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保定高碑店,有這麼一個人,他喜歡搞收藏,不過他搞的收藏卻與眾不同,別人收金收銀收古瓷,他卻收犁收耙收舊鐵鍬,只要是他認為有趣、有味、有意義的東西,他都會收集起來,而在這些收藏的基礎上他還建起了公益的民俗博物館。這個人叫做楊友,一個普普通通的退伍軍人,一個不一樣的收藏者。
楊友
農家院裡的民俗博物館
走進楊友家的院子,一個不大的民俗博物館很快就能吸引你的眼球,100個算盤拼出的民俗博物館這幾個字,讓人眼前一亮,「這是我自己的創意,我一個小時就拼出來了。」楊友說,成立這間博物館的初衷,就是希望能把這些文化儘可能多地保留下來,讓更多人看到和傳承。
「現在的城市發展太快了,大量農民進城,過去農村的一些生產、生活用具,還有一些民俗活動等,都逐漸被遺忘。」楊友說,現在的年輕人很少有機會了解和體驗過去的農村生活,還有一些進了城的農民,也想尋找曾經的記憶,所以,他才有了這家具有「鄉土味」的民俗博物館。
和收藏家相比,楊友的的收藏顯得格外樸實、甚至有點粗放。在他家的房前屋後,鐵皮搭蓋的簡易房,到處可見琳琅滿目的各類藏品。一方面由於精力、人力和財力的原因,無法對藏品進行造冊、分類、展示,只能「倉儲式」堆放;另一方面他還在不斷地大量收藏收購。
因為地方有限,楊友的民俗博物館僅僅展出了展品的極小一部分,他簡單地按年代分成了幾個屋子,每一間屋子走進去,都能感受到舊時光的印記,「你知道這個是幹什麼的嗎?」隨手拿起屋子裡的小東西,他總能考倒眾人,做水的壺、鐵路信號燈、襪板、耘鋤……奇奇怪怪的物品層出不窮。「這裡大概也就有百分之一,倉庫裡,很多寶貝都擠在一起。」
農家院裡的民俗博物館。
每件物品都代表一段記憶
「這個電視是石家莊環宇生產的第一批電視,還是木頭殼的。」在一間放置上世紀80年代物品的屋子,楊友指著一臺電視機,這個9英寸的電視現在還能看,顯像管是進口的。不遠處的門口,一臺賣冰棍的自行車也十分「亮眼」,「這個可是現在抖音的爆款,不過我這個是實實在在1978年賣過冰棍的,看著它們是不是就回到了那個年代了?那是個不一樣的年代。」
楊友把博物館的每個屋子都按年代來區分,每當站在這些舊日的物品前,楊友就會有些恍惚,仿佛看到了舊日的時光。在他看來,每件物品都代表一段記憶,每個東西都有一段故事。除了紅色展品和這些「舊物品」,博物館的櫥櫃中擺放著各式各樣的老藏品,有各種家常器具、布貼字畫、車軸模具,還有清中期的柜子、民國的油燈,以及近現代時期的瓷碗等等,凡是年代久遠的民俗器具、古董珍品全都陳列其中。
「在這裡你可以看到時代的變遷。」楊友指著幾輛小推車說,最小的是抗日戰爭時期補給用的,輪子還是木頭的,「這是古玩市場裡,600多元買來的。」楊友說,上世紀50年代的小車也有好幾輛,看著很像,其實輪子已經變了,60年代的推車樣子更多,70年代,推車從單輪變成了雙輪,到了八九十年代,就有鐵皮的了。「很多孩子到這裡一看就能對時代的變遷一目了然。」楊友指著桌上的收音機:「這樣的收音機就有幾十臺,還有上世紀80年代從香港走私來的。」
楊友介紹民俗博物館裡的藏品。
20餘年自費收藏上萬件
楊友是土生土長的高碑店人,1982年退伍之後幹起了個體,1995年,有了一定的資金,就投入了收藏,「也想不起出於什麼原因,就這麼堅持下來了。」楊友是個很有趣的人,在他身上,有一股非常樸實的氣質。在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他顯得有些出人意料。
「我一般是從村裡收,或者去古玩市場裡淘,有些東西來來回回需要好多遍,還有些東西是別人贈送的。」楊友說,最初因為曾當過兵,他喜歡的是紅色收藏,紅色藏品大大小小、林林總總達萬餘件,涵蓋面極廣,內容非常豐富,關於毛澤東的像章、畫像和收藏品尤其多,「像章就有兩三萬枚」。楊友說,很多珍貴的資料和照片可能是稀缺的,「有幾張照片是老人們送給我的,可能是獨一無二的。」
隨著收藏面漸漸拓寬,楊友也開始收集關於民俗方面的東西,在他的藏品中,有舊鐘舊錶、舊瓦舊罐、舊唱片舊畫報、舊菸袋舊棉襖,就是連一塊兒舊糖紙、舊包裝他都小心翼翼地像金銀那樣保存起來。
「一晃已經20多年了,我從來沒有停止過收藏,農耕用品都有一萬套,收藏品有兩三萬件。」楊友說,對於民俗和傳統的物件,他真心珍惜和喜歡,哪怕是普通的物件,他都不忍心看它在城市化進程的拆遷中被毀壞被遺棄。這也是造成收藏數量如此巨大的原因。
對於楊友來說,最大的希望就是能有一個更大的地方,保存這些「寶貝」,讓民俗文化在更多的實物印證下傳承下去,保護住傳統文化的基因,留住民俗。「我也希望能有志同道合的人,能跟我一起合作,把收藏的事業做得更大。」
楊友介紹民俗博物館裡的藏品。
收藏昨天,留住鄉土的記憶
縫紉機、各種鬥和秤、各種購物券、各種油燈、各種鐘錶……在民俗博物館內,各式各樣的民俗收藏品靜靜地躺著,仿佛在低語訴說著各自的由來與傳說。多年來,楊友歷盡艱辛曲折,足跡遍布全國各地,陸續收集萬餘件民俗物品,其中農耕文化系列佔據了他所有藏品的主要部分。
「這個是扳苞谷的,這個是種棉花的……」每一件民俗收藏品,楊友都喜愛有加,並能滔滔不絕地說出其各自的用途和來歷。「看這個郵政送信的自行車,還是新的,這個樣式很有代表性,我看到它就特別興奮。」
多年來,楊友走街串巷,到處搜集,農戶家拆下的老木門,廢品站裡淘到的獨輪車,都被他視若珍寶,「這些都是珍貴的民俗記憶,我捨不得丟掉,保存下來,以後給孩子們講故事也有實物。」看著一件件來之不易的「寶貝」,楊友眼中流露出一股濃鬱的珍愛之情。
「一開始,所有人都不贊成我收集這些東西,說我收的都是些破爛,根本就不值得保留,家人也嫌我總跟廢品收購站打交道。我也曾想過放棄,可我總認為,這些農具與傳統的農耕文化緊密相連,不能就這麼消失了。」楊友說,記錄過去,也是留住鄉愁,讓後人了解更多的農耕文化和民俗。
更多時候,他站在那裡,像一個固守傳統的長者,以一己之力頑強卻又多少有點無奈地保護著傳統和地方文化。
(燕都融媒體記者 楊佳薇 文/圖)
關注河北新聞網,了解河北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