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故事|20餘年自費收藏上萬件 民俗博物館和楊友的脈脈鄉愁

2020-12-16 河北新聞網

在河北保定高碑店,有這麼一個人,他喜歡搞收藏,不過他搞的收藏卻與眾不同,別人收金收銀收古瓷,他卻收犁收耙收舊鐵鍬,只要是他認為有趣、有味、有意義的東西,他都會收集起來,而在這些收藏的基礎上他還建起了公益的民俗博物館。這個人叫做楊友,一個普普通通的退伍軍人,一個不一樣的收藏者。

楊友

農家院裡的民俗博物館

走進楊友家的院子,一個不大的民俗博物館很快就能吸引你的眼球,100個算盤拼出的民俗博物館這幾個字,讓人眼前一亮,「這是我自己的創意,我一個小時就拼出來了。」楊友說,成立這間博物館的初衷,就是希望能把這些文化儘可能多地保留下來,讓更多人看到和傳承。

「現在的城市發展太快了,大量農民進城,過去農村的一些生產、生活用具,還有一些民俗活動等,都逐漸被遺忘。」楊友說,現在的年輕人很少有機會了解和體驗過去的農村生活,還有一些進了城的農民,也想尋找曾經的記憶,所以,他才有了這家具有「鄉土味」的民俗博物館。

和收藏家相比,楊友的的收藏顯得格外樸實、甚至有點粗放。在他家的房前屋後,鐵皮搭蓋的簡易房,到處可見琳琅滿目的各類藏品。一方面由於精力、人力和財力的原因,無法對藏品進行造冊、分類、展示,只能「倉儲式」堆放;另一方面他還在不斷地大量收藏收購。

因為地方有限,楊友的民俗博物館僅僅展出了展品的極小一部分,他簡單地按年代分成了幾個屋子,每一間屋子走進去,都能感受到舊時光的印記,「你知道這個是幹什麼的嗎?」隨手拿起屋子裡的小東西,他總能考倒眾人,做水的壺、鐵路信號燈、襪板、耘鋤……奇奇怪怪的物品層出不窮。「這裡大概也就有百分之一,倉庫裡,很多寶貝都擠在一起。」

農家院裡的民俗博物館。

每件物品都代表一段記憶

「這個電視是石家莊環宇生產的第一批電視,還是木頭殼的。」在一間放置上世紀80年代物品的屋子,楊友指著一臺電視機,這個9英寸的電視現在還能看,顯像管是進口的。不遠處的門口,一臺賣冰棍的自行車也十分「亮眼」,「這個可是現在抖音的爆款,不過我這個是實實在在1978年賣過冰棍的,看著它們是不是就回到了那個年代了?那是個不一樣的年代。」

楊友把博物館的每個屋子都按年代來區分,每當站在這些舊日的物品前,楊友就會有些恍惚,仿佛看到了舊日的時光。在他看來,每件物品都代表一段記憶,每個東西都有一段故事。除了紅色展品和這些「舊物品」,博物館的櫥櫃中擺放著各式各樣的老藏品,有各種家常器具、布貼字畫、車軸模具,還有清中期的柜子、民國的油燈,以及近現代時期的瓷碗等等,凡是年代久遠的民俗器具、古董珍品全都陳列其中。

「在這裡你可以看到時代的變遷。」楊友指著幾輛小推車說,最小的是抗日戰爭時期補給用的,輪子還是木頭的,「這是古玩市場裡,600多元買來的。」楊友說,上世紀50年代的小車也有好幾輛,看著很像,其實輪子已經變了,60年代的推車樣子更多,70年代,推車從單輪變成了雙輪,到了八九十年代,就有鐵皮的了。「很多孩子到這裡一看就能對時代的變遷一目了然。」楊友指著桌上的收音機:「這樣的收音機就有幾十臺,還有上世紀80年代從香港走私來的。」

楊友介紹民俗博物館裡的藏品。

20餘年自費收藏上萬件

楊友是土生土長的高碑店人,1982年退伍之後幹起了個體,1995年,有了一定的資金,就投入了收藏,「也想不起出於什麼原因,就這麼堅持下來了。」楊友是個很有趣的人,在他身上,有一股非常樸實的氣質。在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他顯得有些出人意料。

「我一般是從村裡收,或者去古玩市場裡淘,有些東西來來回回需要好多遍,還有些東西是別人贈送的。」楊友說,最初因為曾當過兵,他喜歡的是紅色收藏,紅色藏品大大小小、林林總總達萬餘件,涵蓋面極廣,內容非常豐富,關於毛澤東的像章、畫像和收藏品尤其多,「像章就有兩三萬枚」。楊友說,很多珍貴的資料和照片可能是稀缺的,「有幾張照片是老人們送給我的,可能是獨一無二的。」

隨著收藏面漸漸拓寬,楊友也開始收集關於民俗方面的東西,在他的藏品中,有舊鐘舊錶、舊瓦舊罐、舊唱片舊畫報、舊菸袋舊棉襖,就是連一塊兒舊糖紙、舊包裝他都小心翼翼地像金銀那樣保存起來。

「一晃已經20多年了,我從來沒有停止過收藏,農耕用品都有一萬套,收藏品有兩三萬件。」楊友說,對於民俗和傳統的物件,他真心珍惜和喜歡,哪怕是普通的物件,他都不忍心看它在城市化進程的拆遷中被毀壞被遺棄。這也是造成收藏數量如此巨大的原因。

對於楊友來說,最大的希望就是能有一個更大的地方,保存這些「寶貝」,讓民俗文化在更多的實物印證下傳承下去,保護住傳統文化的基因,留住民俗。「我也希望能有志同道合的人,能跟我一起合作,把收藏的事業做得更大。」

楊友介紹民俗博物館裡的藏品。

收藏昨天,留住鄉土的記憶

縫紉機、各種鬥和秤、各種購物券、各種油燈、各種鐘錶……在民俗博物館內,各式各樣的民俗收藏品靜靜地躺著,仿佛在低語訴說著各自的由來與傳說。多年來,楊友歷盡艱辛曲折,足跡遍布全國各地,陸續收集萬餘件民俗物品,其中農耕文化系列佔據了他所有藏品的主要部分。

「這個是扳苞谷的,這個是種棉花的……」每一件民俗收藏品,楊友都喜愛有加,並能滔滔不絕地說出其各自的用途和來歷。「看這個郵政送信的自行車,還是新的,這個樣式很有代表性,我看到它就特別興奮。」

多年來,楊友走街串巷,到處搜集,農戶家拆下的老木門,廢品站裡淘到的獨輪車,都被他視若珍寶,「這些都是珍貴的民俗記憶,我捨不得丟掉,保存下來,以後給孩子們講故事也有實物。」看著一件件來之不易的「寶貝」,楊友眼中流露出一股濃鬱的珍愛之情。

「一開始,所有人都不贊成我收集這些東西,說我收的都是些破爛,根本就不值得保留,家人也嫌我總跟廢品收購站打交道。我也曾想過放棄,可我總認為,這些農具與傳統的農耕文化緊密相連,不能就這麼消失了。」楊友說,記錄過去,也是留住鄉愁,讓後人了解更多的農耕文化和民俗。

更多時候,他站在那裡,像一個固守傳統的長者,以一己之力頑強卻又多少有點無奈地保護著傳統和地方文化。

(燕都融媒體記者 楊佳薇 文/圖)

關注河北新聞網,了解河北最新新聞。

相關焦點

  • 著名作家劉敬堂到鄂城區嵩山百節龍博物館和嵩山民俗博物館採風
    通過採風活動,體驗燕磯嵩山的風土人情,了解機場拆遷區人民的情懷和鄉愁,為日後創作積累豐富而生動的素材。著名作家劉敬堂先生並籤名贈書給「硯臺收藏華中地區第一人」嚴基樹先生,其個人收藏的各個朝代硯臺達700餘件。鄂州市鄂城區嵩山百節龍博物館館長、鄂州市臨空區嵩山民俗博物館館長嚴基樹介紹:龍是中國文化的象徵,是中華民族圖騰,是華夏炎黃子孫祈願、勵志、立威、揚德的載體與標誌。
  • 河北故事|一個人的木作博物館
    初春乍暖還寒,北京通州區臺湖鎮東下營村邊上,挨著六環路有一個掛著北京文旺閣木作博物館牌子的院子。推開大門,滿眼都是明、清時期的傳統木作老物件兒,大到木製車船、門樓,小到鍋碗瓢盆……涉及民間生活實用器物的方方面面,簡直就是一座民俗博物館。
  • 白銀市白銀區民俗文化博物館即將精彩亮相
    目前,白銀市白銀區民俗文化博物館正在緊張布展,即將精彩亮相。讓我們一起期待白銀區民俗文化博物館正式亮相,走進民俗文化博物館,在歷史長河跳動的脈搏中感受人類文明的躍動,觸摸先民智慧的靈光,在品鑑欣賞中感懷,在思想交匯中傳承,掀開民俗文化之一角,管窺中華文明之大成。
  • 中國非遺上新!成都博物館收藏其中兩項,這項為世界之最!
    位於成都博物館5層、藏品數量近20萬件的成都中國皮影博物館,為目前世界上收藏皮影數量最多、種類最全、品質最優的專題博物館。擁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成都,穿梭於古老與現代,也推動著這項光影藝術的傳承與創新。
  • 民俗文化枝繁茂 國防教育記心間 ——走進聖基文化博物館
    進入博物館,講解員許風的開場白,簡潔,直入主題。  民俗大院裡,石磨、轆轤、老式拖拉機,靜靜排列;5萬盤石磨被擺出了石橋、石路等造型;長長的樹化石,晶瑩而剛硬;大喇叭裡,紅色歌謠慷慨激昂,在院子上空飄蕩。這裡,再現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北方人工作、學習和生活的場景。
  • 這個河北人幹了件大事!國家博物館館長給他頒發證書
    這個河北人幹了件大事!漢字雷射照排系統輸出的報紙樣張《漢字信息處理》底片和排印出的第一本漢字圖書樣書《伍豪之劍》底片等7件套藏品正式入藏國家博物館▲潘軍峰收到中國國家博物館頒發的收藏證書潘軍峰業餘愛好集報,家中藏有近萬份報紙。
  • 河北保定徐水區商平莊村:老物件憶鄉愁 村史館潤鄉風
    油燈、風箱、織布機、小推車、鋤、犁、耙等,一件件傳統農業工具、舊時生活用具,向人們展示著農耕文化和鄉村發展風貌,承載著珍貴的記憶和老輩人的奮鬥歷程。據村幹部介紹,村史館佔地面積300平方米,館內有村委會搜集和群眾捐贈的260餘件展品及40多張老照片。
  • 周口有故事:留住鄉愁 弘揚周家口農耕文化
    牛,件也。件,事理也。象角頭三、封尾之形。牛作為古人早期馴化的大型牲畜,為人類的生活貢獻肉奶皮革,更是農田耕種的好幫手。為了表示對天地神靈祭祀的誠意,有「牛」作為祭祀犧牲被稱為「太牢」,無「牛」則是「少牢」。「牛」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見一斑。
  • 法國博物館裡上萬件的中國寶貝,你值得一看!
    法國吉美博物館外觀位於巴黎的吉美博物館是歐洲最大的亞洲考古與藝術機構,其6萬多件藏品涵蓋亞洲大部分地區、縱貫5000多年歷史。館長馬卡列烏認為:「流落境外的中國文物是中國文明最好的大使」。唐代 馬球俑  吉美博物館收藏的亞洲藝術品中,中國文物有2萬件左右,約佔1/3。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中國文物呢?
  • 私人戰爭博物館中的和平收藏人
    有一次,為了從一位收藏家手中購買一套珍貴的抗戰資料,吳先斌坐了20多個小時的火車,嘴皮子都快磨破了,最終用5萬元買下了整套資料。隨著時間的推移,博物館由最初的1個人發展到如今的8個人,史料搜集方式由過去單一的線下淘貨,發展為線上購買、拍賣會競拍等多種方式。吳先斌也從最初為史料少而發愁,到如今為史料太多而發愁。
  • 老重慶|「雲」上賞寶 帶你看看巴渝民俗博物館的五件鎮館之寶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何浩/文 李化/圖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 「雲」端開學、「雲」上動物園、「雲」上賞花成了不少「深宅」在家裡看世界的一個窗口和渠道。日前,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從渝北區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悉,位於渝北的重慶巴渝民俗博物館和渝北歷史文化陳列館雖然閉館,但服務不打烊,推出了多個網上展覽。
  • 河南新鄭:七旬老人耗時二十年建民俗展館
    河南省鄭州市新鄭市城關鄉王劉莊村,有一處並不起眼的小院,它和周邊的房子無任何異樣,但走進去卻是另一番天地。在這個普通的院落裡,存放著七旬老人王大發耗時20多年收藏的上萬件民俗老物件。沈磊 攝清朝皇帝御賜的匾額、民國時期的銅叉、戲臺上的鱉燈、貨郎擔的扁擔、舊社會地主土豪的水菸袋、計量用的斛鬥、鎮宅的七星寶劍……各種稀奇古怪的老玩意兒、老器物,令人應接不暇,甚至戴著一頂「西部牛仔帽」的王大發也差點被當成民俗器物中的一員。
  • 黃河灘區一農民花費1000多萬元,淘來6000件藏品,辦了個博物館
    收藏本來是城裡人的生活時尚,這幾年我也在農村老家搞起了收藏。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我還創辦了一個黃河民俗博物館,把我這幾年「淘」來的6000多件文物和老物件都搬到了博物館,供鄉鄰和遊客免費參觀。稱量糧食的官鬥、播種用的耬車、渡河用的木船……這些老物件,很多人可能只在電視中見到過,如今在我這裡都能看到。
  • 自貢自流井區:老城復興留住歷史文化美麗鄉愁
    城市建設的有機更新中,留住了滿滿的鄉愁。她在中華路西段已居住60餘年的時間,對街區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景都有著特殊的感情。讓陳婆婆尤為高興的是,街區越來越漂亮、環境越來越美。而街區內的歷史文物和城市地標都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和維修。穿越古今的時光,老建築帶著記憶的溫度,陪伴著陳婆婆迎來更加幸福的明天。
  • 20餘年打造休閒農業鼻祖,從貧苦農民到億萬富豪
    民俗娛樂風箏文化:風箏博物館目前收藏一千多件風箏作品,每當秋高氣爽時節,人們以放風箏為娛樂,體現了農村生活的閒情逸緻。優美多元木屐文化:園區與學校合作,木屐老師教孩子製作木屐同時,還成立木屐舞,體現了木屐多元的文化特色。
  • 自費建起「農耕文化博物館」,鄒家這位宗親,了不起!
    歷經歲月滄桑的水車,褪了色的鬥笠蓑衣,古老複雜的織布機……走進這座農耕博物館,讓人仿佛一下子回到了幾十年前。 而這個博物館並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的博物館,這裡的每一件物品都是我們宗親鄒洋新自費淘換來的。 「長沙農耕文化館」坐落在長沙望城區銅官街道彩陶源村。
  • 王明書《槐河水流淌》||「鄉愁裡的河北」散文大賽|石家莊
    「鄉愁裡的河北」主題散文大賽啟事鄉愁地理版 || 省文研會版(點擊上面藍字可見詳情)棗酒萬果紅杯「鄉愁裡的河北」散文大賽參賽作品展示|石家莊篇槐河水流淌作者簡介王明書,河北省民俗協會會員,河北詩詞協會會員,河北採風學會會員,喜歡文學,擅長散文,作品常見於《石家莊日報》《燕趙都市報》,著有散文集《雨花露》。元氏縣作家協會理事,主編有元氏民俗刊物《鄉韻》。
  • 王敬之《圍著火爐吃西瓜 》||「鄉愁裡的河北」散文大賽|邢臺
    「鄉愁裡的河北」主題散文大賽啟事鄉愁地理版 || 省文研會版(點擊上面藍字可見詳情)棗酒萬果紅杯「鄉愁裡的河北」散文大賽參賽作品展示|邢臺篇餘萬字,其中,《一「網」情深》一文榮獲「網聚河北正能量」徵文一等獎;《冬天的記憶》等三件作品被評為河北省第二屆優秀網絡文化作品「五個一」獲獎作品。
  • 孫文蓮《仙臺山的美》||「鄉愁裡的河北」散文大賽|石家莊
    「鄉愁裡的河北」主題散文大賽啟事鄉愁地理版 || 省文研會版(點擊上面藍字可見詳情)棗酒萬果紅杯「鄉愁裡的河北」散文大賽參賽作品展示|石家莊篇會情人(動人的愛情故事在唯美的背景裡展開,溫暖,淳厚,誠摯,熱烈。近在眼前的仙臺山並不比電影的畫面絲毫遜色,它更加富麗,浪漫,純淨。仙臺山,應當有傳奇的故事發生,才不辜負了它的美好;應該有藝術家的光臨,才不委屈了它的獨異。通向山頂的石階在山腰間曲折蜿蜒,峰迴路轉,柳暗花明。從山腳下拾級而上,每行一小段,就是一個轉折。
  • 動聽河北|中國最貴的自行車是什麼樣?它的故事不簡單!
    疫情過後,讓久「宅」的我們走出家門,放飛心情、擁抱自然,「愛家鄉,遊河北,發現身邊的美」!動聽河北霸州市華夏民間收藏館,這個自行車博物館來頭可不小,它是我國唯一一座經國務院審批建立的,目前國內藏品最多、種類最全、世界最大的自行車展館。這座自行車博物館也是咱們河北省第一家「國字號」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