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今詩人詠中秋

2021-03-01 雲帆詩友會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宋·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水調歌頭·徐州中秋

宋·蘇轍

        離別一何久,七度過中秋。去年東武今夕,明月不勝愁。豈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載涼州。鼓吹助清賞,鴻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綺裘。素娥無賴,西去曾不為人留。今夜清尊對客,明夜孤帆水驛,依舊照離憂。但恐同王粲,相對永登樓。

一剪梅·中秋元月

宋·辛棄疾

        憶對中秋丹桂叢,花也杯中,月也杯中。今宵樓上一尊同,雲溼紗窗,雨溼紗窗。、

        渾欲乘風問化工,路也難通,信也難通。滿堂唯有燭花紅,歌且從容,杯且從容。

滿江紅·中秋寄遠

宋·辛棄疾

        快上西樓,怕天放、浮雲遮月。但喚取、玉纖橫管,一聲吹裂。誰做冰壺涼世界,最憐玉斧修時節。問嫦娥、孤令有愁無?應華發。

        雲液滿,瓊杯滑。長袖起,清歌咽。嘆十常八九,欲磨還缺。但願長圓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別。把從前、離恨總成歡,歸時說。

永遇樂·乙巳中秋風雨

宋·吳文英

        風拂塵徽,雨侵涼榻,才動秋思。緩酒銷更,移燈傍影,淨洗芭蕉耳。銅華滄海,愁霾重嶂,燕北雁南天外。算陰晴,渾似幾番,渭城故人離會。

        青樓舊日,高歌取醉,喚出玉人梳洗。紅葉流光,蘋花兩鬢,心事成秋水。白凝虛曉,香吹輕燼,倚窗小瓶疏桂。問深宮,姮娥正在,妒雲第幾。

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宋·晁補之

        青煙冪處,碧海飛金鏡。永夜閒階臥桂影。露涼時、零亂多少寒螿,神京遠,惟有藍橋路近。

        水晶簾不下,雲母屏開,冷浸佳人淡脂粉。待都將許多明,付與金尊,投曉共、流霞傾盡。更攜取、胡床上南樓,看玉做人間,素鞦韆頃。

琵琶仙·中秋

清·納蘭性德

        碧海年年,試問取、冰輪為誰圓缺?吹到一片秋香,清輝了如雪。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盡成悲咽。隻影而今,那堪重對,舊時明月。

        花徑裡、戲捉迷藏,曾惹下蕭蕭井梧葉。記否輕紈小扇,又幾番涼熱.。只落得,填膺百感,總茫茫、不關離別。一任紫玉無情,夜寒吹裂。   

相關焦點

  •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圖說中秋
    又是一年中秋到,據說,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
  • 今月曾經照古人
    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雲中。稽於天道,則寒暑均,取於月數,則蟾魂圓,故曰中秋。」壹丨中國人有很多傳統節日,但中秋節之於中國人,似乎有著不一樣的地位。朗月懸照,悠悠萬古。正攜家避難的杜甫,將家小留在鄜州(今陝西富縣),只身前往肅宗行在(甘肅靈武)「保駕」,途中,不幸被叛軍虜至長安。安史之亂以前,杜甫與妻子在長安曾度過一段時間。在這座古老的都城裡,他與妻子一同忍飢受寒,也一同觀賞過明月,那古城明月,給詩人夫婦,都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 今人不見古時月 今月曾經照古人
    今人不見古時月 今月曾經照古人--《春江花月夜》賞讀諸城市皇華初中   鄒 琳
  • 中秋佳節|月到中秋分外明 古今中外共此時
    秋天來了,中秋還會遠嗎?過了秋分,今年的中秋節相攜國慶節一起如約而至。古人說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當看到一輪圓月當空照的時刻,你我不管在天南還是海北是否都有著「低頭思故鄉」的默契,這是文化傳統刻進民族記憶中的印記,千百年來未曾改變。又是一年月團圓,且喜人間好時節。
  • 學詩計劃|《把酒問月》: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 【當代詩人詠冬天】劉正中 卷
    【當代詩人詠冬天】劉正中 卷 映雪 註:溼粉者,古人雨加雪之謂也。 己亥初雪 一場羞怯雪,來去兩匆匆。 雨點才翻白,林梢愈見紅。 誇張詩賦裡,濃縮畫圖中。 靈感隨時至,興高西北風。
  • 今月曾經照古人~蘇軾、王陽明、曾國藩之觀月
    蘇東坡中秋觀月寄懷,寫下不朽名詩~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敢為中秋第一詩。還有以下。王陽明面對中秋,以辯證的視角寫下不少中秋詩。與諸生歌於天泉橋萬裡中秋月正晴,四山雲藹忽然生。須臾濁霧隨風散,依舊青天此月明。肯信良知原不昧〔2〕,從他外物豈能攖〔3〕!老夫今夜狂歌發,化作鈞天滿太清〔4〕。
  • 【中秋特輯】古今同詠中秋節(上)‖黑水龍吟詩刊第233期
    驂鸞舊侶今何在,認蘭魂竹淚,路杳湘川。獞錦蠻花,羈懷暗損悽妍。塵襟未浣當時酒,記泛人、茶鼎親煎。問胡然、蜀魄長孤,桂魄空圓。舉頭月正中,時已三更近。 中秋望月寄柱尊(近代•馮振)  思君無時已,中秋涼風起。悵望蒼梧雲,美人隔秋水。展轉不能寐,披衣步霜雪。明月滿庭除,清光為君發。鴻雁正南度,道過鴛江浦。憑寄一紙書,為報相思苦。遙知君見月,君情定如此。月照兩心明,無論隔千裡。
  • 中秋民俗古今談--文化--人民網
    原標題:中秋民俗古今談 月餅又叫胡餅、宮餅、月團、豐收餅、團圓餅,起源於月神祭祀的需要。   宋代以來,月餅逐漸在民間風行,關於月餅的文字較早出現在北宋蘇東坡的詩句中,「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
  • 「當代詩人詠冬天」張明新 卷
    【當代詩人詠冬天】張明新 卷夜讀一卷將翻盡,孤燈到夜闌。不知窗外雪,疑是月光寒。參看往期精彩:【雲帆】庚子重陽節詩詞大會今月曾經照古人 || 雲帆·庚子中秋節詩詞大會【雲帆】庚子·七夕詩詞大會己亥深秋·雲帆廬山年會雅集(三)己亥暮春·雲帆廬山工作室雅集已無峰可仰 且喜道能居 ——匡廬仰止八家吟張明新:人羨妖嬈花朵好,不知開落任東風【當代詩人詠夏天
  • 今月照古人,古方治今病
    I導讀:曹穎甫先生在《經方實驗錄》有句話是這樣說的:「所謂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其間同具妙理。若曰古方不可治今病,猶曰古月不可照今人,得毋痴不可及?」可惜近年來卻有一些人,片面理解張元素「古今異軌,古方新病,不相能也」之說,認為隨著社會的進步、環境的變遷、人民生活需求的不同,疾病的發生也與漢時有異,因而漢時的經方,已不適用於今人。這種認識,表面上看來是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只要深入研究經方的組合及其配伍嚴謹的原理,並將其與臨床實際相結合,便看出這種認識是站不住腳的。
  • 月到中秋分外圓:明天就是中秋了,送你50句關於月的經典詩詞名句
    「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在日月星辰之中,月亮因其皎潔柔美,而且善於「變臉」,最能引發詩人的聯想和情懷,所以自古詠月的詩作非常之多。月到中秋分外明,月色照亮了詩詞,更催生了無數佳作!秋天一到,天高氣爽,月色更增百倍美麗。
  • 中秋節詩詞專輯|皓魄當空鏡九州,金風玉露又中秋
    作者/朱萬採想必曾經照古人,千年反覆載精神。詠中秋作者/黃葉樹碧空雲淡暑天收,金桂花開過仲秋。皓月銀輝明大地,團圓品酒樂悠悠。八月中秋明月夜,離家遊子倍思鄉。拜月作者/劉志廣九曲衷腸難了情,古今心事一輪中。跪天遙寄三杯酒,捎去草原楓葉紅。
  • 唐詩宋詞裡的嫦娥,寂寞舒廣袖,遙寄中秋祝福到人間
    古往今來,月亮一直是我國詩人和畫家創作的主題,而與嫦娥有關的優美詩詞也異彩紛呈。中秋佳節來臨之際,請與果爸一起拜訪唐詩宋詞裡的嫦娥,分享古詩的美麗與魅力。《把酒問月》(唐)李白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 【中秋佳節】中秋節的由來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我國古曆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 稱謂「仲秋」, 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徵,因 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 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託深情。
  • 詩意中秋
    中秋文/張亞平澗底蛙聲樹上蟬,清風送暑醉嘉蓮。香飄九裡皆丹桂,月近中秋月漸圓。2.     中秋節文/十三哥手拿月餅吹春茶,眉眼枝梢賞桂花。秋到葉黃人卻老,露寒無意落誰家。3.七絕 中秋感懷 (新韻)文/瞿遠徵金風颯颯黃華落,碧水粼粼雨打秋。
  • 把酒問月
    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 戊戌中秋 遇見五小——武寧五小首屆(2018)中秋賞月吟詩會
    九江新聞網訊(張成龍)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為了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和節日文化,抒發師生愛山愛水、愛家愛國的美好情懷,2018年中秋佳節之際,武寧五小舉辦了別開生面的首屆中秋賞月吟詩會,邀請了武寧縣部分知名文化人士及學生、家長代表參加。
  • 中秋|十分好月,長照人圓
    十分好月,願照人圓。念及中秋,想到的永遠首先是團圓二字。圓圓的是天上月,團團的是手中餅,心中還祈願著,十分好月,長照人圓。 說是中秋,其實最早的稱呼是「仲秋」,三秋至此為半。所有傳統的重大節日,起初都關乎祭祀,而祭祀的根本,在於對天地自然的尊重。順時感氣,天人合一。
  • 中秋為什麼叫仲秋?古人為什麼要祭月?
    戰國時代成書的《禮記》中多次提到天子春分朝日,秋分夕月。這裡的朝和夕都是祭祀的意思,也就是說周天子在春分這天祭日,秋分這天祭月。在《國語》中解釋了為什麼天子要祭祀日月,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上帝,明神而敬事之,於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這裡的上帝就是天的意思,明神就是日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