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健識局
中成藥銷售面臨的「三座大山」正在壓來
作者:小米
來源:健識局
全文2337字,閱讀需8分鍾
12月17日,「藥界一哥」恆瑞醫藥股價一度漲停,「恆瑞PD-1產品通過醫保談判」的消息一天前就開始發酵,助推恆瑞迎來多年未見的股價大幅上漲。
從來只見新人笑,當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PD-1等創新藥的醫保談判結果之際,參與此次談判的「悲情角色」——大批中成藥品種卻被輿論忽視。
外界很少了解的是:此次醫保談判意味著中成藥行業超額利潤的時代徹底終結。
2019年7月,國家醫保局曾印發通知稱:各省市統一使用全國醫保用藥目錄,今後不再允許地方增補醫保目錄品種,原有增補品種給予三年過渡期。
「地方增補」曾經是各家製藥企業「曲線救國」的重要途徑,地方醫保的準入標準相對較低,而且對本地企業會有偏向。尤其是廣東、河南等醫藥大省,能進入這些省份的醫保,同樣可以收穫豐厚。
進可謀國家醫保、退可保留院外市場的價格體系,地方醫保成為大量中成藥企業的最佳選擇。
然而2017年醫保局的通知把這條「隱蔽利益通路」徹底堵死,明確規定地方醫保增補目錄將於2021年底徹底退出歷史舞臺。而且,2020年這次醫保談判規定:2019年12月31日前,進入5個(含)以上省級醫保藥品目錄的藥品納入價格談判。
今後,潛伏在地方醫保目錄中的大量中成藥將無所遁形:要麼談判降價,進國家醫保,要麼就直接出局。
在本次醫保價格談判的首日上午,一家談判成功的中藥企業代表向媒體表示:其獨家品種最終降價30%成功中標。根據參與談判的現場代表透露,中成藥此次談判的平均降幅在30%—40%。
這次的醫保談判,其實也是眾多中成藥企業的末日黃昏。
曾謀求退出醫保
中成藥另有生存法則
健識局梳理發現,從地方醫保目錄中進入此次價格談判的中成藥共有154個,其中不乏知名品種。
這些品種大多是各家中成藥企業的明星產品,如健胃消食片和複方草珊瑚含片,是江中製藥常年廣告轟炸的品種;感冒靈顆粒則是華潤三九每年換季時必大力推廣的產品,六味地黃軟膠囊,則是同仁堂的核心產品。
此前,這些產品出現在一些省份的地方醫保目錄中。健識局梳理發現,健胃消食片進入了遼寧、四川、安徽、山東、江西等19個省份的醫保目錄。感冒靈顆粒則進入了雲南、四川、河南等多個省份的地方醫保目錄。
據米內網數據,2019年在中國公立醫療機構終端超10億產品中,共有37個為地方醫保目錄品種,銷售額共計為769億元。
但按照國家醫保局的規劃,這些品種將遭清退。未來幾年,上千家藥企的百億市場規模將受衝擊。
多位業內人士向健識局分析,對依靠地方醫保目錄而存活的中成藥品種來說,2020年談判將是上述中成藥以「醫保」的身份進入全國公立醫院市場的最後機會。
此前,對於部分偏重於零售市場的OTC品種來說,公立醫院的銷售渠道更加複雜,全國醫保目錄對其的吸引力並沒那麼大。
2014年6月,東阿阿膠董事長秦玉峰就曾公開表示,雖然旗下產品複方阿膠漿進入醫保目錄,但「受產品降價壓力,生產一支就虧一支」。複方阿膠漿2004年進入醫保目錄,但據公司稱長期以來一直面臨巨大的成本壓力,因此「公司考慮退出醫保目錄的可能性」。
藥品尋求退出醫保,這在當時引發輿論熱議。在其背後,折射出的是正處於價格上升期的東阿阿膠和醫保定價之間的矛盾。
但是,醫改的推進力度之快,讓任何企業都不得不對其側目。一款藥物如果能進入全國醫保目錄,帶來的擴容效應不是廣告宣傳可比的。原本倚重於市場宣傳的品種,也逐漸意識到醫保香。
長期靠廣告維持銷售力度的江中健胃消食片近幾年遭遇了業績的滑鐵盧。江中藥業2019年財報顯示:健胃消食片去年銷量為1.77億盒,較2018年的1.81億盒下降2.11%,在2015年達到銷量高峰2億盒之後,已經是多年連續下滑。
如果不進入國家醫保,江中健胃消食片能否保住「10億元級」的單品銷售業績,還是個未知數。
面臨「三座大山」
醫保面前中成藥進退兩難
不過,即使大批中成藥通過價格談判進入了醫保,也不得不面對近幾年「政策鼓勵、臨床拒絕」的尷尬。
12月1日,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印發通知稱,醫院接受新藥申報材料,但明確規定將「不包括中成藥」。此前,湘雅二院、華西醫院都知名醫院都曾拒絕中成藥、中藥注射劑進入醫院市場。
由於中藥缺少必要的臨床數據支持,學術界也對中成藥的安全、有效性提出質疑,特別是有效成分無法印證,不良反應、禁忌「尚不明確」等,這些都直接制約了中成藥在大型醫院的臨床使用。
更為關鍵的是,此番國家醫保局「取消地方醫保」的政策出臺後,未進入醫保的中成藥在臨床中的使用空間將被進一步壓縮。即便患者有使用意願,醫院也不願意多開處於「醫保外」的中成藥。
目前,廣東、天津、江西等省市已經開始清退地方醫保目錄品種。按照國家醫保局的統一部署,清退工作將在今後兩年陸續完成。
另一方面,中成藥在零售藥店的推廣成本也越來越高,
傳統的中成藥企「狂轟亂炸」式的廣告模式,曾讓其產品銷量一度持續走高。但隨著新媒體的崛起,這一做法已不再奏效。加上新版《廣告法》要求:OTC藥品廣告不允許用明星代言,這讓身處行業大環境變化的中成藥企難以適應。
「醫院限用」、「地方醫保增補取消」、「零售終端推廣成本驟增」已成為擺在中醫藥企業面前的「三座大山」。
在醫保調整的大背景下,中成藥企業保證其產品符合藥物經濟學,注重藥品使用的安全性,才是今後安身立命的關鍵,否則產品將逐漸被市場淘汰。
目前,2020年版醫保目錄的最終調整結果尚不可知,可以預見的是,投向國家醫保懷抱的中成藥今後很難再現曾經的高光時刻。
· END ·
圖源:視覺中國
編:夏雨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