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能把蒙元皇室追到貝爾湖,能打遍這個草原,但卻無法統治草原。其原因就是明朝能夠像草原輸出武力,但無法向草原輸出秩序。
01.蒙元既能統治草原又能徵服中原
傳統的草原霸主,一旦進入中原就會迅速漢化。
原因就是文明的等級不同,高級文明必然要碾壓低級文明。
農業文明是高級文明,遊牧文明是低級文明,所以進入中原的草原霸主雖然實現了武力的徵服,卻迅速在文明上臣服。
但是,幽雲十六州實現了逆轉。
草原民族契丹建立了大遼,它當然是草原霸主,但是卻佔據了幽雲十六州這塊農業文明的土地。
但是,這塊土地又不足以支撐它實施漢化。因為漢化就要放棄草原,而大遼的主體卻是草原,所以不能放棄。
於是,大遼就發展出了南北兩院的治理模式,就是在北地草原繼續稱可汗,在幽雲十六州開始稱皇帝。
北宋這個傳統的中原王朝,遇到了史無前例的強大對手大遼。這個強大的對手,既有遊牧騎兵的力量又有幽雲十六州的財富。
所以,契丹的大遼就給蒙古的大元做出了表率,大元皇帝對中原、大元可汗對草原。於是,蒙元王朝就建立了一種中原和草原的二元統治模式。
02.大明能精細管理中原卻無法理解草原
大元對中原農牧文明的管理是一種粗放形態,甚至還帶有一種草原的思維。
原因就是蒙元出自草原,而且始終沒有放棄草原,所以不可能徹底漢化。既然不能徹底漢化,大元就無法對中原文明實現精細管理。
胡元以寬而失,朕收平中國,非猛不可。
朱元璋認為蒙元之失在於寬,所以收平中國之後,就得猛治天下。
執政失之於寬,所以元朝滅亡。那麼,大元為什麼沒有猛治天下呢?原因就是蒙古人做不到。他們對中原的官僚體系和治理模式,不能理解也不感興趣。
蒙古人做不到,朱元璋卻能做到,因為他本就是漢人,而朝堂之上也儘是一群漢族士大夫。所以,明朝能夠理解中原,也能夠治理中原,而且能夠非常精細地治理中原。
但是,朱元璋這夥人卻理解不了草原,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朱元璋理解不了草原,朱元璋手下的將軍和大臣也理解不了草原。
所以,他們即便能夠打下草原,卻無法治理草原。用比較思辨的話說,就是明朝能向草原輸出武力,卻不能向草原輸出秩序。
大明皇帝只能認命知府縣令,大明朝堂只能規劃省府州縣,而面對草原卻不知道怎麼規劃州府、怎麼派遣命官。
還有就是傳統的儒家思想逐漸向著保守的方向發展,於是對於廣袤的草原已經失去了好奇心,能羈縻便羈縻、能朝貢便朝貢,根本不想花費太多的心神去做輸出秩序的工作。
03.不是高維打擊低維而是低維徵服高維
數學家想要到股市上去賺錢,搞什麼降維打擊。但是,到最後往往跟普通的散戶沒啥區別。
擁有更複雜的知識卻無法應付簡單法則構建的世界。因為真實世界比你看起來的要複雜。
所以,你需要一種刮骨療毒和壯士斷腕的精神去重塑自己,才能適應一個新的世界。
但是,固步自封、自以為是而又缺乏想像力的中原文明,卻始終不願降低身段,去思考草原和適應草原。於是,更複雜的中原文明,就始終無法向草原輸出秩序。
而草原呢?
無論是匈奴、鮮卑、突厥,還是蒙古,甚至女真滿清,他們都是帶著一種崇拜和敬仰進入中原的。
所以,進入中原的第一課就是漢化,要對自己實施徹底重塑,高級文明徵服了低級文明,但也是低級文明的人在向高級文明進化。
但是,漢化而沉迷,到最後,也會徹底丟棄草原。
比如,進入中原的北魏,竟然修起來了長城。他們已經同草原斷絕了聯繫,所以,以前只能統治草原,而現在只能統治中原。
但是,蒙元和大清這兩個不修長城的朝代(唐朝也不修長城),就逐漸學會了如何把中原和草原融合在一起、實施二元治理。這是一種低維徵服高維。
支配歷史前進的是力量和人心,所以強者定章程、所以人心所向。但是,能夠把力量和人心凝聚在一起的,卻是人的想像力。
高維的中原文明,鄙視著草原的低維,執迷於自己的高維,所以失去了對未來無限可能的想像力。
而低維的草原文明,致敬於中原的高維,抱著無限的好奇心,所以發展出了無限可能的想像力。
所以,蒙元能做到的,而大明卻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