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鴨、魚、羊,我都有飼養。以前收入一年1萬多元,現在有3.5萬元左右的純收入。」得益於扶貧工作隊的幫扶,蕉嶺縣文福鎮白湖村村民丘仕海不僅成功摘掉了「窮帽子」,對未來的生活也有了更多的打算。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更關鍵的是看貧困的老鄉能不能脫貧。
俯瞰東嶺村,一幅村美民富產業興旺的鄉村美圖正不斷延伸。汪敬淼攝
蕉嶺縣圍繞實現所有貧困戶脫貧、貧困村退出,盯住穩定增收關鍵指標,遵循鄉村發展規律,以美麗宜居鄉村建設為抓手,在脫貧攻堅工作中下苦功夫,啃硬骨頭。
截至201 9年12月底,蕉嶺縣19個省定相對貧困村達到退出標準。截至2020年6月12日,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2795戶5653人,均達到脫貧退出標準;經村級評議公示、鎮級覆核、縣級抽查審定,2019年未退出99戶283人已達到脫貧退出標準。
鞏固好脫貧成果,讓脫貧群眾挑上「金扁擔」,蕉嶺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結合鄉村振興的工作要求,蕉嶺縣當前正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真正實現「金扁擔」一頭挑上全面小康,一頭挑上鄉村振興。
凝聚力量 激發內生動力
「我們只負責種植管理,銷售都不用我們操心,另外公司還會派專業的技術人員指導我們。」站在蔬菜大棚前,長潭鎮神崗村貧困戶張文越告訴記者,自己之前一直有務工,但都難以保障生活需求,在脫貧路上很迷茫。「現在看到希望了,我有信心脫貧致富」。
梅州市四季耕耘公司在神崗村集約280畝土地用於生產有機蔬菜的實際,發展有機蔬菜種植,為貧困戶提供持續「造血」機制同時也解決了公司人力緊張的矛盾,形成雙贏新格局。汪敬淼攝
張文越口中的希望便是該村的有機蔬菜種植產業。在整合資源的基礎上,神崗村發揮本地農業龍頭企業在扶貧領域的引領帶動作用,增強貧困戶的持續造血能力。結合梅州市四季耕耘公司在神崗村集約280畝土地用於生產有機蔬菜的實際,發展有機蔬菜種植,為貧困戶提供持續「造血」機制同時也解決了公司人力緊張的矛盾,形成雙贏新格局。
目前,村中已經有7戶貧困戶加入到有機蔬菜種植中。為減輕7戶貧困戶因首次種植帶來的成本壓力及對收益的擔憂,激發貧困戶發展產業的內生動力,此次有機蔬菜種植產業發展由村承擔所種大棚地租、肥料、種子以及租用四季耕耘公司農機械等的種植成本,經費從三方共管精準扶貧資金支出,四季耕耘公司向貧困戶提供有機蔬菜種植技術培訓和種植過程中的技術指導。
「在貧困戶種植過程中,村將對貧困戶種植過程實施全程監控,發現問題及時同四季耕耘公司和種植戶做好溝通協調,三方共同合作,形成合力保證有機蔬菜種植產業良性發展。」梅州市四季耕耘公司相關負責人陳志說,幫一把扶一把,最重要的還是要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
在交流中,陳志也跟記者分享了關於張文越脫貧的趣事。「因為我們的蔬菜種植完全是原生態的,沒有用任何農藥,所以蟲子都基本靠人工去消滅。有一天晚上,我們在基地看到大棚有燈光,以為是有盜賊,沒想到是張文越忙完其他活,打著手電筒抓蟲子。」
匯聚起脫貧攻堅的強大合力,既離不開外部支持,更要激發內生動力。張文越深夜抓蟲子的趣事,側面反映出貧困戶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
「我們現在有勞力的貧困戶,除了要在家裡照顧老人小孩,包括還有自己種植的一些水稻、花生之類的,其他可以出去務工的基本上都在外面務工,這樣就最有效地增加了他們的收入,達到了脫貧的目標。」在駐村幹部儲小軍看來,讓群眾有脫貧信心和幹勁直接影響脫貧攻堅工作的推進與成效。
脫貧攻堅,就是要消除少數貧困戶「等靠要」的思想,找到合適的脫貧路子,制定脫貧計劃,一步一步實現脫貧。蕉嶺縣堅持「縣負總責、部門聯動、鎮村主體、工作組(隊)幫扶」的組織機制,進一步強化落實黨政一把手負總責的責任制和專題調研製度,以及四級書記遍訪貧困戶和「掛鎮包村幫戶」責任制。著力加強黨建引領,充分發揮各級黨員幹部在科學治貧、精準扶貧、有效脫貧主戰場中的積極作用和貧困村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做好「回頭看」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蕉嶺縣統籌選派291名縣直機關黨員幹部到各村開展「聯鄉興村」行動,聚合各類資源和力量建功脫貧攻堅主戰場。縣直機關幹部與駐村幹部緊密配合、認真謀劃,除合理用好廣州市南沙區幫扶資金外,還多方籌集資金,完善200人以上的自然村道路建設,硬底化率100%;路燈維修改造1700餘盞,完成「三清理」499處、「三拆除」744處、「三整治」139處,103個自然村人居環境得到有效改善,建立全省首家美麗鄉村培訓學院,提升有勞動能力貧困戶運用實用技術增收致富的能力。
找準方向 打牢產業基礎
夏日的早晨,顯得相對涼爽。趁著吃早飯的空隙,丘仕海在雞舍、羊圈忙了起來。「勤快一點收穫就多一點,不能再讓自己處於貧困狀態了。」話語間,丘仕海的語氣顯得相當肯定。
2016年,丘仕海家被認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兒子患有精神病,他成為家裡唯一的經濟支柱,壓力很大。在駐村幹部的鼓勵下,丘仕海開始發展自己的多元化種養項目以及就近務工。「2018年底,我就成功脫貧了。但我覺得還不夠,便在駐村幹部的幫扶下,搞起土雞養殖項目,又增加了一筆收入。」
對於貧困村和貧困戶來說,產業是經濟上的穩定後續來源之一,發展扶貧產業是挖斷窮根的重要途徑。如何實施增收扶貧工程,推進資產收益扶貧,是蕉嶺縣脫貧攻堅工作一直在探索的。
「村村有產業、戶戶有項目」便是蕉嶺交出的答卷。
依託絲苗米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等平臺,全縣共引進或培育壯大龍頭企業24個,組建合作社31個,實施產業扶貧項目7511個。汪敬淼攝
走馬蕉嶺縣,新鋪鎮象嶺村因地制宜培育優質特色產業,建立絲苗米種植示範基地,通過絲苗米示範項目,發動村裡有意願種植的農戶一起種植,帶動象嶺村72戶農戶種植優質稻422畝,戶均增收4000元;藍坊鎮峰口村80畝的百香果產業園今年實現了盈利,總收入達60萬元,帶動貧困戶77戶,村集體增加收入4萬元,入股分紅8萬元……
脫貧致富快,全靠產業帶。蕉嶺縣充分發揮世界長壽鄉品牌和富硒水土資源優勢,依託絲苗米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等平臺,全縣共引進或培育壯大龍頭企業24個,組建合作社31個,實施產業扶貧項目7511個,帶動有勞力貧困戶999戶3183人。同時,推行「一戶一法」,採取種養幫扶、光伏扶貧、電商扶貧、旅遊扶貧和就業幫扶等措施,搭建多元化扶貧格局。全縣共實施幫扶貧困戶項目34748個,實施幫扶貧困村項目386個,實現全覆蓋。
文福鎮鶴湖村200多畝的辣椒基地,忙著採收的群眾分工合作,一筐筐裝著當地群眾脫貧致富希望的小辣椒從這裡運往各地。
走進文福鎮鶴湖村200多畝的辣椒基地,忙著採收的群眾分工合作,一筐筐裝著當地群眾脫貧致富希望的小辣椒從這裡運往各地。
文福鎮扶貧辦主任徐燊楓告訴記者,鶴湖村很適合種植辣椒,不僅氣候溫度適宜,土壤含沙量高,而且地勢上高下低,不易積水,四面環山,沒有大風,容易保質量保收成。
「辣椒種植主要採取『黨建+基地+農戶(貧困戶)』的模式,通過村『兩委』牽線搭橋,以租讓形式流轉200多畝土地給黨員丘坤華,依託辣椒基地提供就業崗位,農戶們在自家門口就近就業,不斷擴大辣椒種植產業,構建良性循環發展圈。」廣州市南沙區橫瀝鎮駐鶴湖村第一書記趙漢新笑著說,現在不少貧困戶都有意願種植辣椒,脫貧致富意願越來越強。
該村貧困戶鍾天生給筆者算了一筆帳。去年他出租了一畝地種植辣椒收穫400元租金,同時進辣椒基地「務工」40天收入4000元,下半年收回土地種植花生收入1500元,再加上養雞、養鴨收入,去年總增收1萬元以上,成功摘掉貧困戶「帽子」。
在發展扶貧產業的同時,蕉嶺縣充分利用好入駐廣東東西部扶貧協作產品交易市場(廣東館)等平臺,充分藉助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工程,拓寬扶貧農產品銷售渠道,解決滯銷問題。凝聚合力的基礎上,開展好「6·30」廣東扶貧濟困日活動,廣泛發動社會各界捐資助推脫貧攻堅工作,深入實施「百企幫百村」、聯鄉興村等行動,形成全社會全覆蓋參與脫貧攻堅的工作合力。
持續推進 強化長效機制
「東嶺村不僅村美,產業甜蜜,來這裡吃喝玩樂住都很方便。」周末,在梅州城區居住的黃先生特地帶上一家人到東嶺村遊玩。「小孩子對這裡的紅色文化特別感興趣,老人家對這裡的生態環境很滿意,這裡的食用菌味道也很不錯。」
接續推進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讓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標早日在鄉村變成現實,讓脫貧群眾早日邁向富裕。
俯瞰東嶺村,一幅村美民富產業興旺的鄉村美圖正不斷延伸。2017年12月東嶺村被省委組織部列為「紅色村」,三圳鎮黨委積極帶領東嶺村黨支部一班人,參與紅色文化宣教區規劃建設、紅色印象研學基地、「革命紅色線路」棧道、紅色文化街區、黨群活動場所、特色產業幫扶基地、黨員關愛基金等7個項目,共投入992.5萬元,2018年7月啟動項目,2019年4月投入使用。
「作為革命老區的東嶺村依託紅色和綠色資源,把黨建工作與精準扶貧工作相結合,在對口幫扶單位廣州南沙區南沙街道辦事處幫扶下,積極發展紅色旅遊、特色民宿和養蜂等林下經濟,打造脫貧『造血工程』,實現綠色蝶變。」村支書吳仕興說起東嶺村的改變,用了「不可思議」一詞進行形容。
目前,全村21戶貧困戶41人全部脫貧和摘帽,村集體經濟收入從2016年的2.6萬元增至今年27萬元以上。去年,東嶺村獲評中國美麗休閒鄉村和全國脫貧攻堅典型村,建立起完善的一二三產業機制。吳仕興告訴記者,自打造紅色教育名片以來,各級黨組織共12萬人次到此開展黨性教育,切實發揮了紅色革命文化教育作用,全面帶動紅色旅遊發展。「村莊美了,村民富了,不少村民都從城裡回到村裡,開起了農家樂。」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作為「1+N」政策部門,蕉嶺縣扶貧工作局正與人社局及南沙駐村工作隊加強工作聯繫,正積極開展就業扶貧相關工作,全力確保更多貧困勞力實現就地就近就業,切實提高就業穩定性,強化長效機制。
「過去我們都只是做好一產,忽視二產三產,現在我們把產業鏈完善,更好促進脫貧攻堅工作。」作為蕉嶺縣絲苗米產業園項目牽頭實施主體,梅州市建豐糧業發展有限公司溫崇文告訴記者,根據公司的發展,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公司通過訂單種植、保護價收購,引導農戶與企業建立穩定的利益聯結關係,企業為農戶提供優質的農技服務、農資供應,提供產前、產中和產後的水稻生產技術指導,引導農戶統一種植、統一防治、統一施肥、統一用藥,農戶種植成本降低了兩三成。
「接下來,我們不僅要讓有勞動力的貧困戶可以到產業園務工,還要關注沒有勞動力的貧困戶。」溫崇文表示,往往沒有勞動力的貧困戶脫貧都是工作中的難點,公司將聯合相關部門,盤活資源,為他們提供更多社會化服務。「比如,把他們的土地集約起來,我們統一進行種植收成,他們獲得相應的收入,實現興農亦助農。」
【來源:南方plus客戶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