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沉|工業遺存:蘇州河寶成橋,有生命的城市景觀

2020-12-14 澎湃新聞

在蘇州河「十八灣」之中,寶成灣、寶成橋的名稱頗有詩情畫意。「寶成」二字避開了「保成」的世俗,寓意為「此處有寶,成事在人」。此橋此灣雖有多個名稱,但歷經年代的風雨,還是寶成橋、寶成灣朗朗上口、印象深刻。特別是,寶成灣一帶曾經是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集聚地,具有豐富的工業遺產,可望變為有生命的景觀資源。在蘇州河沿岸開發中,如何用足用好歷史留給我們的工業遺存,可真是「此處有寶,成事在人」了。

一、只有寶成橋,並無寶城路

寶成橋現址最早是小木船擺渡船的渡口,名叫談家渡。1931年,由蘇州河北岸的崇信紗廠楊杏堤等人捐資建造木質行人橋,因橋南岸連接寶成弄(今葉家宅路),故得名「寶成橋」,主要供工人上下班用。由於這一帶紡紗廠雲集,寶成橋也叫「紗廠橋」。木質的寶成橋在1937年「八一三」戰火中被日軍炸毀。1938年修復時,以崇信紗廠和東華紗廠首字命名為「崇東橋」,故又名「談家渡木橋」。那時的寶成橋十分簡陋,幾根大木樁插在河裡當橋柱,橋面鋪的是短木條,可以清楚地看到橋下的行船。如果行人在橋上奔跑嬉鬧,橋面就會發出「咯吱咯吱」的聲音來。騎自行車的人要過橋,必須用肩膀扛起自行車步行通過。上海解放後,木橋由市政工程部門進行修繕。1971年,上海有關部門決定拆除木橋,改建成鋼筋混凝土樁基,成為蘇州河上唯一的一座雙曲拱梁人行橋。該橋長45米,寬5.1米,設計荷載為400kg/m2。2009年,為迎接「世博會」在上海召開,由普陀區市政建設養護公司負責施工,對寶成橋進行了景觀改造。寶成橋的橋身裝飾整體採用宮廷黃色,並搭配了部分白色,在景觀色彩處理上屬於大手筆。宮廷黃色具有華麗、精美的特點,與橋柱、橋欄造型和立面紋飾相匹配,整體上顯得高雅大氣,與眾不同。人行橋踏步採用了四川紅的大理石進行裝飾,橋體牆面上採用了對稱的畫面,並配以凹凸感的粉砂巖噴塗,營造了強烈的立體感。橋的兩頭增添了四根希臘古典艾奧尼式藝術燈柱,花紋線條流暢,體現了寶成橋獨特的地域文化特徵,簡潔大氣的橋頭立柱突出了寶成橋的地標作用,也與相鄰的武寧路橋的風格遙相呼應。

▲1972年的寶成橋

寶成橋是一座橋名中沒有路名的慢行橋。一般而言,橋名與路名相一致,某某橋總是與某某路相連,但上海並沒有寶成路。寶成橋北連光復西路,南接葉家宅路。在歷史上寶成也曾經是地名,即寶成弄,是現在葉家宅路的舊稱。上海第七棉紡廠原址在葉家宅路111號,此處在1919年成立了寶成紗廠一廠,到1920年又增建為寶成紗廠二廠。應當說,寶成橋作為地名是親切、響亮,又富有歷史感的。2020年6月,寶成橋再次進行大修,不久將會以更加清新靚麗的姿態展現於世。

二、沃土寶地,成事在人

憑藉蘇州河便利的水運條件和河岸邊廉價的勞動力,自20世紀20年代起,在寶成灣一帶逐步形成規模龐大的企業群。這裡曾經是我國紡織工業的搖籃和高密度聚集區,也是上海最重要的紡織工業集中區,總量曾經佔到全國紡織業20%。上棉一廠、上棉六廠、上棉七廠、棉紡倉庫等企業雲集,在寶成橋北側形成了規模龐大的棚戶區。其中,上海國棉一廠原有的廠區在長壽路以北、寶成橋的南側,大門原來在長壽路膠州路丁字路口的長壽路582號。廠區內紡紗分為南紗、北紗等車間,織布分為南織、北織等車間,還有供工人鍛鍊身體的足球場。1957年9月18日,毛主席在上海視察時,曾經深入到上棉一廠觀看大字報。寶成橋一帶人傑地靈,培育出了楊富珍(上棉一廠紡織女工)、裔式娟(上棉二廠紡織女工)等全國著名勞動模範,向全國各地輸送了大量優秀的幹部和工人。

▲上海國棉一廠大門

▲新聞日報1957年9月19日

1932年出生在上海南匯的楊富珍,15歲就加入了共產黨組織,成為當時上海地下黨的一名小交通員。上海解放後,作為上棉一廠擋車工的楊富珍以飽滿的熱情,全身心投入到建設新上海的滾滾洪流中。楊富珍是1951年我國頒布的「五一」織布法的創造者和實踐者之一,以她名字命名的「楊富珍小組」連續43年保持了模範集體的稱號。楊富珍作為上海國棉一廠的擋車工,為確保織出的每匹布不出次品,將棉紗結頭打得小、快、牢,每天在家苦練「打結頭」的基本功,還叫兒子幫她測算打結的速度,終於練就了一手絕活,每分鐘能打40多個結頭。她帶領織布班組,開展「心貼布、布貼心」的競賽活動,首創「六個巧幹、六個仔細」的高產優質操作法,個人看臺數發展到20多臺,創造了89個月無次布的行業神話。上棉一廠根據楊富珍的操作實踐,在全廠總結推廣了一套新的織布工作操作法,生產效率大為提升。而後,在全國紡織行業得到推廣。因此,楊富珍榮獲全國勞動模範和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連續七次被評為上海市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進入新世紀,楊富珍積極發揮餘熱,熱心社會活動,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宣講自己見證輝煌的「上海製造」。用楊富珍的話說:「當年是織布為人民,如今是宣講為人民。」

▲楊富珍(左二)向青年工人學習

三、昔日舊貌換新顏,感恩默默前輩人

寶成橋周邊集聚著豐富的人文資源和工業遺存,如今雖已是舊貌換新顏,但漫步蘇州河兩岸依然可以感受到歷史的厚重與韻味無限。就人文資源而言,也有許多年輕人不可思議、難以理解的生動故事。在計劃經濟年代,紡織女工無疑是一份很吃香的職業。由於紡織廠女工數量龐大,男性較多承擔管理、動力、設備維修等工種,更加「吃得開」。當時紡織廠實行「四班三運轉」,每當上下班時間,人流向潮水一樣湧進工廠、又像潮水一樣湧出工廠。在鼎盛時期,上棉一廠一年創造的利潤可以建設二個上棉一廠,可見貢獻之大。據上海市紡織工業局勞動處的記載,「1988年,全局職工55.16萬人,為歷史最高點。」1988年,上海工業總產值最高的100家企業中,棉紡行業有13家企業。

▲上棉一廠工人下班

1991年上海為淘汰落後的產能喊出「壯士斷臂」的悲壯口號,90年代中期至21世紀為是上海棉紡織企業行業性調整與轉型時期。寶成橋周邊的紡織廠也相繼進入了鳳凰涅槃般痛苦的轉型,為上海產業結構調整做出了犧牲。當年,上海紡織企業淘汰落後產能的轉型發展的場景可以用「悲壯」來形容。概括地說,昨天是還在隆隆運轉的車間,今天就要掄起錘子砸掉相伴幾十年的設備,明天就是大批工人幹部的下崗。上海市市長徐匡迪曾經在市人大會議上專門說過:沒有他們的付出和犧牲,就沒有今天的新上海。今天的決策者們不能忘記這個群體。

如今來到寶成灣,過去紡紗機、織布機的轟鳴聲已然消散,眼前留下的是安全性與人性化兼顧的親水平臺和步行綠道。隨著蘇州河岸邊工廠的搬遷和房地產開發,兩岸的商品房越來越美,沿河而居的人口越來越多,許多居民都以「我家住在寶成橋」為自豪。應當說,蘇州河岸線貫通與寶成橋周邊的景觀改造是比較成功的,已經成為城市景觀樞紐與視覺亮點。寶成橋在外觀設計上比較好地實現了統一性與多樣性和協調,既有整體的美感,也有細節的特色。特別是在蘇州河蜿蜒曲折的河道上,可以在多處找到不同的觀賞點,在橋梁與周邊景觀的統一之中體驗美感。為了保留良好的河道觀賞視覺效果,防汛牆都經過精心設計和美化,結合水體彎道設置的親水平臺有高有低,兼具近覽與遠眺的功能。地面是藍色或者醬紅色的步行道,兩側種植的綠化品種也不斷優化,呈現以綠為主、多色點綴、高低錯落、視覺通透的效果。在綠化植物選擇上,種植了銀杏、烏桕、櫸樹等大量色葉喬木和櫻花、大型紫薇等開花灌木。新種植或調整種植的大量地被植物,如繡線菊、六道木、玉簪、觀賞草等,正在和已經與上層植物形成層次清、遮擋少、色彩多、視線通的綠地景觀效果。通過調整品種組合、技術修剪等手段,阻擋視線的植物已經越來越少,初步形成了與水景相協調的良好視覺通道。以綿延的步行道為視覺導線,全民健身設施與座椅、花廊、木亭點綴其間給人以舒適溫馨的感覺。

四、工業遺存失之不可再得,開發利用亟待科學探索

現在寶成橋兩側,不僅規劃有序、錯落有致、色彩協調、環境優美、商賈林立、富有濃厚的人文氣息,而且保留了棉紡廠裝卸原料的軌道、抽排積水的水泵房、紡紗織布車間等工業遺存。這些工業遺存和銘牌分散設置在鮮花綠蔭叢中,已經初步成為市民在漫步中了解上海民族工業發展史的窗口之一。特別是工業遺存是現代科技發展留在歷史長河中的腳印,具有不可複製的特性,是不可多得、不可再得的獨特資源,也給後人留下了如何用足用好的大課題。上海是中國民族工業的發源地和成長地,特別是在蘇州河沿岸散落存在著大量工業遺產,一旦在拆遷的過程中破壞,就會形成無可挽回的歷史錯誤。已經保留下來的工業遺存,也面臨與時俱進開發利用的挑戰。如果開發利用不當,再珍貴的工業遺存也會成為礙手礙腳的「廢物」,甚至在利用了一段時間之後再度捨去。就上海而言,一是要把工業遺產變為工業遺存;二是對已有的工業遺存也要再開發、再利用。在處理工業遺產的時候既要滿足現行城市規劃的要求,選準必須保留的工業遺存,「變舊為新」服務於今天,又要滿足保護工業遺存的要求,延續城市文化。工業遺產一定是舊有的、落後的,保留利用的工業遺存必然是嶄新的、先進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新與舊的矛盾不斷地、直接考驗著規劃建設者的智慧。

▲寶成橋畔舞翩翩(攝影:湯嘯天)

置身蘇州河岸線貫通的美景,眼望正在不斷變清的蘇州河水,我們在期待蘇州河兩岸越來越美的同時,也盼望能夠更加科學合理地保留工業遺存,增加歷史的厚重感。人類既是懷念過往、思念舊友,願意重溫曾經接觸過的美好場景的,念舊是人的本能;人類又是嚮往明天、期待新生活、追逐新潮流的,向新也是人的天性。

▲寶成橋畔的金色圓拱(攝影:湯嘯天)

工業遺存正是念舊與向新的連接樞紐。工業遺產作為曾經被埋沒的美學價值被重新發現和揭示之後就成為工業遺存,許多工業建築、工業設施自身在體量、造型、色彩、比例等方面展示出不凡的藝術感染力。這就是工業遺產變為工業遺存的價值所在。期盼運用藝術介入、商業開發等手段,把工業遺存與現代化的建築更好地融為一體,讓工業遺存在重新得到藝術化使用的過程中發揮新的價值。工業遺存是歷史痕跡的藝術化再現,這種歷史的痕跡只有在與現實相容、相融的條件下,才能獲得新的生命力。如果昔日的工業遺存被「硬生生」地擺放在現代化的環境之中,不僅令人費解,也肯定難以持久。工業遺存的原有功能已經成為歷史,其新的功能一定是在「再利用」中實現的。「再利用」不僅需要物質化的場景,更需要藝術化的思維。任何城市在發展的進程中,一點舊建築、舊設施都不拆除是不可能的,但是,拆什麼、留什麼、用什麼與怎麼拆、怎麼留、怎麼用卻大有學問。面對舊廠區要選擇具有標識性、典型性、原始性的建築物、設施、設備予以保存,巧妙地融入新環境、新建築之中,賦予其新的生命力。工業生產的形態各異,表徵不同生產類型的特定物選擇大有學問。一般而言,選擇工業遺存要注意外觀特徵是否具有獨特性,其內涵能否為公眾直觀理解,整體上是否具有美學價值。例如,糧食加工的儲存輸送設施、紡織廠的紡紗織布機、自來水水廠的濾水池具有典型性,一般工廠的輸配電房、水泵房、鍋爐房就難以展示其工廠的原有功能。如果只是把一段鐵軌與一些枕木保留下來,也難以說明這裡曾經是什麼工廠、進行過什麼樣的生產操作。上海是輕工業的重鎮,輕工業生產有宏大場面的不多,輕工業的工業遺存要特別注意發掘「小中見大」「小中見巧」的標誌物。上海在工業遺存利用方面已經有了成功利用「大煙囪」的範例,從避免同質化的角度看,就不宜再複製「大煙囪」場景了。在人們即將忘記工業遺存原有的功能之前,一定要將其原有的功能在原有環境已經不復存在的條件下,準確地記錄下來、藝術地展現出來。因地(環境)制宜、因景(場景)制宜、因類(類別)制宜,多門類藝術的介入無疑是工業遺存再利用的可行之路。如果把工業遺產比作一株古樹,工業遺存展露新芽的前提一定是喜逢春雨,獲得新的生命。

我們期待蘇州河沿岸工業遺產的古樹變為工業遺存,再發新芽、再長新枝、再結碩果!

文:湯嘯天/浦江縱橫(湯嘯天系上海政法學院教授,上海市社會建設研究會副會長)

原標題:《鉤沉|工業遺存:蘇州河寶成橋,有生命的城市景觀》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一條河 一座城!走通蘇州河:有風景、有生活、有歷史、有故事……
    溯流而上,從外白渡橋至外環線,蘇州河途經黃浦、虹口、靜安、普陀、長寧、嘉定6個區。蜿蜒綿長的河水,在上海腹地流淌出一道溫柔的生命印記,城市空間就這樣沿著河堤兩岸,密密生長。老伯說,長風濱河綠地其實也很有看頭,最明顯的地標,就是矗立在河邊的一個大煙囪,那裡曾是他們最愛的演奏地點。原來長風公園周邊,曾是上海乃至中國民族工業的崛起之地。原本的「鄉下頭」,因為開始大量興建工廠,開始有了城市的模樣。大煙囪就是1947年興建上海試劑總廠的遺存,和幾棟老廠房一起,被保留下來成為綠地的一部分。
  • 上海蘇州河42公裡濱水岸線有哪些好去處?詳細攻略來了
    根據計劃,上海蘇州河兩岸42公裡濱水岸線,將爭取在2020年內實現基本貫通開放。為更好體現沿岸城市歷史文脈與河濱風光,蘇州河兩岸將分為「典雅蘇州河」「華彩蘇州河」「秀美蘇州河」三段進行演繹。屆時,蘇州河兩岸將有哪些好去處?
  • 沿蘇州河而行·圖集|《此河舊影》裡的橋串起一趟旅程
    河堤很高,走在路上看不到蘇州河的河面。間隔距離設置了風向標,造型各不相同,麻雀、蝴蝶、天鵝等等。寶成橋「寶成橋一帶的寬闊河道,兩邊的廠、舊屋、樹,河畔和廠房攀附黑沉沉的爬山虎,都可做沉思狀的美景。人人推腳踏車走上寶成橋一側的階梯,一輛接一輛,順階梯邊的斜坡上行,男工的前車輪,時常交錯於女工的後車輪,車輪之間是弄皺的人造棉裙子、肥大的工裝褲,一步一步推上去,河風吹開頭髮,眼前有飄動的裙裾、褲腳和藍布鞋,隨節奏向上移動,逐漸上移的車輪,車輪,蘇州河就在眼前了……武寧橋遙遙在望,它也恍然巴黎,是『亞歷山德三世橋』的金粉金身,曾經那些摧枯拉朽的1920建築,那些有力的肌體,揮舞竹柄大錘敲打的鏡頭都熄滅了
  • 逆流而上,蘇州河上30座橋,每天你從哪座過?
    外白渡橋是中國第一座全鋼結構鉚接橋梁和僅存的不等高桁架結構橋梁,也是上海市優秀歷史保護建築。1856年,第一代外白渡橋建成,名為「威爾斯橋」。1876年,第二代外白渡橋建成,定名為「公園橋」。1907年,外白渡橋建成並沿用至今。外白渡橋南起於南蘇州路,北止北蘇州路,整橋長104.24米 ,橋面為三車道城市主幹道,設計速度40千米/小時。
  • 讓蘇州河熱鬧起來 讓蘇州河生龍活虎起來
    作為一名市民,在我的印象中,我們對黃浦江的開發還可以,對於蘇州河利用卻還很不夠。流經上海市區的黃浦江比流經英國倫敦市區的泰晤士河、流經法國巴黎市區的塞納河寬闊得多,江上遊輪、貨船來來往往十分熱鬧。可惜的是,黃浦江流經市中心的一段不那麼長:大體上就是從楊浦大橋至盧浦大橋吧。再則,由於江面寬闊,遊人若在兩岸欣賞船隻,白天的觀感並不醒目。
  • 【漢橋進度】長沙瀏陽河三大景觀橋漢橋整體成型!
    一河、兩岸瀏陽河彎過了幾道彎?幾十裡水路到湘江?
  • 沿蘇州河而行·循聲|沿河建起大型居住區
    沿蘇州河綠道漫步 張左之 攝蘇州河見證了上海從一片田園風光轉變為繁華的國際大都市,同時也承載著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對它的情感與回憶。10月25日的「沿蘇州河而行」漫步從昌化路橋到江寧路橋、鎮坪路橋、寶成橋再到武寧路橋,途經中遠兩灣城、新湖明珠城及半島花園等大型住宅區。武寧路橋下隨薩克斯起舞的人。
  • 蘇州河上的「外婆橋」
    蘇州河和黃浦江的濱水地區曾是上海近代工業的發祥地。當年蘇州河沿岸密集布滿了廠房、倉庫和碼頭,其中有匈牙利建築師鄔達克1933年設計建造的遠東最大的上海啤酒廠、民營企業代表榮氏家族的麵粉廠,還有四行倉庫等。除了大量產業建築外,也有像河濱大樓、上海郵政大樓、上海大廈等著名的歷史老大樓。
  • 跨過外白渡橋,虹口蘇州河初現「最美河畔會客廳」
    藍夢花園、時光花園、信使(郵政)花園、星空花園......從外灘朝北跨過外白渡橋,往西沿河就是蘇州河的虹口段。今天,蘇州河虹口段用4個夢幻般的花園向市民打開了這個「最美河畔會客廳」的大門,全長約900米的虹口區北外灘北蘇州路濱河空間貫通提升工程完成改造,位於「一江一河」這條「城市項鍊」交匯處的蘇州河「最上海記憶」的地標性城市濱水空間,吸引人們「走過來」「坐下來」,舒適愜意地漫步河岸、坐享濱河風光和都市華美風貌。圖說:俯瞰北外灘。
  • 上海電影中的黃浦江和蘇州河敘事
    水源和文明之間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四大文明古國都依河而生。即使到了現當代,河流依然會影響城市的經濟發展和精神氣質。黃浦江和蘇州河兩條重要河流在上海市內蜿蜒而過,因河流產生的城市文化說不盡、道不完。「黃浦江可以說是早期上海的邊界,這條邊界撐起了上海的門面,有點像一個『主外』的父親。
  • 蘇州河的隱藏打卡點,我們幫你找了找!
    煙囪林立,機器隆隆蘇州河見證了近代工業的發展史商賈雲集,炊煙嫋嫋蘇州河孕育了市井百態的煙火氣曾經的蘇州河曾經,髒臭的蘇州河根本無法靠近,數十年水體治理成為「生態一號工程水清後,「走通蘇州河」又成了上海市民繼「走通黃浦江」後共同的心願。新的一頁如今已然打開,雅致的濱河帶經過重構,成為漫步新空間,年底蘇州河中心城區42公裡岸線將實現基本貫通開放。
  • 蘇州河靜安段總商會景觀節點對外開放
    蘇州河靜安段總商會景觀節點對外開放 2020-12-08 17: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布拉格河堤上開挖了20個洞,能給上海蘇州河帶來什麼啟示?
    該調研圍繞蘇州河普陀段「提升品質、凝練品牌」展開,通過解析全市目標、研判普陀自身條件,提出目前蘇州河沿岸建設的薄弱方面,即:普陀區蘇州河有水岸空間基礎,但品質內涵需要再提升;普陀已有蘇河十八灣的品牌創建實踐,但策劃營銷需要新思考;蘇州河有濱水商業潛力,但水岸經濟需要添活力。
  • 跨越蘇州河·靜安:都市之心 鳥語花香 宜業又宜居
    而據此前「一江一河」辦負責人透露,蘇州河42公裡岸線貫通已突破92%,年內基本貫通目標不變。見證新與舊的碰撞、現代與歷史的融合,位於城市「心臟」地帶的蘇河灣,未來將會描繪出怎樣一幅圖景? 宜樂 一軸兩帶好戲連臺 再過1個月,靜安段蘇州河上將又通一座新橋——昌平路橋。
  • 「蘇河之眼」昌平路橋通車 蘇州河上再添景觀大橋
    因其造型宛若凝望蘇州河的一雙明眸而得名「蘇河之眼」的昌平路橋今天早上10點正式通車,至此,蘇州河上又新添一座集機動車通行功能與行人觀賞功能與一身的景觀大橋。上海建工機施集團昌平路橋工程常務經理王泳捷介紹,大橋整個弧度都是三維的,有豎向有水平的弧度,製作加工難度就比較大,施工方採用BIM技術(數字建模技術)核對三維模型,減少現場施工誤差,才能達到外觀比較漂亮比較順直的視覺效果,其實每一片結構組合都不一樣。
  • 臨港城市公園5座景觀橋開放!或蜿蜒或飛跨、創意各不同
    二環城市公園西側項目約佔整個二環城市公園的1/4 ,由臨港大道-環湖西二路-海港大道-環湖西三路所圍而成,被內漣河、申港大道劃分為八個地塊。公園與周邊相鄰社區和開放空間緊密相連,但之前每個地塊沒有橋梁連接,市民遊玩會被局限在自己家門前的公園,去其它公園遊玩需要走更多地路,而此次五座景觀橋的建成,使整個城市公園得到了貫通,有效的解決了市民遊覽需求。
  • 老舊廠房等工業遺存如何盤活?這場活動提供新思路→
    在土地開發資源「天花板」下,城市更新成為盤活存量土地的重要手段之一。倡導城市更新,告別大拆大建也已成為大城市發展的必然選擇,而如何使承載著工業發展重任的老舊廠房、高爐、倉庫等工業遺存更好地進行轉型發展也成為城市更新面臨的重要課題。
  • 「探索」蘇州河靜安段總商會景觀節點對外開放
    靜安區新聞辦說,蘇州河靜安段總商會景觀節點,目前已經基本完工,對外開放,局部還在細化調整中。靜安區蘇州河兩岸長6.3公裡,今年年底在確保完成全線貫通的基礎上,重點打造總商會、蝴蝶灣公園、四行倉庫和福新麵粉廠等節點。
  • 安徽蕪湖啟動工業遺存調查 為政府和企業發展文旅產業提供資源參考
    記者從安徽省蕪湖市文化和旅遊局了解到,為全面掌握蕪湖市工業遺存的數量、分布和保存現狀,加快推進蕪湖市工業遺存保護利用,促進城市更新改造,探索工業遺存的創新利用發展新路徑。1月4日,蕪湖市文化和旅遊局啟動了全市工業遺存調查工作。
  • 由點連線再到腹地,蘇州河的長寧段亮點真不少|新年看蘇河①
    新年伊始,上海人都有登高的習慣。不過伴隨著蘇州河的基本貫通,在這個新年新氣象的好時節裡,到蘇州河畔聽聽水聲、享受一下陽光拂面的溫暖,也是不錯的體驗。首站,就跟著周到君一起去全線貫通的長寧段看看吧!由點連線再到腹地,一條城市項鍊正在慢慢鋪陳蘇州河長寧段東起江蘇北路,西至外環線,除了沿河的11.2公裡實現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