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一個「南陽布衣」,如何對天下的情況如此了解?

2020-12-26 逸世聽文

導語:諸葛亮一個「南陽布衣」,如何對天下的情況如此了解?

看三國的人經常會驚嘆諸葛亮的足智多謀,而且各種各樣的文學作品,對諸葛亮的評價都非常高,因為在他的身上有太多神奇的事情,不過我們了解的諸葛亮,基本上都是劉備三顧茅廬之後的事情,對於之前的事情並不是很了解,那麼我就很奇怪,當時身在南陽草廬的諸葛亮,如何對天下的情況如此了解?未出三分地,便知天下事。

古代因為技術原因,交通十分不發達,所以人流動的就比較慢,消息傳播的速度也沒有那麼快,並且,一些特殊的軍事情報,尋常人根本就不清楚,在這樣的情況下,諸葛亮是怎樣做到和劉備侃侃而談,並將劉備折服?他的那些情報到底是從何而來?

得益於他的家世

真當諸葛亮就是他所說的一介布衣嗎?那真是大錯特錯,諸葛亮的家世也是非常顯赫的,是官宦家的子弟,他的祖先諸葛豐是西漢著名的大官,所以他的家庭在當地可以算得上是名門望族。雖然他家有些沒落,但是整體的家族實力並沒有完全消耗殆盡。

沒有哪個家族是一成不變的,諸葛亮的家族想要鞏固家族的實力,在這亂世生活下去,他們採取了聯姻的方式,諸葛亮的兩個姐姐嫁給了當地最有勢力的龐家和蒯家,他的哥哥諸葛瑾也前往東吳做官,而且諸葛亮也沒逃過這個命運,他取了當地名仕黃承彥的女兒黃月英。

相傳黃月英長得並不是那麼好看,但是諸葛亮還是娶了她,為何?有人說是因為諸葛亮欣賞黃月英的才華,但是在我看來,這很可能是鞏固家族地位的一種方法。畢竟黃承彥一家和荊州劉表是親戚關係,諸葛亮娶了黃月英之後就要叫劉表姨夫,而且雙方的關係還不錯,錯綜複雜的關係,讓諸葛亮獲取情報更方便更快捷。

而且良好的家庭環境可以提供諸葛亮更好的教育,並且讓他能接觸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而他那些朋友也非常的優秀,都是歷史上的一些名人,像什麼徐庶,崔州平,石廣元等,這群人的家庭環境也是非常不俗,都有著自己的關係網,通過和同伴的交流,諸葛亮又多了一個信息來源。

而且諸葛亮隱居的荊州也是一個好地方,雖然當時社會非常不穩定,到處都有戰亂發生,但是荊州並沒有受到多大的影響,還是相對比較安全的,並且荊州這個地方可以算得上是全國的交通運輸中心,過往的人流量也不少,所以他們攜帶的消息那肯定也不少。抽絲剝繭之下,還是能得到相當多有用的信息。

自身能力夠強

雖然這些外在條件對諸葛亮的幫助很大,但最主要的還是諸葛亮自己非常有才華。

我們對比一下現在,就能很輕易的得出答案了,我們現在獲取信息的條件要比諸葛亮要強上很多,並且我們接受的教育肯定要比古時候要科學的多,但是所造成的的結果是什麼?我們往往分析一件事情的都不能考慮得特別全面,更不要說什麼家國大事了。反觀諸葛亮,龐大的關係網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諸葛亮能夠從中整理出一些關鍵的信息,並且能將所有的信息串聯起來,從而對天下情況有所了解。

然而這並沒有結束,看清天下大勢是一點,可能很多人都能做到這一點,諸葛亮厲害的地方在於,他制定了下一步的戰略方針,並且實用性非常高。他比絕大多數人看得更遠,也正是這一點,諸葛亮迎來了他人生中的伯樂,劉備。

可能關係很重要,但是自身的能力也不能忽視。

相關焦點

  • 新三國稱諸葛亮躬耕在襄陽 南陽網友怒砸電視
    若此人肯相輔佐,何愁天下不定乎!」《三國演義》還寫了劉備的反應:「引眾將回至新野,便具厚幣,同關、張前去南陽請孔明。」同時,還寫了後人贊徐庶走馬薦諸葛所寫的一首詩:「痛恨高賢不再逢,臨岐泣別兩情濃。片言卻似春雷震,能使南陽起臥龍。」張曉剛認為,客觀地講,《三國演義》既寫了諸葛亮曾經居住於襄陽,又寫了諸葛亮躬耕於南陽臥龍崗。
  • 襄陽隆中,被世人稱為三分天下的源地,南陽臥龍崗:那我是假冒吧
    一篇《出師表》讓多少忠烈淚滿襟,一句「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又讓多少家長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不僅是在出師表中,劉禹錫的《陋室銘》中有句「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很多學生在學了課文後,對諸葛亮都滿懷崇敬,把他當作一個足智多謀羽扇綸巾的偶像。當孩子向父母問道:「諸葛亮是南陽哪兒的人啊,能不能去諸葛廬玩玩。」這可讓很多家長頭大了起來。單從字面意思理解,很多南陽的小孩認為諸葛亮是自己家鄉的人,就會有些洋洋得意。不巧的是在同一個班級裡出現了襄陽和南陽兩個地方的學生。
  • 諸葛亮出身世家,為何在《出師表》中說,臣本布衣?
    而這當然不是在隆中文人的圈子之中混跡,便能做到的知識收集;作為一個沒有功名的布衣百姓,脫離了世家的諸葛亮靠著自己知天下三分的學識和預見能力,早已開始規劃往後的生涯抱負。為了看清天下勢力中誰才是他最中意的君主,諸葛亮經常離開隆中遠行,前往西川這些靠近戰線的地區,從當地百姓的口中了解到了諸侯的故事與聲望,還順便畫下了各地的路線圖,而這份路線圖,成為了劉備後來初期戰備的重要地圖。
  • 訪南陽、襄陽、漢中:踏尋諸葛亮遺蹤,領略三國文化
    河南南陽 歷史文化古城,範蠡的故鄉,諸葛亮躬耕、觀星之地。景區大門左側巨石「臥龍崗」三個紅漆大字極其醒目。諸葛亮南陽躬耕、觀星之地武侯祠始建於魏晉,隆盛於唐。當年嶽飛過此,恰逢驟雨,夜宿臥龍崗,心念忠魂,手書諸葛亮《出師表》,後人刻成碑文;武侯名言、武穆書法,雙壁輝映,是為一絕。諸葛亮自言「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李白詩曰「誰識臥龍客,長吟愁鬢班」;劉禹錫《陋室銘》雲「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可見諸葛亮曾在此地修行學問。
  • 南陽臥龍崗@諸葛亮經典名句傳千年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劉備三次登門拜訪隱居在南陽臥龍崗「茅廬」(茅草屋)裡的諸葛亮,請他出來幫助打天下。諸葛亮從臥龍崗「茅廬」出來不久,曹操派夏侯惇領兵攻打新野,新野有個地方叫博望坡,依山臨水,樹木叢生。諸葛亮利用有利地形,決定火攻曹軍。
  • 一介布衣.
    蜀漢丞相諸葛亮,在蜀中政權危亡之秋,上書劉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卻言說,本是一介布衣,願在南陽種地耕作,不求聞達於諸侯,盡顯謙恭之態。他有豐功偉績,卻不受名利束縛,心懷天下蒼生,真正做到了:「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為什麼不是一統江山李善長?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這句話來自民間的傳說,原始出處奕天沒有查到,猜測至少應該是在清朝或者更晚時才出現的。如果這句話在明朝就已經開始在坊間流傳,估計劉基的後人早被滿門抄斬了。這句話主要是說諸葛亮和劉基的軍事才能,這點上就跟李善長沒什麼太大關係了,自然也就不會有人類比著說「一統江山李善長」了。
  • 《出師表》騙了你:諸葛亮是正經官二代,甚至有可能是皇帝的小號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正式出場是劉備的三顧茅廬,而關於自己的身世,他在《出師表》中曾說過"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很多天真的朋友就想當然的認為咱們的孔明先生是一介布衣,沒啥勢力
  • 傳說諸葛亮隱居的地方,劉關張三顧茅廬所在地
    襄陽的隆中風景區,是傳說中三國時期諸葛亮躬耕務農的隱居地,這裡也是「三顧茅廬」、「隆中對」等故事的發生地。有的人可能會有疑問,諸葛亮在《出師表》裡云:「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諸葛亮明明說自己在南陽耕田,現在咋被安排到襄陽去了吶?
  • 諸葛亮是哪裡人?或許王朗才知道答案!
    諸葛亮是哪裡人,是一個值得考究的事情。《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出自《三國志》,作者陳壽,其中有談及諸葛亮的出身。原文如下: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人也。《出師表》的作者無疑是諸葛孔明自己,這個毋容置疑,裡面所寫的天下大勢固然可能不全對,但諸葛亮自己哪裡人,不太可能錯誤。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看起來很簡單就有定論,但沒那麼簡單。首先,這個南陽是不是如今的河南南陽呢?
  • 閒話三國人物之諸葛亮: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到底是什麼樣的?
    他在《出師表》裡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後世很多人以為諸葛亮老家是南陽。其實不然。諸葛亮祖籍琅琊陽都,即現在的臨沂沂南縣。其祖上在漢朝為官,他父親做過太山郡丞,在諸葛亮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所以諸葛亮早年是跟隨他的叔父諸葛玄。諸葛玄先在袁術底下當官,後來去荊州投了劉表。諸葛玄死後,諸葛亮便躬耕於南陽了。諸葛亮自稱布衣,倒也確實未出仕,可是跟隨為官的叔父,對官場政治或許多少有些耳濡目染吧。
  • 看「出師表」跟著諸葛亮學習如何提高情商
    如何處理和領導的關係,是職場中很重要的學問,尤其是高管與老闆之間的關係。這一點可以從古人的文獻中受益頗多。諸葛亮的「出師表」是第一次北伐前寫給劉禪的。後世一般將其當「勵志」文來鑑賞,其實還可以跟著諸葛亮學習如何為人處世。
  • 諸葛亮是村夫?別再被《三國演義》忽悠了,真實身份你肯定想不到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諸葛亮有一個非常搞笑的綽號:諸葛村夫。 村夫無疑是個貶義詞,曹操、周瑜這些人恨諸葛亮恨的牙根癢,經常咬牙切齒地痛罵:村夫安敢如此!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也自述: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 司馬懿軍中來了一個老頭,諸葛亮知道後喟然長嘆:自己將命喪於此
    三國時期是有不少朋友都非常感興趣的一個時代,這個時代也是群星薈萃的一個時代,曾經出現過特別多的英雄豪傑,在這些英雄豪傑當中有兩個智者是很多人都非常熟悉的,這兩個人就是諸葛亮和司馬懿,而在司馬懿的軍中來了一個老頭之後,諸葛亮就知道自己的壽命不多了。
  • 再讀《三國演義》,羅貫中筆下的諸葛亮與漢獻帝,似乎是同一個人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與漢獻帝,表面上看是八竿子都打不到一起去的兩個人。他們一個幽居於深宮大院,一個躬耕於南陽山野;一個是傀儡皇帝,一個是當世名臣;一個被曹操軟禁,一個追隨劉備。但實際上,他們可能是同一個人。
  • 諸葛亮死後二十九年,蜀漢最終滅亡,他的後裔結局如何?
    234年10月,蜀漢丞相諸葛亮病死於五丈原軍中,享年五十四歲。在諸葛亮死後二十九年,也就是263年,曹魏權臣司馬昭派鄧艾、鍾會等人率軍徵討,結果後主劉禪開城投降,至此諸葛亮用一生心血創建、經營的蜀漢政權走向覆滅。那麼在蜀漢滅亡前後,諸葛亮的後裔們究竟是什麼樣的結局呢?
  • 三國演義諸葛亮在哪裡住過?歷史真相是啥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這是《出師表》中,諸葛亮的自述。南陽,應該是諸葛亮的故鄉。南陽諸葛亮,西蜀子云亭,何陋之有?這是劉禹錫《陋室銘》最後一句話。諸葛亮,南陽人。
  • 諸葛亮躬耕地和劉備三顧茅廬發生地終於有了最權威最公正的論斷
    為使廣大讀者更深刻地認識和了解偉大祖國的壯美山川和人文歷史、豐富的世界文化遺產和自然景觀,「學習強國」學習平臺與中國地圖出版集團共同推出「每日人文地圖」欄目,按照行政區劃的順序,陸續推出各省區市及下屬地級行政區的人文地圖。相信,你會對這片土地愛得更加深沉!
  • 【方志四川 歷史文化】詠懷諸葛亮詩詞(四)——壯志吞鹹京(李白)
    「霸圖各未立,割據資豪英」,交代群雄割據的格局:生逢亂世,群雄都有稱霸天下的雄心,但是目標都未達成,只有各自割據稱雄。「霸圖」,指統治天下的雄心。這兩句從側面反映出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尚未形成。 「赤伏起頹運,臥龍得孔明。當其南陽時,隴畝躬自耕。魚水三顧合,風雲四海生。
  • 如何評價諸葛亮?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