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合肥8月25日電 題:「我要與時間賽跑」——安徽首位「換心人」王濤的七年倒計時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劉美子 水金辰
如果醫生說「你可能只能再活十年」,你會選擇怎麼做?
他叫王濤,是安徽省首位「換心人」。七年前,他接受了心臟移植,迎來第二次生命。但醫生告訴他,心臟移植患者一般最多只有十年壽命。
王濤選擇了與時間賽跑。七年來,他投身公益事業,組織募捐活動200多場,直接幫助困難群眾超過1000人。直至生命的最後七天,他還依然心繫四川九寨溝地震災區,組織募捐物資。
七年、七天,在生命定格前的最後人生裡,王濤依然用「心」傳遞著愛。8月17日上午,王濤因突發心臟疾病離世,年僅41歲。
「社會許我以生命,我許他人以光明」
1976年9月,王濤出生在合肥市一個普通家庭。1998年,王濤從部隊轉業,成為上海鐵路局合肥機務段的一名普通工人。平日裡他主要負責機械設備的維修與檢查,在同事眼中工作勤懇、為人踏實。
2005年7月,接連一個月感冒、咳嗽、嘔吐和氣喘胸悶等症狀,讓王濤感覺不妙,醫院檢查結果顯示,他得了罕見的擴張性心肌病,已是晚期。接下來的幾年,他的病情持續惡化,只有進行心臟移植才能保住性命。
高昂的醫療費、手術風險和手術愈後的不確定性,使王濤和家人幾近陷入絕望。上海鐵路局和合肥機務段的領導迅速為他爭取到了鐵路「三不讓」政策,享受到了單位二十多萬元的醫療互助保障。加上單位和同事的多次捐助幫扶,讓這個普通的鐵路職工家庭堅定了戰勝病魔的信心。
就在醫院準備為他進行換心手術時,卻遇上血荒。王濤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在網絡論壇上發求助帖。幾天時間,全國各地10多名素不相識的志願者,為他獻血3000毫升,還有30多位網友預約獻血。「從術前到術後,總共進行了3次輸血。後來,大家為他獻血的量都超了。」妻子鄭玉玲說。
「這兩件事對他觸動很大,我們實實在在感受到了社會如此溫暖。」鄭玉玲說。經過手術,王濤獲得第二次生命,成為安徽首例進行心臟移植的患者。
但同時,醫生也告訴他,以目前的醫療條件,一般只能延長10年左右生命。「我的第二次生命是好心人給我的,我要竭盡所能回饋社會。」王濤自此開始熱衷於公益事業。
「換心」後的周年紀念日,王濤對已是古稀之年的母親說,「社會許我以生命,我許他人以光明」,並鄭重地在角膜捐獻志願書上簽字。後來妻子、妻姐都在他的感召下也籤了字。
王濤最終兌現了承諾,在他離世後,捐獻了他的角膜。
公益入「心」 與愛同行
「我要和時間賽跑,在有限的生命裡,幫助別人。」2011年,王濤建立了「中國心友聯盟」QQ群,這是全國第一個心臟移植患者和各個中心隨訪醫生的交流平臺,專門為心臟移植患者提供心理諮詢和間接幫助。
「怎麼找醫生、術後該做些什麼、如何進行心理疏導等一系列『心友』們關心的問題,都能在這個群裡得到解答。我們先前囿於相關信息缺乏,根本不知道該做些啥。王濤覺著這一群體該有一個共度難關的平臺。」鄭玉玲說,已有過近百名心臟移植術後病友受到該平臺幫助。
2012年10月,王濤當選「安徽好人」,之後又當選「中國好人」。2014年,王濤和部分「安徽好人」成立了安徽好人志願者聯合會,王濤任會長、秘書長。
「我們家並不富裕,每個月工資只夠買藥。但他還是儘可能的省下一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事業。」王濤母親說。
安徽安慶5歲的李超不幸患再生障礙性貧血,王濤第一個捐助1000元善款;在得知陝西困難「心友」家境貧寒,術後醫藥費負擔困難時,王濤主動把自己餘留價值二千多元的抗排異藥郵寄給這位心友患者,挽救心友的術後生命。
「命運無情人有情」募捐、「情灑江淮愛在人間」救助、「最美癌症媽媽」慰問……七年來,王濤組織策劃大型募捐活動200多場,直接幫助困難群眾超過1000人,募集資金600多萬元。工作之外,王濤一刻沒讓自己閒著。
「我對他最大的『恨』就是他不為自己家著想,平日裡專注於公益,對家裡人、家裡事關心得太少」。王濤的妻姐鄭慧說。8日,四川省阿壩州九寨溝縣7.0級地震發生後的第一時間,遠在千裡之外的王濤就立即組織展開救災物資募捐活動。10日凌晨,王濤所在的公益組織「鋼絲善行團」就將第一批救災物資從千裡之外的安徽運送到了四川九寨溝地震災區。
「8月9日,志願者招募……今天做好物資準備後,將連夜奔赴災區……」「8月11日,在地震中心帶,隨處可見因餘震導致的山頂落石帶著煙塵滾滾而下,而我們今天將前往地震中心受災最嚴重的地方……」「8月14日,再見美麗的九寨溝,希望再次重逢的時候您已經撫平所有的創傷……」
生命的最後七天,王濤的微信朋友圈一直關注著志願者在災區救援的每一個進展。然而,再見卻沒能如願。
「昨夜凌晨心衰加重,臥床休息至今,現在感覺頭昏沉沉的。今天微信關閉一天。有急事電聯。」這是16日上午9時45分,王濤發在微信朋友圈的最後一條消息。
「他太累了。」多年來,鄭玉玲最害怕的事情還是發生了。19日上午,近千人自發來到合肥市殯儀館,送王濤最後一程。「有很多都是他曾經幫助過的人,那麼多人記得他,他的付出值得了。」鄭玉玲哽咽著說。
有限生命創造無限能量
七年,王濤用大愛完美詮釋了新生的寄託與夢想,傳遞出燎原之火般的責任與擔當。
幾年來,王濤獲得過全國首批優秀「五星級」志願者、全國鐵路系統最高榮譽「火車頭」獎章、交通部「2015感動交通年度人物」、全國社區「最美人物」、中國慈善榜特別貢獻獎等榮譽稱號。有網友評價王濤,「他把行善當成一種習慣,一種生活常態,一種崇高的價值追求。他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什麼是感恩,什麼是愛。」
「他在公益事業上有非常強的執行力和組織能力,身體力行地感染更多的人。」「鋼絲善行團」廣東省分會會長盧俊甫評價說。2014年,王濤經盧俊甫推薦擔任「鋼絲善行團」安徽網絡分會會長,如今安徽分會會員已達3000餘人,影響人數高達一萬多人。
「生命在倒計時,他卻選擇了與時間賽跑,並且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公益成了他手術後的精神寄託,也在一次次行動和宣傳中傳承了公益理念。」合肥機務段設備車間黨支部書記周強說。「他跟我說過,他要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幫助更多的人。他確實做到了,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中國好人」葛楊在悼念王濤的文章裡這樣寫道。
對自己孩子,王濤更是言傳身教。2013年,王濤第一次舉辦戶外捐款公益活動,讓5歲的兒子把儲蓄罐裡的錢捐出來,但孩子說「捐了就沒錢買玩具了」,他就開導說「沒有買到玩具,但你卻用它救了一位小朋友的命呀。」
如今,兒子已經將親戚家的小孩組織起來,成立「快樂團隊」,寓意助人為樂。「在王濤這些年的引導下,兒子越來越有公益之心,也能理解爸爸的行為。我想這是最讓王濤感到欣慰的事。」鄭玉玲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