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明初到南明末,明朝一系列的轉折點重要事件,探索明朝滅亡根源

2020-12-26 騰訊網

明朝國祚享有276年,從皇覺寺小沙彌創立大明開始,一直到南明永曆帝的覆滅,大明成為歷史,但是也成為了中國人心中最硬氣的朝代,強漢,盛唐,富宋,剛明,不只是說說而已,明朝真正做到了不和親,不納貢,不割地,不賠款,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大明為何會在中期鼎盛開始迅速衰落?又為何南明擁有近百萬的軍隊卻依舊敗於清軍?從明初到南明末,大明共經歷了多少轉折點重要事件呢?

鄱陽湖水戰掃清大明建國障礙

大明開國君王朱元璋建立帝國之初,他最具威脅的敵人並不是元兵;其實在1356年佔據南京時,朱元璋的戰略眼光就已經盯向了陳友諒和張士誠;同樣的陳友諒也把眼光盯向了朱元璋,這時候的元軍已經是強弩之末,主力精銳被剪除殆盡,剩下的只需要收拾殘敵就可以了。

但在南邊卻同時並存了兩個梟雄,一個以武昌為都的陳友諒,另一個是以集慶(南京)為都的朱元璋;反觀另一個割據勢力張士誠其,實並沒有被這兩個大梟雄放在眼裡,朱元璋和陳友諒都很富有戰略眼光,目前天下唯一的對手就是雙方,不管元軍也好,張士誠也好,他們遲早完蛋。

於是陳友諒直接就派遣近60萬大軍攻打朱元璋領地,而雙方在鄱陽湖地區展開了一場曠世大戰,陳友諒的一邊是幾百艘堅固龐大的戰船,而朱元璋這邊是一些小巧但是靈活的戰船;朱元璋這時候的軍隊只有十幾萬;而這場戰爭陳友諒的60萬大軍失敗,這又是為什麼?

其實在洪都之役和其他大型戰役中,陳友諒的大軍一直在和朱元璋的守軍對抗消耗,而到了主力對決,陳友諒高估了自己軍隊的體力和士氣,士兵們長期的作戰早就疲憊不堪,而朱元璋就看到這一點,他採取的就是伏擊戰術,水陸夾擊,一刻都不讓陳友諒大軍休息。於是十幾萬對抗六十多萬成功逆襲了。這場大戰之後,大明帝國算是奠定了基礎。

「廠衛制度」的建立禍害百年

明太祖朱元璋是個多疑的主,對待功臣都能夠下狠手解決,對待下面的臣子當然也極為心狠;為了監視天下官吏的品行和清廉,明太祖就建立了一支特務組織——錦衣衛;這個錦衣衛擁有偵查、逮捕和審訊的職能,甚至游離於明朝的法律邊緣,不過明太祖晚年醒悟就廢掉了錦衣衛。

朱元璋的兒子朱棣卻認為錦衣衛是個好組織,於是又利用起來了,並且在原來職權上還加了一個討逆的職能,不過錦衣衛不老實威脅到了皇權,於是朱棣又搞出一個東廠的太監特務機構與錦衣衛抗衡。

而漸漸的東廠憑藉著和君王親近的關係一步步地碾壓錦衣衛,甚至讓錦衣衛淪為自己的小跟班;到了朱見深時期,因為東廠勢力太強了,朱見深就搞了一個西廠,這個西廠同樣是太監特務機構,用處就是替代東廠,不過雖說一段時間內超越了東廠,但是隨著朱見深的駕崩,西廠很快就被東廠給反超。

錦衣衛、東廠、西廠統稱為「廠衛」,廠衛制度的建立給大明官吏和政治上產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官員們人人自危,百姓們閉口不談忌諱,明朝社會過得十分壓抑;而甚至廠衛們還掌控國家運作。由此可見,廠衛制度的建立雖然對皇權有一定的集中權力效能,但是對大明的穩定是產生了極為負面的影響。

土木堡之變是明朝第一次對外作戰的慘敗

小皇帝朱祁鎮年輕氣盛,錯信了老太監王振的忽悠,還把小皇帝給忽悠到邊關作戰;而當時的瓦剌、韃靼已經成了氣候,兵鋒之盛讓大明兵部都是焦頭爛額;而明朝皇帝卻非要貿然出徵,這種火上澆油的做法讓大明官員們十分頭疼。大明兵部在這個時期還是比較厲害的,明宣宗給朱祁鎮留下了很優秀的班底,可是朱祁鎮偏偏不聽這群優秀班底的話,非要聽大太監王振的話。

誰知道,朱祁鎮的部隊到了土木堡地區時候,瓦剌韃靼騎兵直接包圍衝擊,大明的三大營就算再厲害也只是厲害在遠程作戰,近距離遭遇騎兵的襲擊,能夠有還手之力的也就只有三千營,但是三千營的許多精銳還在其他地方作戰,留下的近千人根本抵擋不住騎兵的衝擊,於是明朝精銳三大營全部陣亡,大明皇帝朱祁鎮被擄走。

朱祁鎮被俘獲是震驚了明朝海內外,如果不是于謙臨危授命,或許大明會淪為南宋那種境地;大明主力在土木堡被全殲,而瓦剌韃靼騎兵在北京城下被大明全殲,大明找回了場子,但是丟了皇帝,後來雙方談了很久才放朱祁鎮回來。大明經過這次的失敗,成為了大明最丟人的一次失敗。大明王朝也因此開始由盛世開始轉向了衰落。

萬曆改革,張居正為大明續命

大明王朝到了隆慶和萬曆年間,已經到了強弩之末;當然了這個指的是大明的經濟,國庫年年財政赤字,就這樣君王們還喜歡大肆地揮霍。後來張居正上位,他的出現讓處在危機邊緣的大明成功續命,其實如果沒有張居正,或許大明會提前幾十年覆滅,但是張居正的出現讓大明延續了將近百年的時間。

張居正首輔時期的改革制度,不僅挽救了大明的財政破產,還讓國庫由虧轉盈;對外倭寇的禍亂沿海,張居正也勇敢的啟用了戚繼光等將領對抗倭寇,並且還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對於國內的災害,張居正也是派出水利專家潘季孝前去治理水患,在一定程度上將萬曆年間的水災治理成為了當地的水利工程。

張居正的一系列續命挽救了大明,也挽救了這個風雨飄搖的帝國;不過大明的短暫興盛其實是毀滅前的迴光返照,當張居正去世後,萬曆朝廷中的反對黨對張居正進行清算,而冷漠無情的萬曆帝對於張居正的貢獻是閉口不談,並且還利用張居正的清算事件在朝廷中搞起了政治團體鬥爭。

最後在萬曆和官員們的鬥爭中,張居正改革取得的成效統統被否定,於是所謂的萬曆改革就這樣被冷藏起來,而大明改革之後的制度差點被廢除,好在萬曆最終忽然醒悟,也就沒讓改革停下來,不過由此事件後,大明的官員沒有誰再敢進諫搞改革,畢竟張居正一生為國為民卻遭到如此的陷害。張居正事件之後,文臣集團開始對皇室產生了間隙,這樣為後來的東林黨爭埋下了隱患。

崇禎除魏忠賢、殺袁崇煥、抑制武將和宦官勢力

為什麼,崇禎帝除掉魏忠賢和斬殺抗清英雄袁崇煥是大明的轉折點呢?其實在魏忠賢時期,大明還是可以續命的,但續命的同時必須要保證朝廷的安穩,如果有一點波瀾,大明將萬劫不復。

而魏忠賢很明顯就是這個時期,大明需要的制衡東林文臣勢力的一把利劍;可惜朱由檢毀掉了這把利劍,並且還遏制了宦官勢力,這直接導致了與文臣平衡的宦官勢力徹底淪落;那麼唯一還能夠和文臣勢力抗衡的就剩下了武官勢力。

但大明曆來就有不可相信武將的傳統,朱由檢也不例外,他不信任為大明流血犧牲的將領們,反而還覺得他們會謀反;後來在文臣勢力的慫恿下,他除掉了武將中最具威望的袁崇煥,於是袁崇煥一死,遼東將領對大明寒了心,而許多遼東將領再也不會為大明賣命,很多還投降了滿清。可以說大明的續命之路完全都是被崇禎給一手關閉起來。

南明的內耗是帝國覆滅的根源

大明覆滅後,一些皇室們在南邊建立了南明小朝廷,最初是朱由崧繼位,也就是南明的弘光帝,不過很快清軍就攻破了南京,於是弘光帝就駕崩了;後來魯王和唐王分別在紹興、福州稱帝,這兩個皇室宗親卻因為誰是正統互相打起來了,而清軍也不插手就在邊上看;而這兩個政權卻把矛頭都指向了農民軍,沒把清軍威脅當回事。當兩個政權掐完架後,清軍直接就進軍滅掉了他們。

後來紹武帝和永曆帝同年在廣東一起稱帝,於是兩個小朝廷又是為了正統打起來了,不過這次還沒開戰,邵武政權就被清軍給滅掉了,永曆政權雖然暫時掌握了正統,但是同樣內部文臣勢力和地區本土軍方勢力互相掐架,於是清軍一來,永曆小朝廷被迅速滅掉,最終永曆帝流亡到了緬甸,永曆帝最終還是難逃被處死的厄運,南明也徹底結束。

結尾

大明的由盛轉衰是有一定的原因的,這不僅僅是帝王的問題,整個朝廷氛圍都有很嚴重的問題;這些問題主要是因為初期沒有建立好完善的政治制度,而中期朝廷又喜歡搞鬥爭。那麼為什麼會造成這個情況,其實總結一點就是君王不信任臣子,臣子不效忠於君王,雖然明朝有段時期有君臣制約條件,但「廠衛」的存在,徹底離間了君臣關係,這是最主要因素。

從朱元璋對官員採取高壓的政策後,一直到晚明,帝國需要文臣勢力的效忠,但是幾百年的政治經驗告訴文臣們,君王不可信,可信的只有自己的權勢和金錢;更為致命的是,明朝的藩王制度,生生吃垮了大明王朝,這就是明代滅亡的根源。

相關焦點

  • 大明朝滅亡時,世界各國都在幹什麼?清華教授:明亡不可思議
    這難免讓人感到好奇,這一起事件,最終影響了中國歷史的走向,那麼在明朝滅亡的時候,世界各國又在幹什麼呢? 不難看出,此時的人類各個文明,正處在擴張的熱潮階段,但是從明朝的角度來看,它的滅亡的確也充滿了遺憾,為何會這麼說呢?
  • 得九邊者得天下:「九邊」易主與明朝的滅亡
    雍正帝在審訊曾靜時,針對曾靜書內提到因「明亡之恨」而反清一說,反駁道:「前明之亡國,亡於流寇李自成之手,與我朝毫無幹涉。」甚至認為清朝攻滅大順政權,是「為明朝報仇雪恥,是我朝深有德於前明」。然而在筆者看來,從明朝萬曆末年經天啟朝直至崇禎朝,後金是始終是明朝的勁敵,且持續消耗著明朝的實力,是明朝最終滅亡的重要原因。
  • 東林黨和宦官專政,究竟誰才是明朝滅亡的根源?
    在非常多的歷史論壇上,關於明朝的討論此起彼伏,而當說起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很多人都加這個罪名強加到東林黨上,認為它比宦官幹政還要惡劣,那麼歷史上的明朝究竟是因為東林黨還是宦官而導致滅亡的呢?創辦東林學院的東林先生而到了明朝末年,為了爭權奪勢,東林黨人和宦官之間展開了一系列的明爭暗鬥,使得明朝末年的朝政非常的腐敗不堪,而在明朝被大順推翻之後,
  • 明朝末年的一位名將,他戰死不到半年,明朝就走向滅亡
    明朝初期歷經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國力強盛。1449年經土木堡之變由盛轉衰,後經弘治中興、萬曆中興國勢復振。而到了明朝後期,明朝不僅受到了後金的多次進攻,內部也有李自成起義軍需要平定。正是在內憂外患之下,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入明朝都城,崇禎皇帝自縊,明朝滅亡。值得注意的是,在明朝末年,有一位名將曾經多次擊敗李自成等起義軍。
  • 明朝滅亡時,世界各國都在做些什麼?教授:明亡不可思議
    事實上天下之事、全球之 是都是一個整體,尤其是涉及到像明朝這樣的一個超級大國的事情,在當時幾乎是世界性的大事。那麼,明朝滅亡時,世界各國都在做些什麼?清華教授:明亡不可思議。大明王朝是一個特別有個性的王朝,「天子守國門,君王守社稷」等等特質使得它成為了一個特別「硬」的朝代。這個朝代是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強硬朝代,哪怕是刀劍加身,他們也決不投降。
  • 松錦之戰:清朝擊破13萬明朝大軍,加快明朝滅亡進程
    在松錦之戰中,明朝的13萬大軍被清朝大軍擊破,只剩三萬殘兵跟隨吳三桂退守寧遠,之後明朝在關外的城池悉數陷落,關外鐵騎被殲滅殆盡,僅剩孤城寧遠。松錦之戰是明、清在遼西戰場的最後一仗,可以說是皇太極生涯中最精彩之作,也是古代戰爭歷史上圍城打援的範例。松錦之戰後,明朝再也沒有能力組織起對清軍的有效反擊。
  • 明朝的南明弘光政權為什麼沒計算在明朝年代裡?
    其實南明也還是明朝的一部分,因為當時弘光帝朱由崧繼位的時候國號依舊是「明」,說明當時並不存在南明的概念,還是視明朝為正統而不是自立門戶,而之後寫史書的人稱之為「南明」。那為什麼沒有將弘光政權計算在明朝年代裡?
  • 明朝滅亡的罪魁禍首是誰?
    明朝滅亡的罪魁禍首是歷史的原因,縱觀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朝代更替,都是歷史的原因,每個朝代都有這麼一個過程,從建立到強盛,從強盛到衰弱,從衰弱到滅亡。中國五千年歷史經歷多少朝代,該默如此,無一例外。明朝也是如此,走到到了衰弱期滅亡了被清朝代替了!
  • 明朝亡於萬曆還是嘉靖?都不是,在這個朝代之後的明朝已經顯出敗象了
    明朝一崇禎煤山自縊作為終結,但是我覺得崇禎皇帝卻不應該背「亡國」的這個鍋。 從朱元璋建立明朝到明宣宗朱瞻基時期,這四位皇帝帶領下的明朝大體上還是比較安穩的。尤其是在明仁宗作為太子監國時期,朱棣一朝雖然東徵西討,幾度下西洋,但是明朝的政治經濟還是能夠支撐起來的。
  • 明朝的「一條鞭法」稅收制度,對明朝有怎樣的影響?
    我是狼君,一個愛讀歷史的工科小夥兒現在我們通常認為的導致明朝滅亡的一個原因,就是明末的國家財政崩潰,對外無法嚴厲打擊遊牧民族勢力,對內無法安撫受災的百姓,最終關外遊牧民族和關內農民起義的衝擊下,走向了滅亡。
  • 很多人都弄錯了,明朝國號不是明,清朝建國後抄襲了明朝的國號
    明初歷經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政治清明、國力強盛。 中期經土木之變由盛轉衰,後經弘治中興、嘉靖中興、萬曆中興國勢復振,晚明因東林黨爭和天災外患導致國力衰退,爆發明末農民起義。
  • 宵衣旰食,日理萬機的明朝亡國之君朱由檢,為何沒能挽救大明王朝
    明朝不但沒有實現朱由檢所期望的中興願景,反而被李自成的大軍給毀滅了!而朱由檢也成了亡國之君,他在北京皇城內的煤山上吊自殺身亡。那麼,勵精圖治的明朝皇帝朱由檢,為何會以悲慘的結局收場?下文將深入分析崇禎帝朱由檢個人的悲劇產生的根源,以及他對於明帝國的影響和滅亡的根本原因所在。
  • 明朝轉折點,土木堡之變,于謙這句話,顯示明朝的皇帝沒那麼重要
    土木堡之變是明朝的一個轉折點,土木堡之變以後,明朝的武將基本上全部犧牲。在這場戰爭當中,明朝的皇帝英宗被敵人給俘虜。按理來說強大的大明王朝不會那麼輕易的失敗,況且還有一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皇帝御駕親徵。在這種情況之下,軍隊顯然會有更好的補給和待遇,戰鬥力也會有所上升,但是事實上卻是完全相反的。
  • 明朝滅亡原因分析——宗室問題
    明朝宗室也不例外,針對於此明太祖朱元璋制定了宗室管理制度,後世的皇帝不斷改進完善。縱觀明朝歷史,這套制度在明初對國家穩定起到了一定作用,可是到了明朝晚期,藩王宗室卻成了國家一大包袱,明朝的滅亡與此有著必然的聯繫。
  • 明朝宣布滅亡,老百姓卻毫不關心,照舊生活
    1644年4月稱為「後金國」的滿人們在東北自居,與明朝形成軍事敵對。很快便向中原進攻而來,明朝都督指揮吳三桂,對明朝的治理不滿,直接放滿人攻打進來。應戰的是農民起義軍顯然沒有對戰經驗,分分鐘被秒殺。同年十月,滿人佔領明朝繼承大統稱清朝。
  • 封建王朝滅亡原因探析——以明朝為例
    明朝的黨爭最早可追溯至明太祖時期的浙東、淮右集團之間的仇視與鬥爭,不過朱元璋在此時制定了一系列鐵腕管理,清洗官場,擁有絕對的至高無上的權威性,加上其本人的勤政,使得帝國最早的黨爭不得而終。到明朝中後期這一情況愈演愈烈,嘉靖時期,由於其中後期多年不問朝政,但大權在握,於是採取了分化之術來穩固統治,平衡了時局,帝王之術運用的爐火純青。
  • 盤點明朝的對外戰爭,明朝竟然大敗三任世界霸主?
    第一、朱棣徵越南朱棣打越南的理由非常簡單,因為從明朝建國之初越南就是明朝的附屬國。朱元璋任命陳氏為越南國王,但是越南國內出現弒君篡位的情況,而且還不通知明朝。朱棣得知此事後十分惱怒,一氣之下便派兵攻打越南。據史料記載,明軍過境如履平地,以碾壓式的存在完成勝利。
  • 明朝疆域:明朝地圖
    疆域        領土範圍   《明史·志第十六》:「計明初封略,東起朝鮮,西據吐蕃,南包安南,北距大磧,東西一萬一千七百五十裡,南北一萬零九百四裡。明初宣德八年版圖  北方   明初在與蒙古邊境一帶設置四十餘個衛所為邊防前線,包括東勝衛、開平衛、大寧衛等皆為明朝邊防重地,其走向大致為陰山、大青山、西拉木倫河一線
  • 故事:明滅是天意?揭秘明朝滅亡前幾大詭異之事
    有很多人都是明朝的粉絲,但是可惜,明朝還是覆滅了。那麼明朝的滅亡到底有哪些故事呢,今天就說一說。明朝每次朝代的更替都伴隨著很多靈異事,明朝也不例外,不說廢話,上料。經過收集的一些史料,明朝滅亡前,有很多的異象,話說在1627年8月24日,北京京城晴空萬裡,紫禁城的太和殿正在為年僅16歲的崇禎皇帝辦即位大典。開始一切都很順利,念到即位詔書的時候,突然烏雲密布,電閃雷鳴,而且雷鳴聲中還帶有詭異的聲響。
  • 導致明廷滅亡的錦衣衛是如何在明朝時期發展壯大的?
    首先錦衣衛從事的主要就是偵查,逮捕等活動,有時也會參與到搜集諜報,如在萬曆時期明朝與朝鮮之間的戰爭,錦衣衛就參與其中搜集了不少的軍情。,也在冥冥之中成了明朝滅亡的導火索之一。明朝對拱衛司的創新雖然拱衛司繼續履行著和前朝的一樣的職能,但是從洪武三年的《明實錄》記載來看,拱衛司在初設立的時候,還是一個七品衙門,但是沒過多久這個職能部門就提升成為了正三品的指揮使司,到後面還發展成為了統轄五衛軍士的親軍都尉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