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有溫度 幸福有質感

2020-12-26 湛江新聞網

    城鎮新增就業37.93萬人、失業再就業18.46萬人;新增學前教育學位8萬個,義務教育學位12.9萬個;70家鄉鎮衛生院完成標準化建設,建成1457間規範化公建民營村衛生站;城鄉低保、特困供養、孤兒保障、殘疾人兩項補貼等民生兜底保障標準年均提高8%……

    翻開近五年來湛江的「民生帳單」,數不清的暖心變化記錄著百姓不斷提升的獲得感,見證著人民持續上漲的幸福指數。

    回眸「十三五」,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於湛江闊步前進的每一個瞬間。五年來,湛江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深入推進教育事業發展,著力提升衛生健康服務水平,多管齊下全方位扶持就業創業,打造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傾心傾力提升民生幸福指數。就業、教育、醫療、養老等一個個和生活息息相關的好消息不斷傳來,讓湛江市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底氣越來越足,也讓全面小康的幸福底色更加絢麗。

    勞有所得 「飯碗」端牢生活更有盼頭

    「我的訂單已經排到明年四月。以前在家務農,一年的收成還不夠全家吃半年,現在一個月的工資買糧食,全家吃一年都吃不完。」曹秀麗原是麻章區太平鎮的一位農民,兩年前參加市裡育嬰師、月嫂免費培訓項目,去年起做起了月嫂,如今月收入能達到近萬元,「感謝政府給了我們學習的機會,現在我有了一技之長,家裡生活越來越好了。」

    就業是民生之本,連著千家萬戶的好日子。「十三五」期間,我市始終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突出抓好農村富餘勞動力、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就業,深入實施「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從健全就業政策體系,到擴大就業規模;從優化就業結構,到全面提升勞動者素質,湛江百姓的「飯碗」更加穩固,美好生活的基礎更加紮實。五年來城鎮新增就業37.93萬人、失業再就業18.46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均控制在3.5%的目標內。

    「十三五」期間,湛江市充分發揮「粵菜師傅」「南粵家政」「廣東技工」三項工程的就業緩衝器作用,有力支持普通勞動者「找到一份好工作」,也託舉起他們追求更美好生活的創業尋夢路。目前三項工程已累計開展培訓25.6萬人,帶動或穩定就業14萬餘人。

    今年,面對疫情影響,湛江全面強化穩就業舉措,從保復工、降成本、促發展、惠民生等環節入手,減負、穩崗、擴就業並舉。在摸清用工需求和勞動力「兩個清單」的基礎上,先後多次舉辦線上招聘會、中小企業用工保障線上專項招聘會和市縣「線上春風行動」。廣開就業門路,增加就業崗位,加強失業調控,多措並舉做好高校畢業生、建檔立卡貧困群眾等群體就業工作。就業創業有力推動了城市經濟整體復甦,為復工復產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

    「今年我們公司享受社保費減免六萬多元,公司用這筆錢為員工發放生活補助、開展技能培訓等,疫情雖然對經濟造成了比較大的影響,但政府還是幫助我們企業渡過了難關。也讓我們這些打工人看到了希望!」廣東東洋救生設備公司職工劉冰感嘆,「『飯碗』依然能牢牢端在手中,生活就能越來越有奔頭。」

    織密民生保障網生活更有保障

    今年秋季開學季,海東新區的家長和學生們非常高興,因為家門口的學校——湛江市第三十二中學開學了。家長龐小姐告訴記者,海東新區的公辦學校為數不多,今年市三十二中開門招生,孩子在家門口就能上學了。「作為學生家長,我真切感受到了政策惠民的成果。」

    教育、醫療、養老、社保,件件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十三五」期間,湛江市委市政府聚焦人民群眾普遍關注的民生問題,織密民生保障網,努力提高民生保障水平,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實在地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我市始終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大力實施「科教興市、人才強市」發展戰略,統籌推進全市教育事業改革發展,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努力打造北部灣科教中心,目前全市省級教育強縣、強鎮(街)覆蓋率100%,10個縣(市、區)成功「創現」,1173所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基本完成「改薄」。「十三五」期間,通過實施城區學位建設第一期三年行動計劃和第二期五年行動計劃,全面推動了全市城區學位建設工作順利開展,新增學前教育學位8萬個、義務教育學位12.9萬個,城區學位緊張問題得到了極大緩解。

    人民健康更有保障。「十三五」期間,我市高度重視城鄉醫療衛生體系建設,投入巨資改善城鄉醫療機構軟硬體設施。廣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湛江中心人民醫院入選省高水平醫院重點建設單位。湛江中心人民醫院新院、湛江市第二人民醫院住院樓等嶄新現代化高水平醫療機構相繼投入使用,湛江市第一中醫院搬遷改造項目、市婦幼保健院新院、廣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海東院區等項目先後動工建設,70家鄉鎮衛生院標準化建設完成,1457間規範化公建民營村衛生站建成,居民看病就醫越來越方便。

    社會保障更加堅實可靠。「十三五」以來,湛江持續推進醫保制度改革,不斷完善醫療保障體系,全民醫保從廣覆蓋到高質量紮實邁進,極大提高了參保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湛江成功入選國家首批醫保基金監管方式創新試點城市,截至2020年6月,全市基本醫療參保人數達到721.78萬人,比2019年增加10.2萬人,總體參保率保持在98%以上。城鄉低保、特困供養、孤兒保障、殘疾人兩項補貼等民生兜底保障標準年均提高8%。

    「老人月月有養老金,孩子在家門口就能上幼兒園,黨的好政策讓我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今年79歲的老黨員陳新華逢人就講,要感恩黨的好政策。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民心所向,政之所行。「十三五」以來,湛江市堅定不移增進民生福祉,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不斷健全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如今,呈現出幼有所育、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弱有所扶的良好局面,人民群眾的生活不斷改善,幸福感越來越強。

    築牢安居樂業防護牆 安全感常駐心中

    「以前村裡偶爾有拉幫結派、喝酒鬧事現象,現在這種情況沒有了,村民的生活都很舒心。」隨著村中風氣越來越好,麻章區黃外村村民王梅花豎起了大拇指,「村裡的黨員經常宣傳掃黑除惡方面的知識,經過宣傳,現在村裡面的治安特別好,出門也特別放心,到村裡或者鎮上辦事都非常的便捷,我們生活非常有安全感。」

    治政之要在於安民。平安是群眾幸福生活的基礎,更是一座城市和諧穩定發展的註腳。「十三五」以來,伴隨著平安湛江、法治湛江建設及掃黑除惡專項鬥爭的深入推進,人民群眾居家更安心、出行更放心、生活更舒心,「平安湛江」已成為一張亮麗的名片。

    近年來,湛江不斷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積極創造安全的政治環境、穩定的社會環境、公正的法治環境。湛江以打深打透為重點,以構建長效機制為保障,打好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嚴厲打擊涉槍涉爆、涉電信網絡詐騙、涉盜搶騙、涉黃賭毒、涉食藥環等突出犯罪,繼續保持禁毒整治高壓態勢,確保社會治安持續穩定。此外,相關部門抓好法治湛江建設。紮實推進依法治市工作,切實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

    「十三五」期間,湛江累計打掉涉黑組織12個、惡勢力犯罪集團54個,為保障群眾安居樂業構築起一道堅強有力的「防護牆」。2019年,湛江平安創建群眾知曉率、掃黑除惡群眾知曉率均排名全省第一,社會治安持續向好; 2019年全省平安建設(綜治工作)考評中,湛江排名第12位,比2017年前進了9位,在法治廣東建設考評中位居粵東西北第1位;湛江被確定為全國首批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城市。

    人居環境好了城市更宜居

    「以前這一片全是雜草,雨天一腳泥、晴天滿身灰,蚊蠅也多,都不敢打開家裡的大門。」王奶奶的二層自住房就在北橋河東岸沿河道路(新雲路至二環路)新建工程旁邊,想起從前家門口的情景,不禁搖頭苦笑。如今看著這水岸坦途,王奶奶喜上眉梢:「現在我也過上了城裡人生活,晚飯後出門就有了休閒散步的好去處!生活真是越過越好,日子越來越有滋味了。」

    道路寬了,公園多了,河水清了,環境美了……生活在湛江的每一個人都能切身感受到這座城市令人矚目的變化。回看我市「十三五」期間的城市建設,湛江不斷加大城市建設力度,補齊市政基礎設施短板、全面提升城市承載力,隨著一項項城建重點工程相繼完成,市區交通道路四通八達,公園處處鳥語花香,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市民的幸福指數大幅提升。

    湛江每個角落的點滴變化,都傳遞著民生至上的溫度,體現著品質優先的態度。

    我們的城市越來越美麗。借「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之手,湛江掃淨了街巷,清理了河湧,升級了農貿市場,整治了交通秩序;同時廁所革命不斷推進,黑臭水體整治從未停歇,空氣繼續「領鮮」全國;隨著銀帆公園、麻章公園等一批公園的建成投入使用,提升了城市園林品味;海田公園、霞山綠苑升級改造完成,也讓老舊公園的品質得到極大提升;以城市林蔭路改造為代表的系列綠化工程,提高了城市的綠化率,居民出門就見綠;老城區更新改造加快,赤坎大天然海鮮居(舊大天然)開拆,南油片區改造升級項目加快推進,老城區煥發新顏。一個環境優美、生態宜人的幸福湛江呈現眼前。

    我們的城市管理更智慧。近年來,隨著城市發展腳步加快,湛江的發展日新月異,為適應新時期城市高質量發展需要,加快補齊城市交通發展短板,我市高度重視大數據在城市管理方面的應用。智慧城管、智慧交通等陸續投入使用。首個匹配省域副中心城市交通大數據決策系統、數千個智能停車位,目前已投入使用。

    我們的溝通越來越便捷。近年來,伴隨著湛徐高速、玉湛高速的開通,湛江與周邊城市的往來更為密切;打通城區微循環,以小街小巷「舊變新」為代表的系列改造工程的實施,改善了市民的出行條件;南方路、海大路等道路的拉通,進一步完善了市區路網;電動自行車專項整治行動,實現了市區交通秩序的好轉;一張四通八達、井然有序的交通網絡,讓市民出行更為便捷。在通訊網絡無限發達的今天,湛江成為全球首個全光VR商用試點城市、全國首批「雙千兆」建設示範城市、4G網絡實現「村通村」、5G網絡實現「鎮鎮通」。「新基建」全面快速發展,為湛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新的運行載體和驅動引擎。

    民生連著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回眸「十三五」,湛江交出了一份暖人心聚民意的「民生答卷」。民生沒有終點,只有新的起點。展望「十四五」,湛江將描繪更加溫暖幸福的「民生畫卷」。

相關焦點

  • 【大國小鮮@基層之治】蘇州:「首善金閶」讓民生有溫度幸福有質感
    乾淨的街巷、整潔的小區、清澈的河水、居民臉上的笑臉……走進蘇州市姑蘇區金閶街道,眼前的景象展示了一年來努力的成果和老百姓的幸福生活。金閶街道黨工委書記楊躍表示,街道始終把增進民生福祉放在首位,觀民情氣象、列服務菜譜,讓居民共享全面小康成果,感受民生的溫度、幸福的質感。十域十美打造「軸心樞紐」型區域黨建共同體桃花塢地區背街小巷眾多,隨著城市汽車保有量的迅速增長,無處停車成了讓附近居民發愁的一大難題。
  • 跑出發展「加速度」 打造有溫度的幸福龍巖
    重大項目建設如火如荼,民生短板加快補齊,老區蘇區振興發展大力推進打造有溫度的幸福龍巖東南網12月15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張杰 通訊員 巖宣)11月26日,第四季度全省重大項目視頻連線集中開工活動舉行。龍巖集中開工項目23個,總投資154億元,項目涵蓋產業、民生等領域,為龍巖經濟社會發展聚力蓄能,為打造有溫度的幸福龍巖注入強勁動力。「鬧革命走前頭,搞生產爭上遊。」龍巖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託,大力弘揚古田會議和全軍政治工作會議精神,傳承老區蘇區紅色基因,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超越,大力推進新時代老區蘇區振興發展。
  • 讓脫貧更有溫度更有質感 漵浦縣高質量推進脫貧攻堅的幾組鏡頭
    讓脫貧更有溫度更有質感——漵浦縣高質量推進脫貧攻堅的幾組鏡頭漵浦瑤茶產業帶動群眾增收。小橫壠鄉羅豐村村民在村裡的扶貧車間就近上班。受惠國家扶貧政策,水泥路通到了村民家門口。(本文圖片均由漵浦縣委宣傳部提供)觀音閣鎮農業種植基地。北鬥溪鎮沙坪村村民發展養殖業脫了貧。
  • 阿椒「探」大陳② | 幸福有質感,島民笑開懷
    本期阿椒「探」大陳,帶你走進下大陳三角街區探尋海島居民眼中的變化。 「家門口的道路變寬了,路面也更加乾淨整潔了。」在大陳島生活了三十幾年的管素芬這樣說。辦好民生實事,要以群眾的意願作為確定民生實事的依據。
  • 嶽經綸:落實 「新七有」打造民生幸福標杆
    深圳要成為「民生幸福標杆」,需要從認知上處理好發展與民生的關係——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這其中轉化工作非常重要,要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密切結合起來,最好還能跟我們政府工作的績效考核結合起來,努力讓經濟總量、財稅增量更多地轉化為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讓發展更有溫度、幸福更有質感。
  • 努力讓人民生活更幸福城市更有溫度
    王凱希望全市各級政協組織和廣大政協委員要更加積極地服務振興發展大局,充分發揮政協優勢,推動「十四五」長春振興發展開好局、起好步;更加主動深入基層一線,助力黨委政府解決好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民生問題,努力讓全市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城市更有溫度;更加充分地踐行協商民主,多做加深理解、增進了解、達成諒解的工作,多做協調關係、化解矛盾、鼓舞士氣的工作,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更加自覺地加強自身建設,
  • 書寫有溫度的民生答卷 城東街道掀起「大民生」建設新熱潮
    、人民群眾的最大福祉、社會治理的最大基石,一個項目接著一個項目,掀起了「大民生」建設新熱潮,奮力書寫更有厚度、更有溫度的民生答卷,為「重要窗口」增色添彩。市民周女士住在虹霞路,每天要過河去後所菜市場買菜,後所轉盤橋是她的必經之路,她說:「橋修好了,對我來說更方便更幸福了。」  近期,東雲橋以東靠近樂清市旭陽寄宿小學的樂沙大橋也恢復了應有的「顏值」和「健康」。修葺一新的樂沙大橋長23.1米、寬12.6米,橋面平整,安全地「迎接」著車來車往。
  • 持續排查解決突出民生問題體現高度厚度和溫度
    持續排查解決突出民生問題體現高度厚度和溫度省委書記婁勤儉在會上開宗明義,「在抗擊疫情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效的基礎上,動員全省上下乘勢而上,深入排查和解決突出民生問題,在新的起點上共創人民群眾的高品質生活」。召開遵循新發展理念持續排查解決突出民生問題工作會議,就是要讓江蘇的執政更有高度。
  • 閩清:發展更有質量 幸福更有質感
    「十三五」期間,閩清縣經濟總量突破350億元大關,產業升級動能強勁,鄉村振興勢頭迅猛,民生幸福感持續增強,幹部幹事創業激情不斷迸發。 過去五年,揚楫逐夢的閩清人收穫了什麼?他們付出了怎樣的努力?讓我們一起聽聽他們的心聲。
  • 產業新城繪就幸福民生
    華夏幸福基業股份有限公司運營的產業新城模式,作為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之一,通過市場化的運作,讓各類要素得到最優配置,極大激活了城市運轉效率,為助力區域協同、提升民生福祉,提供了更具借鑑性的發展範本。  完善設施,提升城市溫度  走進嘉善產業新城婦幼保健醫院項目工地,工程主體已經成形,工人們正進行後續的施工作業。
  • 宿遷這個社區讓「一老一小」有了好去處「七彩陽光」繪就社區民生...
    這一年,總有一幅幅充滿情懷和溫度的畫面,讓人難以忘懷。在宿遷經開區黃河街道居民的心中亦是如此。發放餐卡「大娘,這是免費的餐卡,以後你可以到這裡吃飯。」12月21日,宿遷經開區黃河街道道口社區為社區80歲以上家庭困難老人發送陽光餐卡。
  • 日子有盼頭,幸福有溫度!
    「女兒上大學,兒子上中職,託國家的福,讓他們都長了本事,我們家的日子更有盼頭了。」陳革英拉著張小蘭的手,感激的話說了一遍又一遍。李澤平轉身指著自家房子,「這也是國家給維修的,看起來像新的一樣。」這房子是兩人結婚時建的,年久失修,常常「外面下大雨,屋裡拿盆接」。去年,村裡幫他們成功申報危房維修。
  • 2021:幸福民生的「中國開局」
    承載民生期盼,彰顯民生溫度。「為政之道,以順民心為本,以厚民生為本,以安而不擾為本」。概而論之,以民為本,民生為重。回顧2020年,中國頂住巨大的疫情壓力,頑強書寫了一份卓爾不凡的民生答卷;展望2021年,中國更將蓄力前行,謀劃出更加穩健的民生開局。打開2021民生圖譜,就業、教育、收入、社保、醫療、養老、住房、舊改……一項項民生清單躍然紙上,一條條民生路線已然呈現。
  • 特區40年|嶽經綸:落實 「新七有」打造民生幸福標杆
    深圳要成為「民生幸福標杆」,需要從認知上處理好發展與民生的關係——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讓經濟總量、財稅增量更多地轉化為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讓發展更有溫度、幸福更有質感。深圳是中國經濟實力最強的城市之一,有條件首先實現民生幸福。深圳要成為「民生幸福標杆」,需要從認知上處理好發展與民生的關係——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嶽經綸認為,要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首先要改變我們過去提供公共服務的觀念。
  • 書寫有溫度的民生答卷---湖南日報數字報刊
    、人才優先」工作主線,攻堅克難、創新突破,全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事業取得長足進步,書寫了一張有溫度的民生答卷。    展望「十四五」,省人社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將深入實施好就業優先政策, 深化社會保險制度改革, 完善人才發展體制機制, 深化工資制度改革,持續提升人社領域民生福祉水平,不斷滿足三湘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 「基層話民生」沒有民生工程 哪有我今天的幸福生活
    在九九重陽節來臨之際,黃山區新華鄉民生辦工作人員來到全鄉年齡最大的李*保老人家,和她聊起了家常,老人很健談,話語中反覆說:是政府的關心,讓他這個高齡老人安度晚年。李*保老人家是新華鄉大保村田畈村民組人,她說:我的人生有苦也有甜,說苦吧,老伴早年去世,當教師的兒子前幾年也因病丟下妻兒和我這個老太婆撒手人間。我嘗到了中年喪夫,老來喪子的痛苦。說甜吧,我那媳婦真不錯,我兒子病故但沒有改嫁,把兩個孩子拉扯大,成家生子。我現在已經是四代之家了,不過說到底,我老了和小輩生活不那麼習慣,我喜歡飯要軟一點,年輕人要硬一點。
  • 逐夢「十四五」②丨以發展締造「常德溫度」 用民生擦亮幸福底色
    紅網時刻 記者 陳妍 朱志姣 通訊員 曾志立 常德報導悠悠萬事,民生為大。醫療、教育、康養……皆濃縮成沉甸甸的「民生」二字。近年來,常德經投集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秉承「精心」做「精品」的理念,圍繞 「遊玩在常德」、 「優學在常德」、「康養在常德」三大品牌精雕細琢,不斷增強民生福祉,努力實現病有良醫、學有優教、住有宜居,讓發展更有溫度、幸福更有質感,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提升。
  • 麗水市委書記用6個小故事講述全面小康:讓發展更有人民溫度
    麗水市委書記用6個小故事講述全面小康:讓發展更有人民溫度 澎湃新聞記者 姚似璐 2020-11-19 17:37 來源
  • 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城市述評之四:擘畫民生新圖景 共享幸福新生活
    五年來,福州市踐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鼓樓區軍門社區時作出的「三個如何」重要指示精神,辦好社會民生事業,補齊民生領域短板,推動城市治理現代化,留下一串串步履堅實的前進腳印,在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超越過程中,讓人民群眾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孩子們在倉山區花林幼兒園學習(資料圖)。
  • 「基層話民生」幸福路上,感謝有「你」
    為了更好地照顧家庭,我決定回家發展種植業和養殖業,村幹部和扶貧工作隊了解情況後,向我介紹了「四帶一自」產業扶貧這項民生工程,在他們的幫助下,我重新修整了自家茶山,養了幾十隻雞和8頭豬,當年的純收入就達到了2萬多元。這一年,我既照顧了家庭又掙到了錢,還成功脫貧,更加堅定了我在家鄉發展的信心。我決定擴大養殖規模,可是泥濘的杉山路一直困擾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