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想穿衣服,恐怕是離不開繡花針的。在舊石器時代晚期,人們已經使用骨針來縫製衣服了。骨針是用大的魚刺製作,針孔應該是用堅硬的尖石頭連磨帶鑽制出來的。骨針在我國使用的時間非常久遠,直到後來隨著金屬的大量使用才被淘汰。
進入文明時期後,古人學會了使用青銅器,於是就出現了銅針。應該是將鑄造好的銅條敲打成為比較細的銅絲,然後將一頭敲扁,用尖銳的石頭等工具磨出針眼,然後用手工將針孔周圍多餘的部分磨掉,最後再磨出針尖,這樣一根針就完成了。
直到春秋末期,有了鐵器,可以使用鐵製的鑽頭,在較粗的鐵絲上鑽一小圓孔,然後用錘輕輕敲打,使鐵絲延展,於是針孔就變長了,最後用兩塊磨石,中間夾著針,搓動磨石,針就會磨得鋒利圓潤。
至於製造鋼針,則是鐵針出現1000多年後北宋時期的事情了。在宋代,針的製作工藝就已經比較成熟了。當時的人們採用低碳鋼絲冷拔來獲得不同粗細的針,製作一個小小的針需要磨製、衝眼、滲碳、淬火等繁瑣的步驟。在那個時候,針的製造工藝就是一種比較高效的工藝方法。當時還出現了一家有名的「濟南劉家功夫針店」,用正在「搗藥」的「白兔」作為商標。這家店鋪聲稱「收買上等鋼條,造功夫細針,不偷工,便民用,若被興販,別有加饒。請記白」。做出的承諾看上去信誓旦旦,不知道製作的針到底質量如何。
到了明代,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也記述了制針的具體方法:把鐵塊錘成細條,然後用一把鑽有小孔的鐵尺,把鐵條從孔中用力拉過,細鐵條便成為粗細均勻的鐵線了。逐寸剪斷鐵線,銼尖一端,另一端錘扁。在錘扁的那端鑽上孔——針鼻,打磨平,針的初步形態就出來了。接下來的步驟則變得非常有意思,古人竟然把這些半成品的針放到鍋裡,用細火慢炒,簡直就和做菜一樣。炒好了,還要和土末、松木灰、豆豉等「佐料」在鍋裡一塊兒蒸一下。蒸完起鍋後還得完成最後一道工序——淬火。「淬火」這道工序十分重要,不但關係到針的軟硬程度,而且可以使針具有不易生鏽的特性,這種針在溫暖潮溼的南方可是非常受歡迎的。古人造針真的是從「鐵杵」開始的,但絕不是用磨製的笨方法,如此說來「鐵杵磨成針」的故事就非常可疑了。這個故事出自宋朝人寫的書裡面,說不定是作者為了號召大家勤奮讀書而杜撰出來的。甚至可能在李白身上真的發生過這麼一件事,那個磨針的老太太是李白的父母故意請來教育李白的吧。
現在的針則是用專業的工具機製作出來的,普通人是沒有條件仿製的。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針這種東西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也難得一見,只是隨著十字繡的流行,一些女孩子又迷戀上了針線,古代人用來縫補衣服的小小的針,竟然也可以化身為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