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心人畫曠遠寂寥山水,項聖謨繪《青山自高遠》

2020-12-23 薩培喇談藝錄

明朝末年皇帝昏聵,百姓生活艱辛,在這種環境下很多有才華的人放棄了入仕為官的打算,他們追求怡然自得的生活樂趣,享受精神世界的富足。在繪畫創作方面,明末呈現出繁榮的景象,陳淳、徐渭二人開創潑墨寫意的技法,暢快抒情,將文人情懷推上了至高地位。董其昌等人堅守傳統技法,也強調文人氣韻在創作中的重要性。布衣畫家以賣畫為生採用了雅俗共賞的理念,創作具有裝飾性美感的作品,藍瑛是其中的佼佼者。一枝獨秀不是春,只有風格多樣化才能迎來藝術創作的春天。可惜,這個春天有點短暫,持續了大概十餘年,隨著滿清政府的統治,繪畫創作再次受到方方面面的桎梏。

項聖謨 青山自高遠

項聖謨正好經歷過這個短暫的「藝術春天」,他的繪畫作品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創作於明末時期的作品,注重形式美的同時有點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味道。另一類是創作於明亡以後,他經歷國破家亡,萬貫收藏毀於戰火,四處逃亡流浪的生活讓他讀懂了元代畫家的心思,讓他的作品多了幾分冷酷孤傲。這兩個時期的作品很好分辨,除了看風格,還有一個簡單的辦法。入清之後,項聖謨在作品上再也不題寫年款了,一般沒有年款的作品,幾乎都是他後期作品。這幅《青山自高遠》就是他後期仿倪瓚畫風的佳作。

項聖謨所在的項氏家族是江南收藏世家,他的祖父項元汴可謂是明代收藏界第一人,時至今日還能在很多傳世名畫上看到他的鑑藏朱印。項聖謨從小生活在藝術氛圍濃厚的家庭環境中,讓他知道傳統技法的精妙之處,他能時時刻刻朝夕賞玩這些優秀的畫作。眼高才能手高,有見識才知道什麼是好作品,才能畫出來好作品。創作思想指導創作技法,讓青年時代的項聖謨就享有盛名。這幅《青山自高遠》中流露出一種經歷世事變遷,人生變得愁苦敏感的味道。畫中沒有炫耀,只有深情內斂,好像一人飲酒之後獨自喃喃細語,說一些不想讓別人聽到的話語。

項聖謨 青山自高遠 局部

畫中空無一人,那時因為項聖謨不願意與俗人同遊,在他看來,國破家亡之後只有恨意,再美的山水也消除不掉心中的傷痛。他畫山水是為了回憶往昔的快樂,而不是為了邀人入畫一同遊玩。項聖謨由富家公子轉為落魄百姓,這樣的身份轉變和倪瓚十分相似。倪瓚是主動選擇遠離紅塵,項聖謨是因戰亂不得不接受現實,結果是一樣的。他的孤高冷傲,就在畫筆下流露出來。項聖謨也想快樂起來,但他每天看到的都是山間樵夫,水上漁人,他們尚且還能感受到生活的溫暖,但他的一顆心已經冰冷麻木。

項聖謨 青山自高遠 局部

看畫就像看人,一個人的情緒會隱藏,但一個人的作品很難藏住感情。看這幅《青山自高遠》就想到了項聖謨的孤獨與悲涼,想要說點什麼言語溫暖這位傷心的畫家。

拓展閱讀

大唐「戰神」,三原李靖李藥師

無關寫實還是寫意,只是描繪心中的山水,董邦達繪《秋山茅屋》

對比是為了風格上的統一,近現代國畫大師李可染繪《百草園》

狀元才子,名師高徒,清代王敬銘繪《山塢看雲》

相關焦點

  • 山水懷抱|著名山水畫家石峰作品鑑賞
    自魏晉到唐、五代,山水畫在理論和語言技巧等層面,已經發展到了相當完備的程度。從宗炳的《畫山水序》、王薇的《敘畫》,再到唐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山水畫在理論上的體系建構隨著山水畫的成熟而愈加謹嚴;從荊浩、關仝的氣勢雄渾,到董源、巨然的平淡天真,無論是巍巍高山還是一片江南,山水畫至北宋已經形成了在精神、圖式以及在筆墨上的規範法度。
  • 黃君璧畫山水,氣勢萬千!
    黃君璧兼擅詩、書、畫,畫則兼能山水、人物和花鳥,是一個全能型畫家。年近古稀之際,黃君璧開始赴世界各地暢遊名山勝水,汲取自然精華,融入畫中,所作之畫,雄偉壯麗,氣勢萬千,雲山瀑布,自成一格,為世人所讚譽。
  • 一片青山一縷風,一江夕照一江紅;桂林山水詩詞31首
    分明看見青山頂,船在青山頂上行。於湖數字題華棟,陽朔千山獻畫屏。境勝小詩難寫盡,天寒薄酒易吹醒。獨遊不恨無人語,滿壑松聲可細聽。桂林山水奇八九,獨秀峰尤冠其首。三百六級登其巔,一城煙水來眼前。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傷焉?
  • 郭熙說:畫山水,高遠之色清明,深遠之色重晦,平遠之色有明有晦
    如沈括評斥李成仰畫飛簷,而主張以大觀小。又說從下望上只合見一重山,不能重重悉見,這是根本反對站在固定視點的透視法。」吳甲豐解釋道:「我國宗炳在公元五世紀之初已發現『視線錐體』的現象,然而我國歷代山水畫家『遊目騁懷』,視點竟隨著心意而自由變易,又豈止是『多點透視』。
  • 無關寫實還是寫意,只是描繪心中的山水,董邦達繪《秋山茅屋》
    如果迎合世人的固有印象畫得悲悲切切,會顯得沒有新意;如果畫得炫美華彩,又怕有人會說俗不可耐。對於普通畫家來講,在創作中很糾結這個問題,對於十分自信的畫家來講,一切都不是問題,畫什麼不重要,運用什麼技法也不重要,只要畫出心中的感覺,作品就成立了。很多時候,不能用真實感衡量傳統繪畫作品是否優秀。倪瓚筆下的曠遠清冷山水,又有幾人能在大自然中看到,但又有幾人敢於指責倪瓚的作品沒有真實感。
  • 【藝術羈旅】賀疆:禪•墨 ——石松子山水與禪意審美
    山水核心是禪,而禪在山水中。隱現於山水雲嵐中的「佛」(即禪)已得『實相無相』、『諸法空相』之堂奧。山水是表象,而朦朧的「佛」是薄雲開霧直探意義之核的禪心。以禪入畫,以山林勝景為客觀描寫對象,營造衝淡空靈的藝術意境,含蓄地表達畫者的恬淡孤靜的性格特質和內心對靜謐的繪畫美的訴求。
  • 山水有清音——山水畫的「音樂性」表達
    山水畫作為中國獨有的藝術形式,凝聚了中華文化天人合一的智慧,體現了藝術家們追慕高遠、寄情山水的思想觀念。在歷次展覽中,策展團隊在貫通無聲的「山水」與「有聲」的音,賦予無聲的畫以音樂美的韻味,尤其是將中國山水畫,這種歷史悠久且獨特的藝術形式在「山水清音」的語境下加以表達方面,做了大量的思考與討論,並通過實踐逐漸梳理摸索出策展思路。
  • 胸中藏丘壑 筆底寫雲山 --趙以寶山水畫藝術漫談
    胸中藏丘壑  筆底寫雲山         --趙以寶山水畫藝術漫談文:陌上寒煙  作為中國藝術的重要載體之一,山水畫是以山川流水等自然景觀為主要描寫對象,其肇始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獨立於隋唐,五代、北宋日趨成熟,宋元以後,山水畫逐漸興盛起來。
  • 陳忠康 書 杜甫《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
    陳忠康  書 杜甫《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精品展示~
  • 山水畫究竟畫的什麼?山水要有筆墨情,畫山水要通曉山水之性情
    山水畫究竟畫的什麼?山水要有筆墨情,畫山水要通曉山水之性情文/文涓單純從名字上看,山水畫中的主體其實是山水之景,但是中國傳統的山水畫卻對畫中的景致有著很高的要求,並不是眼中所見的山水之景,而是一種情景交融的載體。山水不出筆墨情,想要將山水畫好,除去筆墨勾勒出真實景象之外,也要將個人對於山水畫的思考融入,通過對山水的透徹理解,從山水中感知樂趣。
  • 攝影怎麼表現出「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多如是。」的意境?
    這幾天關於詩詞與攝影的文章,寫了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野渡無人舟自橫等等。關於青山的還沒寫過,今日繼續。「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多如是。」我看那青山瀟灑多姿,想必青山看我也是一樣。不論情懷還是外貌,都非常相似。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這是本詞的一個名句。人與青山互觀互賞,互猜互解。既然在人世找不到知己,或者,青山能洞悉詩人的心事吧。詞人藉此告誡自己要像青山那樣忘乎情感,才會跟青山一樣寧靜祥和、超然灑脫。這是詩人常用的逃避現實的方法:寄情山水,聊以慰藉自己的不得志。
  • 他畫的馬,神形兼備氣韻高遠,不虧名師出高徒
    如果說他在天津美院學的是寬泛的中西畫法,他跟毓君彥學的則是純粹的傳統畫法,而且主要是溥氏畫山水、畫馬之「家法」。他的筆法工整,風格渾厚,有明顯的寫生痕跡,與用行草筆法勾皴、風格飄逸的溥心畲畫有一定的區別。溥心畲多用熟紙,解永鈞多用生紙,兩者對筆墨的處理也不大相同。這應當與解永鈞對「新」的追求有關。
  • 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帶頭大哥」
    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帶頭大哥」
  • 緩急皆宜,不拘傳統的山水大家,石濤的山水開創新意
    他也是中國繪畫史中一個十分重要的人物,在繪畫的實踐和開拓中找到了新的技法,開創了山水描繪中的新意。在理論和實踐中找到了平衡,影響了後人對於山水的描繪。同時對於畫中古鬆勁樹的描繪,都蘊含著對於畫中景致生機的描繪,讓其能夠呈現出更為生動的意蘊,最終讓畫面也變得朗潤有力。
  • 被鳩山由紀夫收藏的山水田園畫——林敦席詩情山水畫藝術
    簡單的四句話足以帶人步入古香古韻的詩境中,青山、綠樹、小橋、流水、炊煙、晨霧的禪境四溢讓畫面顯得更為的深邃有意境。這就是"詩情山水畫"給人的一種無限迷戀的魅力,流連忘返,駐足畫前,身臨畫外,情在畫中。如果說這就是藝術給我們身心的淨化,更是藝術家給我們營造的意境。讓人忘卻城市的喧囂,忘卻繁雜的世俗,忘卻煩惱的現實,行走於重塑自我的心境。這既是生活的點綴也是藝術的真諦。
  • 水墨山水畫入門技巧,簡單又實用
    中國國畫發展至今已有了幾千年的歷史,也出現了很多的分支,水墨山水畫就是其中的一個分支。水墨山水畫自唐朝開始到如今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技法體系,現在也有許多優秀的水墨山水畫畫家,下面一起欣賞國家一級美術師諸明的江南水墨畫,並學習一些水墨山水畫入門技巧吧。
  • 山水畫家溫振雲:胸中有溝壑,筆墨中坐看雲起
    聖人含道映物,賢者澄懷味象,山水以形媚道。自然之美與人格之美緊密結合,時間空間和結合,就是一個畫家的個人思想、素養以及人生價值的體現。當今中國山水畫壇上,餘徐義生先生以他的青綠山水雄踞北方,成為現代美術史上張大千、何海霞之後,青綠山水的繼承者和開拓者。
  • 洞庭秋月: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裡一青螺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裡一青螺。這首詩是唐代詩人劉禹錫的《望洞庭》。據文獻考證,劉禹錫曾數次遊覽洞庭湖,公元824年的秋天,他前往歷陽,也就是今天的安徽和縣赴任,途經洞庭湖。這是他第一次領略到洞庭湖的風光,於是寫下了這首詩,勾摹出一幅生動的洞庭秋月圖。
  • 京海墨韻藝術家風採:柳長德山水畫作品賞析
    現為職業畫家,精於山水畫創作,以其故鄉隴南山水為題材的山水畫尤為世所稱道。柳長德山水畫用筆俊逸,著色爽朗,使其畫作乾脆利落,精神氣十足。其色調清新,層次明麗,朝陽光明滿人間,高山環繞聚福,流水潺潺招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