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色」是如何形成的?
清雍正款十二色釉菊瓣盤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顏色釉的分類
來自呂成龍:《中國古代顏色釉瓷器》
青釉是瓷器最早的顏色釉。所謂"青釉",顏色並不是純粹的青,多為青中泛黃、泛灰或者泛綠。有:月白、天青、粉青、梅子青、豆青、豆綠、翠青等20多種派生的青釉顏色。青釉成熟於康熙,經過雍正的發展,在乾隆年間達到精緻,應該說這一時期的青釉瓷的稍早技術已經達到了歷史最高峰。青釉特點為釉色古雅、沉穩,釉面均勻、滋潤,釉質堅緻、細膩。隋朝 青瓷環形雞首壺,河南博物院藏
粉 青 釉
略帶乳濁性的一種青釉。龍泉窯首創,宋官窯和以後的景德鎮窯均有成功作品。粉青釉釉色青綠淡雅,釉面光澤柔和,達到類玉的效果,為青釉中最佳色調之一。屬石灰鹼釉的一種,以鐵的氧化物為主要呈色劑,還有少量的錳和鈦。清雍正 粉青釉六方貫耳弦紋瓶
南宋龍泉窯創燒的一種著名青釉品種。釉色濃翠瑩潤,如青梅色澤,故而得名。梅子青釉與粉青釉同被譽為"青瓷釉色與質地之美的頂峰"。色調可同翡翠媲美。含鐵量、燒成溫度和玻璃化程度比粉青釉高。南宋龍泉窯梅子青五管瓶,1991年9月20日出土四川省遂寧市金魚村,四川宋瓷博物館藏
青釉派生釉色之一,起源於宋代的龍泉窯。豆青和東青原屬一類,以後才各具特色。明以前微近黃色,至清代純近綠色。其釉色為青中泛黃,釉面光澤比粉青、梅子青弱。清乾隆豆青釉雙耳蔥頭瓶
明永樂時所創。因釉色青嫩如翠竹,故名。釉面色澤光潤,垂釉處突出,玻璃質感強,釉中有密集小氣泡。永樂翠青釉因釉汁垂流,器物肩部色澤淡雅,下部濃重。明永樂翠青釉三系蓋罐-北京故宮藏
又名「雨過天青」,是一種幽淡雋永的高溫蘭色釉,我國古代陶書描寫的青如天,明如鏡,正是這種釉色特點的形容。有鈞窯天青,始於宋,呈淡藍色,釉層厚而不透明,以鐵的化合物為著色劑;另有宋汝窯天青,是一種淡淡的天青色,色調較穩定,多數釉面無光澤。還有景德鎮窯天青,始於清康熙,呈淡灰藍色,釉薄而堅,瑩潤光潔,以鈷的化合物為著色劑。北宋 汝窯天青釉盞託
宋代鈞窯天青釉釉出戟尊
清康熙 天青釉鏜鑼洗
俗稱影青釉,是一種釉色介於青白二者之間,青中有白和白中顯青瓷器的專門稱謂。是北宋年間由景德鎮當地工匠製作的。許之衡《飲流齋說瓷》:「影青固甚薄之瓷也,乃有瓷質頗厚僅能一面影出青色雕花者,此則名為隱青。」眾上所述,青白釉稱呼有:影青,也有叫:映青、罩青、隱青的。南宋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雙魚紋芒口盤
隋 白釉罐-北京故宮藏
又稱「樞府釉」,是元代景德鎮新創的一種顏色釉。它與同時期的青花一樣,是元代瓷器最高水平的標誌。元卵白釉瓷的胎採用高嶺土加瓷土的「二元配方」法,增加胎土中氧化鋁的含量,既提高燒成溫度,又得到大件瓷器在高溫中不變形的效果,保證了質量。卵白釉窯器上常書「樞」、「府」兩字,故又稱「樞府瓷」。亦有在器物上書「太禧」或「福祿」字樣或沒有字銘的。由於這類瓷器製作精細,又有官府名稱,加之所印雲龍紋飾均為五爪龍,被後人認為是元代官窯的產品。元代樞府款青白釉龍紋洗
明永樂 甜白釉纏枝蓮紋瓶,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永樂甜白釉僧帽壺-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宋定窯醬釉花口盤-北京故宮
宋代耀州窯醬釉花口碗
清雍正 醬釉菊瓣盤
東晉黑釉雞頭壺
早期燒制黑釉最成功的首推東晉時期浙江德清窯,所燒黑釉釉面滋潤、光亮,色黑如漆,可與漆器媲美。唐代黑釉較為盛行,宋代則是黑釉的高峰時期。明、清時期御器廠所燒黑釉器做工精細,多在純淨的黑釉上施以各種低溫色彩,黑釉則成為各種美麗顏色的襯託。宋代黑釉三足爐,美國克利夫蘭博物館
始於明代成化年間而以清康熙朝作品為代表。以後衍為古銅、墨褐和鐵棕等。料地有純黑與黑地彩兩種:純黑為一色;黑地彩即在黑地上施彩繪,以黃、綠和紫三色為多。系景德鎮瓷工利用含鐵量達13.4%的烏金土製釉而燒出的一種光潤透亮、色黑如漆的純正黑釉。烏金釉是黑釉中最瑩亮的一種。清康熙烏金釉描金山水紋筆筒 故宮博物院藏
黃釉是以適量的鐵為著色劑,在氧化焰中燒成,也稱鐵黃,有高溫與低溫之分。最早出現於唐代,當時安徽淮南壽州窯、河南密縣窯等都燒黃釉。但正色黃釉,還是汝窯的高溫黃釉——茶葉末釉。明代的黃釉有新的發展,洪武時的老僧衣即茶葉末的衍化;始於宣德的澆黃,更是明代傑出的黃釉;嘉靖以後,又有魚子黃、雞油黃等。入清後有康熙的淡黃,以及其後的菜尾、鼻煙、金醬等。因用澆釉法施釉,故名。明宣德時創燒,盛於弘治、正德時期。燒成溫度850-900℃之間,穩定性比其它低溫釉要高。透明度出較高,使刻在胎上的圖案花紋能透過釉層顯現出來。嘉靖後,衍為"魚子黃釉",以後愈淡,清康熙時衍為淡黃,又名"蛋黃釉"。 淡黃釉瓷器創燒於雍正時期,其著色劑為氧化銻,由於其釉色比以氧化鐵為著色劑的傳統澆黃釉淺淡,故名"淡黃釉"。又因其釉色淡雅似蛋黃色,故又稱"蛋黃釉"。雍正十三年(1735年)督陶官唐英撰寫的《陶成紀事》中稱之為"西洋黃"。雍正淡黃釉瓷器的造型多為小件的瓶、盤、碗、杯、碟等,小巧的形體配以淡雅的釉色,頗顯俊秀典雅。亦稱「米黃釉」,一種以氧化鐵為著色劑的高溫黃釉,呈色淡雅,黃中泛白,極似小米之顏色,故名。景德鎮窯生產米黃釉始於宋代,深者黃中微泛紅,淺者黃中泛白。清代景德鎮窯生產米色釉始於康熙時期,以後各代亦有燒造,而以雍正時期最多且質量最好。 茶葉末釉是我國古代鐵結晶釉中重要的品種之一,屬高溫黃釉,經高溫還原焰燒成。茶葉末釉起源於唐代黑釉,當時的耀州窯曾大量燒制,唐宋時期,山西渾源窯和北方地區一些燒黑釉的窯場也有燒造。而清代景德鎮仿燒則十分成功,一躍成為名貴的色釉品種。傳世品中,以雍正和乾隆時期產品為多見,雍正茶葉末釉偏黃的居多,乾隆茶葉末釉則偏綠的居多。釉面呈失透狀,釉色黃綠摻雜似茶葉細末,綠者稱茶,黃者稱末,古樸清麗,耐人尋味。深沉凝重,極具古意。清乾隆 茶葉末釉綬帶如意耳葫蘆尊
以銅為著色劑,鉛化合物作為基本助融劑燒制的傳統釉色。 我國在漢代就已用銅作著色劑燒鉛綠釉,宋時瓷器上的綠釉已較普遍。但是,在明代孔雀綠燒成熟以前,所有的綠釉都呈深暗青綠色,沒有達到亮翠的程度。所以,成功的綠釉都是明清時期的產品。如高溫綠釉中的郎窯綠,蘋果綠,低溫綠釉中的孔雀綠、瓜皮綠和秋葵綠等。遼綠釉劃花單柄壺 故宮博物院藏
一種低溫銅釉。因色澤綠如西瓜皮,故名。在澀胎上施釉,於低溫中二次燒成。出現於明代中期,至清康熙時有較大發展。康熙瓜皮綠有深淺二色。深者濃綠,無紋片,多用在一色釉的瓶、罐、盤、碗、洗上;淺者如嫩黃瓜色,常用來裝飾高約六七寸、式樣精巧的細頸瓶。彩瓷圖案中的山石、樹木、枝葉,也常用瓜皮綠塗染。 亦稱"法翠",也叫翡翠釉或吉翠釉。釉色有深淺二種,深者色蔥翠,釉內有細碎片紋,而且襯有醬白釉底,釉色鮮明豔麗;前者主要在彩釉中配合使用,如茄皮紫等釉器,常加上孔雀綠。若將孔雀綠敷蓋於青花上,則青花色調變黑,頗有宋代磁州窯孔雀綠黑花的效果。 孔雀綠是一種以銅為著色劑的低溫色釉,宋、元時期的民窯創燒,最早見於宋代磁州窯。明成化時,景德鎮開始在瓷器上摩燒單一的孔雀綠釉。其燒造方法有兩種: 清康熙時郎窯燒制的高溫綠釉。有的呈色淺翠,有玻璃光澤;有的微綠而泛五色光、滿布極細紋片,色澤瑩澈,叫"蒼蠅翅"。據傳當時郎窯綠比郎窯紅貴重十倍。 清雍正時期創燒的綠釉新品種。其呈色為淡黃色中微微發綠,與綠松石色澤相似,故名"松石綠"。清康熙淡綠釉暗花螭紋杯碟 故宮博物院藏
紅釉的出現可以追溯到北宋初年,但真正純正、穩定的紅釉是明初創燒的鮮紅;紅釉的種類很多,除鮮紅外,深者有寶石紅,朱紅、雞血紅、積紅、抹紅等;抹紅帶黃色的又叫杏子衫,微黃的又叫珊瑚釉,此外還有桔紅和棗紅;淡的一般稱粉紅,帶灰色的叫豇豆紅,灰而又暗的叫乳鼠皮; 明代永樂時景德鎮窯創造成功色調純正的鮮紅釉。色澤鮮豔、勻潤。在此之前,陶瓷領域還沒有一件色澤純正的紅釉瓷器。永樂鮮紅釉的燒製成功,是明代景德鎮陶瓷工人的一項重大貢獻。明宣德鮮紅釉金彩雲龍紋盤,高4.5cm,口徑19.7cm,足徑12.3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是中國名貴銅紅釉中色彩最鮮豔的一種,它的特點是:色彩絢麗,紅豔鮮明,且具有一種強烈的玻璃光澤。由於釉汁厚,在高溫下產生流淌,所以成品的郎紅往往於口沿露出白胎,呈現出旋狀白線,俗稱"燈草邊"。郎窯紅底部邊緣釉汁流垂凝聚,近於黑紅色。為了流釉不過底足,工匠用刮刀在圈足外側刮出一個二層臺,阻擋流釉淌下來,這是郎窯紅瓷器製作過程中一個獨特的技法,世有"脫口垂足郎不流"之稱。清康熙郎窯紅釉穿帶直口瓶-北京故宮
屬高溫釉,是清朝康熙時銅紅釉名貴品種之一。因其色調淡雅宜人,以不均勻的粉紅色、猶如紅豇豆一般、造型輕靈秀美而得名。呈色變化較多,粉紅色中略帶灰色的稱"豇豆紅釉",灰而色暗的稱"乳鼠皮釉",粉紅中有綠點的稱"苔點綠釉",帶紅塊的稱"孩兒臉釉"等。又稱鮮紅釉、寶石紅釉、霽紅釉、積紅釉、醉紅釉。創燒於明代早期永樂時年間,具有不流釉、不脫口、不開片,無棕眼、無黑點、無色斑的特徵。其釉色殷殷如初凝之鮮血,奪目而不落豔麗、濃鬱而不失潤澤,深沉華貴,瑩潤勻淨,寶光內蘊,嬌嫩靈動,有著紅寶石般的光澤,可謂色之極致、動人心弦。因此被譽為"紅中翹楚"。 珊瑚紅也是一種低溫鐵紅釉,始於康熙,盛於雍、乾兩朝。它是將紅釉吹在白釉之上,燒成後釉色均勻、光潤,能與天然珊瑚媲美,故名"珊瑚紅"。雍正時釉色閃黃,乾隆時則顏色深而釉層厚。在康、雍兩朝,珊瑚紅曾用作底色,上面繪以五彩或粉彩,器物的造型、製作、彩繪都極為精細 。乾隆時多在珊瑚紅上描金,或用它來裝飾器耳。但仍以珊瑚紅器物為貴。 金紅釉是在康熙時期從西方傳入中國,因此也叫洋紅,它是以金為著色劑的低溫粉紅釉。金紅釉首先在康熙年間的琺瑯彩瓷上使用,此後雍正、乾隆兩朝金紅釉成為名貴色釉而被廣泛使用。根據呈色的濃淡,金紅釉又可分成胭脂紅、胭脂水、粉紅釉等。清雍正淡粉釉瓶-北京故宮
藍釉以氧化鈷為呈色劑,最早見於唐三彩,宋代鈞窯以天藍釉為主色調,元代景德鎮燒成了高溫藍釉瓷、明清時又燒成了霽藍、灑藍、天藍孔雀藍等藍色釉瓷。 明代的藍釉也稱霽藍、積藍、寶石藍、霽青等等,是一種含氧化鈷2%左右的高溫石灰鹼釉,色調深沉穩定。清代霽藍釉從順治開始各朝都有燒造,技術水平穩定高超。 明代宣德時期景德鎮窯首創,亦稱青金藍、雪花藍、蓋雪藍等。也是一種氧化鈷為著色劑的高溫色釉,其藍色中夾雜著白色小斑點,分布自然,猶如片片雪花飄落在藍地上,外觀效果極似天然青金石的色澤,故名。 明代灑藍釉器物較少,清康熙之後得到發展,質量和產量均有提高。雍正時期的灑藍釉多模仿天然青金石的色澤,釉面有較濃重的青褐色,也有稱之為「鬼臉青」的。至此之後灑藍釉較少生產。 明代嘉靖、萬曆景德鎮窯創燒的高溫鈷藍釉,所用青料是當時特有的進口回青。呈色不如霽藍釉那樣濃重,而是淺淡的藍色,有的則藍中泛灰。嘉靖以後回青釉瓷器明顯減少。 清代康熙時期景德鎮窯創燒的高溫顏色釉,釉中氧化鈷的含量不到1%,其色淺淡,渾然一色,似天空之蔚藍而得名。天藍釉色調淡雅勻淨,令人賞心悅目,可與康熙時期豇豆紅釉媲美,常作文房等小器的釉色。康熙之後各朝多有生產,不過顏色都不如康熙時期淺淡風雅,雍正、乾隆時期的天藍釉顏色也存在較大差別。 一種以氧化鈷為呈色劑的低溫色釉,釉層清澈透明,色如孔雀羽毛上的藍色,故名。其釉色藍若寶石,晶瑩潤澤,釉表有極細微的魚子紋。有一部分孔雀藍釉器可能屬於以氧化銅為呈色劑的孔雀綠釉器中顏色偏藍的一種。與孔雀綠釉相比,數量較少。明宣德孔雀藍盤
清雍正 外孔雀藍釉貼纏枝花卉內粉彩紋雙桃紋碗
亦稱「茄皮紫釉」,因施釉多用澆釉法,也稱「澆紫釉」。主要著色元素為錳,唐三彩中即有紫釉出現,景德鎮窯的紫釉瓷始燒於明代弘治時期。由於配料和窯火氣氛變化有別,紫釉呈色亦不同,有深、淺茄皮紫、葡萄紫、玫瑰紫等色。淡茄皮紫似未熟的茄皮,呈淡紫色;深茄皮紫較為多見,呈熟透茄皮之黑紫色。明弘治 茄皮紫釉雙耳尊,北京故宮藏
明萬曆淡茄皮紫釉暗劃雲龍紋碗
清順治茄皮紫釉暗花雲龍紋盤 故宮博物院藏
清代康熙時期創新品種,是在白釉瓷器上塗抹調和好的金粉或銀粉、經低溫燒成後,呈現出類似純金、純銀那樣富麗的效果。清乾隆 仿古銅金釉三足爐
宋代鈞窯創燒的高溫顏色釉,呈色有月白、天青、天藍及玫瑰紫、海棠紅等。宋代鈞釉基本釉色是各種濃淡不一的藍色乳光釉,較深的稱天藍,較淡稱天青,比天青更淡的稱月白。因在燒制過程中釉料摻入的銅被氧化常出現紅紫色斑塊,釉色呈現出青中泛紅、紅中泛紫的藝術效果。 景德鎮窯明代仿鈞只有宣德一朝,數量很少,僅追求釉色,不模仿造型。清雍正朝唐英督造御窯時,真正開始對鈞窯瓷器進行潛心仿製並取得重要成果,唐英在仿古瓷方面以仿鈞釉成就最高。明宣德 仿鈞釉盤 高4釐米 口徑15.9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瓷器在窯內燒成時,由於釉中含有多種呈色元素,經氧化、還原作用,出窯後即出現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其出自偶然又色彩繽紛特別,也稱之為「花釉」或「窯變花釉」。 窯變花釉早在唐代之前青釉瓷器上就偶有窯變現象,唐代魯山窯的黑釉花斑瓷,稱「花瓷」;宋代鈞窯生產的瓷器紅、藍、灰白互相交織,形成千姿百態的釉色分布。清代已把窯變釉作為一種顏色釉專門生產。 低溫爐中燒成的鈞釉,實際上是清代雍正時期景德鎮窯一種仿宜鈞的產品(宜鈞,宜興仿鈞釉的產品,有天青、天藍、芸豆、月白等品種,釉層較厚,開片細密,不甚透明,氧化氣氛燒成。盛於明清),可分為素、葷兩種,素者不見紅點,葷者有紅點。雍正時期爐鈞釉泛有圈狀紅點,其紅色並不鮮豔,紅中泛紫,似剛成熟的高粱穗色,因此常稱之為「高粱紅」。 瓷器的釉色是一個極為龐大複雜的體系,每種釉色都經過了歷朝歷代的變化發展,而同一時期、甚至同一窯爐生產的釉色也存在有一定程度的差異,這種差異構成了釉色的奇妙和魅力。版權聲明: 本文轉載自網絡,旨在傳播收藏資訊,不作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