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江南地區的口味特別偏甜,「嗜甜」遠超「嗜鹹」

2020-12-26 騰訊網

淮揚菜以「和、精、清、新」為特點,躋身傳統四大菜系,有「東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美譽。江南菜系作為淮揚菜的分支,繼承了鹹鮮風味,又強化了白糖提鮮解膩的作用。以名冠吳越的「無錫排骨」為例,製作時1000克豬肋排需要加八種調料,其中糖多達50克,而精鹽只需2克,兩者相差25倍,可想而知江南民間對甜有多寵溺。

「嗜甜」本能

正所謂「物無定味,適口者珍」,甜味是人出生後最先接受的味道。胎兒味覺尚未成型,吞咽甜甜的羊水,嬰兒品嘗母乳是甜的,幼兒咀嚼米飯也是甜的。人類鍾愛甜味,留下了深刻的記憶反射,伴隨終生。

研究表明,攝入甜食後在人體內產生「多米諾骨牌」式的快感。人品嘗甜食時,大腦中的多巴胺神經元被激活,分泌出功效類似於嗎啡的阿片類物質,刺激大腦產生興奮感,進一步增強了對甜食渴望。糖類進入體內,積累的血糖促進了胰島素的分泌,將血糖轉換成能量。這一過程的結果,使人體感覺到飄飄欲仙的快感。正因如此,內在「嗜甜」的本能驅使,營造了強烈的精神快感。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江南位於長江以南而得名,地處長江中下遊,範圍包括上海、蘇南、浙北、皖南和贛東等地。從地形上看,北部土地平坦肥沃,偶有丘陵,南部分著山地,呈現南高北低之勢,有多丘陵、多平原和多水的「三多」特點。

處於亞洲大陸中緯度地區的江南,瀕臨大海,屬於亞熱帶溼潤性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氣候溫潤。當地年平均氣溫l5~18℃,年降水量l400~1600毫米,春夏雨水最多,約佔全年降水量的60~80%,年日照時長超過2000小時。

每年春末夏初,南海夏季風強勢北抬,和副高西北側的副熱帶西南季風合體,在冷空氣和風速輻合的作用下,形成了江南特有梅雨季節。陰雨連綿,潮溼悶熱,人體皮膚暴露,排汗量加大,新陳代謝快,大量能量隨著汗液的排出體外。在冬季,江南溼冷的氣候,加劇了人體的能量消耗。對此,吃口甜食,是最有效的能量補充手段,符合人體的生理需要。當地的風土人情,是江南菜口味偏甜外在動因。

鹹甜漸進

其實,江南菜一開始同樣注重「鹹鮮」,時至明清逐步轉向了「鹹甜」。元末明初,食療家韓奕編寫了《易牙遺意》,收集了49種菜餚的製作方法,明確提到用鹽的有33種,約佔67.35%,用糖的只有7種,約佔14.29%,說明當時的飲食仍以鹽為主要調味料。

糖的比例增加,得益於明朝製糖技術的成熟。據《禮記·內則》記載:「棗、慄、飴、蜜,以甘之。」時移西漢,出現了麥芽糖和蔗糖。進入六世紀,北魏農學家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首次記錄了從取汁、煎熱、曝曬到凝結等冰糖製作過程。書中列舉了五種製糖方法,其工藝和現代製糖法基本一致。唐宋時期,印度熬糖法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工匠從中汲取精華,對原有工序進行改進,提高了白糖和冰糖的甜度和亮度。整個工藝以精良成熟著稱,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儘管如此,糖的產量低位徘徊,價格居高不下,屬於日常生活中的奢侈品,難以惠及整個社會。明嘉靖年間,甘蔗種植和製糖技術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廣東和福建等地普通種植甘蔗,蔗糖產量不斷增長,糖類市場供求趨於平衡,價格逐漸下降。

以江南地區為主的南直隸,社會安定,經濟發達,百姓富庶,有能力付出一筆甜蜜的開支。每年,江南消費的粵糖和閩糖多達上億斤,成為全國最大的糖消費地。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南直隸人口約3094萬,按年消費1億斤糖計算,人均糖佔有量超過3斤,每日耗糖至少4克,相較之下,人體每天鹽的攝入量不超過6克。事實證明,糖的重要性與日俱增。

清乾隆時期,文學家袁枚《隨園食單》裡提到江南菜餚,糖廣泛應用於烹飪之中。「清末民初三大記者」之一的徐凌霄撰寫了《舊都百話》,曾坦言:「南人喜甜,餚饌果點,以糖為庖制之要素。」如今,蘇州的宴席仍然保留著三道炒菜之後必上甜點的傳統,表示對客人的尊重。烹飪用糖的普及,代表著糖和江南日常飲食的結合。歷史的嬗變,塑造了以甜代鹹的必然趨勢。

蜜汁生活

自古以來,江南是水稻的主產區,有「蘇湖熟,天下足」之稱。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 良渚文化等遺蹟中,先後發現了距今7000年的稻穀遺存。水稻的種植,改變了早期人類採集、狩獵和捕撈為模式的生活方式,標誌著稻作農業的建立和發展,秉承著江南民間「飯稻羹魚」的生活方式和繁榮豐富的文化內涵。

稻作農業說到底是水土農業。江南的百姓通過因土種植、合理輪作、增施肥料等措施,調節土壤中水分和肥料的動態平衡,持續保持農業耕作的活力。《王禎農書》闡述:「江南三月草長,則刈以踏稻田。歲歲如此,地力常盛。」充足的糧食供應,孕育了江南地區以稻米為主的飲食結構。

稻米的資源優勢,遍及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以稻米為原料的食物層出不窮。在重要的節日裡,年初一的糕絲湯圓、清明節的青團、洗佛節的烏米飯、端午節的粽子、重陽節的重陽糕、臘八節的臘八粥,無一不是甜食,而日常生活中,糖藕、酒釀、花糕等,無一不是爆款。蜜汁的生活方式,傳遞著江南地區米香味甜的飲食特徵。

溫潤性格

甜的影響,是有形的,更是無形的。甜沒有辣的熱烈、醋的寡味、苦的慘澹、鹹的燥口, 它體現了細膩溫和的味覺體驗,而江南地區的人們,溫厚而不失精幹,坦誠而不失機敏,柔韌而不失堅毅,獨特的飲食習慣由表及裡滲透到人們的內心深處。

發表在《個性和社會心理學期刊》上的研究報告指出:「喜歡吃的甜食的人,的確會展示出更多的善意。」這為江南地區人們婉約柔和的人文性格提供了最好的註解。兩者互聯互通,彼此共鳴,滋養了江南的人文情懷。

亞里斯多德曾說:「沒有食物,誰也無法生存。食物的不同,決定了各自生活方式的不同。」江南「嗜甜」並非孤立存在的,融合了山川物候、風土人情、人文歷史、自然物產等諸多要素。「鹹出頭,甜收口」的飲食特徵,不只是稻作農業的獲得感,更是江南文化的柔性本質。

相關焦點

  • 基因與味覺關係很大 水土氣候等造就「南甜北鹹」
    其中最明顯的恐怕要屬「南甜北鹹」的口味偏好了。先有豆腐腦究竟吃甜的還是吃鹹的,南方人和北方人絕不妥協,隨後,「月餅大戰」「粽子武林大會」紛紛召開,就連湯圓、番茄炒蛋也被牽連進來。  雖然南北方人都固執地捍衛著自己吃的信仰,但是造成這種飲食偏好的究竟是什麼?最近有研究指出,飲食偏好其實是受基因控制的。這種說法到底靠不靠譜呢?
  • 趣味歷史:南北甜鹹戰爭?南甜北鹹居然是歷史遺留問題
    甚至不久前同一種美食的兩種不同的味道都能引發起一場全民戰爭,這就是稱作「甜鹹戰爭」的網絡大戰。我國自古就講究民以食為天,正是因此我國才成為世界上有名的吃貨王國,甜鹹戰爭就是圍繞著豆腐腦該吃鹹的還是甜的而開始展開,好吃甜豆腐腦的南方網友與喜愛鹹豆腐腦的北方網友圍繞著哪個才是豆腐腦的正宗吃法展開了激烈的爭論。
  • 在「南甜北鹹」的背後是中國南北經濟的經濟差距,令人羨慕不已
    儘管「南甜北鹹」這個詞有點籠統,但他也非常中肯,最具代表性的是上海、浙北、蘇中、蘇南、江南城市,這些地區的人用「嗜甜如命」來形容他,毫不誇張。特別是在上海,零食、飲料都是甜的,烹飪時要放兩勺糖,真是令人驚訝,市場上有一種說法,在上海需要糖來製造「毛血旺」。
  • 甜到齁的無錫人,吃的每道菜都感覺在炫富?
    「富貴病」,而在中國,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嗜甜黨,毫無疑問是無錫人!在古代,糖是奢侈品,往往只有富貴人家才能吃得起,而江南地區古時候就是富庶之地,自然有更多的人能吃得起糖。而在古代早期,南北飲食習慣其實是南鹹北甜,後來宋室南遷,就將北方人的嗜甜習慣帶給了南方人。
  • 甜skr人了!許昌這家Tiffany藍店用匠心專寵每一個嗜甜的你!
    造型別致的燈光和可愛的物件將這裡點綴得輕鬆又愉快全透明的開放式廚房撲面而來的甜蜜香氣讓人忍不住想多帶幾塊麵包走呢除了舒適愜意的環境美味的甜品蛋糕也會讓人口齒生香用上乘材料製作出平價好味道是仟樂芙不變的匠心理念椰蓉提子看見這個椰蓉麵包時體內的嗜甜細胞
  • 鹹還是甜?南北粽子口味大揭秘!端午假期廣東有雷暴雨,出行注意!
    鹹還是甜?南北粽子口味大揭秘!端午假期廣東有雷暴雨,出行注意!端午少不了吃粽子,吃貨不分南北,口味必分甜鹹據中國天氣網,我們一般有「主食為鹹,輔食為甜」的飲食習慣。
  • 端午節就這樣出現,南北甜鹹大戰又要開始了……
    味道也好極了,箬葉散發著清香,咬一口粽子,甜而不膩!        每年到了粽子節的時候,南北地區就開始甜鹹爭霸賽了,哈哈哈,畢竟粽子口味多變嘛,大家一起來看看南北方粽子的不同之處吧~~四川派四川人嗜辣,所以粽子也有甜辣之分,四川的辣粽,因製作講究,工藝複雜,其口味當然獨特,故成為四川千古流傳的名點小吃之一
  • 疫情後的新世界:全民「報復性嗜甜」,車房剛需有增無減
    吃住行購:車房消費復甦 假日經濟釋放活力下廚熱度猶存,外食「報復性嗜甜」線下餐飲逐漸恢復,各主要城市的恢復指數形成一定梯度,新一線城市的外食熱情略高於北上廣,杭州、成都、西安、深圳更快擁抱線下餐飲。特別地,奶茶店的客流熱度表現出了一路飆升的勢頭,「報復性嗜甜」可能比廣泛期待的「報復性消費」要來得簡單直白。宅在家中被迫下廚,廚房成了人們的新樂園,即使現已復工,菜譜類App仍有較高留存,開火做飯成為了認真生活的表現之一。「你餓不餓,我煮碗面給你吃」取代了一部分「突然好想吃雞翅,不如我們點個外賣吧」的飲食習慣。
  • 粽子「甜鹹大戰」:宮保雞丁粽是最正確的粽子?
    長江以北基本是甜粽子的地盤,紅豆、蜜棗、小棗、豆沙四大天王各據一方,上桌前先下一碟白糖,哪怕是豆沙、蜜棗本身就帶甜味的粽子,按照傳統老例也得蘸上白糖送進嘴裡,以示甜上加甜,怪不得每次端午節之後牙科醫院的預約掛號都會爆滿。長江以南,則是鹹粽子的勢力範圍,比起北方甜粽子的四大天王,名震江南的肉粽裡的肉就有四種化身:鹹肉、燻肉、臘肉和腐乳肉,剝開粽子,肉隱肉現之間,還鑲嵌著金色的鹹蛋黃和板慄。
  • 甜鹹之爭是世界難題?日本玩家因為玉子燒口味,逼的製作組改遊戲
    「這豆花是吃甜的還是吃鹹的啊?」如果你在一個南北人士都有的群裡拋出這個問題,那絕對就避免不了一場「甜鹹大戰」了,可能吵上一天誰也不服誰。本以為這種問題也就出現在咱們美食眾多的中國,沒想到在日本居然也會有。
  • 豆腐腦甜的好吃還是鹹的好吃?
    我自己家做了十幾年的早餐生意,也賣了十幾年的豆腐腦,南來的,北往的顧客也都接待過,這豆腐腦甜的好吃還是鹹的好吃,這就要說地方飲食習慣了,南方人大都覺得甜豆腐腦好吃,北方人大都覺得鹹豆腐腦好吃,我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北方人,我覺得鹹豆腐腦好吃,也嘗試的喝過甜豆腐腦,真的很不理解為什麼甜豆腐腦為什麼在南方那麼受歡迎啊
  • 端午節粽子口味地圖出爐 「甜鹹之爭」你是哪一派?
    「吃貨不分南北,口味必分甜鹹」,作為端午節的特色美食,粽子幾乎每年都會引發鹹甜之爭。粽子的甜鹹之爭其實與氣候環境、文化習俗等因素關係密切,中國天氣網根據用戶調查推出獨家粽子口味地圖,快來看看是你家的口味嗎?
  • 北京豆腐腦是甜的還是鹹的?
    北京豆腐腦是甜的還是鹹的?豆腐腦是一北京這一帶的稱號,而到了南方它又被稱為了豆花。而北京豆腐腦是甜的還是鹹的呢?那一種口味更正宗一些呢?這是一道著名的漢族傳統小吃,不同地區擁有不同的口味,對於南方人來說,吃豆腐腦更喜歡甜的味道,而對於北方人來說,尤其是北京人或許沒有品嘗到這種甜味的豆腐腦,北京豆腐腦是以鹹味著稱的。如果來到四川成都,那它就變成了麻辣味的了。
  • 湯圓還是元宵,甜還是鹹......
    元宵節你吃的是湯圓還是元宵鮑同學:為什么元宵節吃湯圓,不該是吃元宵麼,沒餡的那種 金同學:我們杭州人都是吃湯圓的,裡面有餡的。甜的好吃1、做法不同一直以來都流傳著這樣的說法,正月十五,北方「滾」元宵,南方「包」湯圓,從這句話不難看出,二者的做法大不一樣,元宵主要是「滾」出來的,而湯圓則是包出來的。
  • 汕尾人:「阿B,要甜的還是鹹的」?
    鹹甜,在中國廣袤的大地上,因各地區口味的不同將它運用在同一類食物上,卻分化為兩種口味。常常在節日食品裡,能引起各地爭議,比如南北的甜鹹粽子等等。但汕尾的閘頭糕味道比較單一,沒有缽仔糕延伸出許多種口味,只有單純的鹹甜兩種。
  • 甜與鹹的終極之問:世上第一個粽子到底啥餡的
    鹹粽最先出現於南北朝,當時人們開始在米中摻入禽獸肉,包裹成「雜粽」,作為往來饋贈的禮品,這是肉粽的最初形態。到了宋元時期,出現了蛋黃粽、豬肉粽等。清朝,因食用火腿之風日漸興盛,又出現了火腿粽子。在當代,南方地區的鹹粽更是五花八門。廣西特色的「枕頭粽」,加入綠豆和臘肉,巨大肥碩,味道獨特。
  • 鹹的豆腐腦好吃還是甜的豆腐腦好吃?
    有同事問:有些人稀飯吃甜的豆腐腦,有些人稀飯吃鹹的豆腐腦,二者有甚麼差別呢?哪一個更好吃?鹹的豆腐腦與甜的豆腐腦類好吃?這要看片面的口味以及從小養成的飲食習氣。「南甜北鹹」,朔方人多吃鹹豆腐腦,而南邊人喜甜,多吃甜豆腐腦。豆腐腦在咱們這稱為水豆腐,我從小吃的是加白糖的,甜豆腐腦,因此我是認定甜豆腐腦好吃。小時分看過他人吃鹹的豆腐腦,本來當一碗菜搭著吃,相似湯之類的。甜的預計即是只做零食了。
  • 粽子為什麼南甜北鹹?51Talk英文動畫「神還原」中國傳統故事
    前天有小學員問Max,為什麼端午節要吃粽子、賽龍舟呢?今天,Max就借51Talk推出的「英語動畫趣學中國傳統故事」系列動畫片中的《粽子為什麼南甜北鹹》這一集來為孩子們解答吧!小朋友不僅可以了解粽子的歷史,還能學到地道的英語表達,以後也能向外國朋友們介紹中國的端午節啦!
  • 甜月餅還是鹹月餅,你站哪一方?復旦版甜、鹹大戰來襲,參戰的竟有麻辣小龍蝦!
    不過回味略偏甜,不喜甜的小夥伴謹慎一試哦!甜度:四星半口味:四星這一款月餅完全可以憑顏值取勝!斜斜地切開一角,餡料中香芋的淡紫和荔浦的純白相融合,誕生了一種早春櫻花般浪漫的淺粉色,還沒入口就讓人心動了!
  • 舌尖上的壽光——棄鮮嗜鹹,鹹菜賣出海參價!
    如果這些特色美食你都吃過,你會發現,壽光人好吃鹹,鹹蟹子、老鹹菜就不用說了,其他菜口味在外地人嘗來也偏鹹,但生活在全國三大鹽產區之一的壽光,人們就好這口——不鹹,「木」滋味兒。虎頭雞為壽光標誌性地方名吃,還入選了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壽光市餐飲行業協會會長王京國告訴記者,關於虎頭雞的來歷,壽光流傳著好幾種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