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的來歷

2021-02-07 天齊軒佛修

燒香是中國民俗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有三個特點極為引人注目:一是普遍性,漢人燒香,少數民族絕大多數也燒香,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幾乎無處不燒。二是歷史悠久,現存文獻《詩經》《尚書》已有記載,則其起源必早於詩書時代即西周。三是普遍性,幾乎做什麼都要燒香:對祖宗要燒,對天地神佛各路仙家要燒,對動物要燒,對山川樹木石頭要燒;在廟裡燒,在廁所也燒;過節要燒,平常也要燒;作為一種生活情調要燒,所謂對月焚香,對花焚香,對美人焚香,雅而韻,妙不可言;作為一種門第身份,所謂沉水燻陸,宴客鬥香,以顯豪奢;虔敬時要燒,有焚香彈琴,有焚香讀書;肅殺時也要燒,闢邪祛妖,去穢除腥;有事要燒,無事也要燒,燒本身就是事,而且還會上癮,稱為「香癖」,就仿佛現代人的抽菸飲茶一樣。

  有趣的是,不特中國燒香,世界上好多民族和國家也燒。香的英語寫作incense,查《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第八卷第543頁),載有如下內容:古埃及人從阿拉伯和索馬利亞沿海地區引進香料樹,把香當作宗教儀式中的重要用品。巴比倫人在祈禱和佔卜時往往焚香。以色列人在被擄往巴比倫(公元前586年--前538年)以前引進了香,到了公元前5世紀,一些祭壇專供奉香之用。鯿教特別是溼婆派在正式禮拜和家常禮拜中都要焚香;佛教在節日禮拜、成年禮拜以及日常禮拜中都焚香。日本神道教也焚得。從公元前8世紀希臘人就焚燒木頭和樹脂,以供奉神明和祛除惡魔。羅馬人先是焚燒香木,後來引進了香,焚香在公祭和私祭上以及崇奉皇帝時越來越顯得重要。


  中國燒香的歷史,大體可分為三個時期。
   1、以漢武帝為界,前面為第一期,可稱初始期。其間,所燒的香有以下幾種:柴,玉帛,牲體,香蒿,粟稷等。
  燒香的作用是唯一的,用來祭祀。燒香行為由國家掌握,由祭司執行。
  周人升煙以祭天,稱作「禋」或「禋祀」。《詩·周頌·維清》:「維清緝熙,文王之典,肇禋。」箋:「文王受命始祭天。」即是說,這種祭制始於周文王。
  其具體祭法為:將犧牲和玉帛置柴上,燃柴升煙,表示告天。《周禮·春官·大宗伯》:「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實柴祀日月星辰,以熈燎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註:「禋之言煙。」「三祀皆積柴實牲體焉,或有玉帛,燔燎而升煙,所以報陽也。」疏:「禋,芬芳之祭。」(用《十三經註疏》本,下同。)
  可見,所謂禋祀,一是點火升煙,二是煙氣為香氣。以香菸祭神,那麼這就是後世所謂「燒香」了。
  這一期,香事有以下特點:一是香品原始,為未加工的自然物,還不是後世正規意義上的「香料」(樹脂加工而成);二是自然升火,不用器具如後世的「香爐」;三是專用於祭祀,而祭祀由國家掌握,即,燒香還沒有生活化,民間化。明周嘉胄《香乘》引丁謂《天香傳》謂:「香之為用,從上古矣。所以奉神明,可以達蠲潔。三代禋祀,首惟馨之薦,而沉水燻陸無聞也。其用甚重,採制粗略。」
 
    2、第二期,從漢武帝到三國,可稱引進期。漢武帝於中國香事的發展,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其一,武帝奉仙,為求長生,是神就敬,而打破了以往「香祭祭天」的壟斷。
  其二,武帝時期香品漸走向實用化,如置椒房儲寵妃、郎官奏事口銜舌香等,打破了香必用祭的壟斷,使香進入生活日用。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武帝大規模開邊,就在這一時期,產自西域的真正的「香料」傳入中國。《說郛》卷35引宋·吳曾《能改齋漫錄》稱:「又按漢武故事亦云,毗邪王殺休屠王,以其眾來降。得其金人之神,置甘泉宮。金人者,皆長丈餘,其祭不用牛羊,唯燒香禮拜。然則燒香自漢已然矣。」此外,武帝曾遣使至安息國(今伊朗境內),《香乘》卷二引《漢書》稱:「安息國去洛陽二萬五千裡,北至康居,其香乃樹皮膠,燒之通神明,闢眾惡。」樹皮膠,即樹脂,是為真正的香料。
  由於有了真正的香料,使武帝時的香事變得格外繁盛起來,後世野史筆記屢稱不絕。什麼焚「月支神香」解除長安瘟疫(《香乘》卷8),燔「百和之香」以候王母(《漢武外傳》),用東方朔「懷夢」香草在夢中與李夫人相見,直至燒「返魂香」使李夫人還魂--這個傳說還傳到日本(見《源氏物語》)第48回)。
  香事繁盛,香具應運而生,不久,中國第一個香爐也發明出來了,稱為「博山爐」。傳說上面還有劉向的銘文:「嘉此王氣,嶄巖若山。上貫太華,承以銅盤。中有蘭綺,宋火青煙。」(見《香乘》卷38)。劉向為宣帝時人。從此,香品與香爐配,使中國的香事進入一個新階段。
  然而,從武帝時引入西域香料始,降及東漢三國,在這三百多年間,香的使用還僅限於宮庭和上層貴族之中,極為名貴,難得進入尋常百姓之家。《香乘》卷2引《五色線》稱:「魏武與諸葛亮書云:今奉雞舌香五斤,以表微意。」為饋贈之禮品。又《香乘》卷7引《三國志》稱:「魏武令云:天下初定,吾便禁家內不得薰香。」足見焚香即使在宮庭中也還是一種奢侈。

   3、第三期,是普及期。香的走向普及,是隋唐以後的事。普及的原因有二:一是「西(域)香」由「南(兩廣、海南)香」所取代。「迨煬帝除夜,火山燒沉甲煎不計其數,海南諸香畢至矣。」(《香乘》卷1)南香的大量湧入,使香的價格降低,為普及提供了物質準備。二是佛道二教從六朝以來大發展,輪番躋身於國教的至尊地位;二教尚香,「返魂飛氣,出於道家;旃檀枷羅,盛於緇廬。」(顏氏《香史序》)從而,信徒洶洶,風氣大展,造成燒香走向普及。只不過,這時固有儒教還與釋道二教時相對抗衝突,傳統士人抵制特別是佛教,而使繁盛的香事略為減色。
  迨至宋代,三教融合,燒香之俗,也便御風而行,為大家一致崇尚,士人拜祭孔子時也燒起香來。這就出現了本文一開頭所講那種局面。明屠隆總結道:「香之為用,其利最薄。物外高隱,坐語道德,焚之可以清心悅神。四更殘月,興味蕭騷,焚之可以暢懷舒嘯。晴窗塌帖,揮塵閔吟,溫燈夜讀,焚以遠闢睡魔。謂古伴月可也。紅袖在側,秘語談私,執手擁護,焚以薰心熱意。謂士助情可也。塵雨閉窗,午睡初足,就案學書,啜茗味淡,一爐初熱,香藹馥馥撩人。更宜醉筵醒客。皓月清宵,冰弦曳指,長嘯空樓,蒼山極目,未殘爐熱,香霧隱隱繞簾。又可祛邪闢穢,隨其所適,無施不可。」
  香與美已融合為一,大量詩文專門寫香。茲舉北宋陳與義(字去非,與黃庭堅、陳師道齊名)的《焚香》為例:
         明窗延靜書,默坐消塵緣。
         即將無限意,寓此一炷煙。
         當時戒定慧,妙供均人天。
         我豈不清友,於今心醒然。
         爐香嫋孤碧,雲縷霏數千。
         悠然凌空去,縹緲隨風還。
         世事有過現,燻性無變遷。
         應是水中月,波定還自圓。
  無限心意情懷,寓寄一炷煙中,人生喜怒哀樂乃至形而上的追問與探求均在此找到出路,於是也就難怪世事變遷而燻性是不改的了。噫!香已經完全滲透內化到人的精神之中;這種滲透是那樣的深,以至到了民國年間,林語堂還津津樂道,在《生活的藝術》中專門闢一章向美國人介紹中國的焚香,前面明代屠隆的一段話,就是轉引自林氏這本書的第六章。 

相關焦點

  • 史義軍:說說韃子香花名稱的來歷
    史義軍攝影)我小的時候,最早能看到韃子香綻蕾的,是那些上山刨穴,為五月份植樹作準備的林場的女人們,休息時她們採上那麼幾枝剛剛冒出芽苞的韃子香帶回家,插在男人們喝完酒的瓶子裡,再灌上水,放到窗臺上,過不了幾日,那花就開了,開得那麼明豔,那小小的居室,便有了花香,也便有了春意。
  • 一碗粥的來歷
    梅迎臘著寒風傲然綻放一簇簇紅色嵌入白雪裡遠處房子冒著炊煙黃昏與樹下坐著的老人融為一景仿佛冬日裡的一幅油畫臘八在悠悠的日子裡悄然來臨臘八粥又溫暖了我們多少個冬天呢「水如煙,米粒摻,臘八粥香在舌尖關於臘日的來歷,起源於遠古漢族先民的一種冬日祭典。因冬季天寒,農事空閒,人們便進山打獵,以備新舊交替的年底,用獵物作「犧牲」祭祀祖宗與天地神明,祈福禳災。古文,獵與臘為同字。因此,這種祭典就稱為「臘祭」,農曆十二月也就順呼為「臘月」。
  • 紅莧菜的來歷
    紅莧菜的來歷文/吳貴高傳說很早以前,有關紅莧菜的來歷有多種說法:現查閱莧菜本身是菜譜裡的一道名菜,民間流傳的是青莧菜
  • 湖北仙桃的地名來歷,並非此地盛產桃子,和李自成有關
    湖北仙桃的地名來歷,並非此地盛產桃子,和李自成有關!事實上,仙桃的地名來歷並非此地盛產桃子,正如俗語,所說:仙桃不產桃,棗莊不產棗,而是和明末清初的農民起義領袖闖王李自成有密切的聯繫。但仙女們擺在攤位上的桃子不多,很多人還想買點孝敬父母,或者給家裡的孩子們解解饞,但苦無已經沒桃子,仙女們被老百姓的孝心感動,於是騰空飛起,在天空中往下撒仙桃,不久,這裡就長出了十裡桃林,桃花盛開,仙桃累累,香飄四方,於是便有了仙桃的名字。
  • 中秋節的風俗來歷有哪些 中秋節習俗簡短20字30字50字100字
    中秋節的風俗來歷有哪些 中秋節習俗簡短20字30字50字100字時間:2019-09-13 11:20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中秋節的風俗來歷有哪些 中秋節習俗簡短20字30字50字100字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 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
  • 臘八粥的來歷
    臘八粥的來歷  每逢臘月初八,家家戶戶都要煮臘八粥。根據史料記載,臘八節吃臘八粥盛行於宋代:  臘八粥的傳說有三種。  一是共工的兒子死後變成了撒播瘟疫的鬼,這個瘟疫鬼天不怕地不怕,單怕赤豆,故民間有「臘八赤豆打鬼」之說。所以,臘八粥多以多種豆熬煮,就與此有關。  二是佛教傳人我國以後,宗教習俗又滲透影響了這一節日活動。
  • 端午節來歷的故事簡介
    儘管端午節年年過,但就是關於端午節的來歷,卻不甚清楚,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說。端午節的來歷之一:紀念屈原說。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驚《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汩羅江,死後為蚊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汩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
  • 馬上就要過年了,年的來歷你知道嗎,這個來歷很奇怪
    春節越來越近了,也就是說新年馬上就要到了,那麼有多少人知道我們的傳統節日——年的來歷?可能大人知道和「年獸」有關,今天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年的來歷吧。大年初一早上,人們還要走親串友,相互道聲喜、問聲好,這風俗越傳越廣,就成了中國漢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過年,這就是過年的來歷。當你的孩子問你年的來歷時,你怎麼回答?也就是說,你們那裡關於年的來歷是怎麼說的?歡迎留言。
  • 十二生肖的來歷故事
    但在它們的來歷上還有很多的爭執,包括有「遊牧民族說」、「原始部落圖騰說」、「動物外形習性說」等等。「遊牧民族說」認為十二生肖是從少數民族那邊傳來的。《唐書》中說,黠戛斯國用十二物紀年,比如寅就是虎年。「動物外形習性說」則是把十二生肖的來歷和排座與動物們的外觀及其生活習性聯繫起來。有書這樣認為,十二生肖的排座是根據它們的蹄爪的奇偶數來決定的,如子時第一個,與它相配的鼠是5個指頭,而牛是4爪,是偶數位中的第二個。
  • 青娥丸的來歷
    青娥丸的來歷楊曉光    河北  楊曉光    古今通用的補腎良藥青娥丸,由胡桃肉、補骨脂
  • 聖墟中魂肉的來歷
    所以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下魂肉到底是何物,有何來歷。魂肉雖然聽起來有點陰森,但是從關於它的作用與描述中我們可以得出,其絕對是富含生機之物。它是楚風在輪迴之地發現的,在那裡魂肉只是栽種三十三重天草等靈物的土壤而已,既然可以孕育那等靈根,那魂肉的作用肯定是正面的,肯定是生養之物。
  • 祖宗牌位的來歷傳說之一
    祖宗牌位的來歷傳說之一據記載:明朝永樂年間(約公元1404年),三朝元老賈宰相七十大壽。曾以「神童」著稱,14歲入朝的翰林學士解縉,對明成祖說:「卑職要送一件寶物給賈宰相,讓他們家世世代代頂禮膜拜」。明成祖覺得解縉說話太狂妄,便半真半假地說:「那麼,我們不訪打個賭。」
  • 中秋節的來歷
    昨兒咱聊了中秋節的傳說,今兒咱接著說說這來歷。中秋節,那可是咱們國家傳統的節日,每年農曆的八月十五是正日子,因為這一天恰恰是三秋之半,所以也就得名叫中秋節,也有叫「團圓節」、「月夕節」、「仲秋節」、「八月節」的,叫法挺多。
  • 除夕的由來起源來歷 除夕的來歷簡短20字30字50字150字左右
    除夕的由來除夕的由來起源來歷  除夕,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歲除等。除夕的來源除夕的來歷簡短20字30字左右  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癧之鬼」,這就是「除夕」節令的由來。
  • 王櫟鑫老婆吳雅婷來歷 竟然是粉絲上位
    王櫟鑫老婆吳雅婷來歷 竟然是粉絲上位時間:2016-05-05 22:02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王櫟鑫老婆吳雅婷來歷 竟然是粉絲上位 【導讀】因參演熱播劇《最好的我們》,王櫟鑫個人資料家庭背景被人肉,王櫟鑫老婆吳雅婷來歷也因此被熱搜。
  • 它們的的來歷
    玄武的來歷傳說女媧創造了人類後,某年天空突然塌了下來,露出個大窟窿,暴雨傾注、洪水泛濫,人類面臨絕境。女媧見此慘狀,在黃河之濱,煉五色彩石,把天空補好。女媧怕天空又再塌下來,到天涯海角捉來一隻特大的烏龜(玄武砍下它的四條腿),立於大地的四方,作為擎天之柱,把天空牢牢地撐住。
  • 韓國國旗的來歷
    實際上,在中國近代的相關書籍中很容易找到關於韓國太極旗的來歷。歷史很清楚的記載了一切:188 2年,朝鮮使臣樸泳孝和金玉筠即將出使日本,臨行前向中國清朝北洋政府請求將中國的龍旗作為國旗使用,北洋 政府回復稱藩屬國不能用五爪龍旗只能用四爪龍旗。由於當時朝鮮當局對日漸沒落的清廷已經有些不買帳了,所以沒有接受清廷的要求。
  • 「敲竹槓」和 「臨時抱佛腳」的來歷
    「敲竹槓」和 「臨時抱佛腳」的來歷 2020-12-14 14: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冬至是幾月幾號|冬至的來歷和風俗
    冬至是幾月幾號2020年|冬至的來歷和風俗:一年一度的冬至日馬上就到了,冬至是幾月幾號2020年你知道嗎?冬至日不僅僅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更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那麼冬至是幾月幾號2020年、冬至的來歷和風俗有那些?就由中公教師網小編給大家介紹冬至是幾月幾號2020年、冬至的來歷和風俗的相關內容。
  • 除了熟知的八大名酒 雙溝等新晉入13大名酒有何來歷?
    其中的八大名酒,因「茅五洋」的聞名被大眾所熟知,那麼這十三大名酒究竟有何來歷?白酒自誕生之日起,就是讓人用來喝的。喝了幾百年,只有愛喝與不愛喝,好喝與不好喝,壓根兒就沒什麼香型不香型。時間來到1952年,舉辦了第一屆全國評酒會,也從來沒哪個專家說某某酒是啥香型。乃至前兩屆評酒辦法,更多以市場銷售信譽,作為推薦國家名白酒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