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荷,本名宋尚明,山東蒙陰縣信用聯社員工。臨沂市作家協會散文創作委員會副主任、蒙陰縣作家協會副主席,山東作家協會、中國散文學會、中國金融作家協會、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自85年春天在當年的《女子文學》上發表第一篇處女作之後,作品陸續被國家級、省級刊物刊登。先後在《中華散文》《散文選刊》《散文百家》《時代文學》《山東文學》《青年作家》《歲月》等國內外數百家報刊發表作品300餘萬字。作品入選《21世紀年度散文年選》《2008中國精短美文精選》《2010中國散文精緻讀本》《2010中國散文經典》《21世紀中國散文精選》《2011年中國精短美文精選》《中國散文家作品集》、《中國散文大系》《中國好散文》等文學選本;個人辭條收錄《中國散文家大辭典》。數篇作品選入中、高考模擬試卷及中學生拓展閱讀課本。已先後出版個人作品集《悠悠茶香》《高天上的流雲》《像一片葉子一樣成長》《善良如嘉木》等散文集。撰寫的散文《在昨天的歲月裡穿行》獲中國散文學會頒發的「當代最佳散文創作獎」;散文集《高天上的流雲》獲山東散文學會頒發的首屆「齊魯散文獎」;散文《掛在牆上的村莊》獲山東作家協會創聯部頒發的《齊魯作品年展》(2014卷)「最佳作品獎」;散文《樹是土地的風骨》獲中國林業網、中國生態網舉辦的首屆「美麗中國」文學徵文大賽中二等獎,2017年獲第三屆「中國金融文學獎」、2018年獲「第八屆冰心散文獎」
。
我開始接觸讀若荷的散文,就發現了她細膩、溫婉、貼近心靈的「柔性」寫作特點。在我們金融作家的隊伍裡,這位把散文寫得柔細似水,漫天飛舞,蜚聲散文界的名家,有著怎樣的成長足跡?最近,我有機會採訪了她。
祁海濤(以下簡稱祁):你與文字結緣的歷程是怎樣的?
若荷:我出身於教育世家,從小受父母的影響酷愛文學,從事寫作更歸功於大量的閱讀。提起閱讀,自然不能不說小時候看書的事情。那時家裡最不缺的就是書,父母親當年使用的課本,還有不斷更新的教科書。當時沒有書櫃,書都放在床底下的幾個大紙箱裡。由於父母平時忙於工作,常常把家交給我。枯燥而獨自的時間裡,我最開心的事情就是從床底下拉出大紙箱,翻找裡面的書看。不認識和不理解的字我就查字典,直到將內容弄明白為止。可以說我的童年玩伴只有書,沉浸在知識的海洋裡不能自拔,幼小的心靈感受和想像著另外一個天地的美好。隨著時間的推移,家裡的書已被我翻遍,遠遠不能滿足我內心的需求。幸好學校裡有圖書室,於是那裡便成為我經常光顧的地方。我自己不但喜歡讀書而且喜歡收藏書,一般女孩子喜歡收藏糖紙、畫紙、毛線,而我卻對書籍情有獨鍾。12歲之前我已收藏60多本書,當然也包括小人書。那些印著各種文字、大大小小、圖案不一的書籍,無論是何種紙張總散發著特有的清香,在我看來那便是書的味道,它深深吸引著我去翻閱去讀賞。
祁:在我採訪的金融作家中,因喜歡閱讀而寫作的很鮮見。看來閱讀對你的成長幫助很大。
若荷:是的,我不僅喜歡閱讀國內的曹雪芹、蒲松齡、魯迅、沈從文、鬱達夫、孫犁、謝冰心、錢鍾書、蕭紅、賈平凹、餘秋裡等作家的著作,也喜歡港臺董橋、余光中、劉墉、三毛等人的散文,還喜歡國外作家託爾斯泰、巴爾扎克、紀德等人的作品。我努力使自己的閱讀範圍大些。我以為,一個人的散文功力,與自身的學識閱歷有關,更與大量廣泛的閱讀息息相關。閱讀不僅有利於提高文學修養,也有利於形成自己的藝術觀。由於自童年便與文字結緣、與閱讀相伴,並一直不離不棄,所以我從小學到高中的作文一直都是班裡最好的,每篇作文都被老師當成範文閱讀。這不但增加了我對寫作的信心,還激勵著我不斷前行。我們大家都有這樣的感覺,當你一旦成為榜樣之後,就會鞭策自己提升自己。在文字的陪伴下,一路走來,我畢業後無論從事幼兒教育,還是從事信用聯社工會工作,總不忘工作之餘寫作,對寫作的摯愛從未間斷過,經常為寫出滿意的作品敲打鍵盤到深夜。
祁:閱讀你的散文,第一感覺是觀察細膩,富於聯想,你對自己的散文有什麼評價?
若荷:我的散文以白描見長。因為我自己喜歡白描,這個風格我會一直保持下去。文學是大眾的,它的讀者不僅屬於知識階層,更應該是那些深入農耕和俯身企業的人們。了解讀者群體需求,就知道白描手法永遠不會過時。用白描寫作,容易平鋪直敘,容易流於平淡。我解決的辦法是寫自己喜歡寫的東西,寫自己動情的東西,文筆不必過美,但要寫得動人,儘量不使自己滿足於美景美色、美言美句的耳目之娛,還是讓文本具有更多的怡神悅智的內容,所以我總是充滿感情描寫,將厚實而又獨到的生活體悟凝聚到某一物象上,明白順暢表達,讓讀者能夠讀懂,並用情感來打動他們,這一物象便會因為獲得了一種特別的內涵而顯示出不朽的生命活力。
祁:有人說散文作家的精神修煉,是決定散文水平高貴庸俗的關鍵。你怎樣理解散文的風骨?
若荷:只有來自心靈的高尚、淳樸、智慧、真誠、善意、美好、感恩、仁愛,濡染散文作品,才能將人引領到聖潔高地,才會綻放出絢麗的文明之花。2012年中財論壇編輯十年精品集《石上柏》中,收入了我的散文《每一個生命都會有感動》,作品寫了「我」終生未育的嬸嬸,嫁給已有三個兒子的丈夫。在當時,這篇散文是我的滿意之作,最早發表在《中華散文》雜誌。給孩子們做後娘,嬸嬸處處小心謹慎,把孩子們當做自己的親生兒子。即便是這樣,非親生的孩子們,與她還是有隔閡。在接連不斷的家庭大戰中,她終於疲憊不堪,選擇了跳河自殺。雖被救活,但終究是鬱鬱寡歡,貧窮悲傷而去。直到嬸嬸下葬,被她拉扯大的兒子們,才良心發現,嚎啕痛哭。我壓抑情感,寫出了一個善良忍讓的嬸嬸。一種人間悲涼,一種人間悲憫,從筆端隱約滲出。一種壓抑的情感,用白描傳遞出來,卻深深震撼了讀者。悲涼是嬸嬸的生活原生態,不是刻意製作出來的。我從容書寫,文字中便有了一種超然物外的震懾力。人們說我的散文有一種內在貫注的生機和風骨,有一種多層次延伸的靈魂和精神,其意蘊豐盈,其知覺變異。我寫散文雖然多用散漫結構,但也結構多變,採用獨特的角度,或由此及彼,或風車式,或蛛網伸展,或眾水併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人格魅力,要有大愛精神。
祁:說到從容書寫,前不久我第一次閱讀你的散文時就感受到了,很喜歡,記得還轉發了。從容書寫的確可以帶來自信、沉穩、不卑不亢的效果,甚至就像你說的便有了一種超然物外的震懾力。不論是散文寫作,還是小說寫作,從容、沉穩我想是衡量一名作家寫作功力的重要尺度,當然也不容易做到。我很好奇,你是怎麼做到的?你認為與自己的成長環境,或者性格有關聯嗎?
若荷:的確,這與個人的性格有關,而每個人的個性,是與生長環境分不開的。這個環境不僅僅指家庭和成長環境,還包括閱讀環境和知識修養,一個人內在涵養的外在體現,是一種不自覺的外露,而不只是表面功夫,如同華麗衣飾。生活中有人喜歡張揚,在任何情況下都喜歡突出表現自己,寫作也仿佛如是。而我喜歡安靜,喜歡一個人獨立思考,在落筆成文之後,這種思考也已將我的思想帶進文本當中,讓人覺得文字安靜而從容。我喜歡無我的寫作方式,一旦進入創作,多沉浸在筆下的人物和情景之中,將整個思緒流淌筆端。這種方式極易突出散文的細節,細節是我想要表達的人物和事物,歲月人生和自然風景。在看似如實描寫的生活事件中,隱藏著作者的自我形象,包含著心靈的真誠,情感的急流,婉曲有致地表現出作者的胸襟,而不是將大量筆墨潑撒在個人情緒之上。天然去雕飾的境界,才是散文的最高境界。安靜地書寫,不動聲色地透露出作者的審美的方向,才是一篇佳作的創作過程。
祁:文學是照亮讀者心靈之路的燈塔,觀照讀者心靈的一劑良藥。所以我想悲憫情懷是一個作家應有的品質。這種品質當然與文學觀息息相關,你的文學觀是怎樣的呢?
若荷:我的文學觀是要用心靈的文字,歌頌祖國,歌頌人民。我懷著文學的夢,在日子的稿紙上,書寫我行走的靈魂。文學亦和人生一樣,坎坷不平,充滿著各種矛盾,有著跋涉的艱辛和掙扎。人為什麼而活?生存的價值又是什麼?帶著疑問,我開始觀察生活,品味生活,記錄生活,試圖尋找有關生命意義的詮釋。儘管文學,不過是生活的朵朵浪花,生命中的點點滴滴,但對於我來說,卻是一種心靈的慰藉,一種精神的收藏,它平淡真實,它彌足珍貴。春夏秋冬,風霜雨雪,花草樹木,自然界的一切,在我眼裡都美得動人。於是,便有了這些文字。我用不動聲色的筆觸,把自己的所見所聞,以簡樸、素雅和溫柔的文字方式,像池塘裡荷花吐出的清香那樣,輕柔而又安靜地傳遞給讀者,細緻敏銳,溫暖平和,讓讀者被物慾和冷酷凍結已久的乾枯的內心,因了載滿春天般溫暖的文字浸潤,漸漸溼潤起來。哪怕心口在淌血,依舊保持微笑。而我作為一個作家,需要永遠都不失優美的姿態,讓精妙、柔美和婉約的散文傳遞出來的芬芳,使讀者有了一讀再讀的衝動,能在升華中感到無盡的美感,能在表達中觸摸到向上的力量,能在閱讀中體味到心情的愉悅和心靈的慰藉,能獲得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禮和滋潤。
祁:你的散文很受讀者喜歡,發表範圍很大,發表層次也很高,能詳細地介紹一下嗎?
若荷:2009年12月,我出版了第一部散文集《悠悠茶香》;2013年9月,我出版了第二部散文集《高天上的流雲》、第三部散文集《像一片葉子一樣成長》;2014年7月,我出版了第四部散文集《善良如嘉木》;2016年3月,我出版了第五部散文集《夜色中的梔子花香》。在數百萬字作品中,記錄著我的心路歷程。從《人民日報海外版》到《中國婦女報》;從《人民公安報》到《現代教育報》……幾乎所有的國家級報紙上,都有我的散文作品;從《中華散文》到《中國鐵路文化》;從《中國林業》到《散文選刊》……幾乎所有的國內大型文學刊物上,都有我的散文作品。
同時,有許多散文入選國內大型散文典籍:《那條悠長的小巷》,入選《2006中國年度散文》;《畫眉》,入選《2008中國精短美文選》;《幸福的珍藏》,入選2007《高中語文閱讀欣賞》;《指間的時光》,入選《2010中國散文精緻讀本》;《穿越時間的河》,入選《2010中國散文經典》;《在綠海的林濤裡傾聽》《林海漫記》,入選2012《綠色讚歌文集》;《棉被上的流年》,入選《讀者十年鄉土人文版全集》;《幸福的珍藏》《不再恐懼》,入選《山東30年散文選》;《且看庭前花》,入選2011《中國美文 21世紀中國散文精選》;《柿紅時節》,入選《2011中國精短美文精選》;《水湄的新娘》,入選《2011中國散文年選》;《在昨天的時光裡穿行》,入選2012《中國散文精選300篇》;《最後的香椿樹》《把生命當作花開》《在昨天的歲月裡穿行》《甘泉流淌軍民情》,分別入選2012《中國散文大系》之抒情卷、女性卷、旅遊卷、軍旅卷。《曾經的花房》,入選《2012中國精短美文精選》;《樹是土地的風箏》,入選2013《美麗中國佳作100篇》;《你畫得是誰的童年》,入選《2014年中國精短美文精選》;《鄉村集市》,入選《2015中國好散文》……
祁:歷數這些驕人的成就,我由衷為你感到高興。不過我們也知道,基層工作很辛苦,很繁忙,浮躁和世俗也在幹擾著我們。我想了解過去你的創作環境怎樣,為什麼會堅持寫作,並處理好工作與寫作的關係?
若荷:這與我的父親的支持有很大關係。我每有作品登報,我父親就悄然珍藏起來,直到去世。是父親冥冥中給了自己寫作的力量,促使自己,記錄下人間的真情與美好。和許多業餘寫作者一樣,工作永遠都是第一位的,我的寫作也只有夜深人靜時,才得以進行。我們都知道創作需要靈感,靈感的來臨,是藝術構思過程中形象思維最興奮、最美妙、最得意的時刻,有時靈感來了,寫作到深夜是常有的事。寫作,使我養成了安靜處世,以及內向的性格。在散文創作過程中,常常會出現臨境生情的寫作觸動,為了一些所感所悟,常拿一個小本本隨時記錄。每當寫出好的滿意的作品,心中便有如花開,難掩欣悅。健康的創作情緒和狀態,給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動力,不僅不會影響工作,反之,會促使我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到工作中。
祁:聽說你已從單位崗位上退下來,時間寬裕了,今後寫作有什麼目標?
若荷:我給自己定出了一個大目標。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高,進步得就越快,對社會就越有益。有人說:偉大的目標,構成偉大的心靈;偉大的目標,產生偉大的動力;偉大的目標,形成偉大的人物。我的大目標就是「歌頌祖國,歌頌人民」,永遠不會改變。一個優秀的散文作家,只有關注祖國的命運,只有關注生態文明,方可以容得下山川河流,容得下日月星辰。
祁:謝謝你接受我的採訪。我深信,今日若荷,是一朵別樣紅荷花,我也深信,明日若荷,更會是一朵光彩的金蓮花,祝你創作豐收,再攀新高峰!
(本文發表於《中國金融文學》2019年第二期)
作者簡介:祁海濤,筆名白夜,中國金融作協理事、黑龍江省作協全委、黑龍江金融作協主席、齊齊哈爾市作協副主席,《中國金融文學》編輯、特邀採訪人。
「金融作協」為中國金融作家協會的微信宣傳平臺。為金融作家提供相關資訊,為金融作家展示個人風採及作品提供宣傳平臺。投稿信箱為:jrzxgz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