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羅馬到東方國家,焚香這個行為在全世界都有出現,而且頗具共性。與其說燒香不如說是「以煙祭天」,西方點蠟燭,東方燒香。
或許,因為神在天上,煙可以把人們的信念送上去。
但是,為什麼全世界的神都在天上呢?
萬事通猜……是對於大自然的敬畏。
自古中國就有焚香淨氣、焚香撫琴和焚香靜坐的習俗。但實際上,焚香的習俗在中國的發展是古印度推動的,過去古印度是制香大國,產出大量的香料出口各國,印度教中還有香神,叫作「乾達婆」。
周人點木與草升煙以祭天,武帝為求長生每日升煙,使這個行為進入生活日用。無法考證哪一邊的焚香行為更早,或許是人類共同的智慧吧!隋唐以後,「南香」作為成品香隨著佛教傳入了中國。
香在佛教中佔據的份額可太大了,佛教徒在禪修過程中會使用焚香營造氛圍,因為香火中淡淡的煙氣可以為開悟和思考製造氛圍,上香也是祭拜神靈的好辦法。佛教進入中國後,信徒眾多,焚香也走向普及,成為富貴人家的消費品。
不過中國人雅致第一是肯定的,點在房間、廟宇,燻製衣服,後面墨水、紙張和香囊無一不香。而後傳入日本,又被加以改進和傳播。
尼泊爾的歷史學家認為:香的發現很大程度上時候偶然的,早期人類意外的燒毀了香柏樹(雪松、松樹等),發現可以散發濃鬱的香氣,後期便出現了制香的行為。且南亞地區的香料豐富、產量巨大,非常利於制香業的發展。
電視劇裡面有沒有聽過來自天竺的安息香?《本草綱目》中的諸多香料記載都是來自天竺、尼婆羅和波斯,也就是今印度、尼泊爾、伊朗地區。
在尼泊爾的傳統中,人們認為,薰香是驅除邪靈、消除嫉妒的有效手段。此外,寺廟中的大多數祭司稱——最初使用香爐是為了取悅眾神,淨化空氣還有掩蓋難聞的味道。「多年來,它在尼泊爾文化中擴展到瑜伽和冥想的領域,為了在冥想期間保持專注和靜心,營造一種內在的和諧感。
吠陀經裡提出草藥香在古代被用來治療疾病。早期吠陀的經文表明,通過從自然中提取不同的成分製成的薰香,古時的尼泊爾人也使用草藥薰香來進行精神康復。
隨後數年,貿易路線不斷擴大,非洲、阿拉伯南部和印度次大陸向中東和地中海文明提供著尖刺草、生薑等芳香草,印度肉桂,胡椒和檀香傳向中國。
全世界對玫瑰、鳶尾、水仙、藏紅花、乳香、豆蔻、蘆薈等芳香草藥和樹脂的需求不斷增長。似乎全世界都陷入了對香料的瘋狂,到公元一世紀,羅馬每年消耗約3000噸進口乳香和沒藥500噸。
在聖經舊約和新約中都提到,耶穌出生時,三個智者給了他金、乳香和沒藥作為禮物。乳香和沒藥是那段時期香的基本成分,也是當時印度次大陸對外出口的主要產品之一。今天,羅馬天主教徒在彌撒和其他宗教儀式中仍然使用香
現代對於焚香的需求基本上主要還是存在於宗教目的和精神需求。尼泊爾專門賣香的商店可不是隨處可見的,需要仔細尋找。這些商店通常必備各種類型的香、香爐、香油和樟腦。
尼泊爾現在市面上的香大多來自印度、不丹,還有一些來自中國,本地生產的香基本都是藏香。還有一種繩香,是尼泊爾特有的,用手工紙把香粉卷進去製成的。
可以躺著點,也可以掛著點。
尼泊爾人幾乎每天早上都要焚香,到寺廟的時候也會拿著香,所以大多顧客都是本地的信徒。加都各地的信徒,一次會在這些商店採購一兩個月的用量。
還有一些當地餐廳、酒店的生意人會購買印度薰香,巴德崗唐卡店的老闆說:「對我來說,薰香是為其顧客創造精神和愉悅環境的一種手段。」
萬事通現在也習慣性的在開始工作的時候點上一個了,心理作用也好,生理作用也罷,反正挺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