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讓魚擺擺從臺灣「遊」回重慶
么爸馮國鈞(白帽者)回重慶尋親時與馮家平一家合影
味道鮮美的鯽魚
馮家平將做好的鯽魚端上桌
上午10點,是羅先瓊5年來固定的開工備魚時間。渝北區逼仄的老街旁,幾百尾鯽魚在水池裡擁擠地遊竄著。走廊前端,60歲的老伴馮家平接過魚簍,轉身走進只能容下一人的廚房,碼料、下油……
馮家平的餐館,是重慶最常見的家庭作坊。重慶食客眼中,餐館只有兩種,好吃與不好吃。馮家平的店,屬於前者。
老街不寬敞,左右兩邊停滿了私家車。香辣的土鯽魚和啤酒,早已成了夏夜裡老街人行道上的固定風景。即便是熟客,很多人也不知道,馮家平的「鯽魚」背後,有一個關於鄉愁與親情的故事。
味道
這幾天暴熱,馮家平喜歡這樣的天氣。越是悶熱的傍晚,越有短袖、赤膊的食客在餐桌旁一邊揮汗如雨,一邊吃得過癮。
他經營的是重慶最常見的江湖館子,要說有什麼不同,也許只有印刷在牆壁上,一張放大、複製的證件,上面是繁體字:
姓名:馮國鈞
籍貫:四川省合江縣
退伍時軍階:上士
……
這張證件的所有者,叫做馮國鈞,是一名國民黨退伍軍人。「他是我父親唯一的兄弟,我的么爸。」廚房中,馮家平擺弄著手中的大勺解釋著。幾勺油下鍋,大火將鍋子燒開,放進自家弄的泡海椒,少鹽、少糖,甚至不用味精,下魚、加水,一鍋麻辣鮮香的鯽魚不久便出鍋。
這樣的烹飪方法,馮家平是從么爸的手中學來。但馮家平自己也分不清楚,么爸做的味道究竟是從何而來。如果說是么爸從臺灣帶來的味道,泡海椒的底味,證明這應當屬於地地道道的川菜;但如果說這是四川的味道,又不那麼確切。
上世紀40年代,么爸是長江上的船工。那時,長江行船艱險,偶爾弄點新鮮的江河魚,他就喜歡用自己做的泡海椒,加一點姜蒜,用熱油一過,做成麻辣魚大飽口福。後來,他被國民黨軍隊抓壯丁,之後又被帶到臺灣。這一手做魚的手藝和方法,也帶到了臺灣。直到回大陸尋親,才將它又帶回了大陸。
搞不清楚地域的來歷,馮家平卻明白時間的差別。么爸的魚做了一輩子,甚至可以回溯到民國時期,1942年。於是,他有了店名。
鄉愁
在馮家平的記憶中,1992年,重慶晚報上刊登過一則新聞。新聞的標題是什麼,文化不高的馮家平已記不清。他只記得,報紙上似乎是兩位老人抱頭痛哭的照片。一位是馮家平的父親馮樹雲,另一位則是么爸馮國鈞。
馮樹雲只有一個弟兄。上世紀40年代,馮國鈞被抓壯丁帶走,之後再沒音訊。
么爸是怎麼被抓走的,馮樹雲從來沒有給子女提及過。但馮家平和兄弟姊妹都記得,每年春節團年,父親都會多擺一副碗筷。他說,那是么爸的位置。
幸運的是,父親去世前不久,么爸回來了。原來,失去聯繫幾十年後,馮國鈞抱著試一試的想法找到了重慶市政府,提供了哥哥的名字、籍貫等信息。
幸運的是,工作人員在渝中區找到100多個馮樹雲,但籍貫合江的卻只有1個。更巧合的是,當年負責幫馮國鈞查詢的工作人員老王的兒子,恰恰是原重慶燈頭廠的職工,馮家平是廠裡的駕駛員。
「見面第一句話,么爸問父親:『媽媽還在嗎?』父親說:『去世很多年了』。之後,兩位60多歲的老人便哭成了一團。」這是馮家平42歲那年第一次見到么爸時的場景,想回家半輩
子,么爸沒見著母親,但總算是回來了。
馮國鈞在臺灣沒有子女,孑然一身。1993年,馮家平的父親馮樹雲去世,馮國鈞依然和幾個侄兒、侄女來往緊密,先後6次從臺灣回來探親。
「也許是我當過兵,還在部隊做了兩年炊事員,所以和么爸特別投緣。」馮家平的記憶中,么爸並不常說自己的過去,但特意教了他這道泡椒鯽魚的做法。么爸說,這道菜他自己做了半輩子,從大陸帶到臺灣,又從臺灣帶回大陸。
他還記得,么爸曾給他念過那首著名的《鄉愁》: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
「我沒讀過什麼書,但這首詩我聽得懂。么爸的鄉愁,也在他教我做的這道魚裡頭。」
遺產
1996年,這是他第六次從臺灣回重慶探親。那一天,他在家裡突然倒地,馮家平和家人將他送到醫院。馮國鈞一直想要說什麼,但什麼都沒有說出來,便匆匆離開人世。
「他曾說,在臺灣還有一筆遺產留給我們幾姊妹,但最後沒有說出來。」馮家平說,么爸只留下了隨身的衣物和幾百美元現金。他們用這筆現金,給么爸買了墓地,辦了葬禮,大家生活又回到了原點。
2016年,渝中區的老房子拆遷,老兩口搬到了渝北區居住。此時,馮家平臨近退休。
「我當過兵,什麼難題我都不怕!我做過炊事員,開個小餐館沒啥問題。」馮家平的想法簡單而樸實,於是他和老伴商量,開一家魚莊,就賣么爸教他做的鯽魚,還取了個獨特的名字——1942民國魚莊。
「在這地方來開餐館,有生意就怪了。」背街小巷,逼仄的店面。羅先瓊說,店鋪剛開張時生意很差,甚至一連幾天都沒人光顧。
「魚做得好吃,我們對顧客熱情,生意肯定會慢慢好起來的。」老兩口保持著最樸素的理念,堅持著自己的一套邏輯,家常裡短地和客人聊天,把所有客人當成朋友。
不知是冥冥之中的運氣,還是量變積累的質變。2017年,一位食客在用餐後十分滿意,幫他們找來了重慶電視臺相關欄目的記者,讓魚莊在美食節目上露了臉。這一次偶然機遇,一下打響了名頭,前來的食客幾乎翻倍,魚莊的生意進入正軌。去年,抖音上的一個美食主播來用餐後,主動幫老兩口拍了抖音推廣。第二天,魚莊排起了長隊,很多慕名而來的網友甚至排到晚上9點多,也沒能吃上。
「小夥子,味道如何喲?有意見就提哈,我們好改進!」晚上10點,又有一桌客人吃完買單,馮家平像平時一樣,遞上香菸,很快和食客熟絡地聊起了家常。羅先瓊從廚房出來,也加入了「聊天團」,和客人開起了玩笑。
見羅先瓊說話比自己麻利,馮家平退了出來,隨手又遞給記者一支煙。他咧嘴笑著說:「哪個說么爸沒給我們留下一分錢遺產,這就是他給我的遺產噻!」( 重慶晚報-上遊新聞記者 彭光瑞 任君 實習生 嚴梓尹 攝影報導)
(責編:高紅霞、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