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瓷各種釉色大全:不看虧大了!!

2021-02-12 古玩百老匯

「釉色」是如何形成的?

釉是覆蓋在陶瓷製品表面的無色或有色的玻璃質薄層。不同的釉有不同的顏色,釉的顏色就稱為釉色 。瓷器的釉彩開始比較單一,隨著瓷業的發展與科技進步,由開始的一種釉彩的素瓷發展到多種釉彩的彩瓷,詳細區分名稱很多。

清雍正款十二色釉菊瓣盤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顏色釉的分類

來自呂成龍:《中國古代顏色釉瓷器》

青釉是瓷器最早的顏色釉。所謂"青釉",顏色並不是純粹的青,多為青中泛黃、泛灰或者泛綠。有:月白、天青、粉青、梅子青、豆青、豆綠、翠青等20多種派生的青釉顏色。青釉成熟於康熙,經過雍正的發展,在乾隆年間達到精緻,應該說這一時期的青釉瓷的稍早技術已經達到了歷史最高峰。青釉特點為釉色古雅、沉穩,釉面均勻、滋潤,釉質堅緻、細膩。

隋朝 青瓷環形雞首壺,河南博物院藏

粉 青 釉

略帶乳濁性的一種青釉。龍泉窯首創,宋官窯和以後的景德鎮窯均有成功作品。粉青釉釉色青綠淡雅,釉面光澤柔和,達到類玉的效果,為青釉中最佳色調之一。屬石灰鹼釉的一種,以鐵的氧化物為主要呈色劑,還有少量的錳和鈦。

清雍正 粉青釉六方貫耳弦紋瓶 

南宋龍泉窯創燒的一種著名青釉品種。釉色濃翠瑩潤,如青梅色澤,故而得名。梅子青釉與粉青釉同被譽為"青瓷釉色與質地之美的頂峰"。色調可同翡翠媲美。含鐵量、燒成溫度和玻璃化程度比粉青釉高。

南宋龍泉窯梅子青五管瓶,1991年9月20日出土四川省遂寧市金魚村,四川宋瓷博物館藏

青釉派生釉色之一,起源於宋代的龍泉窯。豆青和東青原屬一類,以後才各具特色。明以前微近黃色,至清代純近綠色。其釉色為青中泛黃,釉面光澤比粉青、梅子青弱。

清乾隆豆青釉雙耳蔥頭瓶

  明永樂時所創。因釉色青嫩如翠竹,故名。釉面色澤光潤,垂釉處突出,玻璃質感強,釉中有密集小氣泡。永樂翠青釉因釉汁垂流,器物肩部色澤淡雅,下部濃重。

明永樂翠青釉三系蓋罐-北京故宮藏

又名「雨過天青」,是一種幽淡雋永的高溫蘭色釉,我國古代陶書描寫的青如天,明如鏡,正是這種釉色特點的形容。有鈞窯天青,始於宋,呈淡藍色,釉層厚而不透明,以鐵的化合物為著色劑;另有宋汝窯天青,是一種淡淡的天青色,色調較穩定,多數釉面無光澤。還有景德鎮窯天青,始於清康熙,呈淡灰藍色,釉薄而堅,瑩潤光潔,以鈷的化合物為著色劑。

北宋 汝窯天青釉盞託


宋代鈞窯天青釉釉出戟尊


清康熙 天青釉鏜鑼洗 

俗稱影青釉,是一種釉色介於青白二者之間,青中有白和白中顯青瓷器的專門稱謂。是北宋年間由景德鎮當地工匠製作的。許之衡《飲流齋說瓷》:「影青固甚薄之瓷也,乃有瓷質頗厚僅能一面影出青色雕花者,此則名為隱青。」眾上所述,青白釉稱呼有:影青,也有叫:映青、罩青、隱青的。

南宋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雙魚紋芒口盤

  

瓷器釉料中的含鐵量降低到0.75%以下,施於潔白的瓷胎上,入窯經高溫燒制,就會出現白釉。嚴格地說,白釉是一種無色透明釉,而不是白色的釉 。唐、五代時期,白瓷在北方有很大的發展,增加釉面白度的措施由施化妝土改為選用高質量原料,提升了釉面光潔度接近高級細瓷標準。代表宋代白瓷最高水平的定窯,白瓷燒制技術達到完全成熟的程度,釉色透明瑩亮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隋 白釉罐-北京故宮藏

  又稱「樞府釉」,是元代景德鎮新創的一種顏色釉。它與同時期的青花一樣,是元代瓷器最高水平的標誌。元卵白釉瓷的胎採用高嶺土加瓷土的「二元配方」法,增加胎土中氧化鋁的含量,既提高燒成溫度,又得到大件瓷器在高溫中不變形的效果,保證了質量。卵白釉窯器上常書「樞」、「府」兩字,故又稱「樞府瓷」。亦有在器物上書「太禧」或「福祿」字樣或沒有字銘的。由於這類瓷器製作精細,又有官府名稱,加之所印雲龍紋飾均為五爪龍,被後人認為是元代官窯的產品。

元代樞府款青白釉龍紋洗


元代卵白釉印花「太禧」銘雲龍紋盤,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甜白是永樂窯創燒的一種白釉。由於永樂白白瓷製品中許多都薄到半脫胎的程度,能夠光照見影。在釉暗花刻紋的薄胎器面上,施以溫潤如玉的白釉,便給人以一種"甜"的感受,故名"甜白"。甜白釉釉極瑩潤,能照見人影,比樞府窯卵白釉有更加明顯的乳濁感,給人以溫柔甜淨之感,所以又稱"蔥根白",素有"白如凝脂,素猶積雪"之譽。

明永樂 甜白釉纏枝蓮紋瓶,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永樂甜白釉僧帽壺-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又稱"柿色釉,紫金釉",是一種以鐵為呈色劑的高溫色釉,其釉料中含氧化鐵和氧化亞鐵的總量較高,達5%以上。醬釉的出現始創於北宋的北方窯口,如定窯、耀州窯等窯場中均有燒造,以定窯醬釉最著名。明曹昭《格古要論》中"有紫定色紫,有黑定色黑如漆,土具白,其價高於白定"的論述。所謂紫定並非紫色,其釉呈棕紅色,實際上與今天芝麻醬色調相近的釉,故而得名。

宋定窯醬釉花口盤-北京故宮


宋代耀州窯醬釉花口碗


清雍正 醬釉菊瓣盤

釉面呈黑色或黑褐色。黑釉主要呈色劑為氧化鐵及少量或微量的錳、鈷、銅、鉻等氧化著色劑。黑釉釉料為石灰釉和石灰鹼釉兩大類。黑釉瓷器出現於東漢中、晚期,但當時的釉色為深褐綠色乃至黑色,釉層也薄厚不均,常有蠟淚痕,並在器表的底凹處聚集著很厚的釉層。

東晉黑釉雞頭壺

早期燒制黑釉最成功的首推東晉時期浙江德清窯,所燒黑釉釉面滋潤、光亮,色黑如漆,可與漆器媲美。唐代黑釉較為盛行,宋代則是黑釉的高峰時期。明、清時期御器廠所燒黑釉器做工精細,多在純淨的黑釉上施以各種低溫色彩,黑釉則成為各種美麗顏色的襯託。

宋代黑釉三足爐,美國克利夫蘭博物館

始於明代成化年間而以清康熙朝作品為代表。以後衍為古銅、墨褐和鐵棕等。料地有純黑與黑地彩兩種:純黑為一色;黑地彩即在黑地上施彩繪,以黃、綠和紫三色為多。系景德鎮瓷工利用含鐵量達13.4%的烏金土製釉而燒出的一種光潤透亮、色黑如漆的純正黑釉。烏金釉是黑釉中最瑩亮的一種。

清康熙烏金釉描金山水紋筆筒 故宮博物院藏

  黃釉是以適量的鐵為著色劑,在氧化焰中燒成,也稱鐵黃,有高溫與低溫之分。最早出現於唐代,當時安徽淮南壽州窯、河南密縣窯等都燒黃釉。但正色黃釉,還是汝窯的高溫黃釉——茶葉末釉。明代的黃釉有新的發展,洪武時的老僧衣即茶葉末的衍化;始於宣德的澆黃,更是明代傑出的黃釉;嘉靖以後,又有魚子黃、雞油黃等。入清後有康熙的淡黃,以及其後的菜尾、鼻煙、金醬等。因用澆釉法施釉,故名。明宣德時創燒,盛於弘治、正德時期。燒成溫度850-900℃之間,穩定性比其它低溫釉要高。透明度出較高,使刻在胎上的圖案花紋能透過釉層顯現出來。嘉靖後,衍為"魚子黃釉",以後愈淡,清康熙時衍為淡黃,又名"蛋黃釉"。  淡黃釉瓷器創燒於雍正時期,其著色劑為氧化銻,由於其釉色比以氧化鐵為著色劑的傳統澆黃釉淺淡,故名"淡黃釉"。又因其釉色淡雅似蛋黃色,故又稱"蛋黃釉"。雍正十三年(1735年)督陶官唐英撰寫的《陶成紀事》中稱之為"西洋黃"。雍正淡黃釉瓷器的造型多為小件的瓶、盤、碗、杯、碟等,小巧的形體配以淡雅的釉色,頗顯俊秀典雅。亦稱「米黃釉」,一種以氧化鐵為著色劑的高溫黃釉,呈色淡雅,黃中泛白,極似小米之顏色,故名。景德鎮窯生產米黃釉始於宋代,深者黃中微泛紅,淺者黃中泛白。清代景德鎮窯生產米色釉始於康熙時期,以後各代亦有燒造,而以雍正時期最多且質量最好。  茶葉末釉是我國古代鐵結晶釉中重要的品種之一,屬高溫黃釉,經高溫還原焰燒成。茶葉末釉起源於唐代黑釉,當時的耀州窯曾大量燒制,唐宋時期,山西渾源窯和北方地區一些燒黑釉的窯場也有燒造。而清代景德鎮仿燒則十分成功,一躍成為名貴的色釉品種。傳世品中,以雍正和乾隆時期產品為多見,雍正茶葉末釉偏黃的居多,乾隆茶葉末釉則偏綠的居多。

釉面呈失透狀,釉色黃綠摻雜似茶葉細末,綠者稱茶,黃者稱末,古樸清麗,耐人尋味。深沉凝重,極具古意。

清乾隆 茶葉末釉綬帶如意耳葫蘆尊

以銅為著色劑,鉛化合物作為基本助融劑燒制的傳統釉色。  我國在漢代就已用銅作著色劑燒鉛綠釉,宋時瓷器上的綠釉已較普遍。但是,在明代孔雀綠燒成熟以前,所有的綠釉都呈深暗青綠色,沒有達到亮翠的程度。

所以,成功的綠釉都是明清時期的產品。如高溫綠釉中的郎窯綠,蘋果綠,低溫綠釉中的孔雀綠、瓜皮綠和秋葵綠等。

遼綠釉劃花單柄壺 故宮博物院藏

 一種低溫銅釉。因色澤綠如西瓜皮,故名。在澀胎上施釉,於低溫中二次燒成。出現於明代中期,至清康熙時有較大發展。康熙瓜皮綠有深淺二色。深者濃綠,無紋片,多用在一色釉的瓶、罐、盤、碗、洗上;淺者如嫩黃瓜色,常用來裝飾高約六七寸、式樣精巧的細頸瓶。彩瓷圖案中的山石、樹木、枝葉,也常用瓜皮綠塗染。  亦稱"法翠",也叫翡翠釉或吉翠釉。釉色有深淺二種,深者色蔥翠,釉內有細碎片紋,而且襯有醬白釉底,釉色鮮明豔麗;前者主要在彩釉中配合使用,如茄皮紫等釉器,常加上孔雀綠。若將孔雀綠敷蓋於青花上,則青花色調變黑,頗有宋代磁州窯孔雀綠黑花的效果。

  孔雀綠是一種以銅為著色劑的低溫色釉,宋、元時期的民窯創燒,最早見於宋代磁州窯。明成化時,景德鎮開始在瓷器上摩燒單一的孔雀綠釉。其燒造方法有兩種:

  清康熙時郎窯燒制的高溫綠釉。有的呈色淺翠,有玻璃光澤;有的微綠而泛五色光、滿布極細紋片,色澤瑩澈,叫"蒼蠅翅"。據傳當時郎窯綠比郎窯紅貴重十倍。  清雍正時期創燒的綠釉新品種。其呈色為淡黃色中微微發綠,與綠松石色澤相似,故名"松石綠"。

清康熙淡綠釉暗花螭紋杯碟 故宮博物院藏

  紅釉的出現可以追溯到北宋初年,但真正純正、穩定的紅釉是明初創燒的鮮紅;紅釉的種類很多,除鮮紅外,深者有寶石紅,朱紅、雞血紅、積紅、抹紅等;抹紅帶黃色的又叫杏子衫,微黃的又叫珊瑚釉,此外還有桔紅和棗紅;淡的一般稱粉紅,帶灰色的叫豇豆紅,灰而又暗的叫乳鼠皮;  明代永樂時景德鎮窯創造成功色調純正的鮮紅釉。色澤鮮豔、勻潤。在此之前,陶瓷領域還沒有一件色澤純正的紅釉瓷器。永樂鮮紅釉的燒製成功,是明代景德鎮陶瓷工人的一項重大貢獻。

明宣德鮮紅釉金彩雲龍紋盤,高4.5cm,口徑19.7cm,足徑12.3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是中國名貴銅紅釉中色彩最鮮豔的一種,它的特點是:色彩絢麗,紅豔鮮明,且具有一種強烈的玻璃光澤。由於釉汁厚,在高溫下產生流淌,所以成品的郎紅往往於口沿露出白胎,呈現出旋狀白線,俗稱"燈草邊"。郎窯紅底部邊緣釉汁流垂凝聚,近於黑紅色。為了流釉不過底足,工匠用刮刀在圈足外側刮出一個二層臺,阻擋流釉淌下來,這是郎窯紅瓷器製作過程中一個獨特的技法,世有"脫口垂足郎不流"之稱。

清康熙郎窯紅釉穿帶直口瓶-北京故宮

屬高溫釉,是清朝康熙時銅紅釉名貴品種之一。因其色調淡雅宜人,以不均勻的粉紅色、猶如紅豇豆一般、造型輕靈秀美而得名。呈色變化較多,粉紅色中略帶灰色的稱"豇豆紅釉",灰而色暗的稱"乳鼠皮釉",粉紅中有綠點的稱"苔點綠釉",帶紅塊的稱"孩兒臉釉"等。

又稱鮮紅釉、寶石紅釉、霽紅釉、積紅釉、醉紅釉。創燒於明代早期永樂時年間,具有不流釉、不脫口、不開片,無棕眼、無黑點、無色斑的特徵。其釉色殷殷如初凝之鮮血,奪目而不落豔麗、濃鬱而不失潤澤,深沉華貴,瑩潤勻淨,寶光內蘊,嬌嫩靈動,有著紅寶石般的光澤,可謂色之極致、動人心弦。因此被譽為"紅中翹楚"。  珊瑚紅也是一種低溫鐵紅釉,始於康熙,盛於雍、乾兩朝。它是將紅釉吹在白釉之上,燒成後釉色均勻、光潤,能與天然珊瑚媲美,故名"珊瑚紅"。雍正時釉色閃黃,乾隆時則顏色深而釉層厚。在康、雍兩朝,珊瑚紅曾用作底色,上面繪以五彩或粉彩,器物的造型、製作、彩繪都極為精細 。乾隆時多在珊瑚紅上描金,或用它來裝飾器耳。但仍以珊瑚紅器物為貴。

  金紅釉是在康熙時期從西方傳入中國,因此也叫洋紅,它是以金為著色劑的低溫粉紅釉。金紅釉首先在康熙年間的琺瑯彩瓷上使用,此後雍正、乾隆兩朝金紅釉成為名貴色釉而被廣泛使用。根據呈色的濃淡,金紅釉又可分成胭脂紅、胭脂水、粉紅釉等。

清雍正淡粉釉瓶-北京故宮

  藍釉以氧化鈷為呈色劑,最早見於唐三彩,宋代鈞窯以天藍釉為主色調,元代景德鎮燒成了高溫藍釉瓷、明清時又燒成了霽藍、灑藍、天藍孔雀藍等藍色釉瓷。  明代的藍釉也稱霽藍、積藍、寶石藍、霽青等等,是一種含氧化鈷2%左右的高溫石灰鹼釉,色調深沉穩定。清代霽藍釉從順治開始各朝都有燒造,技術水平穩定高超。  明代宣德時期景德鎮窯首創,亦稱青金藍、雪花藍、蓋雪藍等。也是一種氧化鈷為著色劑的高溫色釉,其藍色中夾雜著白色小斑點,分布自然,猶如片片雪花飄落在藍地上,外觀效果極似天然青金石的色澤,故名。

  明代灑藍釉器物較少,清康熙之後得到發展,質量和產量均有提高。雍正時期的灑藍釉多模仿天然青金石的色澤,釉面有較濃重的青褐色,也有稱之為「鬼臉青」的。至此之後灑藍釉較少生產。  明代嘉靖、萬曆景德鎮窯創燒的高溫鈷藍釉,所用青料是當時特有的進口回青。呈色不如霽藍釉那樣濃重,而是淺淡的藍色,有的則藍中泛灰。嘉靖以後回青釉瓷器明顯減少。  清代康熙時期景德鎮窯創燒的高溫顏色釉,釉中氧化鈷的含量不到1%,其色淺淡,渾然一色,似天空之蔚藍而得名。天藍釉色調淡雅勻淨,令人賞心悅目,可與康熙時期豇豆紅釉媲美,常作文房等小器的釉色。康熙之後各朝多有生產,不過顏色都不如康熙時期淺淡風雅,雍正、乾隆時期的天藍釉顏色也存在較大差別。

  一種以氧化鈷為呈色劑的低溫色釉,釉層清澈透明,色如孔雀羽毛上的藍色,故名。其釉色藍若寶石,晶瑩潤澤,釉表有極細微的魚子紋。有一部分孔雀藍釉器可能屬於以氧化銅為呈色劑的孔雀綠釉器中顏色偏藍的一種。與孔雀綠釉相比,數量較少。

明宣德孔雀藍盤


清雍正 外孔雀藍釉貼纏枝花卉內粉彩紋雙桃紋碗

  亦稱「茄皮紫釉」,因施釉多用澆釉法,也稱「澆紫釉」。主要著色元素為錳,唐三彩中即有紫釉出現,景德鎮窯的紫釉瓷始燒於明代弘治時期。由於配料和窯火氣氛變化有別,紫釉呈色亦不同,有深、淺茄皮紫、葡萄紫、玫瑰紫等色。淡茄皮紫似未熟的茄皮,呈淡紫色;深茄皮紫較為多見,呈熟透茄皮之黑紫色。

明弘治 茄皮紫釉雙耳尊,北京故宮藏


明萬曆淡茄皮紫釉暗劃雲龍紋碗


清順治茄皮紫釉暗花雲龍紋盤 故宮博物院藏

  清代康熙時期創新品種,是在白釉瓷器上塗抹調和好的金粉或銀粉、經低溫燒成後,呈現出類似純金、純銀那樣富麗的效果。

清乾隆 仿古銅金釉三足爐

  宋代鈞窯創燒的高溫顏色釉,呈色有月白、天青、天藍及玫瑰紫、海棠紅等。宋代鈞釉基本釉色是各種濃淡不一的藍色乳光釉,較深的稱天藍,較淡稱天青,比天青更淡的稱月白。因在燒制過程中釉料摻入的銅被氧化常出現紅紫色斑塊,釉色呈現出青中泛紅、紅中泛紫的藝術效果。

  景德鎮窯明代仿鈞只有宣德一朝,數量很少,僅追求釉色,不模仿造型。清雍正朝唐英督造御窯時,真正開始對鈞窯瓷器進行潛心仿製並取得重要成果,唐英在仿古瓷方面以仿鈞釉成就最高。

明宣德 仿鈞釉盤 高4釐米 口徑15.9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瓷器在窯內燒成時,由於釉中含有多種呈色元素,經氧化、還原作用,出窯後即出現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其出自偶然又色彩繽紛特別,也稱之為「花釉」或「窯變花釉」。

  窯變花釉早在唐代之前青釉瓷器上就偶有窯變現象,唐代魯山窯的黑釉花斑瓷,稱「花瓷」;宋代鈞窯生產的瓷器紅、藍、灰白互相交織,形成千姿百態的釉色分布。清代已把窯變釉作為一種顏色釉專門生產。

  低溫爐中燒成的鈞釉,實際上是清代雍正時期景德鎮窯一種仿宜鈞的產品(宜鈞,宜興仿鈞釉的產品,有天青、天藍、芸豆、月白等品種,釉層較厚,開片細密,不甚透明,氧化氣氛燒成。盛於明清),可分為素、葷兩種,素者不見紅點,葷者有紅點。雍正時期爐鈞釉泛有圈狀紅點,其紅色並不鮮豔,紅中泛紫,似剛成熟的高粱穗色,因此常稱之為「高粱紅」。

  瓷器的釉色是一個極為龐大複雜的體系,每種釉色都經過了歷朝歷代的變化發展,而同一時期、甚至同一窯爐生產的釉色也存在有一定程度的差異,這種差異構成了釉色的奇妙和魅力。版權聲明: 本文轉載自網絡,旨在傳播收藏資訊,不作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相關焦點

  • 古瓷的各種釉色大全
    代表宋代白瓷最高水平的定窯,白瓷燒制技術達到完全成熟的程度,釉色透明瑩亮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黑釉釉料為石灰釉和石灰鹼釉兩大類。黑釉瓷器出現於東漢中、晚期,但當時的釉色為深褐綠色乃至黑色,釉層也薄厚不均,常有蠟淚痕,並在器表的底凹處聚集著很厚的釉層。
  • 「釉」惑:中國瓷器釉色大全
    代表宋代白瓷最高水平的定窯,白瓷燒制技術達到完全成熟的程度,釉色透明瑩亮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黑釉釉料為石灰釉和石灰鹼釉兩大類。黑釉瓷器出現於東漢中、晚期,但當時的釉色為深褐綠色乃至黑色,釉層也薄厚不均,常有蠟淚痕,並在器表的底凹處聚集著很厚的釉層。早期燒制黑釉最成功的首推東晉時期浙江德清窯,所燒黑釉釉面滋潤、光亮,色黑如漆,可與漆器媲美。唐代黑釉較為盛行,宋代則是黑釉的高峰時期。
  • 地區文化 | 承德避暑山莊博物館「九重釉色」藏瓷藝術展等你來!
    2020年12月10日,「九重釉色—避暑山莊藏瓷藝術展」在避暑山莊博物館正宮區十九間照房開展。116件宋明遺珍及康雍乾三代官窯精品將帶您走進一場清宮御瓷的饕餮盛宴。清代是我國瓷器史上的黃金時代。此次上展展品,經過品相、等級、釉色、器型、功用等多方面考量,從館藏6000餘件套瓷器中甄選而出,旨在突出清代宮廷用瓷「器則美備,工則良巧,色則精全」的藝術價值與藝術成就,為觀眾提供了解宮廷生活,感受帝王情懷的契機。
  • 讀懂單色釉瓷器釉色,是收藏的高境界
    代表宋代白瓷最高水平的定窯,白瓷燒制技術達到完全成熟的程度,釉色透明瑩亮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黑釉釉料為石灰釉和石灰鹼釉兩大類。黑釉瓷器出現於東漢中、晚期,但當時的釉色為深褐綠色乃至黑色,釉層也薄厚不均,常有蠟淚痕,並在器表的底凹處聚集著很厚的釉層。早期燒制黑釉最成功的首推東晉時期浙江德清窯,所燒黑釉釉面滋潤、光亮,色黑如漆,可與漆器媲美。唐代黑釉較為盛行,宋代則是黑釉的高峰時期。
  • 讀懂單色釉瓷器釉色,是收藏的高境界!
    代表宋代白瓷最高水平的定窯,白瓷燒制技術達到完全成熟的程度,釉色透明瑩亮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黑釉釉料為石灰釉和石灰鹼釉兩大類。黑釉瓷器出現於東漢中、晚期,但當時的釉色為深褐綠色乃至黑色,釉層也薄厚不均,常有蠟淚痕,並在器表的底凹處聚集著很厚的釉層。早期燒制黑釉最成功的首推東晉時期浙江德清窯,所燒黑釉釉面滋潤、光亮,色黑如漆,可與漆器媲美。唐代黑釉較為盛行,宋代則是黑釉的高峰時期。
  • 單色釉瓷器釉色介紹,是收藏的高境界
    代表宋代白瓷最高水平的定窯,白瓷燒制技術達到完全成熟的程度,釉色透明瑩亮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黑釉釉料為石灰釉和石灰鹼釉兩大類。黑釉瓷器出現於東漢中、晚期,但當時的釉色為深褐綠色乃至黑色,釉層也薄厚不均,常有蠟淚痕,並在器表的底凹處聚集著很厚的釉層。早期燒制黑釉最成功的首推東晉時期浙江德清窯,所燒黑釉釉面滋潤、光亮,色黑如漆,可與漆器媲美。唐代黑釉較為盛行,宋代則是黑釉的高峰時期。
  • 景德鎮窯-瓷器知識大全
    其悠久的制瓷歷史和特色瓷器,一直吸引著海內外瓷器愛好者的目光。紫色百合香為您詳細介紹景德鎮窯瓷器知識大全,從五代時期至晚清民國時期,點點滴滴體驗景德鎮窯的輝煌藝術成就。一、景德鎮窯-基本知識景德鎮窯系,屬於宋代六大窯系之一,從五代時期就開始燒制瓷器,可謂歷史悠久。
  • 釉色的探秘——建盞釉色品類及基本特徵
    建盞的釉,屬於我國古代結晶釉的範疇,在窯爐焙燒的過程中,由於火候與窯溫的不同變化,呈同出各種各樣奇特的花紋,這種花紋,與一般的釉上釉下彩不同,它不是人工繪製的圖案
  • 【鑑賞】吉州窯古陶瓷鑑別
    吉州窯是一座以生產日用陶瓷為主的民窯,產量大,成本低。它適用當地的材質,很快形成了自己的制瓷工藝,鑄就了吉州窯古陶瓷「胎質粗松,含砂量高」、「似陶非陶」、「重釉不重胎」、吸水率高、施釉薄、見水亮等個性特徵。
  • 東京中央12月拍賣|雅瓷聚英 珍玩競秀 ——神戶知名古美術商舊藏雅瓷名器同一收藏
    珍玩競秀 神戶知名古美術商舊藏雅瓷名器同一收藏東京中央十月拍賣推出的【雅瓷聚英 珍玩競秀 神戶知名古美術商舊藏雅瓷名器同一收藏】取得了良好的拍賣成績,得到了藏家的一致好評。另一件 南宋 龍泉窯青釉暗刻花卉紋盤,釉色素雅,器型大氣,亦是宋代龍泉傳世之稀有之器。本專場器物不僅品位極高,而且均為初次面向市場,極具魅力。H:22cmJPY: 2,000,000-2,500,000RMB: 120,000-150,000來歷:壺中居舊藏。來源:神戶知名古美術商舊藏。
  • 宋瓷精品——影青釉刻花碗
    當時出現了許多舉世聞名的名窯和名瓷,被西方學者譽為「中國繪畫和陶 瓷的偉大時期」。在燦若繁星的宋代各大名窯中,景德鎮青白瓷以其「光致茂美」、「如冰似玉」的釉色名滿天下,而其中以湖田窯燒造的青白瓷最為精美,冠絕群窯。它的胎土採用當地高嶺土,素白細密,潔淨緊實,經過一道道繁複的工序,成就了冰肌玉骨,秀色奪人的藝術效果。燒造出的青白釉瓷器色澤瑩潤,清素淡雅,純淨細膩。
  • 浙江上虞:追夢「瓷源」文化 傳承創新不止
    早在2000多年前的東漢,這塊神奇的土地誕生了世界上最早的成熟瓷器,並綿延1000多年,是中國持續時間最長、影響範圍最廣的窯系,越窯青瓷也被譽為「母親瓷」。青瓷創意藝術品(央廣網記者楊禕攝)上虞越窯青瓷是以當地瓷石或瓷土為原料製成,胎呈灰色,釉色青黃或青綠。唐代著名詩人陸龜蒙在《秘色越器》中以「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
  • 古陶瓷修復大家於愛平:「大巧若拙,大工無痕」
    於愛平用全部的心思鍾愛著她的職業,用精湛的技藝,淵博的學識,極致的耐心讓一件件殘缺的古瓷重新綻放光芒,現在的於愛平仍然單純憑藉手工筆塗修復陶瓷。 2000年,於愛平成立了 「古陶精舍」工作室,作為「古陶精舍」的創始人,在修復陶瓷的同時招徒傳承技藝,親傳親授,從不懈怠。她發揚傳承的理念,如慈母嚴師,用睿智的思想影響和引導了一批批的學生。
  • 千年古瓷綻新葩
    紹興市上虞是瓷器的發源地,位於紹興市上虞區上浦鎮的小仙壇窯址出土的東漢年間瓷器是世界上最早的成熟瓷器,實現了由陶到瓷的華麗轉身,掀開了中華文明的璀璨一頁。紹興市上虞更是漢六朝時期越窯青瓷的中心產地,紹興市上虞區曹娥江兩岸的熊熊窯火曾綿延千年之久。
  • 絞胎瓷,瓷中翹楚,亦真亦幻的藝術感染力,表裡如一令人賞心悅目
    絞胎瓷,是中國博學多才、精彩紛呈的陶瓷體系中一個寶貴、稀有、與眾不同的品種。所謂絞胎,是將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顏色的瓷土揉和在一起,然後相絞拉坯,製作成形,澆一層透明釉,燒制而成。絞胎由不同顏色的瓷土相絞在一起製成泥色,然後像擰麻花一樣將它們擰在一起,絞在一起能夠形成了各種花紋。目前,所見花紋有五種:①像木材的年輪;②像並列的羽毛;③像並排的雉尾;④像盛開的梅花;⑤像浮雲流水。所有這些精美紋飾無疑給人們以變化萬千之感。由於其製作工藝有別,因此所適用的器物類型和裝飾部位也不盡相同。
  • 老窯雕塑瓷:市場又一新寵(附高清圖)!
    在中國古陶器中不但有各種各樣的雕塑,而且還有成套的人物故事雕塑。在這些古瓷雕塑中包括了當時的習慣,人們的追求,其圖案的雕塑十分美麗古樸。秦代兵馬俑漢代綠釉豬圈,南京博物院藏在一些古雕瓷中利用了各種雕刻的技術手法,顯得技藝嫻熟。
  • 茶葉末釉,瓷上香來
    柴燒茶末釉香爐盞古今中外鍾情於茶葉末釉瓷器之人,大多最愛的是它獨特釉色。一抹黯綠,如茶香浸入瓷中,在失透狀的釉面裡,黃綠色摻雜似茶葉細末,古樸清麗,耐人尋味,深沉凝重,極具古意。▲ 清雍正 · 茶葉末釉案缸成交價:RMB 4,140,000拍賣會:法國巴黎中國藝術品專場拍賣會信息來源丨雅昌藝術網雍正時期的茶葉末從釉色上看最具魅力
  • 如何區分各種黑釉瓷器?
    紫色百合香為您詳細介紹如何區分各種黑釉瓷器,使您通過文中的描述領略瓷器之珍-黑釉瓷之美。一、黑釉瓷-歷史知識黑釉瓷是高溫單色釉瓷的重要品種,在高溫燒成後因呈現黑褐色而得名。從出土的器物看,器型十分規整,釉面潤澤光亮,可以推測當時的工藝已經十分成熟。從唐宋時期至明清時期,黑釉瓷器都經久不衰,較為盛行,尤其是明清時期的御窯廠所燒造的黑釉瓷器做工精細,受到世人的喜愛。
  • 古瓷造假:揭開這些本已身價不菲的「高仿」古瓷器的奧秘!
    收藏體量號稱超過萬件的國寶幫不下萬人,如果都是真品,這些國寶幫的財富都在萬億以上。景德鎮的古瓷高仿造假產業鏈,讓這些國寶幫砸空身家,得來的虛擬財富,而最終血本無歸。(據媒體報導,10萬人從事文物仿製造假產業鏈,每年文物仿製造假收入超過百億元。
  • 「鈞瓷徵文」淺談景德鎮窯仿鈞—中國古陶瓷學會鄭州年會論文集
    從江西高安元代窖藏出土的幾件釉裡紅瓷器及景德鎮出土的元代青花釉裡紅穀倉和「後至元四年」款紅釉瓷俑看,釉色熔融在一起呈偏暗的朱紅色。儘管紅色不夠鮮麗,卻是中國陶瓷史上較早出現的純紅釉。雖然不見鈞窯器上那種紅藍相間和紅中閃紫的色調,但其燒造紅釉瓷的呈色機理,顯然與宋鈞紅瓷一脈相承。如果說,元代銅紅釉的燒造還屬初創階段,那麼,到明代永樂、宣德時便已相當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