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色的探秘——建盞釉色品類及基本特徵

2021-02-17 樸門品

建盞的釉,屬於我國古代結晶釉的範疇,在窯爐焙燒的過程中,由於火候與窯溫的不同變化,呈同出各種各樣奇特的花紋,這種花紋,與一般的釉上釉下彩不同,它不是人工繪製的圖案,而是釉水本身產生變化的結果,在陶瓷工藝學中稱之為「窯變」。建窯的成功之處,就在於結晶釉的窯變花紋,但由於燒成的不可控性,花紋的形狀也不可能固定於某一種形狀,而且也不是所有的建盞都具有窯變的效果。

建窯黑瓷玻化程度較高,釉面光亮但不刺眼,給人以寧靜莊重之感。由於釉料配方的不同,窯內溫度及氣氛的變化等因素影響,建窯黑瓷釉面又呈現多種紋理。對於這些釉面紋理的命名,陶瓷界尚有不少爭議,我們在尊重歷史文獻記載的同時,也採用部分約定俗成的稱呼,大致將它們分為烏金(紺黑)、兔毫、油滴、鷓鴣斑、曜變及雜色等六大類。


在這幾種類型中,黑色釉是建窯的本色,一部分是純粹的本色產品,大部分則以底釉的形態而存在,窯變花紋則從釉層中透出而浮現於釉面。雜色釉是區別於黑色釉的副產品,一般沒有窯變花紋或者花紋不甚清晰。兔毫、鷓鴣、油滴等都是成熟的結晶釉,具備窯變花紋的特徵。

黑色釉又可分為烏黑、紺黑和青黑三種:

烏黑為純黑色,烏黑如漆,表面非常光亮,後人稱為烏金釉。藍黑,黑中泛起天青色,釉水滋潤,是建窯的典型釉色。宋代文獻中的「紺黑」,詩文中的「紫甌」指的就是這類釉色,其中有一種深沉厚重的,宋代文獻稱為「青黑」,是建窯中的珍貴釉色。

黑褐色釉,以黑色為主色調,但帶有稍黃或泛紅的色澤,光澤度較淺。


「紺黑」一詞在宋代蔡襄的《茶錄》中已有記載;「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這是建窯黑瓷較典型的釉色。烏金釉有的表面烏黑如漆;有的則黑中泛青;此外,也有的呈黑褐色或醬黑色。一般來說,醬黑釉釉層普遍較薄,光素無紋,早期建盞的釉色多屬此類,釉面略顯呆板,黑而不潤,極少掛釉。建窯烏金釉釉層普遍較厚,「色黑而滋潤」,上乘者亮可照人,表現出莊重素雅之美。

現代建盞的窯變花紋變化多端,但大體上劃分為兔毫、油滴兩大類。

金兔毫

一、兔毫釉:兔毫是建窯最典型的且產量最大的產品,以致人們常常習慣以「兔毫盞」作為建盞的代名詞。所謂「兔毫」,就是在黑色的底釉中透析出均勻細密的絲狀條文,形如兔子身上的毫毛。由於「窯變」等因素影響,兔毫形狀既有長、短之分,粗、細之別,顏色還有金黃色、銀白色等變化,俗稱「金兔毫」、「銀兔毫」等。

兔毫盞的燒制過程為鐵釉經過高溫燃燒,鐵結晶與釉向下流動,由於流動速度不同而在黑釉中透出狀如兔毛細長的流紋。


銀兔毫

二、油滴釉:「油滴」一詞至遲在十四世紀末十五世紀初就已出現在日本的文獻中。成書於日本應永年間(1394-1472年)的《禪林小歌》中載:「胡茲盤以建盞居多,有油滴、曜變、.天目。」「油滴」一詞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尚未發現。此種稱呼目前陶瓷界尚有較大爭議,有的學者認為,「油滴」是宋代文獻中所指的「鷓鴣斑」。所謂「油滴」,是指在烏黑的底釉上散布著無數具有金黃色或銀灰色金屬光澤的小斑點,故又有「金油滴」、「銀油滴」之分。

  

【資料補充-釉色的探秘】

建窯黑釉瓷器的瑰麗奇特,自古以來受到人們熱烈的稱讚和推崇。由於其工藝早已失傳,通過近些年陶瓷藝術家們的不懈努力,其燒成奧秘也逐步得到揭示。

1.胎釉形成有肌理,科學實驗表明,建盞胎土採取的礦物原料有莫來石、石英、方石英及鐵的氧化物,胎土的配方是含三氧化二鋁的耐火紅土與另一種可塑性較大的軟泥合成,故有烏泥,紫泥之稱。

2. 建盞的釉為古代石灰釉類型,酸性較多,黏性強,所以釉易厚掛,色調深沉。從鐵的成份比例觀察,兔毫釉大體上是由暗褐色的玻璃體構成的,在毛筋的表面或背面稍微向下密集排列著許多不透明褐色小球,但口沿處並沒有褐小球,而是由褐色的小針狀的結晶三氧化二鐵組成,在陶瓷工藝學中,此類釉被稱為分相析晶釉。

3.黑色釉、鷓鴣斑釉、毫變盞和雜色釉的胎釉化學組成與兔毫釉的化學組成是雷同的,它們所用的原料、配方也一樣,只是由於燒成工藝不同而呈現不同的釉面形態。建窯瓷器是在龍窖中採用還原焰約1300度燒成的(現代採用電窯燒制),這種持續焙燒約70小時左右,由高溫冷卻至1000度約20小時,如果燒成操作火候恰到好處就可以形成鷓鴣斑釉類中的油滴紋。油滴是氣泡自釉中出現的痕跡,以此作為中心的三氧化二鐵結晶而成。

在燒成油滴的過程中,如果高溫緩慢冷卻結晶形成的後期,溫度突然升高後又迅速冷卻,使形成的油滴中的鐵的結晶進行微量溶解,受快速冷卻的影響,在鐵結晶體的周圍形成薄膜,則會形成鷓鴣斑釉類中的曜變紋,但是這種操作的難度極高,成品率極低。


以上資料來自網絡及文獻,由建溪草堂整理編輯。轉載請註明出處。

感謝分享!

相關焦點

  • 建盞杯為何那麼美?建盞杯釉色之美分為幾種?宋韻建盞解析
    建盞,是專門指福建窯燒制的瓷器茶杯,由於皇帝對「鬥茶」偏好,與文人的代表加推崇,建盞被譽為宋代第一茶器。因為建盞在燒成過程中,窯內可達到1300℃以上的高溫,釉面中的鐵離子會分離出來,在釉面上流動,自然產生不同的條紋,奇特、壯麗、壯觀。
  • 宋代建盞美在哪?宋人怎樣的描寫建盞釉色?何為「盞色貴青黑」?
    宋代與建盞相關的史料文獻中,形容釉瓷的詞彙量要比宋代之前許多,這是宋代建盞藝術蓬勃發展的象徵。宋人認為建盞要胎骨穩重、黑色純正,好的建盞更是得有兔毫、鷓鴣斑之美,能為點茶之用,並且創造花樣繁多的溢美之詞。東漢時期,黑釉瓷器就已初見雛形。
  • 巧奪天工的精美建盞
    建盞的釉,屬於我國古代結晶釉範疇。在燒制過程中,由於不同盞所處位置的窯溫和氣氛不同,釉水會變化出各種自然奇特的花紋。這種由於釉水本身的變化,而不是人工通過色釉控制產生的花紋,稱之為「窯變」。建窯的黑釉屬於結晶釉的範疇,含鐵量高達8%以上。在1300多度的高溫熔燒過程中,窯溫的變化,使釉面產生奇特的花紋。
  • 古瓷的各種釉色大全
    青釉特點為釉色古雅、沉穩,釉面均勻、滋潤,釉質堅緻、細膩。清乾隆 茶葉末釉綬帶如意耳葫蘆尊以銅為著色劑,鉛化合物作為基本助融劑燒制的傳統釉色。創燒於明代早期永樂時年間,具有不流釉、不脫口、不開片,無棕眼、無黑點、無色斑的特徵。其釉色殷殷如初凝之鮮血,奪目而不落豔麗、濃鬱而不失潤澤,深沉華貴,瑩潤勻淨,寶光內蘊,嬌嫩靈動,有著紅寶石般的光澤,可謂色之極致、動人心弦。因此被譽為"紅中翹楚"。  珊瑚紅也是一種低溫鐵紅釉,始於康熙,盛於雍、乾兩朝。
  • 入門級建盞主要選哪些盞,如何避開假盞?看懂這四點挑盞事半功倍
    但是,對於一些剛剛入門的盞友來說,如何購買合適的建盞卻始終是他們所面臨的不小的難題,實際上,入門級別的建盞並不難挑選,只要掌握好了方法,就一定會事半功倍。1.看建盞的產地眾所周知,燒制建盞所用的胚土必須是含鐵量為8%左右的紅色黏土,而這種紅土只生長於福建建陽水吉一帶,這也是建盞唯一的產地所在。
  • 「釉」惑:中國瓷器釉色大全
    釉色濃翠瑩潤,如青梅色澤,故而得名。梅子青釉與粉青釉同被譽為"青瓷釉色與質地之美的頂峰"。色調可同翡翠媲美。含鐵量、燒成溫度和玻璃化程度比粉青釉高。其釉色為青中泛黃,釉面光澤比粉青、梅子青弱。清乾隆茶葉末釉犧耳尊 故宮博物院藏以銅為著色劑,鉛化合物作為基本助融劑燒制的傳統釉色。
  • 佳逸茶具|建盞和天目盞有何區別?
    在日本的茶文化、陶瓷史體系中,建盞屬於天目的一部分。如今常常有人將天目和建盞混為一談,事實上,天目和建盞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今天小逸就來跟大家具體聊聊建盞和天目的區別。一、建盞與天目概念不同建盞源於中國唐代,興盛於兩宋,建盞指建窯燒制的茶盞。建是建窯,盞是茶盞,也就是茶碗,兩個字把產地和器型都說得清楚明白。
  • 單色釉瓷器釉色介紹,是收藏的高境界
    其釉色為青中泛黃,釉面光澤比粉青、梅子青弱。清乾隆茶葉末釉犧耳尊 故宮博物院藏以銅為著色劑,鉛化合物作為基本助融劑燒制的傳統釉色。創燒於明代早期永樂時年間,具有不流釉、不脫口、不開片,無棕眼、無黑點、無色斑的特徵。其釉色殷殷如初凝之鮮血,奪目而不落豔麗、濃鬱而不失潤澤,深沉華貴,瑩潤勻淨,寶光內蘊,嬌嫩靈動,有著紅寶石般的光澤,可謂色之極致、動人心弦。因此被譽為"紅中翹楚"。
  • 讀懂單色釉瓷器釉色,是收藏的高境界
    其釉色為青中泛黃,釉面光澤比粉青、梅子青弱。清乾隆茶葉末釉犧耳尊 故宮博物院藏以銅為著色劑,鉛化合物作為基本助融劑燒制的傳統釉色。創燒於明代早期永樂時年間,具有不流釉、不脫口、不開片,無棕眼、無黑點、無色斑的特徵。其釉色殷殷如初凝之鮮血,奪目而不落豔麗、濃鬱而不失潤澤,深沉華貴,瑩潤勻淨,寶光內蘊,嬌嫩靈動,有著紅寶石般的光澤,可謂色之極致、動人心弦。因此被譽為"紅中翹楚"。
  • 關於建盞,你應該了解的更詳細一些.
    三是因為建盞釉色美麗,宋代茶湯呈鮮白色,點注時的茶水掀起陣陣白沫,在建盞黑釉的底色襯託下,形成強烈的色彩反差,加上還有兔毫、鷓鴣、毫變等紋飾,從白色的茶水中透射出來,使茶湯絢麗多彩,令人賞心悅目。下面就讓我們一點點的揭開建盞的神秘面紗。
  • 建盞是什麼?建盞必須知道哪些術語?何為建窯系窯口?
    建盞是什麼?建盞必須知道哪些術語?何為建窯系窯口?柴燒、電燒是什麼?建窯系窯口又是什麼?玩建盞不知道一些建盞術語怎麼可以?下面我們就來簡單說一說這些術語有什麼意義。不過,雖然電燒和氣燒的成品率與柴燒相比,更高一些,但建盞的特殊工藝決定了即便是電燒和氣窯,精品率也不是很高。3 烏金釉、兔毫、油滴、曜變、雜色釉建盞在高溫下形成具有不同的鐵繫結晶斑紋,這些色彩斑紋整體可歸類為烏金釉、兔毫、油滴、曜變、雜色釉,每一種基本釉色發展都有自己各自的特點。
  • 讀懂單色釉瓷器釉色,是收藏的高境界!
    其釉色為青中泛黃,釉面光澤比粉青、梅子青弱。清乾隆茶葉末釉犧耳尊 故宮博物院藏以銅為著色劑,鉛化合物作為基本助融劑燒制的傳統釉色。創燒於明代早期永樂時年間,具有不流釉、不脫口、不開片,無棕眼、無黑點、無色斑的特徵。其釉色殷殷如初凝之鮮血,奪目而不落豔麗、濃鬱而不失潤澤,深沉華貴,瑩潤勻淨,寶光內蘊,嬌嫩靈動,有著紅寶石般的光澤,可謂色之極致、動人心弦。因此被譽為"紅中翹楚"。
  • 古瓷各種釉色大全:不看虧大了!!
    青釉特點為釉色古雅、沉穩,釉面均勻、滋潤,釉質堅緻、細膩。清乾隆 茶葉末釉綬帶如意耳葫蘆尊以銅為著色劑,鉛化合物作為基本助融劑燒制的傳統釉色。創燒於明代早期永樂時年間,具有不流釉、不脫口、不開片,無棕眼、無黑點、無色斑的特徵。其釉色殷殷如初凝之鮮血,奪目而不落豔麗、濃鬱而不失潤澤,深沉華貴,瑩潤勻淨,寶光內蘊,嬌嫩靈動,有著紅寶石般的光澤,可謂色之極致、動人心弦。因此被譽為"紅中翹楚"。  珊瑚紅也是一種低溫鐵紅釉,始於康熙,盛於雍、乾兩朝。
  • 建盞美學思想的形成有哪些因素?審美方面又有什麼特點?
    建盞帶有獨特的民族藝術風格,具有強烈的東方傳統審美,不僅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寶庫,同時對世界文化也有一定的影響,享有很高的聲譽,建盞是美麗和優雅的化身,釉色明亮如星光,無一不體現其獨特的審美特徵和時代相符的美學思想。
  • 原產地建盞的類別劃分
    在歷史上的水吉一帶龍窯所燒制建盞,正是因為柴燒促成的窯內溫度不均衡所導致的建盞紋理與釉色差異,才會出現一些截然不同的建盞紋理與花色。概括而言,建盞的紋理與花色,總的可分為以下幾個類別:兔毫(金兔毫、銀兔毫、藍兔毫)、油滴(金油滴、銀油滴)、烏金釉、柿紅釉、西瓜紋、鐵鏽斑、鷓鴣斑、耀變等。
  • 華禹鈞瓷——清代和雍正年間鈞瓷的特徵及釉色
    兩者最顯露不同特徵的部位是器底,真品底部所刷芝麻醬釉釉面光亮,器底「九」字系在施釉前刻成的,器底外端有一周16枚不規則的小圓支燒痕,仿品所刷褐色釉沒有光澤,手感毛糙,底部「七」字是在刷過褐釉後再刻的,故刻字處露出灰胎,底部16枚小支釘較真品更細、更不規則。
  • 宋人追求極致釉色之美的瓷器-南宋粉青釉
    粉青釉色首創於南宋龍泉窯,粉青釉創燒之初就風行一時,風靡了1000多年,成為龍泉青釉瓷器的代表而經久不衰。創燒出粉青、梅子青兩種釉色,代表著我國青釉瓷器燒制的最高水平。粉青釉工藝粉青釉以鐵為呈色劑並含有少量的錳、鈦,在生胎上掛石灰鹼釉經過1180℃—1230℃的高溫還原焰燒造而成。
  • 對於宋鈞官窯的窯變釉色,仿燒的意義到底有多大?我來說幾句
    我本文的話題是,宋鈞官窯的釉色窯變效果到底有沒有廣泛的仿燒意義?關於宋代鈞瓷器型我們就不多談了,因為之前介紹過多次。現在,人們關注的主要是它的窯變釉色。首先、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宋鈞官窯的釉色特徵。釉色以天青、天藍、月白為主,特別是天藍和天青的主色調上面會出現部分面積的紅斑,這是釉料中銅元素的作用;後來又出現了裡藍外紅和紫紅的窯變釉色。這在當時一切自然條件受限的情況下,能燒制如此漂亮好看的釉色,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 為什麼幾十塊的建盞買不到?九塊九和幾百上千的建盞差別在這3點
    建盞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地理保護標誌之後,埋沒於土中上百年的古老招牌一躍成為金字招牌,建盞強勢出圈後,魚目混珠的現象也多了。簡言之,其實基本就是"魚目"和"珍珠"的區別。1、 九塊九的"建盞"一定是假的,特殊工藝決定成本首先,盞友們必須要清楚一點,那就是九塊九的建盞一定是假的,也許它還可以稱得上是個別致的杯子,但絕對擔不起"建盞"二字。
  • 福建非遺|福建建陽:建盞與鬥茶
    鬥茶講究的是茶湯以白取勝,茶筅擊拂茶湯產生的泡沫要能「咬盞不散」,久熱紺黑的建盞無疑最為合適,因為黑釉色更能襯託出白色的茶湯和泡沫。蔡襄《茶錄》中說:「凡欲點茶,先須熁盞令熱,冷則茶不浮。」又稱:「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可見,建盞乃宋人鬥茶、點茶之時最好的器具。建盞就是在舉國鬥茶的文化背景下應運而生,並發展到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