動創新發展?「我建議至少給創新性藥物開闢通道,給創新藥三五年適應市場的時間,有了份額後再來降價格。藥品剛一上市就是低價,如何鼓勵企業創新,企業如何發展?」王豪鵬稱,公司這款治療類風溼病的中成藥,已經上市三年,針對類風溼疾病。他悲觀地表示,如果進不了醫保,小企業只能讓人參股或賣掉。
新京報記者在國家藥監局及公司官網查詢到,新疆金世康藥業目前僅有一款藥品批文,為祛寒除溼散,該藥用於類風溼關節炎寒溼痺阻證,症見關節疼痛、關節腫脹、關節壓痛、晨僵等。來自烏魯木齊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新市區)官網發布的信息顯示,祛寒除溼散是一劑祖傳的治療類風溼病藥方,政府力挺企業研發,給予了諸多資金支持,使該藥成為新疆十年來首個通過原國家食藥監局認證、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藥,研發企業新疆金世康藥業也憑藉此藥從新疆醫藥行業脫穎而出。
「新藥是經過動物試驗、II期、III期臨床試驗獲批上市的藥,療效和安全性肯定都是非常好的,像這類藥就應直接拉入國家醫保,讓市場去進行檢驗幾年後再進行價格談判,給企業一個緩衝期。」王豪鵬認為,醫保局找的參照品要在功能上相似,或者拿新藥與新藥對比,而不是把新藥和老藥對比,和仿製藥對比。
而在北京鼎臣醫藥管理諮詢中心負責人史立臣看來,獨家品種以中藥居多,所謂的獨家藥物有的只是該產品是獨家,但治療某個疾病的產品不一定是獨家,國家醫保和獨家產品談判依靠的是替代性,替代性越強,壓價幅度越大,因為完全可以使用別的藥品替代。
分析:企業應吸取教訓學會談判策略
「醫保支付未來應該是30%用於支付仿製藥,70%用於支付罕見病用藥和重大疾病、臨床急需的新藥。」史立臣告訴新京報記者,醫保保的是基本,針對重大疾病、臨床需求量大的藥物,國家醫保目錄會持續調整結構,逐步放入。而最終能否進入目錄,還要看企業的定價策略和降價幅度。
據了解,本次醫保談判採用比價談判,與此前的競標式談判相比更為溫和。國家醫保局先確定醫保支付預期價,由企業報價兩次,兩次報價均超過預期價15%的藥品將會出局,落在15%以內就算談判成功,企業只需考慮醫保局官方測算價格,這成為談判關鍵。
「有的企業完全是靠碰運氣,沒有策略可言。」史立臣指出,好的報價策略,應該先仔細研究國家帶量採購、各省份集採及2019年的醫保目錄談判情況,現有競品的價格體系及替代性強的產品的價格體系,甚至有可能想辦法獲得競品或替代性強的產品的報價策略。醫保談判和國家帶量採購不是一個量級的價格談判,這時需要企業核算自身的生產成本、經營成本、相關的營銷成本,再加上合理的經營利潤來形成企業可接受的底價。要衡量這個底價與其他競品可能底價之間的關係,也就是說自己的所謂底價是不是到了行業最低線,是不是有明顯的價格優勢和成本優勢。
「從2019年的醫保目錄談判就可以看出,醫保目錄的價格談判和國家帶量採購價格談判相比,明顯要緩和一些,所以藥企應在自身可接受的底價基礎上有一個合理的增幅,在增幅之上進行報價。」史立臣指出,從2019年至今,國家帶量採購、醫保目錄談判、各省份集採如火如荼地進行,醫藥產品進入降價的趨勢已不可避免,企業經營壓力驟然放大,很多產品的利潤已經無法滿足支持龐大的營銷團隊的需求,預計到2021年,將有很多藥企對營銷團隊進行整合、裁撤,預計2021年中國的醫藥行業將進入第1次較大規模的調整期,甚至成為中國醫藥企業發展的分水嶺。
校對 薛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