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點擊上面 免費關注...
I導讀:曹穎甫先生在《經方實驗錄》有句話是這樣說的:「所謂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其間同具妙理。若曰古方不可治今病,猶曰古月不可照今人,得毋痴不可及?」
古方能治今病
所謂「古方」,有兩方面的涵義。狹義的「古方」,指《傷寒論》與《金匱要略》所載之方劑,即所謂「經方」;廣義的「古方」,指建國以前的所有方劑,包括經方和時方。本文所指「古方」,僅指前者而言。
經方能治今病,近年來國內外臨床報導較多,療效亦很好,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可惜近年來卻有一些人,片面理解張元素「古今異軌,古方新病,不相能也」之說,認為隨著社會的進步、環境的變遷、人民生活需求的不同,疾病的發生也與漢時有異,因而漢時的經方,已不適用於今人。這種認識,表面上看來是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只要深入研究經方的組合及其配伍嚴謹的原理,並將其與臨床實際相結合,便看出這種認識是站不住腳的。
例如,汗法的麻黃湯與桂枝湯,下法的大、小承氣輩,和法的小柴胡湯,清法的白虎湯,溫法的四逆湯,補法的炙甘草湯,消法的抵當湯,吐法的瓜蒂散,咳喘寒飲用的小青龍湯與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胸痺心痛用的瓜蔞薤白白酒湯,婦人諸疾痛用的當歸芍藥散等,都是當前醫家在臨床所常用的方劑,療效亦卓著。
筆者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既用時方,也用經方。現介紹筆者臨床應用經方的一些案例。
一、經行感冒
感冒的治法,實則有辛溫解表、辛涼解表之分,虛則有滋陰發汗、扶陽發汗之別。婦女在月經即將來潮或經行一、二天時,外感風寒、頭暈頭痛、乍寒乍熱、鼻塞流涕、肢節酸疼、脈象浮緩、舌苔薄白者,若證屬外感風寒,常用桂枝湯加當歸、川芎治之。方中,桂枝湯辛甘和陰、調和營衛、解肌發汗;婦女以血為主,經者血也,在經行之中外感風邪,故除以辛溫之品驅寒外出之外,特加當歸以補血活血,以川芎入衝脈血海,通行上下,促進血脈暢通,則可扶助正氣、驅邪外出。
病例:農某,女,38歲。經行周期基本正常,但量少色淡,每在經前一、二天或經行之中,頭暈頭痛,鼻塞流涕,咳嗽有痰,色白質稀,舌苔薄白,舌質淡,脈象虛緩。此屬經行體虛、衛陽不足、邪得乘虛入,治宜調和營衛、燮理陰陽、驅邪外出。
藥用:桂枝6克,白芍6克,川芎6克,當歸10克,遠志5克,炙甘草6克,大棗10克,生薑6克。
囑每次月經前連服3劑。連續服藥3個月,以鞏固療效。
二、肥人眩暈
眩暈一症,有風、火、痰、虛之別。肥人眩暈,多是又痰又虛,治之既要溫化痰溼,又要扶助正氣。如頭暈頭重、視物如屋之將倒、胸脘痞悶、泛惡欲嘔、舌苔白厚而膩、脈象濡滑、體形肥胖者,應本著「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用真武湯配苓桂術甘湯治之,以溫腎健脾而逐水溼,痰溼之邪一除,其眩暈之症自退。
病例:朱某,女,48歲。體形肥胖,經常頭暈目眩,泛惡欲嘔,劇時站行不穩,下肢微腫,大便溏薄,小便清長,舌苔白厚而膩,脈象弦細。此屬脾腎陽虛、水飲內停,以溫化之法論治。
藥用:制附子6克(先煎),桂枝6克,茯苓15克,白朮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生薑10克。
每日清水煎服1劑。連服6劑,病情緩解,下肢不腫,眩暈減輕。
三、寒凝經痛
婦女月經即將來潮或經行第一、二天時,少腹及小腹脹痛劇烈,甚則嘔吐清水、四肢寒冷、冷汗淋漓、口唇發青、經水量少、色澤紫黯、夾有血塊、塊出則痛減、舌苔薄白、舌質有瘀點、脈象沉緊者,此為寒邪傷於下焦,客於胞宮、寒性收引凝滯,以致經血欲行而不能行或行而不暢的病變,常用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生薑湯治之。本方既能溫散寒邪、活血化瘀,又能養血扶正、疏通血脈,氣血調和則寒邪除而疼痛止。
病例:江某,女,18歲。16歲時經期在江河中遊泳,隨即每次月經即將來潮時,少腹及小腹脹痛劇烈,按之加重,汗出而肢冷,面色蒼白,口唇發青,甚則昏厥,經色紫黯夾塊,量少,脈象沉緊,舌苔薄白。症屬寒凝血滯、經脈不通暢,以溫開通行之法論治。
藥用:當歸10克,赤芍10克,桂枝6克,吳茱萸6克,北細辛(後下)3克,通草6克,艾葉10克,炙甘草6克,大棗10克,生薑10克。
每日清水煎服1劑。每月經行前一周連服3—6劑,連續服藥半年而收效。
四、帶下如水
婦女帶下,其病因雖很複雜,但總的來說主要有溼熱與寒溼二端,其治則為熱則清化、寒則溫開。如帶下清冷、量多色白、質稀如水、終日淋漓不淨、面色晦黯、大便溏薄、小便清長、小腹冷感、舌苔薄白、舌質淡嫩、脈象沉遲者,屬脾腎陽虛、寒溼內停,常用附子湯加味溫化為治。
病例:黃某,女,48歲。經行紊亂,前後不定,量多少不一,色淡質稀,平時帶下綿綿,量多色白,質稀如清水,每天均須用衛生紙,精神困疲,腰酸楚楚,大便溏薄,小便頻數,脈象細弱,舌苔薄白,舌質淡嫩。此屬脾腎陽虛、水津不化的病變,以溫腎健脾、驅散寒溼論治,宗《傷寒論》附子湯加味。
藥用:制附子(先煎)10克,黨參15克,炒白朮10克,白茯苓10克,杭白芍10克,益智仁10克,補骨脂10克,桑螵蛸10克。
每日清水煎服1劑。守本方出入,連服12劑而收功。
五、妊娠水腫
水腫的證型,一般有陰水與陽水之分。妊娠水腫,多屬於陰水證型,與脾腎陽虛、水溼不化、輸布失常,或七情抑結、氣機不暢、水溼壅滯有關。凡在妊娠期間眼胞及下肢浮腫、精神不振、納食不香、大便溏薄、小便短少、脈象虛細、舌苔薄白、舌質淡者,常用當歸芍藥散加味,以調理肝脾、溫運水溼論治。
病例:李某,女,30歲。受孕五月餘,二周來胃納不振,肢體睏倦,眼胞及下肢浮腫,以手按壓良久始起,大便稀薄,脈象虛緩,舌苔薄白,舌質淡嫩。症屬脾氣虛弱、健運失常所致病變,方用當歸芍藥散加味。
藥用:當歸身12克,白芍15克,茯苓20克,川芎5克,白朮10克,澤瀉10克,川木瓜10克,補骨脂10克,北黃芪20克。
每日清水煎服1劑。守本方出入,連服15劑而見效。
六、產後腹痛
產後腹痛,有虛與瘀之分。凡產後腹痛綿綿、按之則痛減、頭暈目眩、腰酸墜脹、形寒肢冷、惡露量少、舌苔薄白、舌質淡、脈象細弱者,此屬氣血虧損、筋脈失養之病變,治宜溫養氣血,常用當歸生薑羊肉湯治之。如產後少腹及小腹脹痛、按之不減、惡露量少、色黯而夾塊、舌苔薄白、舌質正常或邊尖有瘀點、脈象沉緊者,此為產後虛瘀夾雜、瘀血內停之病變,輕者以枳實芍藥散加味治之,重則用下瘀血湯治之。
病例一:農某,女,32歲。產後5天,小腹綿綿而痛,按之則舒,惡露量少,色淡質稀,偶或夾小塊,腰酸膝軟,肢體乏力,胃納不振,大、小便一般,脈象虛細,舌苔薄白,舌質淡。證屬虛瘀,以虛為主之病變,用溫養氣血之法論治。
藥用:當歸身30克,山羊肉100克,桂元肉30克,生薑30克,黑豆60克。
加適量清水,燉服酌配油鹽,可分二、三次趁熱吃。
病例二:李某,女,28歲。產後15天,小腹脹痛劇烈,痛過於脹,按則痛劇,惡露量少,色黯夾小塊,納差,大便已3日不解,小便正常,脈象沉緊,舌苔薄白,舌質一般。症屬離經之血停滯、經脈不利之病變,宜活血化瘀、導滯通行之法為治。
藥用:枳實10克,赤芍10克,當歸10克,川芎10克,桃仁5克,熟大黃(後下)5克。
每日清水煎服1劑。連服3日,脹痛消失。
總之,經方是久經考驗的有效之方,用藥精簡,配伍嚴謹,一方能治數病,多種疾病可用一方。只要辨證準確,並結合病情變化隨證加減,其療效更為廣泛。所以說,古方能治今病。
推薦閱讀:
1、照方抓藥,藥到病除
2、專方妙方秘傳
3、中醫最高級秘方
4、對症下藥,卓效良方
5、清宮御醫的幾個祖傳效方
6、一劑愈神方,收藏轉發功德無量
小編的請求:
微信改版後,小編每天辛苦推送的好文越來越少人看到,小編都快要失業了~為了能繼續為大家服務,請喜歡和支持民間偏方奇效方的朋友,千萬!一定!要記得星標哦
免責聲明:本文轉載網際網路和出版刊物,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僅做信息分享,不作為醫療建議、推薦或指引。如有需要請在醫生的指導下辯證使用
點個在看,一起為中醫智慧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