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有同事在討論某女教師即將退休話題,談到該女老師還有二年就要退休了(女老師55歲退)。
然後有人話鋒一轉說到,又扯到職稱上了:終於可以騰出一個高級教師空崗,某某大有希望了,快熬到頭,努力吧!
可是空崗只有一個,競爭卻有兩人,這信息量就大了。
而今年的兩會期間,針對教育問題,政協委員們都提出了許多中肯的建議,特別是下面這條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沈巖提出的議題,即「建議取消各類職稱評審,弱化院士的社會影響力。」
此「建議」一出,立即遭到許多「深受其害」一線老師的贊同,他們全力支持,網上也是一片點讚。有許多老師們紛紛拍手叫好,沈巖院士的提議道出了許多老師的心聲,看來職稱評審制度真的要面臨改革了。
想起前不久在學校裡發生的一件與職稱評定有關的事。上學期結束時,一些同事因為晉級的事情撕破臉,簡直是斯文掃地。因為有一位副校長想要渾水摸魚,把自己的教學成績定為「優秀」,並且上報。
還有曾經有一位老校長想上高級,但因為晉級標準裡有一條:必須帶課,而且成績優異。而這位校長一直就沒有上過課,結果他臨時上一個班的歷史,而他報的職稱裡卻是語文教學。看到憑空裡出現一位競爭者,真正的語文老師憤憤不平,於是把該校長舉報了,最後弄得同事間的關係十分緊張。
不過自那些時起,就開始大文大理,而現在不分文理,只看學校有沒有空崗。
目前而言,初級、中級職稱都是與自身的學歷、教齡掛鈎的,這個並未有多少爭議,而爭議最多的要數高級職稱了。因為評選高級職稱需要必備條件,比如要有論文,至少要有一年班主任經歷和一次教學業績「優秀」……
老師們為了準備這些材料,往往要花費幾年的精力卻籌備,而且他們大多都是形式主義的結果,有的人為了這些還造假。更有人一上高級就躺在功勞薄上睡大覺。
也許職稱評定的初衷是好的,選拔、激勵優秀的老師,給以他們相應的職稱並加大待遇。但是,不知從什麼時候起,職稱就越來越假,各種材料也越來越假。因為,高職稱意謂著能拿更高的工資,意謂比別人的優秀更多,優勢更多。
學校本來是一方淨土,因為有了職稱評聘後,大家都變得較勢利了:追名逐利、抄襲造假、拍馬溜須,硬生生把自己變成自己最討厭的那種人,一旦有希望心就如何算計怎麼把對手比下去。
而現在的中小學校還有一種怪現象:幾乎所有領導都是高級。或許人家能當上領導,肯定自身能力過硬或其它各種優勢。可是,多數人一旦當上了領導之後,他們基本上都脫離了教學一些,成為了學校的管理層。
再看看,現在還有多少仍奮鬥在一線的高級老師?真正任勞任怨的往往是沒有獲得過高級職稱的、課時最多的老師。
有人說,當初在設立職稱制度的時候,一樣能激發老師們的進取心,讓老師們把孩子們教育好。但是現在呢,老師們的進取心往往僅限於職稱晉級。
反對職稱的人都是那些沒評上高級老師的人(或評不上的人),評上了的人一般只笑笑不語,更不可能舉雙手贊成。畢竟職稱相差一級,工資有可能相差了上千元,尤其是某些已經遠離了講臺卻還佔著高級職稱崗位的人。
只是真要取消高級職稱可能還要一段時間,這路還有多遠呢?不過我覺得,完全(一刀切)地取消職稱也不是好辦法,能不能想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讓天下有資格、有能力的老師俱歡顏!
【歡迎關注其它精彩內容】從普通二本逆襲考上北大研究生:足夠努力、足夠自信、足夠幸運
教師爭相競聘高級教師,是為了證明能力、爭榮譽,還是漲工資?
好的專科VS差的二本:怎麼選擇更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