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xún yù)(163年-212年),字文若,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東漢末年政治家、戰略家,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
荀彧早年被稱為「王佐之才」,舉孝廉出身,任守宮令,董卓執政後棄官歸鄉,率領宗族避難冀州,被袁紹待為上賓。後投奔曹操,官至侍中,守尚書令,封萬歲亭侯,居中持重十幾年,處理軍國事務,被人敬稱為「荀令君」。後因反對曹操稱魏公,令其「心不能平」。於壽春憂鬱而亡(一說服毒自盡),獲諡為「敬」,後追贈太尉。
荀彧在戰略方面為曹操規劃制定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多次修正曹操的戰略方針而獲其讚賞,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戰術上,面對呂布叛亂而保全兗州三城,奇謀扼制袁紹於官渡,險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奇襲荊州等諸多建樹;政治上,為曹操舉薦了鍾繇、荀攸、陳群、杜襲、戲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計、密謀、匡弼、舉人等方面多有建樹,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
建安二年(197年)正月,曹操南徵張繡,大敗而歸。袁紹則更加驕矜溢,寫信給曹操,辭語驕慢。曹操閱後大怒,諸將都認為是敗於張繡的緣故。鍾繇因此問荀彧,荀彧說:「以曹公的明智,一定既往不咎,還有什麼好憂慮的。」見到曹操後,曹操將袁紹書信讓荀彧觀看,說:「現在準備討伐不義,但力量無法與之匹敵,該怎麼辦?」
荀彧說:「自古以來較量於成敗場上的,如果真有才能,縱然弱小,也必將變得強盛;如果是庸人,縱然強大,也會變得弱小。劉邦、項羽的存亡,足以可以使人明白這個道理。現今與您爭天下的人,只有袁紹了。袁紹這人貌似寬容而內心狹窄,任用人才卻疑心太重,您明正通達,不拘小節,唯才是舉,唯才是用,這在度量上勝過袁紹;袁紹遇事遲疑猶豫,少有決斷,往往錯過良機,您卻能決斷大事,隨機應變,不拘成規,這在謀略上勝過袁紹;袁紹軍紀不嚴,法令不能確立,士兵雖多,卻不能巧為任用,您法令嚴明,賞罰必行,士兵雖少,卻都奮戰效死,這在用兵上勝過袁紹;袁紹憑其名門貴族,裝模作樣,耍小技而博取名譽,所以士人中缺乏才能而喜好虛名者大多歸附於他,您以仁愛之心待人,推誠相見,不求虛榮,行為謹嚴克己,而在獎勵有功之人時無所吝惜,因此天下忠誠正直、講求實效的士人都願為您效勞,這在德行上勝過袁紹。憑藉這四方面的優勢輔佐天子,扶持正義,徵伐叛逆,誰敢不從?袁紹強大又有何用?」
曹操聽後非常高興,荀彧還說:「如果不先取呂布,那河北也不容易圖謀。」曹操說:「誠如您所說。但我所憂慮的,是又怕袁紹侵擾關中,引發羌、胡叛亂,向南引誘劉璋,那樣的話我就要用兗州、豫州來對抗天下的六分之五了。那該怎麼辦呢?」荀彧說:「關中將帥數以千計,沒有人能統一起來,只有韓遂、馬超最強。他們見崤山以東地區正在爭戰,必定各自擁兵自保。現在如果以恩德招撫他們,派遣使者與他們通好,即使不能長久安定,但至少在您平定山東之前,足以不生變動。關西的事情可以託付給鍾繇,這樣您就可以放心出徵了。」
荀彧作為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被稱為「王佐之才」。他居中持重達十數年,處理軍國事務,被敬稱為「荀令君」。他在建計、密謀、匡弼、舉人多有建樹,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
荀彧在戰略方面為曹操規劃制定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戰略方針,而得到曹操的讚賞,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等;戰術方面,他曾面對呂布叛亂而保全兗州三城,奇謀扼袁紹於官渡,險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奇襲荊州等諸多建樹;政治方面,荀彧為曹操舉薦了鍾繇、荀攸、陳群、杜襲、戲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
史載荀彧為人偉美有儀容。好薰香,久而久之身帶香氣。《襄陽記》載「荀令君至人家,坐處三日香」。此典故又有「令公香」、「令君香」、「荀令香」等稱。《舊唐書》載「大曆十才子」之一的李端曾獻詩「薰香荀令偏憐小,傅粉何郎不解愁」。唐代王維《春日直門下省早朝》一詩中有「騎省直明光,雞鳴謁建章。遙聞侍中佩,闇識令君香」句。李頎詩作《寄綦毋三》中有「顧眄一過丞相府,風流三接令公香」之語。李百藥《安德山池宴集》詩則有「雲飛鳳臺管,風動令君香」語。之後「留香荀令」與「擲果潘郎」一樣,成為美男子的代名詞。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荀彧初登場於第十回「勤王室馬騰舉義 報父仇曹操興師」一回中。其時曹操在兗州招賢納士,荀彧共其侄荀攸共往相投,成為曹操旗下的重要謀士。曹操初與荀彧交談,便已驚嘆荀彧是「吾之子房」。荀彧又向曹操舉薦程昱,為曹操另添一名重要謀士。
第十一回曹操興兵討陶謙於徐州,荀彧與程昱留守根據地兗州,遇上呂布偷襲,二人設計死守鄄城、東阿等三城,力保不失。徐州之役後,荀彧獻策吸納汝南一帶的黃巾勢力,建立青州兵集團,令曹操得以滋養勢力。後來又勸曹操乘獻帝出走的時候勤王迎帝,一方面讓曹操得以挾君以令天下,另一方面也令漢室得以保存。
第十四回,荀彧晉升侍中尚書令。後獻「二虎競食之計」挑撥劉備與呂布,令二人心懷詭譎,不能通力合作。
曹操徵張繡時,荀彧留守許都。此後參與討伐呂布、袁紹等戰事。
第二十三回曹操於禰衡前讚揚「荀彧、荀攸、郭嘉、程昱,機深智遠,雖蕭何、陳平不及也」,但禰衡卻反諷荀彧共能「弔喪問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