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封神榜》相信中國人沒有幾個沒看過的。不管看的是哪個版本,雖然部分情節不同,但主線都大同小異,就是周文王從商逃回來以後,大力發展周王朝的軍事,文化,經濟等,為以後滅商打下堅實基礎。後來,他的兒子武王終於在父親打下的基礎上,一舉滅商。
因此在大多數人的認知裡,滅掉商紂王,主要就是周文王、周武王的功勞,以及姜子牙從旁鼎力相助。
但實際上,周朝之所以能有實力滅掉商,並且擁有800年穩定基業,除了商紂王殘暴,商王朝氣數已盡,除了文王武王父子勵精圖治,姜子牙神機妙算,本事通天之外,還有一個人也非常關鍵。
如果沒有這個人,可能根本不會有周王朝的出現,更不會使得周王朝有足以和商朝抗衡的實力。這個人就是周文王的祖父,周王朝的最初建立者——古公亶父。
古公亶父,姬姓,又被稱為周太王,據推算為軒轅黃帝第16世孫、周祖后稷第12世孫。周王朝的奠基人。
為什麼說古公亶父是周王朝的奠基人呢?
這話就要從亶父帶族人遷居岐山開始。
古公亶父原先率領族人居住在邠這個地方(今陝西彬縣、旬邑縣一帶),這也是他的祖上公劉為族人選定的聚居地,因為相傳周朝祖先曾在此立國。
原本呢,古公亶父也像自己的祖上一樣,帶著族人居住在此地,過著相對比較自在舒服的生活。但是,當時的少數民族狄經常領兵來犯。亶父先後給狄人敬獻過野獸皮毛、絲織品、獵犬、馬匹、珠寶玉器,無奈狄人全部不接受,他們只要土地。
這個時候呢,古公亶父就想,與其這樣讓自己的族人遭受狄人的侵擾和殘殺,不如自己離開。於是他就對族人說:「狄人要的只不過是土地,只要我離開,你們就會沒事。你們儘量和嘗試著和狄人居住在一起,接受狄人的管理,和受我的管理,沒啥不同的。」
說完這番話,亶父便要離開。無奈他的族人都不答應,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的首領,能為了保全族人的性命和安寧,自己放棄首領之位和大片的土地,這樣仁厚的首領,上哪裡去找呢?
於是他們都人連著人,車連著車,跟隨著亶父,要和他一起走。
沒辦法,公亶父就帶著他的族人,離開了原來居住的邠地,順著漆水。翻越梁山,搬遷到岐山腳下、渭河流域的周原(也就是現在陝西岐山北一帶),這裡土地肥沃,水草豐茂,適宜農作物生長,為周氏一族的漸漸興盛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條件。
在這裡,公亶父帶著他的族人們壘起了城牆,建起了國都,周王朝的雛形,也就在此時此地,初步形成了。大家後來看《封神榜》,看到裡面說到的「鳳鳴岐山」,即是在大概這個地方。
國都建立起來之後,公亶父又推行「務耕織、行地宜」的農業發展策略,實現了「行者有資,居者有畜積,民賴其慶」的局面,周氏一族逐漸強盛起來。加之周太公「積德行義」,被百姓視為仁人,不但「國人皆戴之」,就連其它地方的自由民,也扶老攜幼,爭相前來歸附。這些,都為周氏一族禮教文化的形成,這一族支的發展壯大,奠定了基礎。
所以,古公亶父被後世歷史普遍認為是上承后稷、公劉之偉業,下啟文王、武王之盛世的關鍵人物,也是周氏一族逐漸興起和強大的關鍵人物。
周武王姬發建立周朝後,追諡公亶父為「周太王」,他住過的地方被稱為「太王城」,亶父的墓叫「太王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