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盞的釉,屬於我國古代結晶釉的範疇,在窯爐焙燒的過程中,由於火候與窯溫的不同變化,呈同出各種各樣奇特的花紋,這種花紋,與一般的釉上釉下彩不同,它不是人工繪製的圖案,而是釉水本身產生變化的結果,在陶瓷工藝學中稱之為「窯變」。建窯的成功之處,就在於結晶釉的窯變花紋,但由於燒成的不可控性,花紋的形狀也不可能固定於某一種形狀,而且也不是所有的建盞都具有窯變的效果。
建窯黑瓷玻化程度較高,釉面光亮但不刺眼,給人以寧靜莊重之感。由於釉料配方的不同,窯內溫度及氣氛的變化等因素影響,建窯黑瓷釉面又呈現多種紋理。對於這些釉面紋理的命名,陶瓷界尚有不少爭議,我們在尊重歷史文獻記載的同時,也採用部分約定俗成的稱呼,大致將它們分為烏金(紺黑)、兔毫、油滴、鷓鴣斑、曜變及雜色等六大類。
黑色釉又可分為烏黑、紺黑和青黑三種:
烏黑為純黑色,烏黑如漆,表面非常光亮,後人稱為烏金釉。藍黑,黑中泛起天青色,釉水滋潤,是建窯的典型釉色。宋代文獻中的「紺黑」,詩文中的「紫甌」指的就是這類釉色,其中有一種深沉厚重的,宋代文獻稱為「青黑」,是建窯中的珍貴釉色。
黑褐色釉,以黑色為主色調,但帶有稍黃或泛紅的色澤,光澤度較淺。
「紺黑」一詞在宋代蔡襄的《茶錄》中已有記載;「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這是建窯黑瓷較典型的釉色。烏金釉有的表面烏黑如漆;有的則黑中泛青;此外,也有的呈黑褐色或醬黑色。一般來說,醬黑釉釉層普遍較薄,光素無紋,早期建盞的釉色多屬此類,釉面略顯呆板,黑而不潤,極少掛釉。建窯烏金釉釉層普遍較厚,「色黑而滋潤」,上乘者亮可照人,表現出莊重素雅之美。
現代
金兔毫
一、兔毫釉:兔毫是建窯最典型的且產量最大的產品,以致人們常常習慣以「兔毫盞」作為建盞的代名詞。所謂「兔毫」,就是在黑色的底釉中透析出均勻細密的絲狀條文,形如兔子身上的毫毛。由於「窯變」等因素影響,兔毫形狀既有長、短之分,粗、細之別,顏色還有金黃色、銀白色等變化,俗稱「金兔毫」、「銀兔毫」等。
銀兔毫
二、油滴釉:「油滴」一詞至遲在十四世紀末十五世紀初就已出現在日本的文獻中。成書於日本應永年間(1394-1472年)的《禪林小歌》中載:「胡茲盤以建盞居多,有油滴、曜變、.天目。」「油滴」一詞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尚未發現。此種稱呼目前陶瓷界尚有較大爭議,有的學者認為,「油滴」是宋代文獻中所指的「鷓鴣斑」。所謂「油滴」,是指在烏黑的底釉上散布著無數具有金黃色或銀灰色金屬光澤的小斑點,故又有「金油滴」、「銀油滴」之分。
【資料補充-釉色的探秘】
2.
以上資料來自網絡及文獻,由建溪草堂整理編輯。轉載請註明出處。
感謝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