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魚擺擺從臺灣「遊」回重慶 大爺的魚莊裡藏著鄉愁

2020-12-22 人民網四川頻道

原標題:讓魚擺擺從臺灣「遊」回重慶

么爸馮國鈞(白帽者)回重慶尋親時與馮家平一家合影

味道鮮美的鯽魚

馮家平將做好的鯽魚端上桌

上午10點,是羅先瓊5年來固定的開工備魚時間。渝北區逼仄的老街旁,幾百尾鯽魚在水池裡擁擠地遊竄著。走廊前端,60歲的老伴馮家平接過魚簍,轉身走進只能容下一人的廚房,碼料、下油……

馮家平的餐館,是重慶最常見的家庭作坊。重慶食客眼中,餐館只有兩種,好吃與不好吃。馮家平的店,屬於前者。

老街不寬敞,左右兩邊停滿了私家車。香辣的土鯽魚和啤酒,早已成了夏夜裡老街人行道上的固定風景。即便是熟客,很多人也不知道,馮家平的「鯽魚」背後,有一個關於鄉愁與親情的故事。

味道

這幾天暴熱,馮家平喜歡這樣的天氣。越是悶熱的傍晚,越有短袖、赤膊的食客在餐桌旁一邊揮汗如雨,一邊吃得過癮。

他經營的是重慶最常見的江湖館子,要說有什麼不同,也許只有印刷在牆壁上,一張放大、複製的證件,上面是繁體字:

姓名:馮國鈞

籍貫:四川省合江縣

退伍時軍階:上士

……

這張證件的所有者,叫做馮國鈞,是一名國民黨退伍軍人。「他是我父親唯一的兄弟,我的么爸。」廚房中,馮家平擺弄著手中的大勺解釋著。幾勺油下鍋,大火將鍋子燒開,放進自家弄的泡海椒,少鹽、少糖,甚至不用味精,下魚、加水,一鍋麻辣鮮香的鯽魚不久便出鍋。

這樣的烹飪方法,馮家平是從么爸的手中學來。但馮家平自己也分不清楚,么爸做的味道究竟是從何而來。如果說是么爸從臺灣帶來的味道,泡海椒的底味,證明這應當屬於地地道道的川菜;但如果說這是四川的味道,又不那麼確切。

上世紀40年代,么爸是長江上的船工。那時,長江行船艱險,偶爾弄點新鮮的江河魚,他就喜歡用自己做的泡海椒,加一點姜蒜,用熱油一過,做成麻辣魚大飽口福。後來,他被國民黨軍隊抓壯丁,之後又被帶到臺灣。這一手做魚的手藝和方法,也帶到了臺灣。直到回大陸尋親,才將它又帶回了大陸。

搞不清楚地域的來歷,馮家平卻明白時間的差別。么爸的魚做了一輩子,甚至可以回溯到民國時期,1942年。於是,他有了店名。

鄉愁

在馮家平的記憶中,1992年,重慶晚報上刊登過一則新聞。新聞的標題是什麼,文化不高的馮家平已記不清。他只記得,報紙上似乎是兩位老人抱頭痛哭的照片。一位是馮家平的父親馮樹雲,另一位則是么爸馮國鈞。

馮樹雲只有一個弟兄。上世紀40年代,馮國鈞被抓壯丁帶走,之後再沒音訊。

么爸是怎麼被抓走的,馮樹雲從來沒有給子女提及過。但馮家平和兄弟姊妹都記得,每年春節團年,父親都會多擺一副碗筷。他說,那是么爸的位置。

幸運的是,父親去世前不久,么爸回來了。原來,失去聯繫幾十年後,馮國鈞抱著試一試的想法找到了重慶市政府,提供了哥哥的名字、籍貫等信息。

幸運的是,工作人員在渝中區找到100多個馮樹雲,但籍貫合江的卻只有1個。更巧合的是,當年負責幫馮國鈞查詢的工作人員老王的兒子,恰恰是原重慶燈頭廠的職工,馮家平是廠裡的駕駛員。

「見面第一句話,么爸問父親:『媽媽還在嗎?』父親說:『去世很多年了』。之後,兩位60多歲的老人便哭成了一團。」這是馮家平42歲那年第一次見到么爸時的場景,想回家半輩

子,么爸沒見著母親,但總算是回來了。

馮國鈞在臺灣沒有子女,孑然一身。1993年,馮家平的父親馮樹雲去世,馮國鈞依然和幾個侄兒、侄女來往緊密,先後6次從臺灣回來探親。

「也許是我當過兵,還在部隊做了兩年炊事員,所以和么爸特別投緣。」馮家平的記憶中,么爸並不常說自己的過去,但特意教了他這道泡椒鯽魚的做法。么爸說,這道菜他自己做了半輩子,從大陸帶到臺灣,又從臺灣帶回大陸。

他還記得,么爸曾給他念過那首著名的《鄉愁》: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

「我沒讀過什麼書,但這首詩我聽得懂。么爸的鄉愁,也在他教我做的這道魚裡頭。」

遺產

1996年,這是他第六次從臺灣回重慶探親。那一天,他在家裡突然倒地,馮家平和家人將他送到醫院。馮國鈞一直想要說什麼,但什麼都沒有說出來,便匆匆離開人世。

「他曾說,在臺灣還有一筆遺產留給我們幾姊妹,但最後沒有說出來。」馮家平說,么爸只留下了隨身的衣物和幾百美元現金。他們用這筆現金,給么爸買了墓地,辦了葬禮,大家生活又回到了原點。

2016年,渝中區的老房子拆遷,老兩口搬到了渝北區居住。此時,馮家平臨近退休。

「我當過兵,什麼難題我都不怕!我做過炊事員,開個小餐館沒啥問題。」馮家平的想法簡單而樸實,於是他和老伴商量,開一家魚莊,就賣么爸教他做的鯽魚,還取了個獨特的名字——1942民國魚莊。

「在這地方來開餐館,有生意就怪了。」背街小巷,逼仄的店面。羅先瓊說,店鋪剛開張時生意很差,甚至一連幾天都沒人光顧。

「魚做得好吃,我們對顧客熱情,生意肯定會慢慢好起來的。」老兩口保持著最樸素的理念,堅持著自己的一套邏輯,家常裡短地和客人聊天,把所有客人當成朋友。

不知是冥冥之中的運氣,還是量變積累的質變。2017年,一位食客在用餐後十分滿意,幫他們找來了重慶電視臺相關欄目的記者,讓魚莊在美食節目上露了臉。這一次偶然機遇,一下打響了名頭,前來的食客幾乎翻倍,魚莊的生意進入正軌。去年,抖音上的一個美食主播來用餐後,主動幫老兩口拍了抖音推廣。第二天,魚莊排起了長隊,很多慕名而來的網友甚至排到晚上9點多,也沒能吃上。

「小夥子,味道如何喲?有意見就提哈,我們好改進!」晚上10點,又有一桌客人吃完買單,馮家平像平時一樣,遞上香菸,很快和食客熟絡地聊起了家常。羅先瓊從廚房出來,也加入了「聊天團」,和客人開起了玩笑。

見羅先瓊說話比自己麻利,馮家平退了出來,隨手又遞給記者一支煙。他咧嘴笑著說:「哪個說么爸沒給我們留下一分錢遺產,這就是他給我的遺產噻!」( 重慶晚報-上遊新聞記者 彭光瑞 任君 實習生 嚴梓尹 攝影報導)

(責編:高紅霞、羅昱)

相關焦點

  • 探店重慶魚莊:遺失的龍蝦球,辣炒田雞.
    接到吃貨群線人舉報,說解放橋重慶魚莊再現龍蝦球,辣炒田雞。
  • 記憶|到西莊邂逅田園鄉愁!
    小桂湖旁、瀘江河畔,自古就是墨客詩人玩水戲魚、賞荷觀花、煮茗品茶、吟詩作賦、抒發情感的地方,詩人孫清元曾有長聯云:「畫成煙雨樓臺,看山橫煥嶺,地轉瀘江,剩一片芳草夕陽,記新都公子行吟處;人在蓮花世界,喜月到天心,風來水面,趁此際香溫茶熟,想茂叔先生得意時。」直到今天,楊慎與葉瑞的身影仿佛還留在瀘江河畔。
  • 雲起時《故鄉的味道》||「鄉愁裡的河北」散文大賽|石家莊
    比如在大雪天裡玩兒唱大戲。我扮公主,你扮英雄。比如在月光下捉迷藏。我鑽到草堆裡,你藏到柴後邊。比如餓了跑到乾娘家。她的火盆暖暖的,她會在上面給我熱一點簡單可口的飯。她的藍布衣服洗得發白每次抱住我的時候都有太陽曬過的味道。我會走路的時候又被寄養在奶奶家。奶奶也總是在灶火前忙碌。我記得她做的最好吃的是自己榨的花椒油。
  • 謹防遊莊一日遊
    莊股種類繁多,有些所謂的莊股可能只是個別遊資短期介入,被大家稱為遊莊,這類莊股漲停之快,難以跟蹤,即便追漲,後期只有高位接盤的份,不買也罷。遊莊一般介入的時間較短,多則3~4個月少則1~2天。像這類莊股,控股資金力量薄弱,控股程度較淺,所以難有大作為。如果遇到市值較大的莊股,遊資實力甚至難以與散戶匹敵。事實上,遊莊也是散戶虧錢最多的地方。因為大部分散戶分辨不清主力的意圖,而且喜歡追漲殺跌。追進去就套,套了就割肉。而且,這種股票主要以消息刺激短線發飆的形式來得急去得快,散戶很難在遊莊股上賺到錢。
  • 重慶人的鄉愁:大石壩
    1862年內遷重慶,像一根釘子,即便鏽跡斑斑,依然在這裡釘住了一個多世紀。它的血脈裡,奔騰著軍工廠的鐵血與自豪。除了洋炮局,江陵廠和大石壩的瓜葛剪不斷,理還亂。在第十兵工廠職員住宅,仍有老房子還未來得及拆除。只見滿地落葉,帶著冬的蕭瑟以及離去前的不舍。
  • 洋菇娘兒裡藏著的鄉愁(小小說外一篇)
    《洋菇娘兒裡藏著的鄉愁》昨天,難得一休息日,還得去赴宴。
  • 任秀榮《家鄉的蘑菇圈》||「鄉愁裡的河北」散文大賽|張家口
    >「鄉愁裡的河北」主題散文大賽啟事鄉愁地理版 || 省文研會版(點擊上面藍字可見詳情)棗酒萬果紅杯「鄉愁裡的河北」散文大賽參賽作品展示|張家口篇家鄉的蘑菇圈雨靴和棍子都是用來防蛇的,常上山的人沒有沒和蛇打過照面的,山上的蛇不象動物園裡的盤蜷著愛動不動的,一旦受驚,只聽簌簌聲響,一尺多高的草一分兩邊,霎時便無蹤影。當然,驚著蛇的人也會被蛇嚇得靈魂出竅,半晌回不過神來。我最愛去的地方要數村子對面的象鼻溝了。
  • 那些藏在周杰倫歌詞裡的風景,在重慶也能找到!
    其實那些年,藏在周杰倫歌詞裡的風景,在重慶也能找到。那些經典的周氏歌詞和重慶風景放在一起,一幀一幀如電影般浮現,美得讓人心醉。#01《楓》 緩緩飄落的楓葉像思念我點燃燭火溫暖歲末的秋天
  • 走錯路多開70公裡,發現魚莊都已關門,最終還是如願吃到了石鍋魚
    但說起來我們畢竟完成了撫仙湖的環湖遊了,哈哈。到撫仙湖東岸,開好賓館差不多已經九點了,我們今天準備去吃雲南十八怪之一的石鍋魚,諮詢賓館服務員,那裡的石鍋魚正宗又便宜,服務員告訴我們,靠近賓館的都是外地人開的,走稍微遠一點在村口開的店,都是當地人開的,口味純正又不貴。
  • 臺灣文人余光中:瀰漫心頭的「鄉愁」已淡化(圖)
    臺灣文人余光中:瀰漫心頭的「鄉愁」已淡化(圖) 10日晚上,臺灣著名文學家余光中來到北師大珠海分校演講
  • 「寶島阿嬤」臺灣菜館:藏在美食裡的黔臺情誼
    「寶島阿嬤」臺灣菜館:藏在美食裡的黔臺情誼 2020-09-27 16: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洋菇娘兒裡藏著的鄉愁
    因為疫情,好久沒有回老家了,鄉音、鄉情一時湧上心頭。一邊走著,一邊想著,一邊吃著,酸酸的微甜的姑娘。「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心裡嘀咕著幾句古詩詞,似乎想起了青春年少時,情竇初開的那點事,難道是「蛟河姑娘」勾起我對往事隨風的回憶嗎?誰曉得呢?「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這是唐代詩人王維的雜詩。
  • 孟晨露《龍泉橋》||「鄉愁裡的河北」散文大賽|邯鄲
    >「鄉愁裡的河北」主題散文大賽啟事鄉愁地理版 || 省文研會版(點擊上面藍字可見詳情)棗酒萬果紅杯「鄉愁裡的河北」散文大賽參賽作品展示|邯鄲篇龍  泉  橋>文/孟晨露2012年元旦回老家,沿著新修通的縣城東外環公路行駛。
  • 王明書《槐河水流淌》||「鄉愁裡的河北」散文大賽|石家莊
    >「鄉愁裡的河北」主題散文大賽啟事鄉愁地理版 || 省文研會版(點擊上面藍字可見詳情)棗酒萬果紅杯「鄉愁裡的河北」散文大賽參賽作品展示|石家莊篇槐河水流淌(外一章) 25正定與絲綢之路 26那夜,我睡在龍母的夢裡 27品嘗故鄉的春天 27趙州橋,你老得真年輕 28盤石溝 29天桂山上說道觀 30秦皇古道懷古 31市莊兩三記 32遊滹沱河 33情深不願醒 34十年尋思覓味道 35最後一塊膠泥 36木刀溝河畔坷垃仗 37萬果紅棗酒 38橫山湖散記 39清麗海棠俏丁香 40故鄉風物白描 41記憶中的九九廟 42蒼德的由來 43又見滹沱河 44但愛黃金寨  45記憶三章
  • 王敬之《圍著火爐吃西瓜 》||「鄉愁裡的河北」散文大賽|邢臺
    >「鄉愁裡的河北」主題散文大賽啟事鄉愁地理版 || 省文研會版(點擊上面藍字可見詳情)棗酒萬果紅杯「鄉愁裡的河北」散文大賽參賽作品展示|邢臺篇圍著火爐吃西瓜 25正定與絲綢之路 26那夜,我睡在龍母的夢裡 27品嘗故鄉的春天 27趙州橋,你老得真年輕 28盤石溝 29天桂山上說道觀 30秦皇古道懷古 31市莊兩三記 32遊滹沱河 33情深不願醒 34十年尋思覓味道 35最後一塊膠泥 36木刀溝河畔坷垃仗 37萬果紅棗酒 38橫山湖散記 39清麗海棠俏丁香 40故鄉風物白描 41記憶中的九九廟 42蒼德的由來 43又見滹沱河 44但愛黃金寨  45記憶三章
  • 張子嬌《欲聞轎鼓動地聲》||「鄉愁裡的河北」散文大賽|保定
    棗酒萬果紅杯「鄉愁裡的河北」主題散文大賽啟事鄉愁地理版
  • 重慶除了洪崖洞,還有防空洞,洞裡吃火鍋魚體驗更是讓人讚不絕口
    對於大多數外地人去重慶旅遊,一定會打卡的就是現實版《千與千尋》之稱的洪崖洞和鼎鼎有名的重慶火鍋。我初次去重慶時候也不免俗這麼走了一趟,雖然人多,但是感覺真不錯,畢竟是當地特色。這次再去重慶,在妹妹帶領下又解鎖了新體驗:防空洞裡吃火鍋魚。
  • 大陸是母親,臺灣是妻子,香港是情人的詩人,有著怎樣的鄉愁?
    一枚小小的郵票,一張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墳墓,一灣淺淺的海峽......這是幾代人鄉愁的回憶呀!余光中生於1928年,於2017年去世,是我國著名的詩人、散文家、翻譯家、文學評論家。一生都在四處逃亡與背井離鄉中顛沛流離,他說:大陸是母親,臺灣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歐洲是外遇。
  • 首發 2015成都最新版烤魚地圖,搜羅全城最好吃的魚擺擺!
    他們家烤魚的魚選得比較有特色,是梭邊魚。梭邊魚一直都是冷鍋魚裡的主角,刺少都是大刺,肉也嫩。吃到後面略油。這個蒜放的是比蒜瓣貴很多的「獨頭蒜」,厚厚的一層把魚完全覆蓋住了,把蒜拔到湯裡繼續燜,配上紅油和蒜香,魚肉很入味。(地址:清江西路75號 | 人均:60)8Mr魚·紙上烤魚
  • 孫文蓮《仙臺山的美》||「鄉愁裡的河北」散文大賽|石家莊
    >「鄉愁裡的河北」主題散文大賽啟事鄉愁地理版 || 省文研會版(點擊上面藍字可見詳情)棗酒萬果紅杯「鄉愁裡的河北」散文大賽參賽作品展示|石家莊篇會情人(仙臺山的美)在這美好的大自然裡,婆婆、孩子、小賣部的青年婦女,他們都成了自然的一部分,歡欣、清澈、淳厚、健旺。來此一遊,更覺快慰和暢意、自由和舒展。我想,這大自然或許比情人還更勝一籌:於我們,它永遠豐富,並永遠不欺不棄。附註:仙臺山,位於井陘縣,距離石家莊79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