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文帝和張釋之:一個賢明的君主和一個清官良臣,是彼此成就的

2020-12-18 黃馮春花

古代像包青天這樣的清官良臣並不少,但是也有很多公報私仇、自私自利又貪慕虛榮的貪官。

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對比起來,當然有清官也會有貪官,但是我們會發現,清官與貪官的形成與當時政治統治以及思想文化都有很大的關係。

古代有名的清官除了包青天包拯以外,還有一位也是被是世人極力讚揚的,他就是張釋之。

張釋之作為漢代的一位司法長官,他的剛正不阿,公正無私,為民做主的品質非常值得誇獎,後世許多人都以他作為清官良臣的標杆。

然而我們知道,一般清官的形成往往很多時候都是由於君王的賢明和寬宏大度,就是因為有漢文帝這麼一個明君,才成就了張釋之成為一個清官良臣。今天我們來講一講張釋之這良臣之路是如何走上的。

正直果敢,善於諫言,初得重用

張釋之出生在河南,家境還算可以,他的哥哥是個富有的人,所以在他成年以後他就被安排去做了朝廷的一個小小的侍郎官。

但是因為張釋之生來性格就是比較直率和正直,所以他也沒有在官場獲得任何的人脈勢力,就只有一個相對正直的上司對他還算不錯。

整整過了十年,他依舊還只是個小侍郎官,一直都沒有被提拔晉升。

所以他就打算要辭官回家的,但是就在這個時候,他的上司就把他推薦給了漢文帝。

這次他終於被提升了,漢文帝晉升他為謁者,再然後他經過與漢文帝的面談,漢文帝對張釋之的見識以及他對世事獨特的想法大為讚賞,就再次給他連升四級成為了謁者僕射。

之後漢文帝就一直挺看重張釋之,張釋之常常會直言不諱地說出一些想法,很多時候也會質疑漢文帝的想法。但是對此漢文帝基本不會責怪他,甚至還會對他大加讚賞,給他晉升。

就這樣,張釋之的這種正直果敢,直言善諫的性格受到了漢文帝這麼一個賢明的君王的看重,讓他更加直言不諱,公正正直地做事。

不畏權貴,大公無私的品質

張釋之得到重用之後就開始毫無顧忌地直言彈劾,就算是皇族權貴有錯,他也敢直接去彈劾問罪,一點兒也不會畏懼強權。

有一次他甚至敢在司馬門扣押漢文帝的兩個兒子劉啟和劉武,其中一個還是儲君。扣留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借用天子的御道,這是屬於犯了不敬之罪。張釋之不僅把他們扣留住,還甚至去漢文帝那裡直接彈劾他們。

這件事後來鬧得沸沸揚揚的,薄太后也知道這件事,薄太后愛孫心切自然不願意自己的寶貝孫子被扣押,她就去質問漢文帝,漢文帝對此就自把責任推到自己身上,後來在漢文帝調節下終於解決了。

我們知道這件事對於漢文帝來說還是有點丟皇家顏面的,但是他至始至終也沒有怪罪張釋之,反而對他這種大公無私,無畏強權的做法非常讚賞,還提升他為中郎將。

這就使得張釋之以後工作就更加剛正不阿,盡職盡責了。

大膽推薦儉葬,從此平步青雲

古代都有一種「死者為大」的觀念,對於死後的喪葬之事都是非常重視的,帝王的喪葬就更加不用說了。

有一次漢文帝和大臣們去遊玩之時,說到漢文帝去世後要用石頭做外棺,防止偷盜。

大臣們紛紛表示同意,但是張釋之卻大膽說出不同的見解,他說盜墓者要盜墓的原因是因為他們想要裡面的寶貴的財物,只有推行儉葬,才能真正做到不被人盜墓。

很多人以為漢文帝不會認同他的看法,而事實是他非常贊同和讚賞張釋之的見解,還虛心的接納了他的建議,而且又提拔他成為最高的司法長官延蔚。

結語

不管是當初司馬門扣留的事件,還是後來推薦儉葬的事件,我們都看到了張釋之正直善諫,公正無私,不畏強權的良好的清官良臣的品質。同時,我們也看到了一位敢於接受錯誤,賞識賢才,賢明大度,並且有極大的格局的君王。

可以說,就是漢文帝看清了張釋之這一良臣,他讓張釋之擔任國家的司法長官,很好地促進了國家政治的清明,政局的穩定。同時也是漢文帝的賢明大度才成就了張釋之這個秉公執法,公正不阿的良臣。他們是彼此成就。

相關焦點

  • 為母嘗藥的至孝賢明君主漢文帝劉恆
    導語:漢朝是一個強盛的華夏古代王朝,早在兩千多年之前,大漢王朝就為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奠定了文化基調,除此之外,不論是政治上、經濟上還是軍事上,漢王朝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這樣一個偉大的封建王朝當然少不了傑出的君主,說到這可能有人會第一時間想到西漢的開國皇帝,漢高祖劉邦,但是最讓我敬佩的卻不是劉邦,而是他並不疼愛的庶子劉恆,也就是歷史上的漢文帝。漢文帝能夠出生是一個巧合,他能登上帝位也純屬巧合,不過這些都是美妙的巧合,也正是得益於這些巧合,西漢王朝開創了第一個盛世,自此走向了輝煌。
  • 漢文帝對張釋之的寬容,成就了一代明君的氣魄
    漢代的皇帝大致有二十幾位,但能夠在歷史上留下響亮名號的卻是屈指可數,漢文帝正是其中一位。漢文帝以藩王出身繼承大統,本應該如漢哀帝、漢桓帝和明嘉靖帝那樣,為了收攏皇帝的權力將國家的興衰置之不理,整天不是想著平衡朝中局勢,就是過上驕奢淫逸的安樂生活。
  • 【鑑古知今】張釋之秉公執法
    漢文帝時大臣張釋之以嚴於守法、秉公執法而聞名,他與漢文帝之間形成良性互動,從中可以窺見「治世」之一斑。張釋之早年與兄張仲一起生活,由於家財殷實,就捐錢做了騎郎,事奉漢文帝。作為低級侍衛官,他難以接近皇帝,也無法施展才能,十年內得不到升遷,默默無聞。張釋之糾結不安,與人說:「長期做郎官,白白浪費哥哥錢財,心裡不踏實。」為此,他萌生了辭職回家的想法。
  • 漢文帝時期,為什麼法官張釋之能公正執法:法治公平也需要條件
    執法不避權貴,敢於碰硬在擔任公車令時,張釋之遇到太子劉啟和梁王劉武乘車入朝,至宮外司馬門不下車,準備徑直衝入皇宮,張釋之趕到車前加以阻攔,並上奏皇帝,彈劾他們犯了「大不敬」之罪。所以,當薄太后聽聞這個消息後,十分震驚,趕緊派人去了解情況,漢文帝跪在母親面前,替兒子們向母親謝罪。薄太后專門下達赦免詔書,才將太子和梁王救下來。上拜釋之為公車令。頃之,太子與梁王共車入朝,不下司馬門,於是釋之追止太子、梁王毋入殿門。遂劾不下公門不敬,奏之。
  • 緹縈救父百男愧 國之法器張釋之
    而今三種肉刑,即黥刑、劓刑和刖刑,戕害人的生理,但是作奸犯科的行為還是屢屢發生,這是什麼緣故呢?犯了罪理應受到處罰。現在懲辦一個犯人,在他臉上刺字,或者毀其器官肢體,怎麼能勸人為善呢?        大臣們商議後決定廢除肉刑,擬出了三條辦法:廢除臉上刺字,改為做苦工;廢除割鼻子,改為打三百板子;廢除砍腳,改為打五百板子。         緹縈上書救父的孝行,萬古流芳。
  • 賢明的君主可以有很多種,但是成為賢明的君主一定要善於重用賢人
    數千年來,中國歷史上出現過許多賢明的君主。每一位賢明的君主雖然各有不同,但是也有相通的地方,極具代表的是——重用賢人。齊桓公,春秋五霸之首。翻開史料,齊桓公小白在中國歷史上的君主之中資質只能算是平庸。齊桓公寬厚大度,不計較管仲的一箭之仇,聽從鮑叔牙的建議,任用管仲為相,全力支持並配合管仲的改革,終於成就霸業,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位霸主。與齊桓公資質相反的君主有唐太宗,文治武功無一不能。唐太宗李世民還是隴西貴公子時就已經跟著唐高祖李淵四處打天下,為唐朝的建立與統一立下赫赫戰功。「玄武門之變」之後,冊封太子。
  • 廷尉張釋之,公正執法的大法官
    張釋之是唯一一個因執法公平被司馬遷單獨列傳的漢朝官員,這歸功於他秉公執法、不阿主意,面對漢文帝盛怒之時仍能堅持意見,不會屈從皇帝的意見而改變判決結果,而且這樣的情況發生了兩次。尤其是在對比漢武帝時官員的所作所為之後,他在當時是非常難得、非常稱職的廷尉了。
  • 少年聽史記——張釋之的故事
    小朋友們好,我是小桔老師,給大家講史記的故事,今天給大家講的是漢帝國風雲錄2.張釋之的故事。一起來聽吧張釋之,字季,堵陽人,也就是今河南南陽方城人。官至廷尉,掌管司法部門。起初,他跟哥哥張仲住在一起,沒有分家。由於家境富裕,張釋之被挑選為宮中的侍衛人員,服侍漢文帝。但此後十年沒有任何升遷,默默無聞。
  • 直諫皇帝:張釋之執法公正
    張釋之,字季,堵陽(今河南南陽方城)人,西漢法學家,法官。 有一年,漢文帝的車駕,經過中謂橋的時候,忽然有人從橋下跑了出來,使文帝所乘車的馬受驚。於是文帝令騎兵拘捕了此人,交給廷尉處理。
  • 捐官者都是庸才嗎,廷尉張釋之卻做到了一代名吏
    張釋之曾任漢文帝時期的廷尉,而這個廷尉列位九卿,為中央最高司法審判機構長官,匯總全國斷獄數,主管詔獄和修訂律令的有關事宜。屬官有正和左、右二監。但是張釋之一開始走上仕途卻是靠著捐官而來。默默無聞張釋之靠著哥哥張仲的資助,靠捐官做了騎郎,侍奉漢文帝。雖然是個小官,但是張釋之以為有機會施展才能。然而他為官十年,依然默默無聞,耗費了不少錢財,也沒有得到升遷。花的是哥哥錢,張釋之心裡不好受,便打算辭官回家。但是中郎將袁盎認為他德才兼備,惋惜他的離開,便向漢文帝推薦他做了謁者。
  • 張釋之執法公平(前177年)
    據《宮衛令》規定:所有出入殿門和公車司馬門的都要下車,否則要受處罰。於是,張釋之追上太子和梁王,攔住他們,不讓他們進殿門,並隨即將彈劾太子和梁王的奏章呈送給漢文帝,奏章上說:「太子和梁王到了公門不下車,犯了對陛下大不敬的罪。」漢文帝的母親薄太后聽說了這件事,漢文帝為此摘掉皇冠,為自己教子不嚴向太后請罪。薄太后便派專使傳詔赦免了太子和梁王,二人這才得以進殿門。
  • 中國廉政文化歷史故事 | 秉公執法張釋之(一)
    但是張釋之卻不管這些,他只管履行自己的職權。於是,面對已經飛馳而過的馬車,他挺身而出,快步追了上去,阻止太子和梁王進宮。太子和梁王自然不肯聽從,雙方在司馬門附近僵持起來。張釋之只好把此事立刻稟告給了漢文帝,彈劾太子和梁王的「不敬」之過。漢文帝雖然也認為這不是什麼大事,甚至想通融一下,但面對公正執法的張釋之又難以啟口,所以,便肯定了張釋之的做法。
  • 漢文帝遠周勃——保持距離,朦朧更美
    周勃是秦末漢初的軍事家和政治家、西漢開國功臣,劉邦封周勃為絳侯。後來,因平諸呂之亂有功,絳侯周勃受封為右丞相。
  • 《趣說二十四史》第29集:歷史上第一位法律尊嚴堅定捍衛者張釋之
    但是,毫無疑問,他在中國歷史上應該有一席之地,這主要在於他在司法系統任職時對法令的系統性和堅定維護。要說,歷史上對法令的堅守,他不是第一人(先秦還有韓非和商鞅等),但是終身且不帶個人私利的踐行,他是第一人,他的這份踐行對後世也很有借鑑意義,故而也才有了朱元璋等對其的極高評價。
  • 張釋之:我頭很鐵,你是太子?太子犯錯我照樣懟!
    張釋之也是真頭鐵,二話不說擋在車前把太子和梁王攔了下來;不讓進門不說,還非要以「不敬之罪」彈劾他們。張釋之上奏說:「皇帝啊,你這兩兒子天天從這裡過,不可能不知道規矩;所以這是明知故犯!別人怎麼樣我不管,反正我看到了就必須管這事。」
  • 寬厚仁德的漢文帝,內心其實很狂野?
    漢文帝這個人,寬厚、仁德,執政上,輕徭薄賦、刑罰寬鬆,司馬光在《資治通鑑》裡,評價文帝朝「海內安寧,家給人足,後世鮮能及之」。但我根據文帝的幾件小事判斷,文帝其實挺狂野,而且骨子裡沒準是個暴脾氣。張釋之是文帝朝的法制標杆,但比較諷刺的是,他最早是花錢買的騎郎。
  • 張釋之為何要阻止文帝對一位業務精熟小吏的提拔重用?
    這時,虎圈嗇夫,一個在虎圈幹雜役的小吏站出來了,詳細地回答了文帝的問題。文帝又問了一些細節,嗇夫對答如流,速度之快就像照鏡子,身體到鏡前,身影就在鏡中出現。文帝很有感觸地說道:「任事者不應該這樣嗎?這個上林尉靠不住!」馬上讓張釋之傳達詔令任命嗇夫為上林令。張釋之沒有執行皇帝的詔令,而是問文帝:「陛下覺得絳侯周勃是一個怎樣的人?」文帝答道:「長者。」
  • 歷史上越王勾踐臥薪嘗膽,他真的是一位賢明的君主嗎
    這是課本上對越王勾踐的正面描寫,那麼在真正的歷史上越王勾踐真的是一位賢明的君主嗎?在歷史上其實算不上是一個賢明的君主,據《史記》記載:範蠡遂去,自齊遺大夫種書曰:「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種見書,稱病不朝。人或讒種且作亂,越王乃賜種劍曰:「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為我從先王試之。」種遂自殺。
  • 古印度莫臥兒帝國的賢明君主阿克巴
    印度是我們的鄰邦,同樣也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我們對印度的歷史知之甚少,今天我們就要介紹一下古代印度的歷史,介紹一個印度的英雄式的人物,同樣也是伊斯蘭世界的英雄人物,莫臥兒帝國的皇帝阿克巴。印度是一個宗教非常繁榮的國家,原本各種宗教相互仇視、攻訐,正是因為阿克巴的努力,才使得各種宗教在印度和諧發展。
  • 同樣是「清官」,一個名利和仕途雙豐收,一個身體和靈魂都受苦
    海瑞和包拯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兩大清官,兩個人身上有很多的共同點,比如敢說真話、不畏權貴、敢為老百姓出頭,然而兩人的宦海命運卻是截然不同。海瑞的"一生正氣"在明朝官場顯得格格不入,尤其是說話不給人留情面,跟他共事的人都覺得壓力很大。每次皇帝想要想要啟用他的時候,總有大臣跳出來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