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十章:營魄抱一,專氣致柔

2020-12-17 語易讀書

原文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滌(dí)除玄鑑,能無疵乎?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譯文

精神和形體合一,能不分離嗎?

結聚精氣以致柔順,能像嬰兒的狀態嗎?

洗清雜念而深入觀照,能沒有瑕疵嗎?

愛民治國,能自然無為嗎?

感官和外界接觸,能守靜嗎?

通曉四方,能不用心機嗎?

引述

這一章著重在講修身的工夫。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這是說一個健全的生活必須是形體和精神合一而不偏離。「抱一」即是抱「道」,能抱「道」,即是使肉體生活與精神生活可臻至於和諧的狀況。

「專氣致柔」是集氣到最柔和的境地。「氣柔」是心境極其靜定的一種狀態。「滌除玄覽」即是洗清雜念,屏除妄見,而返自觀照內心的本明。

老子所講的這些修身工夫,和瑜伽術不同。瑜伽的目的在超脫自我和外在的環境。老子重在修身,修身之後乃推其餘緒而愛民治國。

「營」、「魄」分別說形、神,「滌除」、「玄覽」亦分別說形、神的高境界修煉。「兒」說其「和」,「雌」說其「守」,這是老子修身的兩種形式而同一指向的最高境界。

「明白四達」卻若「無知」是「營魄抱一」、「滌除玄覽」、「專氣致柔」、「天門開闔」等修養的終極結果;而「修之於身」的「餘德」之自然流衍,便是以「無為」去「愛民治國」的「修之於天下」。

——陳鼓應《老子注釋及評介

相關焦點

  • 太極剛柔本一體,專氣致柔是正途
    專氣致柔是正途在自己練習時,我們要「專氣致柔」,因為只有這樣的鬆柔練法,才能夠達到行真養氣的目的。老子講以柔克剛,但同時又指出,柔弱本身並不是目的,不是為柔而柔。相反,柔不過是手段,要用柔獲取剛強所達不到的目的,這就是所謂「以退為進」「以守為攻」。
  • 【1126】周四讀心:老子:抱一的學問
    第 十 章 能無知乎 【原文】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鑑,能無疵乎?愛國治民,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 《道德經》第十章釋義
    《道德經》第十章知子先生釋義聲明:偶然在本平臺上發現所有在本人頭條號「知子先生」發布的文章全部遭人轉載但卻無註明原作及出處。感謝轉載樂見《道德經》的廣泛傳播,若轉載者能從善如流,加上原作及出處,本人將更感欣慰!畢竟轉載者無法答疑解惑,望知悉!
  • 專心致柔,能嬰兒乎?
    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無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這一段比較深奧,是關乎修道的調理身心,性命雙修,內聖外王之道。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載,意為承載,乘。
  • 老子六問;告訴我們,休養生息的妙趣
    各位道友,大家好,今天我們接著講道德經第十章,這一章和前面九章,在語言結構上,和立意上,有著天壤之別,前面幾講,老子都是開門見山,先總結提煉,然後一一分析,而這一講,老子換了個新口味,本文開頭,他先提出疑問,接下來,並沒有給出一個,合理的推理,看上去雜亂無章,無頭無尾,但是仔細研究,可見端倪,
  • 道德經第10章下:企業家和超級富豪都要先明白老子的內聖外王之道
    大家好,我是雅風,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道德經的第10章。上一期我們講了老子修身養性的三要素,由載營魄抱一而無離,專氣致柔如嬰兒,到達滌除玄鑑而無疵的內養之道,便可達到內聖境界。那麼如何從內聖的修身之道推及外王的用世之道呢,接下來老子就給出了統治者和管理者參與社會活動和政治事務的指導思想,那就是無為,守雌和棄智。總的原則還是無為而治。愛民治國,能無為乎?
  • 道家養生:老子赤子功法入靜!
    老子姓李名耳,字李聃,春秋末期,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東)人,道家氣功的開創者。他之前雖然有被後世稱為道家的赤松子、廣成子、彭祖、容成子、王子喬等,但因那時的道家沒有系統的理論,沒形成學派。老子始將他們的實踐上升為理論,著有《道德經》一部,自此道家學說產生,並逐漸形成一個學派。
  • 《道德經》第八十章,如何理解老子的「小國寡民」思想
    老子在《道德經》第八十章中說,「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 梳理老子部分經典排比句
    首先,讓我想到的是出自第十章的,「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摶氣致柔,能嬰兒乎?剔除玄覽,能無痴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為乎?」六對否定反問加強肯定語氣!思想與行動不能分離!專注度要像嬰兒一樣!清除慾念沒有任何瞎想雜念!服務社會治理國家不能有個人私心!機會機遇的出現能及時抓住把握!各種利好誘多都能克制情緒不衝動!
  • 老子哲學中「三知三守」的人生哲理是常德,也是無為之道
    老子哲學中的「三知三守」的人生哲理是自然之道,是永恆不變的客觀規律,其中蘊涵著老子無為的思想和建功立業的治世之道,只有遵循規律,才能無為而治。今天筆者對老子《道德經》第二十八章的內容,有一些比較新的體悟,分享與大家,希望能拋磚引玉。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
  • 道德經第二十八章:奮鬥半生卻一事無成,只因你不懂這三知三守
    上一章裡,老子通過具體的人和事給我們講述了聖人無為而治的待人接物之道以及他所推崇的理想的社會人際關係。然而,還是那句話,知道不等於能做到,想要掌握老子所說的要妙並達到襲明的境界,修煉是必不可少的。我們知道,老子在第十章裡給我們講述了修身的三個要訣:修神,練氣,淨心。
  • 人們對老子知之甚少,卻不知道他有自我介紹
    《道德經》第二十章,雖不是老子的個人簡歷,卻是實實在在的自我介紹。下面我們對照原文,從三個方面說說老子介紹:請看原文:老子《道德經》第二十章:這是說老子保持了赤子之心——像初生嬰兒般純潔天真。這是特別厲害了。大家還記得老子第十章有「專氣致柔,能嬰兒乎」這樣的話嗎?是說一個修道之人到了一定的高度,就會返老還童,而且整個人的筋骨、肌肉、觀念、態度等,都回復到嬰兒的狀態。《道德經》多次提到嬰兒,可見老子對嬰兒狀態的重視程度。老子追求的是淡泊恬靜的嬰兒一般淳樸的心靈。
  • 理道 理解道德經第十四章
    第十四章 載營魄①抱一②,能毋離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④?滌除⑤玄鑑⑥,能毋有疵⑦乎?愛民治國,能無為⑧乎?天門開闔,能如淵⑨乎?明白四達⑩,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 老子道德經全文:第 1-20章
    《道德經》——《老子道德經》 老 子: 「道 德 經」: 第 一 章道 可 道 , 非 常 道 。 名 可 名 , 非 常 名 。無 名 天 地 之 始 ﹔ 有 名 萬 物 之 母 。故 常 無 , 欲 以 觀 其 妙 ﹔ 常 有 , 欲 以 觀 其 徼 。
  • 老子《道德經》第八章,善與爭
    老子在第八章提出了一個關於善的形象描述。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老子在這裡又是舉個形象的例子以便展開後面的論點。這句話意思是:至高的善就像水一樣,水能滋養萬物而不去爭奪名利,正因為它處於眾人所厭惡的低位所以它是最接近道的。人類從誕生起就追求的三大主要價值觀——真、善、美。善是什麼?有人說是善良;慈善,有人說是友好和好,都很抽象,老子就找到了一個事物能充分表達善這個概念,那就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