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三百首》是家喻戶曉的詩歌啟蒙讀物,各種類型的詩歌佳作都有,但是有一首詩卻很奇怪,它的上下文所要表達的意思看起來是矛盾的,但是由於它的感情真摯,因而千古流傳。我們一起看看這首《渡漢江》: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這首詩的第一個矛盾就是作者不確定是誰?有人認為是宋之問,也有人認為是李頻,而這兩人相差了160多歲。並且宋之問雖然在世的時候詩名很盛,但是人品為人詬病;李頻則是晚唐時期深受百姓愛戴的好官。所以這首詩究竟出自「好人」之手,還是「壞人」之手,難以確定。我們再看看詩歌的內容。
嶺外是指嶺南,大致在今天五嶺以南的廣東省大部分地區,在唐代這裡常被用作罪臣的流放地。「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這兩句是敘事,講了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貶所嶺南這個地方屬於邊遠地區,條件艱苦;二是書信往來經常中道受阻;三是在嶺南這個地方呆了很長的時間。這三方面的內容都是為了襯託「思鄉心切」的心理。
最後兩句是傳唱不衰的名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這裡的「來人」是指從家鄉來的老鄉。由於常年音書中斷,作者並不知道家裡的情況,這次路過漢水,作者擔心因為自己的原因,連累到家中的親人,害怕聽到家中任何不幸的消息,所以不敢打聽家中的情況。這兩句表達了「近鄉情怯」的心理。
這首詩前兩句通過敘事表達了「思鄉心切」的心理,那麼接下來,自然而然就應該寫到思念家人、想知道家中情況的場景。就像岑參所說「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不能寫信,傳個話也行。但是作者不這麼想,最後兩句通過直接抒情,表達了「近鄉情怯」的心理。原來「近鄉情怯」並不是不想知道家中消息,而是出於關心,害怕知道不幸的消息。這首詩將「思鄉心切」和「近鄉情怯」的矛盾心理刻畫得入木三分,將人們樸實善良的情感描繪得淋漓盡致。至於這首詩究竟出自「好人」李頻之手,還是出自「壞人」宋之問之手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