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居蒙古草原的蒙古人,怎麼到了明朝連鐵鍋都鑄造不上?

2021-02-13 朝文社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朝文社》(原《我們愛歷史》)為頭條號籤約群媒體

退居蒙古草原的蒙古人,怎麼到了明朝連鐵鍋都鑄造不上?

答:在明王朝與草原蒙古部落「打打停停」的二百年關係裡,「鐵鍋戰」堪稱很有意思的一幕。自從明初敗退草原後,從昔日「北元」分裂出來的瓦剌、韃靼、兀良哈各部,實力起起落落,遭遇各有不同,有個困難卻是一致:缺鐵鍋!

說起這事兒,蒙古各部落何止是「揭不開鍋」,好些時候簡直是「沒鍋」。好些蒙古部落煮肉時,甚至要把破了的鍋修修補補湊合著用,有時候沒有鍋,竟然不得不用動物皮裝滿水來煮肉,如此「烹飪」效果也可想而知。所以,每當蒙古部落騎兵侵擾長城沿線時,明朝官民們也常看到奇特一景:「每次攻城陷堡先行搜掠,以得鍋為奇貨」。金銀財寶統統不稀罕,就是要「搶鍋」。

曾經橫掃歐亞大陸的蒙古騎兵,怎麼在明初退出長城後,怎麼混到了「缺鍋」的地步?難道僅僅因為生產落後?恰恰相反,退回草原的蒙古各部落,進步極大的一件事,就是冶鐵業。明朝中前期時,蒙古各部落用鐵,主要是靠搶,甚至還「得車焚輪」,搶一輛車也要把裡面的鐵「燒」出來。但明朝中期後的蒙古草原,冶鐵水平以及突飛猛進,比如嘉靖年間的「庚戍之變」時,兵臨北京的韃靼騎兵,各個「其鐵馬金戈,明光曜目」。就連其盔甲也「制極精堅」,給明軍造成了極大壓力。

 盔甲馬刀都能造,怎麼鐵鍋不能造?還真是不行。

首先是原料金貴,中國鑄造鐵鍋的歷史,可以從漢朝年間開始算,其原材料主要是生鐵。但從世界範圍說,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應用生鐵的國家,春秋年間就出現了生鐵製品。比起歐洲來更是早了一千九百多年。而發展到明初洪武年間時,明朝官鐵的產量就高達9332噸,是宋朝鐵產量的兩倍多,這也就意味著,長期以來,鐵鍋的鑄造材料,就是由中原漢地地區獨家掌握著。

比材料更難的則是技術,以技術難度來說,鑄鍋比「鑄刀」「打造盔甲」,幾乎要難一個檔次。比如在普及了鐵兵器的漢代,鐵鍋依然還是稀罕物,到了隋唐年間時,鐵鍋也基本是寺廟以及貴族們的專享,宋朝年間起才在民間普及起來。這其中的關鍵原因,就是技術門檻太高。以《天工開物》的記載,要想鑄一口「厚約兩分」的大鍋,不但要做內外為兩層的泥膜,而且厚薄要均勻,尺寸必須準確,澆注鐵水時更要均勻。稍微一個環節出差池,鑄好的鐵鍋敲打時就會有雜音,用起來就易碎,好好一口鍋就廢了。

這其中的技術含量,也正如明末科學家方以智的感慨:「熔鐵既精,工法又熟」,一口看似普通的鍋,從冶煉到工藝,都是站在當時全世界的最頂端。這樣的鍋,哪能說造就造?

其實,何止是在蒙古草原,放在古代世界範圍內,鐵鍋都是西方各國公認的寶貝。中世紀的歐洲貴族家庭裡,鐵鍋都常是代代珍藏的傳家寶。宋代時的中國鐵鍋,就沿著海上絲綢之路賣火各國。比如「南海一號」沉船裡,就有大量作為商品出口的宋代鐵鍋。發展到明朝年間,特別是韃靼阿勒坦可汗接受冊封,成為大明順義王,長城沿線終於結束戰亂狀態,互市貿易熱熱鬧鬧時,蒙古部落稀缺的鐵鍋,更扮演了重要角色。

比如萬曆年間,一度主持大明朝堂大局的名臣張居正,就在「蒙古部落缺鍋」這事兒上絞盡腦汁:他特意給當時的宣大總督王崇古寫信交代,雖然現在韃靼接受了冊封,互市貿易也熱鬧了,但鐵鍋這個「剛需貨物」,卻一定要管控好。賣給草原各部落的鐵鍋,必須是「指定款」——廣鍋。為什麼呢?不止因為這廣鍋質量好耐用,關鍵還是耐燒。就算韃靼人裡有人不懷好意,想融了鐵鍋造兵器,想把廣鍋煉化?他也沒那個本事。

如此一來,以廣鍋為代表的鐵鍋,既「剛需」又安全,自然沿著絲綢之路一年年熱賣,紅紅火火的貿易,徹底取代了昔日的廝殺。明朝長城沿線「六十餘年邊氓生息,遂長不識金草矣」。來之不易的和平背後,也有鐵鍋的功勞。

也是在明朝「冊封」「開互市」的「隆慶開關」年代裡,東南沿海的貿易大門,也向全世界敞開。作為當時中國鐵鍋名產的佛山鐵鍋,自然也是硬通貨角色。以《廣東新語》等典籍記載,明朝中後期,佛山鐵鍋已經「悠忽數千裡,以中國珍麗之物相貿易,獲大贏」。發展到清朝雍正年間時,當時造訪廣東的外國商船,幾乎都是買載著白銀來買鍋。每艘船買走的鐵鍋,有時多達一萬斤……

這段紅紅火火的海上絲綢之路時代,堪稱古代中國對外貿易的最後一抹晚霞。西方學者弗蘭克等人甚至估算說,明清年間的中國,一度賺走了每年全世界三分之一的白銀。如果這個數據是真,那麼看似不起眼的鐵鍋,何止守護了北方的和平?還是東南沿海的「吸金」神器。「吸金」的熱鬧場面背後,是中國傳統匠人精神譜寫的輝煌,更是核心技術強國的硬道理。

參考資料:曹永年《明代蒙古中晚期的經濟》、鄭繼強《明薊鎮對兀良哈三衛的撫賞研究》、楊寬《中國古代冶鐵技術發展史》、羅紅星《明至清前期佛山冶鐵業初探》、韓丙告《鑄鍋:中國獨特鑄造工藝》、歷史咖啡《蒙古向明朝跪求一樣東西,張居正卻察覺千年變局,為中國開創世界格局 》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籤約帳號【朝文社】原創內容,未經帳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一直以來,《朝文社》都把做最好的歷史內容作為己任。如果您喜歡我們的文章,也期待您能支持我們的茶品牌:漢周嚴選。點擊我們公眾號菜單欄的「買茶去」,添加微信就可選購各類優質茶。

相關焦點

  • 逃回草原的蒙古人,在明朝連鐵鍋都用不上?
    所以,每當蒙古部落騎兵侵擾長城沿線時,明朝官民們也常看到奇特一景:「每次攻城陷堡先行搜掠,以得鍋為奇貨」。金銀財寶統統不稀罕,就是要「搶鍋」。02曾經橫掃歐亞大陸的蒙古騎兵,怎麼在明初退出長城後,怎麼混到了「缺鍋」的地步?
  • 歷史丨草原梟雄札木合 : 「大鐵鍋煮人」的歷史懸案
    這部書隨著蒙古人進入中原後,秘藏於宮廷內。直到朱元璋打進北京,蒙古皇族匆忙逃亡漠北,此書才得以流傳外界。       元朝滅亡一兩年時間後,大明朝開始由宋濂參照《蒙古秘史》編纂元史。明朝剛趕走了蒙古元人,一些漢族人對他們有刻骨的仇恨,此時蒙古人的勢力還沒完全被擊潰,蒙元皇帝正在茫茫戈壁草原積聚力量,以圖東山再起,明朝也積極準備北徵蒙元殘餘勢力。
  • 這場戰爭,讓明朝軍隊的顏面蕩然無存,連皇帝都覺得是奇恥大辱
    明朝初年,退居蒙古高原的蒙元殘餘勢力同明朝對立。 之後,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一再出兵北伐,逐步擴大北部的廣大地區。 可以說,元朝在被明朝取代以後,蒙古國力迅速衰敗,體制也在倒退,從而,逐漸被分化為了數個小型部落。到了十六世紀中葉,蒙古諸部中的特土默特部逐漸崛起,成為了蒙古草原上實力最強大的部落。由於,在明朝以前,蒙古曾入主中原,所以,以遊牧為生的蒙古人都明白中原商品的重要性。
  • 蒙古人只吃肉和奶酪?歷史變遷,蒙古人的飲食文化是怎麼變的
    我們都知道,遊牧不是蒙古先民一開始的生計方式,一開始的生計是狩獵——採集,和原始的種植業,甚至在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時,生活在森林地帶的蒙古人仍然以狩獵為生。10世紀以後,遊牧業成為了蒙古人主要的經濟生活模式。飼養的牲畜有馬、牛、羊和駱駝。食物來源則主要依賴這些牲畜的肉和奶,輔以捕獲的動物肉類和少量糧食食品、野生植物等。
  • 元朝滅亡後,明朝境內還有許多蒙古人,朱元璋是如何對待他們的
    元朝滅亡之後,朱元璋雖然沒有對蒙古人進行殺戮,但是他的做法卻殺人不見血,讓人細思極恐。元朝自1271年建立到1368年滅亡,在其存在的不到一百年時間裡,將國家領土面積擴大到1372萬平方公裡,這幾乎是我國歷史上領土面積的巔峰了。然而控制著如此大面積的國土和人口,蒙古人作為統治者,其人數卻不多,據估計大約也就百萬人上下。
  • 日本古法鐵鍋鑄造師的真面目:中國男演員扮演,演了2年才被發現
    12月10下午,著名職業打假人王海突然在社交媒體上爆料:某生活旗艦店銷售假冒進口的鐵鍋欺騙消費者,同一個代工廠生產的同款鐵鍋假冒成日本進口鐵鍋後,價格翻了2倍多。貼了「日本古法鐵鍋鑄造師伊藤慧太」照片的鐵鍋,原價1169元的賣499元,原價319元的賣809元。
  • 韃靼人和蒙古人之間有什麼聯繫和區別
    女真人缺乏契丹人那樣長期經略草原的經驗,加之金國在滅遼之後的主要軍事行動都是針對宋朝的,所以金國對草原的控制力度是相當薄弱的。契丹皇族後裔耶律大石趁機遠走西域建立了西遼王朝。金國和西遼都竭力爭取蒙古草原諸部的支持。然而金國的主要擴張方向是針對南方的宋朝,西遼的主要擴張方向是針對西部的中亞地區,於是蒙古草原上就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權力真空。
  • 吃烤全羊,喝馬奶酒,做一天真正的蒙古人!
    在這片富繞美麗的土地上,不但有廣袤無垠的大草原,還有歷史悠久的草原文化,更是留下了九成宮這樣的盛景,這不但是歲月的沉澱,更是文化的傳承,是草原人的信仰。       帶著草原的邀約,赴一場青春的約定,過一次蒙古人的生活,感受一份內蒙人的情懷,走進這片神奇的土地。支起燉羊肉的鐵鍋,端上香醇的馬奶酒,點燃熊熊的篝火,在歌聲和歡呼聲中,傾聽發自內心的那一聲吶喊:今天,我要當個蒙古人!
  • 為何說是草原帝國改變了世界?看完這些,你還恨古代的草原民族嗎
    從公元前1000年第一個草原帝國開始建立開始,到1760年最後一個草原帝國消亡,草原民族在整個地球上橫行了足足兩千多年。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都曾經遭受被草原民族建立的帝國反覆蹂躪。儘管已經過去了很多年,至今依然很多人提到滿人、蒙古人就罵。當然,這些喜歡罵人的孩子很可憐,因為他們思想的狹隘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
  • 東胡系與草原系不同視角
    為什麼草原不能自發演化出集權王朝呢?因為集權王朝的標配是官僚體系。但官僚體系太昂貴,而遊牧經濟和部落制的草原,根本就養不起。草原的單于或大汗,怎麼收稅?中原的皇帝可以編戶齊民,把農民固定在收地上,然後低成本的收稅。但是,草原的單于和可汗,能把一個個的部落固定到草場上嗎?既然固定不了,那就無法實現低成本的收稅。
  • 丘福:靖難之役第一功臣,兵敗草原,被俘遇害
    他恨極了蒙古人,甚至御駕親徵,率領六十萬大軍從北平一直殺到斡難河畔。然而,他在這裡遇到了草原雄鷹馬哈木,還有馬哈木的孫子也先。朱棣很快吃了敗仗,明軍損失慘重,連皇帝的帳篷都被蒙古騎兵端掉。此時的朱棣進退維谷,極其懊惱和苦悶。不久,他病逝於軍中,時年64歲,48歲的太子朱高熾則繼承了他的位置。
  • 來自草原的蒙元可以統治中原,而系出中原的大明卻統治不了草原
    大明王朝能把蒙元皇室追到貝爾湖,能打遍這個草原,但卻無法統治草原。其原因就是明朝能夠像草原輸出武力,但無法向草原輸出秩序。01.蒙元既能統治草原又能徵服中原傳統的草原霸主,一旦進入中原就會迅速漢化。原因就是蒙古人做不到。他們對中原的官僚體系和治理模式,不能理解也不感興趣。蒙古人做不到,朱元璋卻能做到,因為他本就是漢人,而朝堂之上也儘是一群漢族士大夫。所以,明朝能夠理解中原,也能夠治理中原,而且能夠非常精細地治理中原。但是,朱元璋這夥人卻理解不了草原,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 蒙古人對基輔羅斯的徵服,草原政治體重新成為這一地區的主導力量
    作為一個政治體的基輔羅斯並無公認的誕生時間,其末日卻精確到日,即1240年12月7日。這一天,蒙古人,又一群來自歐亞大草原的侵略者,攻陷了基輔城。 從許多方面而言,蒙古人對羅斯的入侵標誌著草原政治體重新成為這一地區政治、經濟乃至(某種程度上)文化的主導力量。
  • 哈薩克人是蒙古人的後裔嗎?
    一、祖先是成吉思汗的孫子:昔班歷史上,蒙古人徵服俄羅斯後,建立了著名的金帳汗國,是為蒙古四大汗國之一。金帳汗國的首任汗是成吉思汗的長子,朮赤,第二任汗是朮赤的兒子拔都。拔都有一個弟弟,叫昔班,他參加了蒙古歷史上的「長子西徵」,並在匈牙利戰役中表現突出。
  • 我國古代數次北伐,為什麼只有明朝取得成功,能夠從南方統一天下?
    蒙古人短時間徵服漢地,沒有北朝和遼金那種緩慢徵服格局下,和漢人博弈形成的二元利益共同體,民族隔閡界限分明,北方漢人被排除在權力體系之外,還不如色目人,寒了心,在南方漢人北伐時至少不會鼎力支持蒙古人,元庭的基本盤太小了。
  • 明朝一大將,史書說他是蒙古人,奉旨勤王,戰死在天子腳下
    明朝不像唐朝那樣,任用大量胡人作為將領。除了邊疆的土司首領外,很少有胡人擔任明朝的武將。不過也不是完全沒有,明末的大同總兵滿桂不但是個蒙古人,而且盡忠職守,奉旨前往北京勤王,英勇戰死在天子的腳下。 滿桂到底是漢人,還是蒙古人,一直是個疑團。
  • 橫掃天下的蒙古人吃什麼?現在去草原你也能吃到!
    但事實上,你來到蒙古草原以後,卻發現這裡並沒有傳說中的與成吉思汗和忽必烈有關的飲食文化。國內火爆的涮肉和烤肉場面在這裡是根本看不到的。不知是中國人把成吉思汗的飲食文化發揚光大了,還是蒙古人把自己的傳統飲食丟棄了。蒙古人傳統的食物分為三種,第一種是肉製品,第二種是奶製品,第三種是以奶為原料的飲品。雖然食物種類相對較少,但是卻有著非常科學的飲食文化和飲食模式。
  • 後金汗國和明朝的較量:蒙古人為何選擇了後金?原因讓人嘆息
    之後的二百年時間裡,蒙古和明朝之間的戰爭不斷,甚至蒙古多次佔據優勢。只是,到了萬曆帝在位時期,女真族首領努爾哈赤建立的後金汗國異軍突起,讓明朝朝廷突然變得猝不及防起來。 而後金(清朝)滅亡明朝,蒙古人的支持很重要,那麼問題來了:蒙古人為什麼選擇幫助後金?
  • 【原創】蒙古人
    實際上,不是所有的部落都可以明確地歸為森林部落或草原部落。有的森林部落正在向草原部落過渡,而草原部落則又往往繼續從事狩獵活動。這種複雜的情況反映了從森林狩獵部落到草原遊牧部落的歷史發展過程。1 畜牧業這是草原部落經濟的主要部門,生活的主要來源。遊牧民飼養羊、牛、馬,有的部落還養駱駝。牛、羊的肉與牛、馬的奶和奶製品是主要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