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史話:安妮·哈欽森如何壯大清教思想?清教核心思想是什麼?

2020-12-18 搞史人

在17世紀的早期北美洲,麻薩諸塞灣殖民地發展迅速,在第一個十年之內,人口就從1000漲到了4萬。其中有一個居民叫安妮·哈欽森(Anne Hutchinson),她是牧師的女兒,她也是個一呼百應、極其熱忱的清教徒。她很快自立門戶,作為一名事實上的傳道者向人宣講。如今,安妮·哈欽森已經被認作是第一位偉大的美國女性、一個真正為宗教自由而戰的女權主義戰士。她堅定不移地崇尚個性主義,這為17世紀美國文化和教育的確立做出了巨大貢獻。

圖1:安妮·哈欽森畫像示意圖

安妮·哈欽森如何壯大清教思想?

在當時,每周都有幾十名婦女聚集在哈欽森夫婦的大房子裡,聆聽她對上個周日教會講道的批評,並提出自己對罪、救恩和上帝的疑問。她向她的聽眾們解釋,既然上帝在創世以先就已經決定了哪些人可以與他共度永恆,那麼我們中的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握有被揀選的勝券,不論我們此時此地處在何種地位,神職人員的知識、學歷和頭銜並不能為他們贏得對敬虔的特殊壟斷權。

但她並不僅僅是在邏輯上爭辯,或是在承認共同信仰的基礎上針對細節吹毛求疵。她周身散發著絕對信念的光芒,她知道自己會升入天堂,對自己掌握的真理有著不可動搖的直覺。麻薩諸塞的清教徒"是第一批把一切浪漫主義運動的基本模型付諸實踐的美國人",如歷史學家安德魯·德爾班科所言,他們"敢於斷言信徒可以直接理解神的旨意"。

圖2:麻薩諸塞殖民總督「約翰·溫斯羅普

哈欽森借用這種模型,並對其下了更高的賭注,指責宗教領袖不過是一群故弄玄虛的人。人們"從她身上看到了一個先知",麻薩諸塞的約翰·溫斯羅普總督緊張地在日記中寫道。她自稱有第六感,能夠看出誰是上帝的特殊選民。

男人們也開始參加她的集會,於是她每周增加了一場。安妮·哈欽森來到美洲僅僅千日,就已經領導著一場思想運動,讓殖民地的奇思妙想變得更加熾烈。新教開始的時候就是一群自以為義的狂熱分子脫離主流的運動,而在一群更加自以為義的狂熱信徒建立的烏託邦傑作裡,現在又出現了一位比他們還要自以為義的神秘主義鬥士。

一旦殖民地領袖當中的一個派系支持安妮·哈欽森那更加奇異、熱烈、純粹的清教主義,她就成了一個麻煩。當然了,有時候信徒個人也能被聖靈充滿,這沒什麼大不了的。是的,每個人都是讀《聖經》的業餘神學家;新教徒之所以成為新教徒,而不是綿羊一樣的天主教徒或是地下天主教徒,全都得益於"信徒皆祭司"的理念。

圖3:17世紀美國清教徒示意圖

安妮·哈欽森的清教思想被審判

安妮·哈欽森玩得過火了,她被指控污衊神職人員,麻薩諸塞殖民總督約翰·溫斯羅普擔任審判長。1637年11月,審判第一日,她的證詞還在清教徒理性的範疇之內,左右引用經文,並試圖證明她的宗教集會不是公共活動。她沒有直接挑明自己比他們更敬虔,但她的蔑視顯而易見。

當次日重新開庭,她毫無保留地火力全開。她說自己不僅僅受到《聖經》,還受到聖靈的指引,也就是說,上帝直接與她對話,就像與《聖經》中的人物對話一樣。她告訴審判官:

「上帝對我說,我就是那位把先知但以理從獅子坑中拯救出來的神,我也會拯救你。」

圖4:先知「但以理」畫像示意圖

溫斯羅普總督和其他審判官聚集起來就是為了要給她定罪,這下她可讓他們的任務容易了很多。她還更進一步,以上帝的憤怒威脅審判官和他們誤入歧途的暴政:"因此你們要好好想想該如何對待我,因為我知道,一旦你們對我定罪,上帝就會毀掉你們、你們的後代,還有你們的整個國家。"

"這就是整件惡作劇的根源。"溫斯羅普吼道,怒指哈欽森。他又說:「我有充分的理由認定她所說的啟示實際上就是幻覺。好吧,我們都是一群令人不快、道貌岸然的基督徒瘋子,但是她的瘋狂竟然超出了我們的底線。」

"哈欽森小姐,"坐在審判官之中的有一位未來的麻薩諸塞總督,他在法庭上說道,"你被魔鬼迷惑了。"一名控方目擊者曾與她從英格蘭乘坐同一條船到達新大陸,他做證說,3年前到達美洲的時候,她曾發出一些"非常怪異的女巫般的"宣告。法庭本可以借巫術之由給她定罪,並處決她,但人們沒有這樣做,而是把她驅逐出了殖民地。

圖5:安妮·哈欽森雕塑示意圖

安妮·哈欽森的清教思想如何成為現代美國思想原型?

放在現在,安妮·哈欽森不可避免地會被描繪成第一位偉大的美國女性、一個為宗教自由而戰的女權主義戰士、一場作秀式審判的受害人。毫無疑問,在當時的社會,她的性別使得她那自由薩滿式的信仰看上去更加驚世駭俗、難以接受。幾十個男性審判官和目擊證人對戰一名女性被告人,審判記錄展示了一場可怕而荒誕的"男性說教"。一名牧師這樣指控她:"她寧願做一個丈夫而不是妻子,一名傳道者而不是聽眾。"

但她之所以成為美國人的原型,並不是因為她所遭遇的不寬容態度。歐洲的新教群體也一定會懲罰或是放逐她,並且根據當時的國際標準,麻薩諸塞在壓迫女性方面並不比其他地方更加積極。哈欽森之所以成為現代美國思想的榜樣,是因為她對自己如此自信,堅信自己的直覺,堅信自己對事實獨特的、主觀的理解。

她之所以如此"美國",也是因為,不像周圍那些憂慮而迂腐的"磚家",她不承認事物的不確定性,也不承認自己有絲毫的自我懷疑。她的見解和信仰都是真理,因為她對自己的見解感到堅信不疑。這些見解和信仰有別於她的反對者提出的區區理論和意見。

圖6:《聖經》示意圖

哈欽森不需要研究《聖經》以外的任何書本就能獲得真理,因為她感受到了真理,她知道真理就是如此。研究清教主義的歷史學大家佩裡·米勒把她的姿態稱為"狂熱的反智主義"。

美國的清教徒們是新教徒中的先鋒派,而哈欽森是先鋒中的先鋒。她是一位被腐敗的利己主義精英逼迫和驅逐的異見者、一個自認為佔據了道德制高點的個體,除了她自己的想像之外,一切都不重要。通過宣稱她與上帝有直接的聯繫,哈欽森把新教中打破成規的思想進一步推向了更加狂熱的極端,而這正是一個美國式的極端。

我們很難理解這些建立了美國基石的清教徒,或是設身處地為他們著想,不是因為他們的宗教信仰過於瘋狂——這仍是很多現代美國人的共性——而是因為他們強烈的紀律感。在清教徒之中,只有安妮·哈欽森能與現代美國人有所共鳴,因為在現代美國,人人都可以根據自己虔誠的信仰來自由建構任意版本的現實。比起她身處的那個時代的官方基督教,21世紀的美國基督教其實更接近哈欽森個人的版本。

圖7:17世紀美國清教徒示意圖

17世紀美國清教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17世紀美國清教徒信奉的核心思想就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但在美國,這些"逆我者"在不遠處就有無數條去向、無數個新據點,可供被驅逐的真信徒自由遷移。

貴格會信徒佔多數的賓夕法尼亞開始歡迎各種基督教狂熱分子的到來,這些信徒出了名的理智——他們寬容民主,愛好和平,帶有早期女權主義色彩,還是廢奴主義者——掩蓋了他們狂熱的另一面:他們相信每個人都可以直接與上帝交流,而這些交流大多以說預言、出神般的咆哮和抽搐的形式呈現。

哈欽森的另一位頗具魅力的麻薩諸塞清教徒同伴——年輕的牧師羅傑·威廉斯(Roger Williams)——並沒有宣稱自己擁有巫術般的超能力。儘管如此,他也是波士頓神權政治家的眼中釘,因為他反對政教合一,他對英國國教會的仇恨也帶有一絲自命清高的熱忱。

圖8:美國清教徒示意圖

在哈欽森被驅逐前不久,威廉斯因異端和煽動性言論的名義被定罪。他搬到了向南60多千米的地方,建立了新的殖民地,並取名為"普羅維登斯",意指全能上帝的祝福。

因此,威廉斯和哈欽森都可以說是美國個人主義思想的重要發明者,他們的核心思想分別是:威廉斯不同意你在宗教問題上的胡說八道,但會誓死保護你胡說八道的權利;而哈欽森極度的言論和思想自由則提供了一個怪誕的研究案例,因為她堅持認為,自己有權相信並宣稱自己擁有魔力。威廉斯的普羅維登斯願意接納她,於是她搬到了那裡。

今天,我們給自己講述著美國如何在思想自由方面取得進步,並給故事安上一個快樂的結局。羅得島(Rhode Island)的威廉斯和新殖民地貴格會的威廉·派恩(William Penn)當然是英雄般的進步主義者,把國家和一切教會分離。麻薩諸塞的神權政治逐漸變得溫和,最終消失。一個世紀以後的美國迎來了託馬斯·傑斐遜的《維吉尼亞宗教自由法令》、《憲法》和《第一修正案》。這一切當然都是進步,異見最終獲得了至少是法律上的許可。

圖9:託馬斯·傑斐遜畫像示意圖

然而,在美國雛形建立的17世紀,歐洲巨擘輩出,理性時代迎來曙光,莎士比亞、伽利略、培根、艾薩克·牛頓、勒內·笛卡兒、託馬斯·霍布斯、約翰·洛克、巴魯赫·斯賓諾莎行走於歐洲大地。相比之下,美國像是一個原始的異類,在早期美國,個人的思想自由特指個人相信各種超自然主義的自由。4個世紀以後出現了另一種自由,它被復興、被解放,愈加癲狂,驅動著美國的轉變。

相關焦點

  • 歐洲啟蒙思想的來源是什麼?它又是如何發展的?
    啟蒙運動是17-18世紀的一場思想解放運動,它的主題是「以理性精神的增長,以反教權、反封建」。這場運動,起於英,勝於法,並以法國為中心向全世界擴散。其核心思想是「理性」,「理性」簡言之,就是人類通過自身所掌握的知識和自然規律,進行各種實踐活動。
  • 唯物辯證法:其思想核心是什麼,其思想源頭在哪裡
    唯物辯證法的核心思想是什麼?列寧同志認為,對立統一是唯物辯證法的核心思想。他不僅實踐了馬克思主義理論,而且還推動馬克思主義發展,尤其是對唯物辯證法的完善與拓展,做出了重大歷史貢獻。這樣就會抓住辯證法的核心,可是這需要說明和發揮。」這句話很好理解。意思說「對立統一」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不過要做具體詳細的理論闡發,要讓更多人明白的含義。那麼問題來了,這句著名的哲學論斷,僅僅因為是列寧同志講的就肯定正確嗎?
  • 禁酒、開荒、 聖徒、契約 | 美國文化要義
    當代美國思想家中,最能體現酒神氣質、清教徒精神完美統一的人,大概要數派瑞 ·米勒先生( Perry Miller,1905—1963)。他生前既是加爾文教義和清教思想最出色的闡釋者、名揚西方的美國文化史權威,又是個放浪無羈、嗜酒如命的哈佛名士派教授。我入學時,這位大牌教授早已作古。
  • 太極拳健身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陰陽平衡是太極拳健身的核心思想。《黃帝內經》陰陽理論認為人體陰陽處於動態協調均衡的和諧狀態,是人體的正常生理活動的基礎,病邪侵體,疾病的發生是人體內環境陰陽失衡的結果。陰陽是宇宙萬物生長化收藏的根本,只有遵循陰陽變化的規律,人就能健康長壽。
  • 什麼是「思想領導力」?
    什麼是「思想領導力」?了解您的組織可以解決什麼來提高效率,確定什麼是最好的(內部與員工,外部與客戶和供應商供應鏈的合作夥伴)。允許思想領導力為企業的商業模式提供增值組件,從而增強在市場上的聲譽,並使與客戶的關係更有利可圖。2.誰是創新者?
  • 國學三大核心思想儒釋道,為什麼不提倡道家?
    思想上首先從思想上去分析,為什麼我們會感覺教科書裡所教的內容基本都是儒家思想呢,你把儒釋道的思想內核理清楚,或許能明白為什麼了。每種世俗性的哲學思想或者宗教都有一個反面。有時候看它們本身雲山霧罩,很難一下子搞清楚,不如看看他們的反面反而能看得更清晰。
  • 儒家的核心思想「仁」是什麼?
    圖片來自網絡儒家的「仁」是什麼「仁」是儒家最基本的社會倫理範疇,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其他的禮、義、廉、恥、孝、悌、忠、信等無不圍繞仁展開,三綱五常是儒家倡導的基本社會倫理準則,而「仁」是五常之首的地位。所以,了解儒家思想,首先就要理解儒家的「仁」的基本涵義。「仁」的本意是親和的意思,指人和人之間互相親愛。《說文解字》仁,親也。孔子明確提出:仁者,愛人。儒家認為應當用「仁」來處理倫理社會關係,主張人和人之間應該互相尊重、互助和友善,而孝悌則是「仁」的根本。在孔子看來,人應該友愛大眾,親近賢德的人(《論語·學而》)。
  • 說「三教」(3):「三教合一」思想的演進
    雖然態度有強弱之別,但是他們的主張都可以歸為「三教鼎立」說。韓愈對佛教的態度耐人尋味,雖然他竭力排佛,但是這一主張主要是從政治經濟方面立論的,在理論上他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佛道二教的影響,而他的弟子李翱吸收佛道思想更為明顯。韓、李、柳、劉是唐代士大夫的代表,他們對佛、道二教的態度各異,但是他們都把佛、道看成是與儒家並立的思想體系,且對佛道思想都有或多或少的吸收。
  • 【國學講堂】(十一)儒家思想核心是什麼
    孟子(約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軻,鄒(今山東鄒縣)人。約生於周烈王四年,約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於子思的學生。學成以後,以士的身份遊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梁(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當時幾個大國都致力於富國強兵,爭取通過暴力的手段實現統一。
  • 《一九八四》的思想源頭到底是什麼?
    瑪麗·雪萊的母親是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是英國啟蒙時代著名的女性政論家和思想家,更因為女權思想而成為西方女權主義思想史上的先驅,著有《女教論》、《瑪麗:一篇小說》、《真實生活的原創故事》、《人權辯護》、《女權辯護》、《瑞典、挪威和丹麥短居書簡》、《瑪麗亞:女人的受罪》等作品。其中,最知名的作品是《女權辯護:關於政治和道德問題的批評》。
  • 三教九流到底是什麼意思,諸子百家都有什麼思想主張?
    三教九流是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及學說的一種劃分,其起源於先秦至漢初的「百家爭鳴」,當時的學說及思想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三教:儒教,道教,佛教儒教:儒教是一種「以人為本」的宗教,是中國最傳統而古老的宗教。道教:道教是一種「神仙信仰」的道教,以修仙得道,長生不老為宗旨佛教:道教是一種"靜思得悟「的宗教,通過悟來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相由於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動蕩,當時社會最關心如何讓社會安定,如何阻止動蕩,所以當時的學者均提出了各自的治國思想,慢慢也就形成九大思想流派。
  • 美國國會危機:川普運動背後的清教靈知主義和娛樂化丨美國向何處去
    文 | 李晉(思想史學者)、馬麗 (社會學家) 1月6日,川普的忠實信眾回應這位現任總統早先在社交媒體上的召喚,從美國各州蜂擁進入到美國首府華盛頓D.C.,闖入到正在召開各州選舉人團投票的國會大廳,並與警方發生衝突,造成5人死亡、多人受傷。
  • 韋伯思想是如何「東漸」到中國的?丨專訪蘇國勳
    韋伯思想是如何「東漸」到中國的?新京報記者就此採訪了韋伯研究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蘇國勳。《永遠的現代人——紀念馬克斯·韋伯逝世100周年》專題封面。採訪|李永博新京報:中國學人最初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認識和了解馬克斯·韋伯的?蘇國勳:中國人最早接觸韋伯思想可追溯至二十世紀三十年代。
  • 「書摘」韋伯|《儒教與道教》結論:儒教與清教
    最後,精神物理學面貌的統一性和不動搖性,同經常報導的中國人那種沒有——無論如何,不像大多數特徵那樣——從外部通過規範調整過的生活方式的種種特點的不穩定性,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更尖銳點兒說,缺少一種「由內心」、由隨便什麼獨立的中心立場出發進行調整的生活方式的統一性,這同那種由無數慣例產生的約束形成了顯明的對照。如何解釋這一切呢?
  • 一周薦書 | 美國種族主義思想的歷史
    《天生的標籤:美國種族主義思想的歷史》[美] 伊布拉姆·X.肯迪 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甲骨文2020年5月版隨著弗洛伊德事件再次引發席捲美國社會的反種族歧視運動,究竟什麼是種族主義、種族主義的歷史和思想根源、種族主義在美國的土壤等問題,也重新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 一周薦書|美國種族主義思想的歷史
    來源:一財網《如何創造可信的AI》[美]蓋瑞·馬庫斯、歐內斯特·戴維斯 著浙江教育出版社·湛廬文化 2020年5月版如今的人工智慧領域《天生的標籤:美國種族主義思想的歷史》[美] 伊布拉姆·X.肯迪 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甲骨文2020年5月版隨著弗洛伊德事件再次引發席捲美國社會的反種族歧視運動,究竟什麼是種族主義、種族主義的歷史和思想根源、種族主義在美國的土壤等問題,也重新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 王立新:如何才能成為一個有思想的歷史學者?
    美國耶魯大學富布賴特訪問學者、中國美國史研究會副理事長。 本文為王立新教授在北大歷史系2016級新生開學典禮上的致辭。 做有思想的歷史學者 很高興參加今天的開學典禮。我到北大已經18年了,這是第一次參加開學典禮,感覺好像又回到了學生時代。
  • 雍正禁教與思想控制
    法國研究中國基督教史的沙百裡(Jean Charbonnier)神父,在論述雍正年間的禁教舉措時指出,這其中一項重要原因,就是「雍正比其父更具有想統治其子民的思想」[iv]。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胤禛在向法國耶穌會士馮秉正(Joseph de Moyriacde Mailla)等人闡述他對天主教的政策時,曾經談到: 你們說你們的宗教不是偽教,朕相信這一點。
  • 晚清的「日本教習」田岡嶺雲:三度來華,思想驟變
    無論是我們不甘也好,屈辱也罷,曾長久為中國學生的日本,經過明治維新的成功,勵精圖治,終於在甲午戰爭中一舉打敗大清國,躋身世界強國之列並鹹魚翻身變鮮魚,成為曾經的老師的老師。 斯時,正值清朝末期,有識之士借甲午海戰中國慘敗一事,展開了憂國憂民的大思考、大辯論。
  • 各民族哲學思想裡,最重要的思想高點是什麼?
    文化包括諸多形式,比如學術思想、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宗教信仰、道德法律、風俗習慣及各種制度等等。套用拉卡託斯的「科學研究綱領」之說,超越性問題是文化系統中的「硬核」,處於統攝性的基礎地位,找到超越界,就是形成信仰的關鍵。這也是各民族哲學思想裡面最重要的思想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