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也不落下!脫貧路上,梅州蕉嶺「軟硬兼施」,貧困戶均達脫貧退出...

2020-12-17 瀟湘晨報

「雞、鴨、魚、羊,我都有飼養。以前收入一年1萬多元,現在有3.5萬元左右的純收入。」得益於扶貧工作隊的幫扶,蕉嶺縣文福鎮白湖村村民丘仕海不僅成功摘掉了「窮帽子」,對未來的生活也有了更多的打算。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更關鍵的是看貧困的老鄉能不能脫貧。

俯瞰東嶺村,一幅村美民富產業興旺的鄉村美圖正不斷延伸。汪敬淼攝

蕉嶺縣圍繞實現所有貧困戶脫貧、貧困村退出,盯住穩定增收關鍵指標,遵循鄉村發展規律,以美麗宜居鄉村建設為抓手,在脫貧攻堅工作中下苦功夫,啃硬骨頭。

截至201 9年12月底,蕉嶺縣19個省定相對貧困村達到退出標準。截至2020年6月12日,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2795戶5653人,均達到脫貧退出標準;經村級評議公示、鎮級覆核、縣級抽查審定,2019年未退出99戶283人已達到脫貧退出標準。

鞏固好脫貧成果,讓脫貧群眾挑上「金扁擔」,蕉嶺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結合鄉村振興的工作要求,蕉嶺縣當前正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真正實現「金扁擔」一頭挑上全面小康,一頭挑上鄉村振興。

凝聚力量 激發內生動力

「我們只負責種植管理,銷售都不用我們操心,另外公司還會派專業的技術人員指導我們。」站在蔬菜大棚前,長潭鎮神崗村貧困戶張文越告訴記者,自己之前一直有務工,但都難以保障生活需求,在脫貧路上很迷茫。「現在看到希望了,我有信心脫貧致富」。

梅州市四季耕耘公司在神崗村集約280畝土地用於生產有機蔬菜的實際,發展有機蔬菜種植,為貧困戶提供持續「造血」機制同時也解決了公司人力緊張的矛盾,形成雙贏新格局。汪敬淼攝

張文越口中的希望便是該村的有機蔬菜種植產業。在整合資源的基礎上,神崗村發揮本地農業龍頭企業在扶貧領域的引領帶動作用,增強貧困戶的持續造血能力。結合梅州市四季耕耘公司在神崗村集約280畝土地用於生產有機蔬菜的實際,發展有機蔬菜種植,為貧困戶提供持續「造血」機制同時也解決了公司人力緊張的矛盾,形成雙贏新格局。

目前,村中已經有7戶貧困戶加入到有機蔬菜種植中。為減輕7戶貧困戶因首次種植帶來的成本壓力及對收益的擔憂,激發貧困戶發展產業的內生動力,此次有機蔬菜種植產業發展由村承擔所種大棚地租、肥料、種子以及租用四季耕耘公司農機械等的種植成本,經費從三方共管精準扶貧資金支出,四季耕耘公司向貧困戶提供有機蔬菜種植技術培訓和種植過程中的技術指導。

「在貧困戶種植過程中,村將對貧困戶種植過程實施全程監控,發現問題及時同四季耕耘公司和種植戶做好溝通協調,三方共同合作,形成合力保證有機蔬菜種植產業良性發展。」梅州市四季耕耘公司相關負責人陳志說,幫一把扶一把,最重要的還是要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

在交流中,陳志也跟記者分享了關於張文越脫貧的趣事。「因為我們的蔬菜種植完全是原生態的,沒有用任何農藥,所以蟲子都基本靠人工去消滅。有一天晚上,我們在基地看到大棚有燈光,以為是有盜賊,沒想到是張文越忙完其他活,打著手電筒抓蟲子。」

匯聚起脫貧攻堅的強大合力,既離不開外部支持,更要激發內生動力。張文越深夜抓蟲子的趣事,側面反映出貧困戶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

「我們現在有勞力的貧困戶,除了要在家裡照顧老人小孩,包括還有自己種植的一些水稻、花生之類的,其他可以出去務工的基本上都在外面務工,這樣就最有效地增加了他們的收入,達到了脫貧的目標。」在駐村幹部儲小軍看來,讓群眾有脫貧信心和幹勁直接影響脫貧攻堅工作的推進與成效。

脫貧攻堅,就是要消除少數貧困戶「等靠要」的思想,找到合適的脫貧路子,制定脫貧計劃,一步一步實現脫貧。蕉嶺縣堅持「縣負總責、部門聯動、鎮村主體、工作組(隊)幫扶」的組織機制,進一步強化落實黨政一把手負總責的責任制和專題調研製度,以及四級書記遍訪貧困戶和「掛鎮包村幫戶」責任制。著力加強黨建引領,充分發揮各級黨員幹部在科學治貧、精準扶貧、有效脫貧主戰場中的積極作用和貧困村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做好「回頭看」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蕉嶺縣統籌選派291名縣直機關黨員幹部到各村開展「聯鄉興村」行動,聚合各類資源和力量建功脫貧攻堅主戰場。縣直機關幹部與駐村幹部緊密配合、認真謀劃,除合理用好廣州市南沙區幫扶資金外,還多方籌集資金,完善200人以上的自然村道路建設,硬底化率100%;路燈維修改造1700餘盞,完成「三清理」499處、「三拆除」744處、「三整治」139處,103個自然村人居環境得到有效改善,建立全省首家美麗鄉村培訓學院,提升有勞動能力貧困戶運用實用技術增收致富的能力。

找準方向 打牢產業基礎

夏日的早晨,顯得相對涼爽。趁著吃早飯的空隙,丘仕海在雞舍、羊圈忙了起來。「勤快一點收穫就多一點,不能再讓自己處於貧困狀態了。」話語間,丘仕海的語氣顯得相當肯定。

2016年,丘仕海家被認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兒子患有精神病,他成為家裡唯一的經濟支柱,壓力很大。在駐村幹部的鼓勵下,丘仕海開始發展自己的多元化種養項目以及就近務工。「2018年底,我就成功脫貧了。但我覺得還不夠,便在駐村幹部的幫扶下,搞起土雞養殖項目,又增加了一筆收入。」

對於貧困村和貧困戶來說,產業是經濟上的穩定後續來源之一,發展扶貧產業是挖斷窮根的重要途徑。如何實施增收扶貧工程,推進資產收益扶貧,是蕉嶺縣脫貧攻堅工作一直在探索的。

「村村有產業、戶戶有項目」便是蕉嶺交出的答卷。

依託絲苗米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等平臺,全縣共引進或培育壯大龍頭企業24個,組建合作社31個,實施產業扶貧項目7511個。汪敬淼攝

走馬蕉嶺縣,新鋪鎮象嶺村因地制宜培育優質特色產業,建立絲苗米種植示範基地,通過絲苗米示範項目,發動村裡有意願種植的農戶一起種植,帶動象嶺村72戶農戶種植優質稻422畝,戶均增收4000元;藍坊鎮峰口村80畝的百香果產業園今年實現了盈利,總收入達60萬元,帶動貧困戶77戶,村集體增加收入4萬元,入股分紅8萬元……

脫貧致富快,全靠產業帶。蕉嶺縣充分發揮世界長壽鄉品牌和富硒水土資源優勢,依託絲苗米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等平臺,全縣共引進或培育壯大龍頭企業24個,組建合作社31個,實施產業扶貧項目7511個,帶動有勞力貧困戶999戶3183人。同時,推行「一戶一法」,採取種養幫扶、光伏扶貧、電商扶貧、旅遊扶貧和就業幫扶等措施,搭建多元化扶貧格局。全縣共實施幫扶貧困戶項目34748個,實施幫扶貧困村項目386個,實現全覆蓋。

文福鎮鶴湖村200多畝的辣椒基地,忙著採收的群眾分工合作,一筐筐裝著當地群眾脫貧致富希望的小辣椒從這裡運往各地。

走進文福鎮鶴湖村200多畝的辣椒基地,忙著採收的群眾分工合作,一筐筐裝著當地群眾脫貧致富希望的小辣椒從這裡運往各地。

文福鎮扶貧辦主任徐燊楓告訴記者,鶴湖村很適合種植辣椒,不僅氣候溫度適宜,土壤含沙量高,而且地勢上高下低,不易積水,四面環山,沒有大風,容易保質量保收成。

「辣椒種植主要採取『黨建+基地+農戶(貧困戶)』的模式,通過村『兩委』牽線搭橋,以租讓形式流轉200多畝土地給黨員丘坤華,依託辣椒基地提供就業崗位,農戶們在自家門口就近就業,不斷擴大辣椒種植產業,構建良性循環發展圈。」廣州市南沙區橫瀝鎮駐鶴湖村第一書記趙漢新笑著說,現在不少貧困戶都有意願種植辣椒,脫貧致富意願越來越強。

該村貧困戶鍾天生給筆者算了一筆帳。去年他出租了一畝地種植辣椒收穫400元租金,同時進辣椒基地「務工」40天收入4000元,下半年收回土地種植花生收入1500元,再加上養雞、養鴨收入,去年總增收1萬元以上,成功摘掉貧困戶「帽子」。

在發展扶貧產業的同時,蕉嶺縣充分利用好入駐廣東東西部扶貧協作產品交易市場(廣東館)等平臺,充分藉助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工程,拓寬扶貧農產品銷售渠道,解決滯銷問題。凝聚合力的基礎上,開展好「6·30」廣東扶貧濟困日活動,廣泛發動社會各界捐資助推脫貧攻堅工作,深入實施「百企幫百村」、聯鄉興村等行動,形成全社會全覆蓋參與脫貧攻堅的工作合力。

持續推進 強化長效機制

「東嶺村不僅村美,產業甜蜜,來這裡吃喝玩樂住都很方便。」周末,在梅州城區居住的黃先生特地帶上一家人到東嶺村遊玩。「小孩子對這裡的紅色文化特別感興趣,老人家對這裡的生態環境很滿意,這裡的食用菌味道也很不錯。」

接續推進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讓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標早日在鄉村變成現實,讓脫貧群眾早日邁向富裕。

俯瞰東嶺村,一幅村美民富產業興旺的鄉村美圖正不斷延伸。2017年12月東嶺村被省委組織部列為「紅色村」,三圳鎮黨委積極帶領東嶺村黨支部一班人,參與紅色文化宣教區規劃建設、紅色印象研學基地、「革命紅色線路」棧道、紅色文化街區、黨群活動場所、特色產業幫扶基地、黨員關愛基金等7個項目,共投入992.5萬元,2018年7月啟動項目,2019年4月投入使用。

「作為革命老區的東嶺村依託紅色和綠色資源,把黨建工作與精準扶貧工作相結合,在對口幫扶單位廣州南沙區南沙街道辦事處幫扶下,積極發展紅色旅遊、特色民宿和養蜂等林下經濟,打造脫貧『造血工程』,實現綠色蝶變。」村支書吳仕興說起東嶺村的改變,用了「不可思議」一詞進行形容。

目前,全村21戶貧困戶41人全部脫貧和摘帽,村集體經濟收入從2016年的2.6萬元增至今年27萬元以上。去年,東嶺村獲評中國美麗休閒鄉村和全國脫貧攻堅典型村,建立起完善的一二三產業機制。吳仕興告訴記者,自打造紅色教育名片以來,各級黨組織共12萬人次到此開展黨性教育,切實發揮了紅色革命文化教育作用,全面帶動紅色旅遊發展。「村莊美了,村民富了,不少村民都從城裡回到村裡,開起了農家樂。」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作為「1+N」政策部門,蕉嶺縣扶貧工作局正與人社局及南沙駐村工作隊加強工作聯繫,正積極開展就業扶貧相關工作,全力確保更多貧困勞力實現就地就近就業,切實提高就業穩定性,強化長效機制。

「過去我們都只是做好一產,忽視二產三產,現在我們把產業鏈完善,更好促進脫貧攻堅工作。」作為蕉嶺縣絲苗米產業園項目牽頭實施主體,梅州市建豐糧業發展有限公司溫崇文告訴記者,根據公司的發展,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公司通過訂單種植、保護價收購,引導農戶與企業建立穩定的利益聯結關係,企業為農戶提供優質的農技服務、農資供應,提供產前、產中和產後的水稻生產技術指導,引導農戶統一種植、統一防治、統一施肥、統一用藥,農戶種植成本降低了兩三成。

「接下來,我們不僅要讓有勞動力的貧困戶可以到產業園務工,還要關注沒有勞動力的貧困戶。」溫崇文表示,往往沒有勞動力的貧困戶脫貧都是工作中的難點,公司將聯合相關部門,盤活資源,為他們提供更多社會化服務。「比如,把他們的土地集約起來,我們統一進行種植收成,他們獲得相應的收入,實現興農亦助農。」

【來源:南方plus客戶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梅州蕉嶺三圳鎮東嶺村:活化紅色資源 帶動綠色經濟發展
    八有」達標,實現100%脫貧並退出貧困機制。東嶺村黨群服務中心梅州蕉嶺三圳鎮東嶺村培育紅色旅遊、特色民宿、林下經濟三大產業,實現貧困戶100%脫貧文/圖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危健峰 通訊員 祝銀清 林劍湧
  • 金融支持精準脫貧 八桂脫貧路上「一個都不落」
    來源:央行原標題:金融支持精準脫貧 | 八桂脫貧路上「一個都不落」廣西少數民族多,貧困人口基數大,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脫貧奔小康任務艱巨。在脫貧攻堅戰中,廣西金融系統通過創建金融精準扶貧對接平臺,完善全面惠農服務體系,形成立足長遠的保障機制,打造金融精準扶貧「廣西模式」,助力廣西脫貧奔小康路上「一位群眾不落、一個民族不少」。
  • 梅州349個省定貧困村 均達到退出標準
    南方日報訊 (記者/馬吉池)6月16日,梅州市召開2020年省定相對貧困村退出審定會。經審定,興寧羅浮鎮澄聯村、大埔西河鎮純德村、五華河東鎮黃坑村等17個剩餘未退出的省定相對貧困村均達到退出標準。至此,梅州全市349個省定相對貧困村全部達到退出標準。
  • 「中國的脫貧智慧」小康路上一個不掉隊 南昌周青山自強自立成脫貧...
    近年來,江西全省上下堅持把打贏脫貧攻堅戰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全面貫徹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感恩奮進、盡銳出戰,實現25個貧困縣全部脫貧、3058個貧困村全部退出,脫貧攻堅工作取得決定性成效。脫貧攻堅的路上,贛鄱大地湧現出一批批先進個人,他們滿懷激情,用智慧和勇氣,帶領大家走上致富之路。
  • 因為這事,外國駐華大使上央視為梅州點讚!
    100%達到脫貧退出標準,全市349個省定相對貧困村100%達到退出標準,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效。鄉村振興、脫貧攻堅工作均走在全省前列。 05 位於蕉嶺縣城東部的藍坊鎮峰口村,距離縣城僅6公裡,但過去的峰口村一窮二白。2016年,全村人均收入只有5488.47元,全村貧困戶有81戶186人,貧困人口位居全縣前三。這一年,峰口村被列為省定貧困村。 高質量脫貧,產業是基礎支撐,也是根本之策。
  • 脫貧不是終點 振興還在路上!五華脫貧攻堅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
    冬日,五華到處陽光燦爛,貧困的陰影已然消散,廣袤大地煥發出勃勃生機,一個個富民產業花開正旺,廣大幹群眾志成城斬斷了「窮根」,豐碩的脫貧成果綻放為萬張笑臉。  五華作為全市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任務重、困難大。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五華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熱度和速度,向貧困發起猛攻。
  • 桂陽流峰鎮:追夢 奮鬥 「脫貧路上不落一人」
    「全面小康路上不落一戶、不漏一人」「不獲全勝決不收兵」回望近幾年的脫貧攻堅工作,溫暖人心的關鍵詞、脫貧路上鏗鏘的步伐躍然眼前。截至目前,流峰鎮3個貧困村於2017年全部出列,1491戶3520人脫貧,剩餘169戶346人具備脫貧條件擬於今年全部脫貧。
  • 585個貧困村全部脫貧!2019年石家莊多措並舉助貧困戶穩定脫貧
    圖為石家莊市2019年脫貧攻堅任務目標完成情況新聞發布會現場。楊文娟 攝人民網石家莊12月30日電 (付兆颯)2019年,石家莊市退出貧困村18個。其中,平山縣退出5個,行唐縣退出12個,贊皇縣退出1個……30日,從石家莊市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截至2019年底,石家莊市585個貧困村全部脫貧出列。據了解,近年來,石家莊始終把扶貧和脫貧攻堅工作作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民生工程牢牢抓在手上,通過全面落實資助政策、發展產業扶貧項目、投入專項扶貧資金等多種舉措,紮實推進脫貧攻堅工作進程。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攻堅路上,一個也不能落下|大方縣水務局駐村...
    2018年3月,作為大方縣水務局的一員,組織安排我參與脫貧攻堅駐村工作,負責聯繫四個村民組共11戶貧困戶,剛到村裡,我就徹夜未眠——群眾住在破舊開裂的土牆裡,屋裡光線昏暗,路上雜草叢生,這是來到大方縣達溪鎮冷底村走訪貧困群眾時見到的一幕。  如何因地制宜推進真扶貧和扶真貧,讓困難群眾儘早脫離貧困?
  • 梅州蕉嶺東嶺村:紅色文旅助力鄉村振興
    肖錕 攝   人民網梅州12月2日電(肖錕)室內,黨徽熠熠發光,一雙雙渴求知識的雙眼緊跟著講臺上滔滔不絕的老師。室外,是連綿起伏的青山和點綴其間的「地球倉」。這裡是梅州市蕉嶺縣三圳鎮東嶺村研學基地。   東嶺村地處蕉嶺縣西部,山高林密,是廣東省革命老區之一,也是蕉嶺縣19個省定貧困村之一。「怎樣才能帶領村民脫貧致富,村裡動了許多腦筋。」
  • 脫貧攻堅大會戰|脫貧致富帶頭人沙萬富:脫貧路上不等不靠 藉助政策...
    脫貧攻堅大會戰|脫貧致富帶頭人沙萬富:脫貧路上不等不靠 藉助政策實現蛻變 www.panzhihua.gov.cn     發布時間:2020-12-01     來源:這裡仁和      選擇閱讀字號:[ 大 中 小
  • 退出貧困村行列!南沙在這裡留下一支帶不走的扶貧隊
    上月底,貴州省宣布剩餘的9個貧困縣退出貧困縣序列。至此,我國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在精準扶貧上,南沙堅定不移凝集南沙與梅州市蕉嶺縣、平遠縣脫貧攻堅協作合力,緊扣重點任務,通過產業幫扶謀發展、人才支援領致富、勞務協作保民生、消費扶貧促經濟等方法路徑,確保打贏脫貧攻堅「收官戰」,截至11月中旬,南沙區結對幫扶梅州兩縣35個省定貧困村均已退出貧困村行列,建檔立卡貧困戶有1467戶3919人已實現全部退出。
  • 【脫貧攻堅】庫倫脫貧攻堅奔走在「趕考」路上
    【脫貧攻堅】庫倫脫貧攻堅奔走在「趕考」路上 2020-03-31 20: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含山縣五裡村:脫貧路上「跑」出幸福生活
    近年來,隨著扶貧產業的落地生根,以及健康扶貧、就業扶貧等相關政策的實施,當初那些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已經在脫貧路上「跑」出了屬於自己的幸福生活。近段時間,五裡村駐村扶貧工作隊和村幹部一直在村裡的紅薯種植基地和村民的家裡來回奔波,幫助他們銷售紅薯。採摘運送、分揀稱重、打包裝箱、一道道工序井然有序,一批批紅薯也藉助村裡設立的網絡銷售平臺,銷往全國各地。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做貧困戶脫貧路上的「小太陽」|六盤水...
    這些年來,我用心用情,做貧困戶脫貧路上的「小太陽」。  花場村三組村民郭貴祥(郭貴祥於2020年因病死亡),2016年前,一家4口居住木瓦房裡,下雨時外面下大雨,屋內下小雨,由於他常年生病,兒子郭太良無法外出務工,讓原本較為貧困的家庭雪上加霜,最終因病進入了建檔立卡貧困系統。
  • 韶關人的《脫貧攻堅宣言書》
    丨全文4300字,閱讀大約需要8分鐘全面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戰,脫貧路上不落下一戶一人!這是韶關重若千鈞的莊嚴承諾。韶關做到了嗎?2020年,全市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平均每村達23.39萬元,比2016年底增長626%;全市所有貧困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8513.3元,比2016年底增長146%;全市有勞力貧困戶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9359.06元,比2016年底增長203%。「五年來特別是今年以來,我市堅決落實中央、省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策部署,堅持戰疫戰貧同步,圓滿完成脫貧攻堅各項目標任務。」
  • 扶貧幹部孫有才局長變「老孫」 見證隆化脫貧出列貧困戶全部脫貧
    去年年底,隆化這個國家級貧困縣順利脫貧出列,貧困戶全部脫貧。長達5年的扶貧歲月,像孫有才這樣年逾五旬的駐村扶貧幹部在全省也很少見,他的稱謂逐漸由「局長」變成了「老孫」。2017年,孫有才被河北省委組織部授予「全省精準脫貧優秀第一書記」榮譽稱號;2019年10月,被省扶貧開發和脫貧工作領導小組授予「全省脫貧攻堅先進獎貢獻獎」。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決戰脫貧的清水答卷
    全縣貧困人口從2013年建檔立卡時的9.48萬人降至2019年底的2572人,貧困發生率從31.6%降至0.89%,脫貧人口錯退率和貧困人口漏評率均為0;123個貧困村退出117個,退出率95.12%;全縣幹部群眾對貧困縣退出的認可度達到100%,2019年實現整縣脫貧摘帽。精準施策 脫貧路上人人奔跑奮鬥
  • 高新區:多形式開展扶貧工作,1354戶貧困戶全部達到脫貧標準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陽江高新區傳來喜訊,全區建檔立卡的貧困戶1354戶2657人,已全部達到「八有」脫貧標準,全部實現穩定脫貧和退出,脫貧率和退出率達100%。
  • ...的脫貧攻堅故事】黨瑞軍:脫貧路上不等不靠 踏踏實實走向小康生活
    【我所經歷的脫貧攻堅故事】黨瑞軍:脫貧路上不等不靠 踏踏實實走向小康生活 2020-12-02 19: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