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要想去拜訪誰,一般都會先打個電話,或者通過社交軟體先預約,以防主人不在家,自己白跑一趟。可是在唐代,無論是通訊還是交通,都遠遠不如現在發達。許多時候,古人訪友要跋山涉水、風餐露宿一兩個月,好不容易到了目的地,迎接自己的卻是一扇緊閉的大門。這要擱到現在,懊惱、鬱悶、煩躁這些情緒迅速發生化合反應,肺都得氣炸了。
可古人遇到這種事,不但毫不在意,還會非常有心情地寫一首詩,來分享自己的「不遇」經歷。比如孟浩然:
洛中訪袁拾遺不遇【作者】孟浩然洛陽訪才子,江嶺作流人。聞說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孟浩然有一位朋友在洛陽任職拾遺(拾遺是古代官職名稱),孟浩然興衝衝地去洛陽找他,來到單位一打聽,早就不幹了,被貶到嶺南去了。孟浩然這才知道好朋友攤上了事兒,悵然若失地說:聽說嶺南那邊因為天氣溫暖梅花開得比較早,但是怎麼能比得上洛陽的春天美好呢?這句話的潛臺詞實際是對朋友的遭遇表示同情,特意指出嶺南一點無關緊要的好處,反而更顯出被貶的悲辛。
比如王維:
春日與裴迪過新昌裡訪呂逸人不遇【作者】王維桃源一向絕風塵,柳市南頭訪隱淪。到門不敢題凡鳥,看竹何須問主人。城上青山如屋裡,東家流水入西鄰。閉戶著書多歲月,種松皆老作龍鱗。
王維和小夥伴裴迪到長安的新昌坊去拜訪一位姓呂的朋友,結果朋友不在家。於是兩人在朋友的住處觀賞一番離去。他們的朋友是位性情高雅的隱士,這從家裡的環境就可以看出來:青山綠水,栽竹種松,就好像桃源、柳市一樣安靜祥和。
據《世說新語·簡傲》記載,三國魏時的嵇康和呂安是莫逆之交,一次,呂安訪嵇康,嵇康不在家,嵇康的哥哥嵇喜出迎,呂安在門上題「鳳」字而去,「鳳」字可以拆成「凡鳥」兩個字,這是呂安嘲諷嵇喜是「凡鳥」。王維說「到門不敢題凡鳥」,是表示對呂逸人的尊敬。呂逸人長年在這樣的清雅之地閉門著書,當年親手種的松樹都已經老了。可見呂逸人的學問不小,絕非「凡鳥」。
比如丘為:
尋西山隱者不遇【作者】丘為絕頂一茅茨,直上三十裡。扣關無僮僕,窺室唯案幾。若非巾柴車,應是釣秋水。差池不相見,黽勉空仰止。草色新雨中,松聲晚窗裡。及茲契幽絕,自足蕩心耳。雖無賓主意,頗得清淨理。興盡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丘為到西山去拜訪在這裡隱居的朋友,從山下走到朋友的茅屋要經過三十裡路。朋友不在家,丘為不甘心地敲了敲門,並沒有童僕應答。從門縫往屋裡望了望,陳設十分簡單,只有桌案和茶几。丘為想朋友可能乘著柴車外出了,也可能到附近的野湖去釣魚了。總之自己懷著滿心敬仰而來,卻錯過了相見。
不過這一趟也沒白來,朋友這裡環境清幽,足以滌蕩身心。雖然沒有與朋友見面交談,也已經悟到了清淨修養的道理。丘為獨自賞玩山景,盡興後沒有等朋友回來就下山了。
比如李白: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作者】李白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根據清代黃錫珪《李太白年譜》,李白在十八、九歲時,曾隱居在戴天山大明寺中讀書。讀書期間,李白放學去訪問山裡的道士。一路上,李白聽到有狗叫聲從潺潺流水的山溪方向傳來,一株株桃樹上花朵帶著晨露鮮豔欲滴。隨著目標的臨近,李白越來越興奮。時不時地看見野鹿在樹林裡出沒,可是到了中午時分卻沒有聽到道觀像往常一樣敲響鐘聲。原來老道士外出了,只見漫天的雲氣籠罩著竹林,只見潔白的瀑布在青山間飛流直下。沒有人知道老道士去哪裡了,李白失望地靠在兩三棵松樹下排遣愁思。
比如皎然:
尋陸鴻漸不遇【作者】皎然移家雖帶郭,野逕入桑麻。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扣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報導山中去,歸時每日斜。
陸鴻漸,就是陸羽,寫《茶經》那位「茶聖」。皎然是一個和尚。陸羽把家搬到了城郊一帶,皎然沿著兩邊種滿莊稼的鄉間小路來找陸羽,看到陸羽家籬笆邊上新種的菊花,雖然秋天來了卻沒有開花。皎然敲了敲門,發現家裡沒人,就去問西邊的鄰居知不知道陸羽去哪裡了。鄰居說:他啊,估計又到山裡去了,每天太陽不下山是不會回來的。從鄰居的回答中,我們可以想見,鄰居說話時對陸羽整天流連山水而迷惑不解的神態,這從側面烘託出陸羽不以塵事為念的高人逸士的襟懷和風度。
比如賈島:
尋隱者不遇【作者】賈島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賈島訪友遇到隱者的徒弟,興衝衝地跑過去問:你師父在嗎?結果童子回答:師父採藥去了。賈島問:去哪裡採藥了?童子答:就在這座山中。賈島又燃起了希望:在什麼位置呢?童子答:師父每天採藥都到大山深處,行蹤不固定,我們也沒有辦法知道他現在身在何處。賈島最終還是白跑一趟。
通過以上幾首詩,我們可以發現,雖然古人各有各的「不遇」緣由,但他們非但不會對自己的「無用功」感到懊惱,反而會寫詩加以紀念。為什麼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是古人的生活節奏沒有現在這麼快。由於當時社會條件的限制,沒有辦法及時預約,訪友「不遇」這樣的事情應該很常見,所以古人可以心平氣和地去面對。
二是古人訪友的目的性和功利性沒有現在這麼強。古人訪友很多時候純粹就是為了交流感情或思想,即使「不遇」,也覺得沒有什麼損失,就當一次徒步的旅行。
三是古人實質上是想通過訪友的質量來抒發自己的志向或彰顯自己的品格。這很好理解,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除了孟浩然的那首,其他諸首「不遇」的原因都在於友人是隱居山林、行蹤不定的高士。這在當時是一種風尚。能結交這樣的朋友,從側面也表現了自己並非凡夫俗子。比如,我們今天有人寫《與馬雲共進午餐商討投資事項記》,寫的什麼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咱有這樣的朋友。
《世說新語·任誕篇》記載:王子猷居山陰,逢雪夜,忽憶起隱居在剡溪的好友戴安道,便立時登舟往訪,經夜始至,及至門口又即便返回,人問其故,王子猷回答說:「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可見,古人訪友意不在友,而在於滿足自己的佳趣雅興。如果我們在日常交際中,能夠多學一點兒古人的雅致,少一點兒套路,則更能體會友情的價值。關於這個話題,你有什麼想說的,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