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的人都不知道鐵杵磨針主人公到底是誰

2020-12-26 有趣的佛道儒文化

在小學讀本中,基本都有鐵杵磨針的故事。

故事版本往往是這樣的。

李白年輕的時候不喜歡讀書,有一天路過磨針溪,見一老媼在磨杵,問她用來做什麼,老媼回答做繡花針。李白不信,老媼回答: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李白很是感動,於是好好讀書。

這篇故事出自明朝曹學佺所著的《蜀中廣記》

縣東北二十五裡有磨針溪,在象耳山下。相傳李白讀書山中,學未成,棄去。適過是溪,逢老方磨鐵杵。問:「何為?」曰:「欲磨作針耳。」白感其言,遂還卒業。

當然如此經典的故事一定有多個版本。在明朝《四川總志》中也有相類似的故事。

而故事主人公是道教傳說人物竇子明

竇子明,曲江人,為彰明主簿,後棄官,隱於竇坪。未幾,至圌(音船)山修道,抵仙女橋,見一女人磨針,因問之。答曰: 『鐵杵磨繡針,功久自然成。』遂感悟,復歸此山,怡神養性三載,白日升天。今塑像具存。」 按今俗語云:「要得工夫深,鐵棒磨成繡花針。今塑像具存。

大致意思差不多,只是換了時間地點和結果。

而竇子明得道成仙的名山,竇圌山,現今已是國家AAAA景區。不過有意思的是,江油正是李白的故鄉,所以兩則故事發源地是一致的。

竇圌山

事實上,鐵杵磨針的故事早在宋代就有了。

宋末著名畫家鄭思肖曾創作了一幅畫,《驪山老姥磨鐵杵欲作繡針圖》,並賦詩

欲化龜蛇生聖胎,驪山微意孰能猜。純鋼一塊都磨盡,不信纖毫眼不開。

描述的傳說正是道教北極四聖之一真武大帝。

據《太上說玄天大聖真武本傳神咒妙經》記載:真武大帝是太上老君第八十二化身。

真武大帝曾在武當山修行,在山中遇見一姥姆,發生了鐵杵磨針的故事。因此武當山所供奉的真是真武大帝。而這姥姆身份也不簡單,正是驪山姥姆。驪山姥姆其實我們並不陌生,在小說《西遊記》第七十三回曾幫助孫悟空打敗百眼魔君。而在道教文化中驪山姥姆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武當山三面環山,一面環陽確實是極佳的修行處。在武當山內,也有一處景點,名為磨針井,以紀念這段故事。

最後,簡單解釋下,為什麼在明朝會有類似的故事傳播。

事實上在中國歷史上,明朝雖然並沒有將道教封為國教,但明朝是信奉道教最繁盛的時期。

傳說朱元璋早期被陳友諒打敗後逃亡到武當山,成功躲避了追兵。

明成祖朱棣在奪取天下後,自然要以君權神授的方式,獲取民眾的支持。於是有說法一,他自稱真武大帝轉世,有說法二,他來自北方,真武大帝是北方之神。受到神的指引。

萬曆皇帝的頭盔

從出土的萬曆皇帝的頭盔,我們可以看到,上面刻有真武大帝像和六甲神像。足以看出那個時代對道教文化的追崇。

相關焦點

  • 鐵杵磨針
    請點擊上方「神州團契」  關注我們《鐵杵磨針》神的路是一條十架窄路
  • 鐵杵成針的主人公是誰?鐵杵成針的典故故事是什麼?
    小的時候想必大家也都聽說過這個鐵杵成針的故事了吧,很多人也都知道的還是非常有意思的,小編也聽說過,那就是故事裡面一婦人能把鐵棒磨成一根針,這個故事的寓意反正就是說只要堅持,就能到達自己想要的結果了。那麼今天我們來繼續研究看看,看看這個鐵杵成針的主人公到底是誰呢?
  • 80多歲老人磨鐵杵,網友回復無奇不有
    這位老人頭髮稀疏也花白,據拍攝視頻的人說老人已有80多歲。只見他坐在一塊大石頭後面,雙手握著一根鐵杵,不斷地在磨著。鐵杵所在位置已經成為一細長條的凹坑,在附近還有幾條明顯的磨針痕跡。顯然,這是一個鐵杵磨成針的場景。
  • 成語故事:鐵杵磨成針
    【成語】:鐵杵磨成針【拼音】:tiě chǔ mó chéng zhēn【解釋】:杵:舂米或捶衣用的棒。將鐵棒磨成細針。比喻只要有恆心,肯努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成語故事】:  唐代大詩人李白,小的時候很貪玩,不愛學習。他的父親為了讓他成材,就把他送到學堂去讀書,可是,那些經史、諸子百家的書很不好學,李白學起來很困難,就更加不願意學了,有的時候還偷偷跑出學堂去玩。  有一天,李白沒有上學,跑到一條小河邊去玩。忽然他看見一位白髮蒼蒼的老婆婆蹲在小河邊的一塊磨石旁,一下一下地磨著一根鐵棍。
  • 鐵杵真能磨成繡花針嗎?(古代的繡花針製作工藝)
    人要想穿衣服,恐怕是離不開繡花針的。在舊石器時代晚期,人們已經使用骨針來縫製衣服了。骨針是用大的魚刺製作,針孔應該是用堅硬的尖石頭連磨帶鑽制出來的。骨針在我國使用的時間非常久遠,直到後來隨著金屬的大量使用才被淘汰。
  • 中秋月亮的一些閒話,以及李白的雞湯文:鐵杵磨成針
    鐵杵磨成針這個故事唐朝時候沒有出現過,第一次出現要到南宋。 這種故事是古人編的老雞湯文了。 磨繡花針的故事和華盛頓的櫻桃樹,愛迪生的手術燈套路一樣。都是某人成功了,人們開始編寫一些故事,來論述他們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具備了某種優良的品質,頓悟了一些道理。
  • 80%的人都不知道流行語「SNS」到底是啥意思?
    那麼SNS到底是什麼東西呢?「SNS」とは「ソーシャル・ネットワーキング・サービス(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の省略(しょうりゃく)で、インターネットを使(つか)って友達(ともだち)との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を楽(たの)しんだり、新(あたら)しい友達を作(つく)ったりできるサービスのことです。
  • 「香頌」到底是什麼意思?80%的人都不知道
    「上帝唯獨把天使的語言留給了法國人,而香頌就是天堂的聲音」,德國語言學家兼作者詩人尼採曾發出過這樣的感慨。「香頌」,是法語「chanson」的音譯,同時,也可以翻譯為尚松,意為歌曲。狹義上為合唱獨唱形式的歌曲,曲調婉轉,內容包羅萬象。
  • 關於剪板機,80%的人都不知道這些問題!快來看!
    剪板機,不少人都知道是一種機器設備,但80%的人對於它是什麼?能幹什麼?怎麼操作?等問題是絲毫不知道。為了讓大家更好地操作剪板機,使其發揮出更大的作用,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
  • 白巖松:「再多的祝福都是耳後的叮嚀。」
    有朋友曾跟我感嘆,說:「我覺得我太孤獨了,什麼事都得要自己去扛,別人都有人幫,為什麼我就沒有?」我回答他說:你有這種感覺就對了,這是走向成熟的動力,什麼事你都能扛下來,這就是能力。別人都有人幫,那只是你看到的表面現象而已,誰的路不是靠自己走的呢?
  • B站一年用八萬次,80%的人不知道起源
    B站一年用八萬次,80%的人不知道起源說起b站,可以說這是一部非常神奇的網站。在這裡你可以看到很多擁有著神腦洞的人,然後製作出一些絕對讓你笑出鼻涕泡的視頻。所以說大多數人才發現避震這個搞笑的平臺的時候都非常的興奮,因為在這裡感覺所有的人都是一個集體一樣。那就在前段時間在b站中卻莫名其妙突然活了一串字母,那就是「awsl」!
  • 80%的車都賣到了中國,外國人不知道自己開的到底是哪兒產的車了
    其實現在有很多車都是五花八門的,比如說一些國外的汽車都非常的有人氣,反而我們國人很少買國產車,那為什麼不願意買國產車呢?其實大家的固有思想裡面都覺得國產車畢竟落後於國外的汽車,所以買國外的汽車還是更加安心一些。
  • 這個數字越低,燃脂效果越高,80%的人都不知道
    在運動過程中需要觀察自己的心率變化因為當運動心率在最大心率50%以下時健身效果是不明顯的就算你連續運動2個小時,可能也只有半小時的效果要想達到理想的燃.脂效果,需要達到最大心率的50%以上保持在最大心率的60%-70%之間,是健康而有.效的而超過了最大心率的80%時,心臟的負擔會加重很多大於最大心率的85%時,可能會發生危險
  • 歇後語在現實中我們也要鐵杵磨成針,沒有什麼事情是辦不了的
    鐵杵磨成針 —— 功到自然成解釋:比喻只要有決心,肯下工夫,多麼難的事情也能做成功。出自:出自南宋祝穆《方輿勝覽》:「過小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 欲作針。'走著走著,在一個破茅屋門口,坐著一個滿頭白髮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很奇怪地問:「老婆婆,您在做什麼?」「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繡花針。」老婆婆抬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磨著。「繡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繡花針嗎?」
  • 鑿壁偷光的主人公,長大後又做了什麼,這是大部分人不知道的事情
    很多人都在小時候學過鑽壁偷光,故事的主人公名字叫做匡衡,他小時候家裡很窮,只能跟著叔叔學習,才能看書學習。匡衡因為家裡沒有錢不是很富裕,但是又想學習,所以就去給有錢人家打工,不要工錢,就想人家給他幾本書看。
  • 聞雞起舞的故事 聞雞起舞的主人公是誰
    而聞雞起舞的主人公是誰?雖然很多人對這個故事都了解,但去人不知道故事的主人公,其實聞雞起舞祖逖,聽到這個名字都會覺得十分陌生,但是大家肯定都有聽過聞雞起舞的故事。  聞雞起舞的主人公是誰  祖逖生於範陽祖氏家族,祖家為北地大族,世代高官。祖逖從小性格豁達,不拘小節,常常接濟周遭生活困難的人們,因此受到鄉裡宗族的敬重。
  • 經典戰役:背水一戰的主人公是誰
    歷史上最著名的戰役——背水一戰,想必大家都有所耳聞,那麼背水一戰的主人公是誰,背水一戰又是什麼意思?其中的典故你是否清楚呢?背水一戰。韓信指揮漢軍故意敗退,漢軍前有趙兵,後是河水,沒有任何退路,只能拼死一戰,背水一戰的主人公韓信背水列陣,故稱背水一戰。前205年八月,劉邦一面在蒙陽抗擊楚軍西進,一面派韓信攻打魏豹。
  • 越努力越幸運,給自己開掛的人都有這三個特徵
    「都說愛笑的女生運氣都不會差」;都說「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都說「越努力越幸運」都說給自己開掛的人有這三個特徵。第一個特徵:高度自律歲月無痕,年輪不止,有的人成為了自己,有的人成為了別人,而有的人成為了曾經討厭的人的模樣。哪些成為自己的人,終究離不開自律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