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滅亡後,大明的太子去了哪裡?為什麼會一次又一次的被處死?

2021-01-09 指點江山

1644年,紫禁城火光沖天,大明王朝宣告終結。

皇帝自縊前,殺掉了所有後宮女眷,將生的希望留給了三個皇子。雖說,皇權覆滅,但是,流落在外的三個皇子卻成了朱家王朝的最後希望。只要他們活著,哪怕不能在有生之年重回紫禁城,就算是為皇室血脈開枝散葉,大明也有復興的可能。

李自成的百萬起義軍迅速佔領了京城,昨日的明朝已成「前朝」,天下在一夜之間易主。作為前朝遺孤,三個流落在外的皇子是各方勢力重點關注的對象,沒過多久,三個皇子就被李自成的部下抓了起來。

李自成是純粹的反賊,他不會做出宋朝皇帝安頓柴氏後裔的蠢事,之所以留著三位皇子的性命不殺,只是因為,他想除掉吳三桂。而這三位有著朱家血脈的皇子,正好是牽制吳三桂的絕佳籌碼。令李自成措手不及的是,吳三桂根本沒給這些明朝遺孤面子。

之後,他對李自成的起義軍大打出手,還聯合清軍共抗闖王。李自成在連番攻擊中節節敗退,最終,不得不放棄繁華的京城。在撤軍之初,三個皇子仍被起義軍挾持著,可是,隨著起義軍逐漸被各地明朝殘餘勢力與追兵打散,這三位皇子趁亂逃跑,行蹤成謎。

雖然,他們都消失了,但是,身為「皇子」的政治價值仍在。

入主中原的滿族人假仁假義的將崇禎皇帝安葬,並對外宣稱:「進入山海關是為了替明朝報仇,還承認明朝的正統性和合法性,並不以其他殘餘的明朝勢力為敵。」

在這樣的環境下,三個皇子的身價水漲船高,倘若,他們能在此時站出來,向滿人索要失去的天下,想必,入關的滿清統治者根本無法拒絕。畢竟,滿人是打著「靖難輔國」的旗號入主中原,倘若,不歸還明朝的江山,難免會陷入到輿論聲討之中。

在這樣的背景下,許多「朱太子」就站了出來,在清朝的早期統治中鬧出不少風波。

在一個深夜裡,前朝國丈周奎家門前,一個僕人把一個來歷不明的年輕人趕了出去。那個年輕人站在大門前不住叫罵,周家主僕則隔著院牆與之對罵。巡夜的士兵發現後,立即過來盤查。那個年輕人自稱:朱慈烺,是消失已久的太子。

巡夜的小兵根本不敢自作主張,連忙將這個年輕人「請」到刑部,請求上司定奪。刑部官員認為,這個年輕人是真的太子無疑,所以,逐級上報,聽候多爾袞差遣。而周奎一家則立即上書朝廷,說:「這名年輕人就是個騙子,並非朱慈烺。」

多爾袞哪裡知道真正的太子相貌如何?

所以,他只能找來一群前朝太監進行辨認,最終,幾乎所有太監都說年輕人就是太子無疑;為了進一步驗證,多爾袞又找來十幾個曾經的太子身邊的錦衣衛前來辨認,沒想到,這十幾個貼身侍衛一見到年輕人就跪了下來,並信誓旦旦的說這就是前朝太子。

多爾袞頓時覺得頭昏腦漲,這太子出現的太不是時候了。滿清剛剛名正言順的佔領了北京,沒想到屁股還沒有坐熱,紫禁城真正的主子就回來了,這讓滿清統治者做何感想?倘若,朱慈烺還活著的消息傳到各地,那麼,前朝官員和老百姓必定會擁立朱慈烺登基。

而此時,清朝的統治尚未穩固,沒準努爾哈赤的基業會隨著太子復闢煙消雲散。對於滿人來說,不論年輕人的身份為何,他都是個「冒牌貨」,也必須是「冒牌貨」。但是,多爾袞沒資格指認太子是假的,所有滿人都沒有這個資格。於是,他只能自導自演一場辨別太子的鬧劇。

多爾袞先是讓太子的親戚前來辨認,隨後,又叫來前朝宮人辨認。前朝的皇室們均認定這個年輕人就是太子,長平公主最先站出來指認,周奎破口大罵,並打了長平公主一記耳光;前朝晉王心裡明白了幾分,改口說:「自己並未見過太子真容,不能確認年輕人的身份。」

最終,第一批被召進皇宮中指認太子的太監們均被處死。似乎,太監們的死給後來者提供了警示,第二批前來指認的太監們都異口同聲的說這個年輕人是假冒的。多爾袞聽取了太監們的意見,第二年四月,獄中的「假冒」太子被處死,這場轟動全國的太子案宣布結案。

但是,有趣的是,滿清朝廷還特別昭告天下:「倘若有人能夠提供真太子的行蹤,朝廷必會將太子迎回紫禁城『恩養』,提供行蹤的人將會得到重賞。」這份詔書一度在全國掀起尋找太子的熱潮,老百姓都認為太子若重回紫禁城,就算不能拿回江山,也會被優待。

可是,所謂的「恩養」究竟是什麼呢?

在清軍掃清所有殘餘的明朝勢力後,原本被「恩養」在京城的十幾個明朝藩王全都橫死。清廷對前朝皇族進行了大規模的肅清,這才讓老百姓反應過來,原來,這就是所謂「恩養」!

正當京城被太子案鬧得滿城風雨時,由前朝遺老組建的南明王朝也冒出一個朱慈烺。

有個年輕人流落到南方,對外宣稱自己是逃亡的太子。聽說此事後,南明朝廷第一時間將這名年輕人「請」進皇宮。南明皇帝朱由菘派老太監李繼周前去迎接年輕人,李繼周見到年輕人後,覺得面前的年輕人十分眼熟,且器宇軒昂,就跪下磕頭說:「奴才給小爺請安。」

年輕人說道:「我見過你,但是,我忘了你的名字。」李繼周立即報上姓名,希望年輕人能與自己回宮。年輕人又問道:「你讓我隨你進宮,是要讓我當皇帝嗎?」李繼周哪敢妄言,只能老實答道:「這種事我一個奴才怎麼會知道呢?」得不到準確回答的年輕人拒絕進宮。

過了一段時間,朱由菘面見群臣,說道:「有個年輕人自稱是先皇的兒子,倘若,他的身份是真實的,那麼,我會將他視同己出,也會撫養優待,不能讓先皇的血脈受委屈。」注意,朱由菘的說法十分巧妙:

首先,一句「自稱」就已將此事擬定了基調;

此外,朱由菘並未許諾將皇位還給朱慈烺,而是說要撫養優待。

緊接著,朱由菘派出兩名太監,去年輕人的住所辨別真偽。

兩名太監一見到年輕人,立馬走過去抱住他失聲痛哭,他們看年輕人的衣服非常單薄,還脫下自己的衣服為其遮寒。當然,這兩名太監已認定面前的年輕人就是朱慈烺。朱由菘聽說這件事後不置可否,只是賜李繼周自盡,隨後,處死了兩個太監,算是表了態。

南京老百姓聽說太子就在城內,紛紛要求南明朝廷迎回太子。至於,年輕人的身份,朱由菘從三個太監的表現上已猜了個大概,但是,他根本不可能將來之不易的皇位拱手讓人。為了拖延時間,朱由菘再次進行了冗長的辨識行動,他派出一批有一批官員前往年輕人的家中。

名為探望,實則辨別真偽。當然,並不是每個明朝遺老都曾目睹過太子的真容,所以,對年輕人的身份大家紛紛莫衷一是。朱由菘不想讓事態隨意發展,索性就將年輕人「請」到宮裡,命令侍衛嚴加看管。朱由菘拿捏不定,最終,只能找來馬士英等一眾官員商討。

馬士英早就察覺到朱由菘的態度,立馬借坡下驢指證年輕人就是假冒太子,還說出三個理由:

首先,太子離開李自成後為什麼沒有立即來南京避難,反而在南方流竄?

其次,聽說太子是個不苟言笑的人,表情嚴肅且不善言談,然而,此人卻很健談。

最後,京城的滿清朝廷也在審理太子案,不知北方的太子是真是假。

馬士英一口咬定年輕人就是個冒牌貨,一邊建議朱由菘詢問年輕人其他兩個皇子兄弟的生辰年月以及深宮裡的制度,另一邊請來三個曾教育過太子的官員前去辨認。最終,審問開始了,年輕人拿著紫禁城地圖,將每個宮殿的作用與居住的人物娓娓道來。

此時一個官員突然發問:「公主現在身在何方?」年輕人說道:「我不知道,我覺得她已經死了。」而當三位曾經教育過太子的老師出現時,年輕人只認出了方拱乾。方拱乾便問年輕人當年授課的地點與內容,結果,年輕人都沒答對。

此時,又有官員問嘉定伯的真實姓名,年輕人答不出來。後來,楊維垣指認年輕人叫王之明,是曾經駙馬都尉的侄孫,根本不是什麼太子。

最終,年輕人被認定為假冒的太子,南明太子案告破。

由於,這場案件的審理太過撲朔迷離,結果,各地官員和百姓均表示不服。南明王朝本來根基就不牢固,太子案使原本格局不穩的南明王朝更加鬆散。沒過多久,清軍大舉南下,朱由菘倉皇出逃,被關進監獄中的年輕人王之明被老百姓救了出來,且以朱慈烺的身份成了南明皇帝。

但是,可惜的是,這個年輕人登基不滿五天,南京城就被清軍攻佔,最終,這個年輕人也被押赴京城處死,到死也沒人知道他究竟是不是真的朱慈烺。

其實,除了眾人皆知的南北太子,還有不少關於太子的傳說,其中有一個:太子未死,被當年東宮講讀之一李士淳帶回其老家廣東省梅州市,並採訪到李家後人保留的東西可供參考:

首先,三百多年來,至今在李家後人所處的梅州,都會在農曆三月十九拜太陽,此舉實為紀念崇禎。其次, 李家現存明末修建的世徳堂,其建築竟採用皇家規格,楹聯隱含「保明」二字。還有,李家保留的一塊石碑,上有「趙雲阿鬥兼孤命,仁貴徵袍護主來」 。

參考資料:

【《南北太子案》、《崇禎朝野記》、《明季北略·卷二十》】

相關焦點

  • 明朝滅亡是天數?還是崇禎皇帝操作不當?崇禎的兒女都去哪了呢?
    1644年,對於世界史來說,沒什麼稀奇,但對於中國歷史來講,對朱家來講,卻是一個災年,因為這一年一位姓李的將軍率領起義軍打進了北京城,也是從這一年開始明朝滅亡,但是明朝滅亡,那些大臣、皇親國戚以及崇禎皇帝的家屬們都去哪了呢?
  • 崇禎皇帝自殺後,明朝太子去哪了?
    相信聽到這裡,大家就知道這是一位少了一條胳膊的尼姑,傳說這位斷了一個手臂的尼姑,是明朝滅亡知君崇禎皇帝的長公主。於是很多人們便表示疑惑,居然是公主為什麼淪落到如此地步?崇禎當年因為看到大勢已去,最終決定自殺。在他自殺之前,砍掉了這位公主的右臂,同時他還說了一句話,就是胡為生我家。這句話的主要意思就是說你的命不好,為什麼偏偏出生在我的家族當中?
  • 明朝滅亡後,皇室成員有多慘?崇禎的小兒子75歲時被凌遲處死
    1644年,明朝首都北京被李自成攻陷,崇禎自縊殉國。死前他讓自己的三個兒子換成普通百姓的衣服自行逃命,對比失蹤後的太子朱慈烺和定哀王朱慈炯的各種離奇傳說,只有朱慈煥被各種史料明確證實存活了很長時間。他一生顛沛流離,一直活到清朝康熙年間。
  • 明朝滅亡300年,有一小國卻一直沿大明年號200多年,他和大明究竟有多親?
    尤其在明朝時期,作為大明的藩屬,半島的國號即由明太祖所賜,年號跟大明一樣,律令、官制、服飾等都向大明看齊,文字更是直接使用漢字,改都不改(當然發音不一樣,半島使用漢字,但讀音還是他們的那套「前軲轆不轉後軲轆轉」)。尤其在萬曆年間,明朝幫助半島擊退了日本的進攻,使半島免於亡國之難。半島上下感念「父母之國」再造藩邦的恩德,對明朝簡直愛到了極點。
  • 大明滅亡後,假如16位皇帝在地府相聚,誰會遭朱元璋痛打
    明朝皇帝「奇葩」多,這是人們對明朝皇帝的一種看法,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除了殺了很多功臣外,其他方面都還可圈可點,是一個不錯的君主,但他的繼承者,大多數就比較差了,在崇禎丟掉大明江山後,明朝的16位皇帝假如在地府相聚後,朱元璋會痛打他們中的哪些人?
  • 《大明風華》老二老三一提打仗,太子就喊沒錢,明朝的錢哪去了?
    編者按:最近電視《大明風華》正在熱播。劇中有一個有趣的場景,朱棣和自己的三個兒子太子朱高熾、漢王朱高煦、趙王朱高燧商量對於蒙古的戰略。太子朱高熾卻在一旁連連搖頭表示不同意,理由從頭到尾只有一個:沒錢!話說堂堂的大明帝國,為啥總喊沒錢呢?
  • 明朝滅亡,太子朱慈烺竟跑到廣東梅州,多年後一建築名稱揭露真相
    在李自成敗退後,吳三桂奉他還京,建年號義興,但是,朱慈烺卻在亂軍中失蹤了。不久,在滿清剛剛入關的一個晚上,北京城裡出現了這樣一出鬧劇。一個孩子在前朝國丈家門口破口大罵,口口聲聲自稱自己是前朝太子。國丈該是太子的外祖父啊,怎麼會讓這個孩子在門口撒野呢?結果,這對祖孫之戰反而招來了巡夜的滿清官兵。官兵一聽,這可是明朝太子啊,那還不得好好的送往刑部?
  • 明朝滅亡之後,朱由檢和他的家人的結局是怎麼樣的?
    朱由檢是明朝的最後一位皇帝,明朝316年的基業止步於朱由檢的手中。作為末代皇帝,明朝的滅亡原因有一部分與朱由檢有關,但他也為了拯救明朝做了一部分的努力。只是朱由檢的努力終究是徒勞的。公元1643年,李自成帶著農民軍隊闖進了北京城。彼時,朱由檢就在煤山上,看著北京城內一片刀光劍影,他知道明朝的命數盡了。
  • 從明初到南明末,明朝一系列的轉折點重要事件,探索明朝滅亡根源
    大明經過這次的失敗,成為了大明最丟人的一次失敗。大明王朝也因此開始由盛世開始轉向了衰落。 萬曆改革,張居正為大明續命 大明王朝到了隆慶和萬曆年間,已經到了強弩之末;當然了這個指的是大明的經濟,國庫年年財政赤字,就這樣君王們還喜歡大肆地揮霍。
  • 《大明第一太子》:大明完美太子——朱標,居然也是穿越來的!
    《大明第一太子》,夜星月語,3級作者。分類:歷史-兩宋元明。【簡介】洪武元年,奉天殿上,龍椅上的明太祖朱元璋一揮手,禮部尚書捧起冊封詔書宣讀起來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朕之長子朱標,為皇后所出,宗室首嗣,天資粹美,品格貴重,茲恪遵初詔,載稽典禮,俯順輿情,謹告天地,宗廟,社稷,授以冊寶,立為皇太子,正位東宮,以重萬年之統,以繁四海之心。
  • 千古忠臣于謙,解救明朝於水火之中,卻被皇帝下令處死!
    太子朱瞻基在匆匆忙忙當中登基,此時先皇的弟弟朱高煦抓住機會舉起了反叛的大旗,在地方召集軍隊準備一舉攻入京城。皇帝朱瞻基決定帶領于謙一起親自討伐謀逆的叔叔,朱高煦那點可憐的兵力哪裡是幾十萬明朝大軍的對手,很快就投降了。看著狼狽的叔叔,朱瞻基讓于謙出來,好好的教訓一下這個不知好歹的叔叔。
  • 大明第一才子解縉,為何最終被朱棣處死?
    細品這句話,又會覺得非常有道理,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好人一般都是比較耿直,說話直來直去,容易無形中得罪人,說白了就是情商不高。而作為明朝的才子,主持編纂了《永樂大典》的解縉就是一個智商高,情商低的才子,如果他智商低情商也低的話,還不至于波及生命,可惜他偏偏在朝為官。
  • 太子直呼皇帝為爹,《大明風華》不用「父皇」二字,是對的嗎?
    可在我們的認知中,古代皇家哪裡有父子親情,又哪裡會叫爹爹,不是應該用「父皇」來尊稱嗎?莫不是《大明風華》出了錯誤?接下來,就讓我來帶您一探究竟。 皇家的稱呼——父皇 「父皇,兒臣是冤枉的,是冤枉的呀!「很久之前看《美人心計》,太子犯了錯,被嚴厲的漢景帝懲罰。
  • 明朝滅亡了374年,此國卻仍有16萬人自稱大明遺民,崇禎忌日集體痛哭
    在我國的歷史長河中,很難有一個朝代像明朝那樣,在滅亡百年之後,依然有人不遺餘力的想要重新恢復明朝王室。清朝從1644年入關,一直到1912年滅亡,「反清復明」這個口號,幾乎貫穿清王朝268年統治。
  • 朱元璋想將都城遷到此地,若成功明朝不會滅亡,清軍必將難以入關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在南京稱帝。此時中國北方地區還處在元朝的勢力範圍之內,而江南地區相較於北方,經濟發展較好,受戰火波及破壞也不是很嚴重,因此,朱元璋想來想去,最終將南京定為了明朝的都城。元朝是滅亡了,可逃到蒙古草原的北元勢力依然十分強大,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都城勢必要北遷。還有就是,在南京建城的時候,由於是人為製造的人工湖,導致皇宮地表下沉,形成南高北低的格局,這在風水學上是大忌。風水上不行,歷史上也說不通,縱觀明朝之前的各個朝代,大凡有輝煌壯舉的大一統王朝都城都在北方,相反,那些偏安一隅不思進取的弱小王朝都城卻都定在南方。綜合以上種種考慮,朱元璋也有把都城北遷的意思。
  • 朱三太子晚年受審,康熙:你不是五歲就死了嗎?那就再凌遲一次
    可在1708年的時候,康熙卻對一個連碗都拿不穩的75歲老翁痛下殺手,不由分說便將他凌遲處死,手段殘忍至極。這位老翁究竟犯了什麼錯?會讓康熙如此痛恨呢?其實,這位老翁並不是一個普通人,他擁有一個令康熙十分忌憚的身份,他便是明朝的朱三太子,崇禎帝的第五個兒子朱慈煥。既然是老五,為何要叫三太子呢?
  • 再談朱三太子
    崇禎皇帝自殺前安排三個兒子逃亡。這三個皇子,分別是:皇長子、太子朱慈烺;三子、永王朱慈炯;四子、定王朱慈炤。三個皇子之中,最重要的就是太子朱慈烺,因為他是皇位的第一繼承人。崇禎皇帝死了,明朝在法律意義上也滅亡了,這僥倖逃出紫禁城的三個孩子從此也沒有再踏進紫禁城半步,但是只要朱由檢的兒子還在,明朝就還有復興的可能,在理論上就可以延續王朝的血脈。
  • 宵衣旰食,日理萬機的明朝亡國之君朱由檢,為何沒能挽救大明王朝
    朱由檢是大明王朝的末代皇帝,他在位17年間一直勤於政事,朱由檢即位之初就開始剷除在明朝橫行多年的閹黨勢力,並最終徹底滅掉閹黨,他還平反冤獄,扶正除惡,大力並重新任用有才能的被閹黨陷害入獄的良官,朱由檢還派遣得力幹將去「澆滅」農民起義軍的「烽火」,並在關外抵禦清軍南下,但他為何還是無法改變明朝滅亡的命運
  • 網絡世界裡,明朝愛好者正在重建大明
    有的明粉甚至開始暢想,可否讓南明(明朝滅亡後,其宗室在南方建立的小朝廷)在澳洲建立流亡政府,避免明朝被滅亡的命運。  行動派,則是宣傳派的進階——它們對於明朝的愛全都體現在了行動上。 在線上,行動派會為他們心目中的架空大明,設計各種具有現代國家特徵的符號。
  • 東北一座會動的城市,從朝鮮半島移到遼寧,三百年後導致明朝滅亡
    來源:腦洞歷史觀明朝的滅亡有很多因素,但仔細觀察一下,竟然跟中國一個著名大城市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