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千裡訪友吃閉門羹,寫詩自嘲,孟浩然憂、李白愁、王維最淡定

2020-12-12 顏亭月詩詞

今天我們要想去拜訪誰,一般都會先打個電話,或者通過社交軟體先預約,以防主人不在家,自己白跑一趟。可是在唐代,無論是通訊還是交通,都遠遠不如現在發達。許多時候,古人訪友要跋山涉水、風餐露宿一兩個月,好不容易到了目的地,迎接自己的卻是一扇緊閉的大門。這要擱到現在,懊惱、鬱悶、煩躁這些情緒迅速發生化合反應,肺都得氣炸了。

可古人遇到這種事,不但毫不在意,還會非常有心情地寫一首詩,來分享自己的「不遇」經歷。比如孟浩然:

洛中訪袁拾遺不遇【作者】孟浩然洛陽訪才子,江嶺作流人。聞說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孟浩然有一位朋友在洛陽任職拾遺(拾遺是古代官職名稱),孟浩然興衝衝地去洛陽找他,來到單位一打聽,早就不幹了,被貶到嶺南去了。孟浩然這才知道好朋友攤上了事兒,悵然若失地說:聽說嶺南那邊因為天氣溫暖梅花開得比較早,但是怎麼能比得上洛陽的春天美好呢?這句話的潛臺詞實際是對朋友的遭遇表示同情,特意指出嶺南一點無關緊要的好處,反而更顯出被貶的悲辛。

比如王維:

春日與裴迪過新昌裡訪呂逸人不遇【作者】王維桃源一向絕風塵,柳市南頭訪隱淪。到門不敢題凡鳥,看竹何須問主人。城上青山如屋裡,東家流水入西鄰。閉戶著書多歲月,種松皆老作龍鱗。

王維和小夥伴裴迪到長安的新昌坊去拜訪一位姓呂的朋友,結果朋友不在家。於是兩人在朋友的住處觀賞一番離去。他們的朋友是位性情高雅的隱士,這從家裡的環境就可以看出來:青山綠水,栽竹種松,就好像桃源、柳市一樣安靜祥和。

據《世說新語·簡傲》記載,三國魏時的嵇康和呂安是莫逆之交,一次,呂安訪嵇康,嵇康不在家,嵇康的哥哥嵇喜出迎,呂安在門上題「鳳」字而去,「鳳」字可以拆成「凡鳥」兩個字,這是呂安嘲諷嵇喜是「凡鳥」。王維說「到門不敢題凡鳥」,是表示對呂逸人的尊敬。呂逸人長年在這樣的清雅之地閉門著書,當年親手種的松樹都已經老了。可見呂逸人的學問不小,絕非「凡鳥」。

比如丘為:

尋西山隱者不遇【作者】丘為絕頂一茅茨,直上三十裡。扣關無僮僕,窺室唯案幾。若非巾柴車,應是釣秋水。差池不相見,黽勉空仰止。草色新雨中,松聲晚窗裡。及茲契幽絕,自足蕩心耳。雖無賓主意,頗得清淨理。興盡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丘為到西山去拜訪在這裡隱居的朋友,從山下走到朋友的茅屋要經過三十裡路。朋友不在家,丘為不甘心地敲了敲門,並沒有童僕應答。從門縫往屋裡望了望,陳設十分簡單,只有桌案和茶几。丘為想朋友可能乘著柴車外出了,也可能到附近的野湖去釣魚了。總之自己懷著滿心敬仰而來,卻錯過了相見。

不過這一趟也沒白來,朋友這裡環境清幽,足以滌蕩身心。雖然沒有與朋友見面交談,也已經悟到了清淨修養的道理。丘為獨自賞玩山景,盡興後沒有等朋友回來就下山了。

比如李白: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作者】李白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根據清代黃錫珪《李太白年譜》,李白在十八、九歲時,曾隱居在戴天山大明寺中讀書。讀書期間,李白放學去訪問山裡的道士。一路上,李白聽到有狗叫聲從潺潺流水的山溪方向傳來,一株株桃樹上花朵帶著晨露鮮豔欲滴。隨著目標的臨近,李白越來越興奮。時不時地看見野鹿在樹林裡出沒,可是到了中午時分卻沒有聽到道觀像往常一樣敲響鐘聲。原來老道士外出了,只見漫天的雲氣籠罩著竹林,只見潔白的瀑布在青山間飛流直下。沒有人知道老道士去哪裡了,李白失望地靠在兩三棵松樹下排遣愁思。

比如皎然:

尋陸鴻漸不遇【作者】皎然移家雖帶郭,野逕入桑麻。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扣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報導山中去,歸時每日斜。

陸鴻漸,就是陸羽,寫《茶經》那位「茶聖」。皎然是一個和尚。陸羽把家搬到了城郊一帶,皎然沿著兩邊種滿莊稼的鄉間小路來找陸羽,看到陸羽家籬笆邊上新種的菊花,雖然秋天來了卻沒有開花。皎然敲了敲門,發現家裡沒人,就去問西邊的鄰居知不知道陸羽去哪裡了。鄰居說:他啊,估計又到山裡去了,每天太陽不下山是不會回來的。從鄰居的回答中,我們可以想見,鄰居說話時對陸羽整天流連山水而迷惑不解的神態,這從側面烘託出陸羽不以塵事為念的高人逸士的襟懷和風度。

比如賈島:

尋隱者不遇【作者】賈島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賈島訪友遇到隱者的徒弟,興衝衝地跑過去問:你師父在嗎?結果童子回答:師父採藥去了。賈島問:去哪裡採藥了?童子答:就在這座山中。賈島又燃起了希望:在什麼位置呢?童子答:師父每天採藥都到大山深處,行蹤不固定,我們也沒有辦法知道他現在身在何處。賈島最終還是白跑一趟。

通過以上幾首詩,我們可以發現,雖然古人各有各的「不遇」緣由,但他們非但不會對自己的「無用功」感到懊惱,反而會寫詩加以紀念。為什麼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是古人的生活節奏沒有現在這麼快。由於當時社會條件的限制,沒有辦法及時預約,訪友「不遇」這樣的事情應該很常見,所以古人可以心平氣和地去面對。

二是古人訪友的目的性和功利性沒有現在這麼強。古人訪友很多時候純粹就是為了交流感情或思想,即使「不遇」,也覺得沒有什麼損失,就當一次徒步的旅行。

三是古人實質上是想通過訪友的質量來抒發自己的志向或彰顯自己的品格。這很好理解,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除了孟浩然的那首,其他諸首「不遇」的原因都在於友人是隱居山林、行蹤不定的高士。這在當時是一種風尚。能結交這樣的朋友,從側面也表現了自己並非凡夫俗子。比如,我們今天有人寫《與馬雲共進午餐商討投資事項記》,寫的什麼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咱有這樣的朋友。

《世說新語·任誕篇》記載:王子猷居山陰,逢雪夜,忽憶起隱居在剡溪的好友戴安道,便立時登舟往訪,經夜始至,及至門口又即便返回,人問其故,王子猷回答說:「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可見,古人訪友意不在友,而在於滿足自己的佳趣雅興。如果我們在日常交際中,能夠多學一點兒古人的雅致,少一點兒套路,則更能體會友情的價值。關於這個話題,你有什麼想說的,歡迎留言討論。

相關焦點

  • 張籍崇拜杜甫,杜甫崇拜李白,李白崇拜孟浩然,孟浩然崇拜王維
    張籍唐代中後期詩人,是韓愈的門生,他最崇拜杜甫,曾將偶像杜甫寫的詩燒掉,把燒完的紙灰拌著蜂蜜吃,每天3勺。好友對他的奇怪做法不理解,就問他,他的理由是吃了偶像寫的詩,自己也可以寫出偶像一樣好的詩,這粉絲也是痴迷到極點了山外有人,天外有天,杜甫自己也有崇拜的人,就是李白了。
  • 孟浩然的最後一天:想起李白王維老死不相往來,不由潸然淚下
    孟浩然聽了,覺得自己前半輩子白活了,決定出山。兩人於江夏黃鶴樓分別,李白說,揚州好,花花世界,鴛鴦蝴蝶,你去走一遭,熟悉熟悉人間煙火。孟浩然聽了,李白寫詩送別: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 唐代詩人「三角戀」,杜甫欣賞李白,李白衷心孟浩然,孟浩然?
    唐詩的鼎盛是因為在唐朝時出現了許多著名的詩人,有「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同時,我們知道詩歌總是一定程度上表示浪漫的,而當時的詩人們之間也是極其浪漫的,像以樂會友的伯牙子期一樣,他們以詩贈友,表達自己對故人和好友的珍惜、喜愛之情,而有趣的是在這彼此喜愛中好像有一個傳遞鏈一樣。
  • 古詩裡那些吃閉門羹的詩人們,有人鬱悶,有人逗樂,有人乾脆撬門
    在古代,詩友之間走門串戶相訪是常有的事,但難免會吃閉門羹。於是事後這些詩人就把這種事寫入詩裡,也算是吐吐槽,但吐槽也是不盡相同的。最著名的要數宋朝詩人葉紹翁的《遊園不值》: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 孟浩然躲在王維床下的那天,原本是他最好的做官機會
    孟浩然躲在王維床下的那次,原本是孟浩然可以輕而易舉進入官場的機會,可惜,孟浩然陣腳一亂,就此失去了錦繡前程。孟浩然比李白王維大十二歲,可是對於科舉,他屢敗屢戰,名次一直穩定地保持在落榜者隊伍裡。孟浩然孟浩然在一次秘書省的文人酒會上,用詩句擊敗了整支喝酒團隊。那天,擬了一個以秋月為題的當場命題寫詩。孟浩然略一沉吟,就幽幽吟誦道: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
  • 王維「拉黑」李白始末:再脫俗的詩人,也因為女人老死不相往來
    如果用六個字來形容老孟在李白心中的位置,那就是,「我心中,你最重」(不是說孟浩然很胖)。孟浩然在長安求職失敗,心冷返鄉的時候,會第一時間給王維弟弟寫詩——《留別王侍御維》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只應守索寞,還掩故園扉。
  • 孟浩然與王維是鐵哥們,唐朝大詩人中兩肋插刀式的朋友
    孟浩然與王維是鐵哥們,兩肋插刀式的朋友,這在唐代大詩人中是少有的。兩人相差十一歲,仕途命運卻截然相反。哥倆因詩,一個免罪保住了官位,一個失去做官機會。詩人在唐朝是幸福的,詩歌不僅是科舉考試的主要科目,寫得好的還可以直接以詩人名義敲仕途大門。詩聖杜甫敲過,詩仙李白也玩過。
  • 王維「拉黑」李白始末
    4 看到王維和李白鬧彆扭,孟浩然是著急的。「怎麼回事啊,兩位小老弟?」那時候的詩壇,有「南李北王」之說。李是李白,王是王維,孟浩然跟他們都是老鐵。 後來飽醮感情的《送孟浩然之廣陵》,更是很多人關於唐詩的最早記憶——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如果用六個字來形容老孟在李白心中的位置,那就是,「我心中,你最重」(不是說孟浩然很胖)。
  • 孟浩然,古代活得最任性的人
    當李白還是個毛頭小子時,他已經揚名天下;當他去揚州時,李白專門寫了一首詩送他,「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他失意時,李白寫詩贈他,「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他是誰?就是孟浩然。孟浩然,何許人也?湖北襄陽人,從小讀書習劍,20歲起就隱居在鹿門山。據說他很瘦,也帥氣,「骨貌淑清,風神散朗」,喜歡穿白衣服,還真有點仙氣。
  • 王維為什麼「拉黑」李白?
    公元743年元旦特別冷,寒風颳過大地,似乎要逼出行人身上所有的熱量,對著名詩人、畫家、音樂家王維來說,這一天特別漫長。王家的僕人都記得,從外面喝了一頓酒回來,老爺的情緒就一直不太好,一個人窩在廚房烤火。
  • 李白最崇拜的一位詩人,只因兩句詩終生無緣仕途
    這是李白寫給孟浩然的一首詩。他們兩個人都生活在盛唐時代,孟浩然年長李白12歲,兩人第一次見面時,孟浩然已37歲,雖未入仕,但早已名動天下。李白當時只有25歲,年少輕狂,但對孟浩然仰慕已久,兩人初次見面即結成忘年之交。孟浩然也因此成為李白最崇拜的詩人之一。李白作為小弟,可以說在詩歌道路上,深受孟浩然這位老大哥的影響。
  • 為你寫詩為你靜止……看詩人圈是怎樣追星的
    《送孔巢父謝病歸遊江東,兼呈李白》 想和你去找朋友玩耍: 《與李十二白同尋範十隱居》 通過這些詩,可以看到,杜甫在追星路上真正做到了為你寫詩,為你靜止。
  • 王維的《少年行》VS李白《俠客行》
    一《少年行四首》王維新豐美酒鬥十千,鹹陽遊俠多少年。相逢意氣為君飲,系馬高樓垂柳邊。出身仕漢羽林郎,初隨驃騎戰漁陽。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俠客行》李白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閒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救趙揮金槌,邯鄲先震驚。
  • 盛唐之山水田園詩——太白、右丞、孟浩然
    有唐一代,詩人群星薈萃名家輩出,實際上山水田園詩就不再是少數詩人的專利,多數詩人都寫過或多或少的山水田園詩。詩在盛唐,以李太白、王右丞及孟浩然為例略述之。太白乃是仙人風氣,所以寫的詩也頗具浪漫之風。太白尤其喜愛遊山逛水,所謂「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性又嗜酒,杜甫《八仙歌》謂:「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家仙。」
  • 求仕、交友、別離,靠書信交流的唐朝詩人,朋友圈有多高大上?
    唐朝的詩人最重要的使命就是「大戰僵詩」,每個唐朝詩人個個的內心戲十足,什麼花裡胡哨的人都有。寫詩最浪的詩仙李白,寫最愁詩的詩聖杜甫,還有寫那一篇篇刻苦銘心的寫詩狂魔白居易。這精彩豐富的唐詩是基於國家命運像過山車似的歷史背景為基礎。
  • 王維、孟浩然詩的同與異
    作為唐代最具代表性的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孟浩然還分別代表了隱秀與清逸兩種範型,反映在詩歌裡,也就出現了隱秀與清逸這樣的差別。劉熙載《藝概》說得好:「詩品出於人品」。錢鍾書《談藝錄》也認為:「言之格調,則往往流露本相。
  • 大唐詩人王維的一生
    那是開元年間,歷史上最開放最輝煌的時代,國力最為強盛政治最為清明的時期,一批胸懷凌雲壯志的詩人粉墨登臺。當王維端著酒杯揮動毛筆用小行書寫下《終南別業》的時候,孟浩然正窩在襄陽鬱郁不得志,李白先生業已憋屈地辭去翰林供奉的職位,寫了三首《行路難》,被賜金而還。大唐的太陽要落山了,紅暈還在,讓人誤以為是朝陽升起的樣子呢。
  • 李白與王維老死不相往來,是文人相輕還是爭風吃醋?答案出人意料
    唐朝歷史上最難破解的謎題恐怕就是王維和李白的關係了,倆人年齡相同,都是盛唐著名的詩人,都出生於公元701年,都曾在長安做官,倆人先後在60歲和61歲之際離世。
  • 孟浩然:李白一生難得佩服的人
    吾愛孟夫子李白的眼睛長在天靈蓋上,狂放不羈,很少看得起別人。但是,李白對孟浩然極為崇拜,曾作數詩贈年長自己十二歲的孟浩然,最著名的一首是《贈孟浩然》: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
  • 他是李白最崇敬的詩人,卻因一首詩觸犯龍顏,斷送了前程
    李白應是是唐朝最狂的詩人了,「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但就是這麼狂放的詩人,卻對一人推崇備至,他便是唐朝山水田園派掌門人孟浩然。 孟浩然是盛唐詩人,因其祖籍為襄陽,故世人又稱其為「孟襄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