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回草原的蒙古人,在明朝連鐵鍋都用不上?

2021-02-13 歷史教師王漢周

                         ⬆️點我 ⬆️

你準備先看哪篇熱文:明朝那些事兒講的歷史是真的嗎| 慕容復要恢復的大燕國有多奇葩|極簡中國遊牧民族史|古代一兩銀子值多少錢|國外歷史書吹水的現象很嚴重|我們為什麼要放棄永生

在明王朝與草原蒙古部落「打打停停」的二百年關係裡,「鐵鍋戰」堪稱很有意思的一幕。自從明初敗退草原後,從昔日「北元」分裂出來的瓦剌、韃靼、兀良哈各部,實力起起落落,遭遇各有不同,有個困難卻是一致:缺鐵鍋!

說起這事兒,蒙古各部落何止是「揭不開鍋」,好些時候簡直是「沒鍋」。

好些蒙古部落煮肉時,甚至要把破了的鍋修修補補湊合著用,有時候沒有鍋,竟然不得不用動物皮裝滿水來煮肉,如此「烹飪」效果也可想而知。

所以,每當蒙古部落騎兵侵擾長城沿線時,明朝官民們也常看到奇特一景:「每次攻城陷堡先行搜掠,以得鍋為奇貨」。

金銀財寶統統不稀罕,就是要「搶鍋」。

02


曾經橫掃歐亞大陸的蒙古騎兵,怎麼在明初退出長城後,怎麼混到了「缺鍋」的地步?

難道僅僅因為生產落後?

恰恰相反,退回草原的蒙古各部落,進步極大的一件事,就是冶鐵業。

明朝中前期時,蒙古各部落用鐵,主要是靠搶,甚至還「得車焚輪」,搶一輛車也要把裡面的鐵「燒」出來。

但明朝中期後的蒙古草原,冶鐵水平以及突飛猛進,比如嘉靖年間的「庚戍之變」時,兵臨北京的韃靼騎兵,各個「其鐵馬金戈,明光曜目」。

就連其盔甲也「制極精堅」,給明軍造成了極大壓力。

盔甲馬刀都能造,怎麼鐵鍋不能造?

還真是不行。

03


首先是原料金貴,中國鑄造鐵鍋的歷史,可以從漢朝年間開始算,其原材料主要是生鐵。

但從世界範圍說,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應用生鐵的國家,春秋年間就出現了生鐵製品。

比起歐洲來更是早了一千九百多年。

而發展到明初洪武年間時,明朝官鐵的產量就高達9332噸,是宋朝鐵產量的兩倍多,這也就意味著,長期以來,鐵鍋的鑄造材料,就是由中原漢地地區獨家掌握著。

04


比材料更難的則是技術,以技術難度來說,鑄鍋比「鑄刀」「打造盔甲」,幾乎要難一個檔次。

比如在普及了鐵兵器的漢代,鐵鍋依然還是稀罕物,到了隋唐年間時,鐵鍋也基本是寺廟以及貴族們的專享,宋朝年間起才在民間普及起來。

這其中的關鍵原因,就是技術門檻太高。

以《天工開物》的記載,要想鑄一口「厚約兩分」的大鍋,不但要做內外為兩層的泥膜,而且厚薄要均勻,尺寸必須準確,澆注鐵水時更要均勻。

稍微一個環節出差池,鑄好的鐵鍋敲打時就會有雜音,用起來就易碎,好好一口鍋就廢了。

這其中的技術含量,也正如明末科學家方以智的感慨:「熔鐵既精,工法又熟」,一口看似普通的鍋,從冶煉到工藝,都是站在當時全世界的最頂端。

這樣的鍋,哪能說造就造?

05


其實,何止是在蒙古草原,放在古代世界範圍內,鐵鍋都是西方各國公認的寶貝。

中世紀的歐洲貴族家庭裡,鐵鍋都常是代代珍藏的傳家寶。

宋代時的中國鐵鍋,就沿著海上絲綢之路賣火各國。

比如「南海一號」沉船裡,就有大量作為商品出口的宋代鐵鍋。

發展到明朝年間,特別是韃靼阿勒坦可汗接受冊封,成為大明順義王,長城沿線終於結束戰亂狀態,互市貿易熱熱鬧鬧時,蒙古部落稀缺的鐵鍋,更扮演了重要角色。

比如萬曆年間,一度主持大明朝堂大局的名臣張居正,就在「蒙古部落缺鍋」這事兒上絞盡腦汁:

他特意給當時的宣大總督王崇古寫信交代,雖然現在韃靼接受了冊封,互市貿易也熱鬧了,但鐵鍋這個「剛需貨物」,卻一定要管控好。

賣給草原各部落的鐵鍋,必須是「指定款」——廣鍋。

為什麼呢?

不止因為這廣鍋質量好耐用,關鍵還是耐燒。

就算韃靼人裡有人不懷好意,想融了鐵鍋造兵器,想把廣鍋煉化?

他也沒那個本事。

如此一來,以廣鍋為代表的鐵鍋,既「剛需」又安全,自然沿著絲綢之路一年年熱賣,紅紅火火的貿易,徹底取代了昔日的廝殺。

明朝長城沿線「六十餘年邊氓生息,遂長不識金草矣」。

來之不易的和平背後,也有鐵鍋的功勞。

06


也是在明朝「冊封」「開互市」的「隆慶開關」年代裡,東南沿海的貿易大門,也向全世界敞開。

作為當時中國鐵鍋名產的佛山鐵鍋,自然也是硬通貨角色。

以《廣東新語》等典籍記載,明朝中後期,佛山鐵鍋已經「悠忽數千裡,以中國珍麗之物相貿易,獲大贏」。

發展到清朝雍正年間時,當時造訪廣東的外國商船,幾乎都是買載著白銀來買鍋。

每艘船買走的鐵鍋,有時多達一萬斤…

這段紅紅火火的海上絲綢之路時代,堪稱古代中國對外貿易的最後一抹晚霞。

西方學者弗蘭克等人甚至估算說,明清年間的中國,一度賺走了每年全世界三分之一的白銀。

如果這個數據是真,那麼看似不起眼的鐵鍋,何止守護了北方的和平?

還是東南沿海的「吸金」神器。

「吸金」的熱鬧場面背後,是中國傳統匠人精神譜寫的輝煌,更是核心技術強國的硬道理。

參考資料:曹永年《明代蒙古中晚期的經濟》、鄭繼強《明薊鎮對兀良哈三衛的撫賞研究》、楊寬《中國古代冶鐵技術發展史》、羅紅星《明至清前期佛山冶鐵業初探》、韓丙告《鑄鍋:中國獨特鑄造工藝》、歷史咖啡《蒙古向明朝跪求一樣東西,張居正卻察覺千年變局,為中國開創世界格局 》

相關焦點

  • 退居蒙古草原的蒙古人,怎麼到了明朝連鐵鍋都鑄造不上?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朝文社》(原《我們愛歷史》)為頭條號籤約群媒體退居蒙古草原的蒙古人
  • 歷史丨草原梟雄札木合 : 「大鐵鍋煮人」的歷史懸案
    然而這個普遍被史學界認為的札木合大鐵鍋煮人肉,從而失去人心的事件是真實的嗎?千百年前的蒙古大草原發生了這樣一幕慘絕人寰的重大歷史事件嗎?       古歷史典籍中,我們除了在《蒙古秘史》中看到「札木合大鍋煮人」的簡單記敘外,在其它史記中均未發現。明朝修元史中沒有給札木列傳,對他的了解只能從元史中其他人的本紀和列傳中看到些隻言片語。
  • 韃靼人和蒙古人之間有什麼聯繫和區別
    女真人缺乏契丹人那樣長期經略草原的經驗,加之金國在滅遼之後的主要軍事行動都是針對宋朝的,所以金國對草原的控制力度是相當薄弱的。契丹皇族後裔耶律大石趁機遠走西域建立了西遼王朝。金國和西遼都竭力爭取蒙古草原諸部的支持。然而金國的主要擴張方向是針對南方的宋朝,西遼的主要擴張方向是針對西部的中亞地區,於是蒙古草原上就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權力真空。
  • 元朝滅亡後,蒙古人為何再也沒能力入侵中原了?
    而從小在蒙古草原上土生土長的騎兵們那個個都是擁有著異於常人的戰鬥力的,而他們組成的騎兵部隊更是擁有著靈活的戰術,遊牧民族的存在總是讓歷代漢人皇帝非常的頭疼。而在千年前,出現了一位蒙古帝國奠基人,那就是大名鼎鼎的鐵木真。在他存在的那個時期裡,蒙古草原地區也正處於一個分裂時期,各個部落之間矛盾衝突不斷,並沒有能夠形成統一。
  • 這場戰爭,讓明朝軍隊的顏面蕩然無存,連皇帝都覺得是奇恥大辱
    可以說,元朝在被明朝取代以後,蒙古國力迅速衰敗,體制也在倒退,從而,逐漸被分化為了數個小型部落。到了十六世紀中葉,蒙古諸部中的特土默特部逐漸崛起,成為了蒙古草原上實力最強大的部落。由於,在明朝以前,蒙古曾入主中原,所以,以遊牧為生的蒙古人都明白中原商品的重要性。
  • 元朝滅亡後,明朝境內還有許多蒙古人,朱元璋是如何對待他們的
    然而朱元璋雖然消滅了元朝的貴族和軍隊,但是當時在明朝的疆界範圍內,還存在著大量的蒙古人,這些人主要集中在北京和東北,還有一些分散在全國各地,對於怎麼處理這些蒙古人,明朝內部展開了激烈地討論。蒙古人長期奴役漢人,漢人對他們充滿了仇恨。
  • 蒙古人只吃肉和奶酪?歷史變遷,蒙古人的飲食文化是怎麼變的
    我們都知道,遊牧不是蒙古先民一開始的生計方式,一開始的生計是狩獵——採集,和原始的種植業,甚至在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時,生活在森林地帶的蒙古人仍然以狩獵為生。10世紀以後,遊牧業成為了蒙古人主要的經濟生活模式。飼養的牲畜有馬、牛、羊和駱駝。食物來源則主要依賴這些牲畜的肉和奶,輔以捕獲的動物肉類和少量糧食食品、野生植物等。
  • 蒙古人對基輔羅斯的徵服,草原政治體重新成為這一地區的主導力量
    這一天,蒙古人,又一群來自歐亞大草原的侵略者,攻陷了基輔城。 從許多方面而言,蒙古人對羅斯的入侵標誌著草原政治體重新成為這一地區政治、經濟乃至(某種程度上)文化的主導力量。它終結了基輔羅斯境內各個基於森林地帶並一度統一的政治體及社會的獨立地位,也終結了它們與黑海沿岸(主要是克裡米亞)和更大的地中海世界保持聯繫的能力。
  • 吃烤全羊,喝馬奶酒,做一天真正的蒙古人!
    在這片富繞美麗的土地上,不但有廣袤無垠的大草原,還有歷史悠久的草原文化,更是留下了九成宮這樣的盛景,這不但是歲月的沉澱,更是文化的傳承,是草原人的信仰。       帶著草原的邀約,赴一場青春的約定,過一次蒙古人的生活,感受一份內蒙人的情懷,走進這片神奇的土地。支起燉羊肉的鐵鍋,端上香醇的馬奶酒,點燃熊熊的篝火,在歌聲和歡呼聲中,傾聽發自內心的那一聲吶喊:今天,我要當個蒙古人!
  • 哈薩克人是蒙古人的後裔嗎?
    一、祖先是成吉思汗的孫子:昔班歷史上,蒙古人徵服俄羅斯後,建立了著名的金帳汗國,是為蒙古四大汗國之一。金帳汗國的首任汗是成吉思汗的長子,朮赤,第二任汗是朮赤的兒子拔都。拔都有一個弟弟,叫昔班,他參加了蒙古歷史上的「長子西徵」,並在匈牙利戰役中表現突出。
  • 明朝一大將,史書說他是蒙古人,奉旨勤王,戰死在天子腳下
    明朝不像唐朝那樣,任用大量胡人作為將領。除了邊疆的土司首領外,很少有胡人擔任明朝的武將。不過也不是完全沒有,明末的大同總兵滿桂不但是個蒙古人,而且盡忠職守,奉旨前往北京勤王,英勇戰死在天子的腳下。 滿桂到底是漢人,還是蒙古人,一直是個疑團。
  • 丘福:靖難之役第一功臣,兵敗草原,被俘遇害
    他恨極了蒙古人,甚至御駕親徵,率領六十萬大軍從北平一直殺到斡難河畔。然而,他在這裡遇到了草原雄鷹馬哈木,還有馬哈木的孫子也先。朱棣很快吃了敗仗,明軍損失慘重,連皇帝的帳篷都被蒙古騎兵端掉。此時的朱棣進退維谷,極其懊惱和苦悶。不久,他病逝於軍中,時年64歲,48歲的太子朱高熾則繼承了他的位置。
  • 後金汗國和明朝的較量:蒙古人為何選擇了後金?原因讓人嘆息
    前言: 明朝二百多年的歷史。在萬曆帝在位之前,大明朝最為忌憚的勢力,莫過於蒙古的力量。甚至對於大明朝廷來說,大明有種被蒙古包圍的感覺:大明的東北是女真人的地盤,不過,女真有時候會受到蒙古的脅迫。因為畢竟蒙古有騎兵,從蒙古抵達女真,可要比從中原抵達女真近太多。北方和西北,也都是蒙古。
  • 為何說是草原帝國改變了世界?看完這些,你還恨古代的草原民族嗎
    從公元前1000年第一個草原帝國開始建立開始,到1760年最後一個草原帝國消亡,草原民族在整個地球上橫行了足足兩千多年。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都曾經遭受被草原民族建立的帝國反覆蹂躪。儘管已經過去了很多年,至今依然很多人提到滿人、蒙古人就罵。當然,這些喜歡罵人的孩子很可憐,因為他們思想的狹隘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
  • 為何在元朝滅亡後,蒙古人不能再創造忽必烈時期的神話了
    當時,除了蒙古以外,整個歐亞大陸都都是處在分裂的狀態當中,於是當時很多的政權都開始走向了衰落。由於這些政權要平定貴族奪權和民眾的叛亂,導致他們壓根沒有時間也不會想到,蒙古高原上會出現統治三界之人。就在這種情況下,蒙古人開始了進攻,以閃電般的速度,向西重創並吃掉了很多政權。
  • 朱元璋是滅了元朝,但他消滅的漢人要遠遠多於蒙古人!
    很多人都知道朱元璋是驅除韃虜恢復中原的民族英雄,他建立的明朝成功光復了自五代十國起就已經淪陷到北方胡族手中的幽雲十六州,讓中原重新回歸在漢王朝的統治下。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實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和元軍的戰鬥只打過一年,剩下的十多年裡,其實都是漢人軍閥間的內戰。
  • 明朝為什麼要「天子守國門」?
    作者|平平爹來源 | 我們愛歷史(his-tory)明代學者黃宗羲曾說過這樣一句話
  • 東胡系與草原系不同視角
    大遼算是半隻腳踏入中原,大金則是連頭帶屁股一起進來了。所以,北方胡人就要做一個區分,一夥是正北草原上的胡人,即草原系;一伙人是東北地區的胡人,即東胡系。草原系和東胡系有什麼區別嗎?區別就在於生活方式和社會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