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草原的蒙元可以統治中原,而系出中原的大明卻統治不了草原

2020-12-22 減水書生

大明王朝能把蒙元皇室追到貝爾湖,能打遍這個草原,但卻無法統治草原。其原因就是明朝能夠像草原輸出武力,但無法向草原輸出秩序。

01.蒙元既能統治草原又能徵服中原

傳統的草原霸主,一旦進入中原就會迅速漢化。

原因就是文明的等級不同,高級文明必然要碾壓低級文明。

農業文明是高級文明,遊牧文明是低級文明,所以進入中原的草原霸主雖然實現了武力的徵服,卻迅速在文明上臣服。

但是,幽雲十六州實現了逆轉。

草原民族契丹建立了大遼,它當然是草原霸主,但是卻佔據了幽雲十六州這塊農業文明的土地。

但是,這塊土地又不足以支撐它實施漢化。因為漢化就要放棄草原,而大遼的主體卻是草原,所以不能放棄。

於是,大遼就發展出了南北兩院的治理模式,就是在北地草原繼續稱可汗,在幽雲十六州開始稱皇帝。

北宋這個傳統的中原王朝,遇到了史無前例的強大對手大遼。這個強大的對手,既有遊牧騎兵的力量又有幽雲十六州的財富。

所以,契丹的大遼就給蒙古的大元做出了表率,大元皇帝對中原、大元可汗對草原。於是,蒙元王朝就建立了一種中原和草原的二元統治模式。

02.大明能精細管理中原卻無法理解草原

大元對中原農牧文明的管理是一種粗放形態,甚至還帶有一種草原的思維。

原因就是蒙元出自草原,而且始終沒有放棄草原,所以不可能徹底漢化。既然不能徹底漢化,大元就無法對中原文明實現精細管理。

胡元以寬而失,朕收平中國,非猛不可。

朱元璋認為蒙元之失在於寬,所以收平中國之後,就得猛治天下。

執政失之於寬,所以元朝滅亡。那麼,大元為什麼沒有猛治天下呢?原因就是蒙古人做不到。他們對中原的官僚體系和治理模式,不能理解也不感興趣。

蒙古人做不到,朱元璋卻能做到,因為他本就是漢人,而朝堂之上也儘是一群漢族士大夫。所以,明朝能夠理解中原,也能夠治理中原,而且能夠非常精細地治理中原。

但是,朱元璋這夥人卻理解不了草原,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朱元璋理解不了草原,朱元璋手下的將軍和大臣也理解不了草原。

所以,他們即便能夠打下草原,卻無法治理草原。用比較思辨的話說,就是明朝能向草原輸出武力,卻不能向草原輸出秩序。

大明皇帝只能認命知府縣令,大明朝堂只能規劃省府州縣,而面對草原卻不知道怎麼規劃州府、怎麼派遣命官。

還有就是傳統的儒家思想逐漸向著保守的方向發展,於是對於廣袤的草原已經失去了好奇心,能羈縻便羈縻、能朝貢便朝貢,根本不想花費太多的心神去做輸出秩序的工作。

03.不是高維打擊低維而是低維徵服高維

數學家想要到股市上去賺錢,搞什麼降維打擊。但是,到最後往往跟普通的散戶沒啥區別。

擁有更複雜的知識卻無法應付簡單法則構建的世界。因為真實世界比你看起來的要複雜。

所以,你需要一種刮骨療毒和壯士斷腕的精神去重塑自己,才能適應一個新的世界。

但是,固步自封、自以為是而又缺乏想像力的中原文明,卻始終不願降低身段,去思考草原和適應草原。於是,更複雜的中原文明,就始終無法向草原輸出秩序。

而草原呢?

無論是匈奴、鮮卑、突厥,還是蒙古,甚至女真滿清,他們都是帶著一種崇拜和敬仰進入中原的。

所以,進入中原的第一課就是漢化,要對自己實施徹底重塑,高級文明徵服了低級文明,但也是低級文明的人在向高級文明進化。

但是,漢化而沉迷,到最後,也會徹底丟棄草原。

比如,進入中原的北魏,竟然修起來了長城。他們已經同草原斷絕了聯繫,所以,以前只能統治草原,而現在只能統治中原。

但是,蒙元和大清這兩個不修長城的朝代(唐朝也不修長城),就逐漸學會了如何把中原和草原融合在一起、實施二元治理。這是一種低維徵服高維。

支配歷史前進的是力量和人心,所以強者定章程、所以人心所向。但是,能夠把力量和人心凝聚在一起的,卻是人的想像力。

高維的中原文明,鄙視著草原的低維,執迷於自己的高維,所以失去了對未來無限可能的想像力。

而低維的草原文明,致敬於中原的高維,抱著無限的好奇心,所以發展出了無限可能的想像力。

所以,蒙元能做到的,而大明卻做不到。

相關焦點

  • 《國史粗講》:中原與草原的統治邏輯有什麼不同?
    今天我們接著《國史粗講》的內容,在昨天的內容裡,我們知道了「漢人」的文化定義,是在儒家指導下生活的定居人群,這與草原的遊牧有很大不同,這背後的本質其實是自然生態環境的不同。有這種種不同,也導致中原和草原的統治邏輯也完全不相同。
  • 東胡系與草原系不同視角
    為什麼草原不能自發演化出集權王朝呢?因為集權王朝的標配是官僚體系。但官僚體系太昂貴,而遊牧經濟和部落制的草原,根本就養不起。草原的單于或大汗,怎麼收稅?中原的皇帝可以編戶齊民,把農民固定在收地上,然後低成本的收稅。但是,草原的單于和可汗,能把一個個的部落固定到草場上嗎?既然固定不了,那就無法實現低成本的收稅。
  • 新書推薦 | 可以聽的有趣中原與草原關係史——《弓與犁:草原與中原的和與戰》
    中原王朝的變革與發展、興替和延續,與草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而草原上的分與合、興與衰,與中原政權的更迭存在內在呼應。因此,失去草原的中國史既不完全,存在巨大缺憾,更使中國史的內在構成與走向缺少合理解釋。缺乏解釋的歷史書寫,還能成為歷史麼?走出童話和神話的世界,應該是一個族群心智成長、成熟的很重要的標誌。
  • 結束了遊牧民族在中原的統治,這群人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
    歷經艱難,他們結束了遊牧民族在中原的統治,促進了社會科技的進步,經濟的發展,文化的繁榮,他和他的兄弟們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蒙古人初入中原的時候,很多蒙古貴族習慣了草原上的生活,不了解不崇尚漢人的農耕文化。大量蒙古貴族跑馬圈地,把肥沃的耕地改造成牧場,蒙古軍隊在徵服世界的過程中間大肆屠殺,凡是不服從蒙古人統治的城池都被屠殺殆盡,在歐洲稱呼蒙古軍隊為「黃禍」。蒙古人對世界文明的進程有著很大的阻礙作用。
  • 同為蒙古民族,為何鐵木真能戰勝中原政權,也先和噶爾丹卻不行?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草原之後,憑藉蒙古鐵騎強大的戰鬥力,東徵西討堪稱無敵於天下,若不是最終命喪徵途,相信入主中原也不是難事。然而,自從元朝滅亡之後,也先和噶爾丹也曾整合整個蒙古草原,卻在與中原王朝的交戰中頻頻失利,始終無法入主中原,這又是為何呢?
  • 蕭武 |「站在草原望北京」 :徵服王朝的草原本位與漢化
    蒙古在初期,確實以統一草原為首要目標,並且在消滅南宋之前就先發動了西徵。但蒙古帝國自忽必烈在與阿里不哥的皇位爭奪戰中勝出之後,實際上就已經分裂了。可以說,忽必烈建立的元朝更傾向於漢化,而留在草原的其他蒙古宗王和汗國則留在了草原。但這是否說明,如果阿里不哥勝出,蒙古就會放棄南下消滅南宋的目標,只是滿足於在草原上馳騁呢?當然不是。
  • 如果漢武帝打不過匈奴,匈奴會像蒙古女真那樣入主中原嗎?
    要知道當年北方草原上可是存在過比蒙元,比滿清還要強大得多的北方遊牧民族,他們有些時候也絕對有那個實力入主中原,但最後好像他們都沒有入主中原的那股強烈意願。這又是為什麼呢?就比如說匈奴人,這幫人從東周開始,就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大敵之一,當年戰國時期的趙國都要被幹亡國了,他們的名將李牧還在草原上和匈奴人幹架呢。到了漢朝建立之後,匈奴也一直是漢王朝最大的一個威脅。
  • 歷史上中原王朝曾統治過朝鮮半島嗎
    樂浪郡治所仍在今朝鮮平壤;玄菟郡治所則初在夫租(今朝鮮鹹興),後因受所反抗而遷往遼東高句麗(今遼寧新賓),統治夫餘、高句麗等族。東漢、曹魏和西晉皆保留了樂浪郡和玄菟郡。東漢末年割據遼東的公孫氏分出樂浪郡南部設立帶方郡,漢武帝當年在朝鮮半島所設的漢四郡至此演變為五郡,此後魏、晉兩朝沿襲了樂浪、玄菟、真番、臨屯、帶方五郡的行政建制。
  • 《國史粗講》:草原帝國形成的內在邏輯是什麼?
    我們先來看第一個問題,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有一些無釐頭,草原帝國能夠建立完全得益於中原帝國的成型,這是為什麼?這個答案太反常識,中原強大不是草原的災難嗎?怎麼還會促進遊牧帝國的建立呢?說到這個,我們要清楚一點:草原的資源一般只有肉類和奶類,非常單一,那些生活資料只能從南方農耕文明獲得。這主要通過兩種渠道,一是戰爭,二是貿易。
  • 除了絲綢之路,還有一條草原之路,在歐亞大陸之間走來幾千年
    可以說,匈奴與漢王朝的交往模式成為了後世中原王朝與草原遊牧政權尋求和平交往的範本,也是草原絲綢之路正常運行的基礎。開放「關市」是一項重要的經濟交往手段,主要內容就是允許雙方的人民在官方指定的邊境地區設置互市,用於商品交換和買賣。
  • 抓過明帝朱祁鎮的草原王也先,意圖復闢元朝統治!大明只用一招玩崩...
    蒙古第二十六位大汗孛兒只斤·脫脫不花。脫脫不花在位時已成傀儡,也先父子憑藉手中兵權號令全部族,命令之下莫敢不從。1449年,也先發動「土木堡之變」,攜大軍入侵明朝邊境。
  • 滿清為什麼要入主中原?沒辦法,天命所歸,不去不行
    這便是滿清入主中原的整個過程。那麼,為何一定要入主中原呢?從上述介紹中,便可以看到,滿清從建立到入主中原,分為三個階段:稱汗、稱帝、入關。三個階段,三次遷都。滿清入主中原的根本原因也是三點:東北無法獨立於中國之外而存在,羈縻政權對比郡縣政權更有優勢,天命所歸。一:東北無法獨立於中國之外而存在,滿清政權同樣如此。遼東,在漢朝時便已經設立了郡縣。
  • 胡虜無百年國運,為何滿清卻統治中國近三百年?答案你想不到!
    一、胡虜無百年國運的依據要弄明白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必須要草原政權與中原政權的統治邏輯是不一樣的。草原之上生存條件非常惡劣,其整體的資源是極為有限的,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遊牧部落之間必然就要為這有限的資源進行激烈的爭奪。
  • 經濟落後的草原民族,靠什麼組建出鐵鷂子、鐵浮屠、怯薛軍等精銳
    北方的草原民族經濟遠遠低於中原的農耕政權,但是往往擁有更強大的武力,可以組建規模極為龐大的軍隊,還可以擁有大量的精銳部隊,能夠用很弱的經濟產出對抗中原王朝的龐大財政。遊牧政權往往施行所謂的「部落兵制」,從小就開始培養所有的男丁騎馬射箭,比如蒙古人「三歲,以索維之鞍,稗手有所執,從眾馳騁;四五歲,挾小弓短矢。及其長也,四時業田獵。」
  • 「滿清誤國三百年」這個說法到底對不對?
    上面這幅地圖經常被明粉們拿來並引以為傲地說:大明也有1100萬領土。實際上,大明對遼東以北地區沒有實際統治,只是給當地部落一個封號而已;但別人接不接受、聽不聽調遣,管不了。同時,對大清統治者而言,草原是大清的軍事力量來源,以此制約內地;而內地則是財政力量來源,以此來控制草原的軍隊。這種取雙方所長的二元統治智慧,讓大清能把長城內外的地區全部納入有效統治之下。從二元出發,大清還發展出了更多更高超的統治技巧和智慧。比如,在控制蒙古力量方面,大清用通婚等方式直接控制了內蒙古;對於外蒙古,大清則大力推動蒙古人信仰藏傳佛教。
  • 為何經常割地賠款,籤訂不平等條約的清朝,能統治近三百年?
    對比另外一個統一過中原的少數民族政權,由蒙古人建立的元朝,不足百年就被推翻了;而由滿族人建立的清朝,統治中原近三百年。同為外族入侵中原,為什么元朝的統治時間遠遠不如清朝長久呢?我們仔細對比就不難發現,同樣是馬背上奪得了天下,兩個少數民族政權的最大區別就是元朝堅持以蒙古草原的遊牧制度來統治中原。
  • 蒙古曾統治俄羅斯兩百多年,為什麼如今俄羅斯人卻不像蒙古人
    俄羅斯獨特的地緣環境和人文歷史使其一直保持著一種不歐不亞不東不西的尷尬處境:俄羅斯四分之三的國土位於亞洲,只有四分之一的國土位於歐洲;然而俄羅斯四分之三的人口都生活在歐洲部分的領土上。
  • 中國史:耶律德光一走,中原很快就被劉知遠奪去了,南徵成了笑話
    但也就是在幾個月前,後晉國的二世主石重貴向遼國表示願意按規矩當孫子,卻不願意再當了臣子了。這個要求從表面上看,還是相當低三下四、不把自己當回事兒的,但不當臣子就意味著以後晉國和遼國都是一個層次的國家,誰和誰說話都可以站著。這個如意算盤讓遼國皇帝耶律德光一眼就看穿了。對石重貴把臉一抹希望矇混過關、提高自己地位的伎倆,遼國上下非常惱怒。
  • 大漢朝統治中原長達400多年時間,他到底擁有多少「異族」僱傭軍?
    透過歷史的瞳孔可以看到歷史長河波瀾壯闊,同時也蘊含著哲理,讓我們一起推開歷史的大門,感受古人的智慧吧 漢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王朝,西漢和東漢總計統治了中原大地400多年時間。在漢朝統治時間,與周邊的各個政權都爆發了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