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證券時報網
作者: 胡華雄 唐維
3月17日,海外累計確診病例超過10萬,隨後,該數據迅速翻升。截至目前,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累計已突破66萬例,其中國內累計確診8.1萬例,這意味著,海外確診病例已達58萬例。疫情在全球的快速蔓延,對我國部分比較賴歐美市場出口的外貿企業和相關行業產生了明顯衝擊。
為摸清疫情對外貿行業的具體影響,證券時報今日推出系列調查報導,儘可能以一個個鮮活的案例,切身感受行業的真實冷暖。
「這個時候就不要想著賺錢了!」
「我都給人降價了,你居然還給我漲價?這個單我是沒打算要賺錢的,你知不知道西班牙疫情有多嚴重,你知不知道西班牙死了多少人?」聽著電話那頭貿易公司老闆的發問,李女士也忍不住生氣了,「那你知不知道年後紙箱價格漲了多少?你知不知道電子料漲了多少?要不裸機我還是按照上次的原價給你,你自己去搞定包裝那些吧。」
李女士和先生在深圳市寶安區從事外貿音箱業務多年,目前有一個百來人的小工廠,產品銷往全球各地,「目前沒有取消訂單的,開工後工廠還是很忙的,主要是處理年前累積的訂單,這些單大概可以做到4月中旬。4月後的單,都還沒有訂下來。」
貿易公司所說的那個漲價的單,是一個西班牙客戶的「翻單」,即老客戶訂貨,「近期很多材料都漲價了,比如紙箱,年前就漲了百分之十幾,年後又漲了30%,我把這些漲價因素加進去報價,每臺漲了兩塊錢,我的利潤還是沒有變。」但貿易公司不同意:「這個時候你就不要想著賺多少錢了,有單做就不錯了,算了,我跟你老公說。」
「你跟我老公說,我們工廠也還是要生存的啊。」李女士苦笑,目前他們最大的希望,是美國的一個大單,前期已經溝通了很久,也已經寄了幾十臺樣品給對方,原本口頭約定是今年7月份交貨,這個單搞定,全年的壓力就減小了很多,「如果真像鍾南山院士所說,全球疫情能在4月份控制住,那這個7月份的單還是很有希望的。」他們時刻關注著全球疫情的最新動態。
「真正的危機4月才會顯現」
東莞的張先生主要經營拉伸膜加工,周六仍然加班到晚上8點才回家,「年後開工以來一直都很忙,主要還是在做年前下的單,畢竟今年開工晚,有很多積壓的單要趕貨。」還有一個忙的原因是,鑑於當前不明朗的經濟形勢,他不敢招人,「現在是忙,但4月份以後如果沒單做了,招那麼多人怎麼辦呢?所以先讓這些人加加班,頂著吧!」
從客戶訂單來看,當前新下的單,與年前下單相比,明顯謹慎,「比如說有個客戶,年前下單都是1000卷1000卷的下單,但這周他剛給我下的單,只有300卷。」這一點,在有外貿業務的客戶當中尤其明顯,外貿長途運輸,包裝是重要的一環,要用到大量的拉伸膜,尤其是海運,集裝裝箱時,要用拉伸膜包裹很多層,防潮防水防撞碰,但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外貿受到很大影響,也間接影響到了他的拉伸膜業務。
張先生表示,他所在的工業園區,幾個工廠4月份開始陸續準備放假了,因為後面沒有訂單了,「真正的危機4月份才會顯現,2、3月份大家都有事做。」相對來說,他家情況還算樂觀,因為最大的客戶是一個國內快遞巨頭,這部分業務正常,可以保障他的工廠日常運營,而且工人少,「能扛幾個月。我現在的打算是,穩一點,有一些付款周期長的客戶,就不接了,寧願休息,留一點『子彈』。」
(張先生所在工業園區各企業負責人群聊顯示,多位負責人打算4月開始陸續放假)
前一天催貨,後一天就取消訂單
服裝外貿行業亦是此番疫情衝擊下的重災區之一。
資料顯示,歐美地區雲集了ZARA、HM等多個知名快銷服裝品牌,受到新冠疫情影響,上述企業在全球採取大範圍閉店等措施,銷售受到影響。
廣東某外貿企業是多個歐美服裝品牌部分款式產品的合作商之一。據記者了解,2月份國內新冠疫情形勢嚴峻,但當時該企業來自歐美的客戶訂單基本正常,員工復工問題是當時最大的困難,但這些都熬了過來。
不過,3月中旬開始,歐美新增確診病例開始爆發式增長,上述企業經營形勢開始急轉直下,一方面,歐美客戶開始集中大量取消訂單,甚至有的客戶前一天還在催貨,後一天就突然取消訂單。另一方面,未取消訂單部分的付款周期顯著延長,部分貨品的付款周期直接從數十天延長至近百天,進一步加大了企業的現金流負擔。
作為應對措施,上述企業停止了所有上遊物料的訂購和提取,並採取停止報關等措施,但由於之前已訂購大量物料,仍產生不小損失。更為擔心的是需求不知何時能夠恢復,不少原本十分忙碌的員工在公司已變得無事可做,企業已勸一些無業務在手的員工暫時休假。
出路在哪?
受到新冠疫情影響,全球多數國家和地區的外貿受到衝擊,與日韓等亞洲地區同為外向型經濟的國家相比,我國前兩月出口受到的衝擊更為明顯。
據海關統計,今年前2個月,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4.12萬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下同)下降9.6%。其中,出口2.04萬億元,下降15.9%;進口2.08萬億元,下降2.4%;貿易逆差425.9億元,去年同期為順差2934.8億元。
按美元計價,前2個月,我國進出口總值5919.9億美元,下降11%。其中,出口2924.5億美元,下降17.2%;進口2995.4億美元,下降4%;貿易逆差70.9億美元,去年同期為順差414.5億美元。
據日本財務省公布的數據,日本2月出口同比下降1%。
另據韓聯社報導,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和關稅廳數據顯示,韓國2月出口同比增長4.5%,時隔15個月轉負為正,3月1日至20日同比增長10%,出口回升態勢明顯。韓國出口增長的主要原因是開工天數增加,若剔除該影響,2月日均出口額同比減少11.7%,3月前20天同比減少0.4%。
如今東亞經濟體都將面對3月開始的歐美新冠疫情爆發的衝擊,外需方面將進一步面臨考驗。
對於出口增速可能的下行周期,華金證券預計可能至少持續到2020年末。
華金證券的研究指出,根據2019年出口貿易各國佔比來看,我國對美國、歐盟、韓國等當前疫情主要爆發地區的出口金額佔比分別為16.8%、17%、和4.4%;簡單推測來看,可能至少將有40%的出口訂單會明顯受到疫情影響,面臨消減或延遲。
華金證券認為,從我國對美歐韓國的出口商品結構來看,其中,排名前十的大類商品出口金額佔比接近70%,預計受疫情衝擊出口需求放緩或更為明顯,相關商品外貿商2020年可能進入艱難時間,主要包括機電產品、電機產品、機械產品、紡織及服裝、雜項、家具用品、工業金屬、塑料橡膠、玩具、及車輛等運輸設備。
針對外貿出口行業面臨的困難局面,各級政府已採取一定的措施。此前,為穩外貿穩外資,國常會共提出6項舉措,包括引導金融機構增加外貿信貸投放,落實好貸款延期還本付息等政策,對受疫情影響大、前景好的中小微外貿企業可協商再延期。廣東、浙江等外貿大省也出臺一些措施,力圖穩定外貿形勢。
不過,此番外貿行業面臨的困境因全球新冠疫情爆發而起,不同以往,如果海外疫情爆發的形勢短期內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則外貿需求端仍會持續受到打擊。
中金公司近日的研究觀點認為,海外疫情目前處在上升階段,外需可能受到進一步拖累,穩增長將主要依靠穩內需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