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聲明一點,正史當中清朝並沒有御林軍這一概念,只有衛戍部隊,這些人由領侍衛內大臣統領,負責配合皇宮裡的侍衛保護皇帝與皇宮。
電視熒幕中我們時常會看到這樣的鏡頭:當清朝皇帝生命受到威脅時,潛伏在四周的御林軍會跳出來保護他們的安全,這些御林軍看起來高深莫測,飛簷走壁、舞刀弄槍樣樣精通,沒過多久就將敵人殺的片甲不留。
不過這御林軍只是我們民間的說法,本質上指的是皇帝身邊的警衛軍。翻閱史書典籍,「御林軍」三個字沒有留下任何蹤跡,只有與其發音相近的「羽林軍」。
羽林軍由漢武帝劉徹創立,是一隻專門負責保護京城與皇帝安危的部隊,其作用與我們常說的御林軍作用相似。而「御」在古代一般又是泛指帝王,或許正是因為這樣「羽林軍」被慢慢傳成了「御林軍」,並且在人們的腦海中根深蒂固。
明末清初的時候,清朝御林軍戰鬥力強悍,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御林軍內部開始慢慢腐化,乾隆皇帝視察的時候甚至有人直接從馬上摔下來,所以中英鴉片戰爭之時,這些人幾乎是一觸即潰。
新式御林軍的誕生
清朝末年,國家內憂外患,為了抵禦外國列強的侵略,清政府開始購買先進的武器裝備,打造各種各樣的新式軍隊,其中最著名的當屬由袁世凱編練的北洋新軍,裝備精良戰鬥力強。
只不過慈禧打心底裡不信賴這支由漢人主導的新式軍隊,為了以防萬一她又命人從八旗原有的禁衛軍諸營中挑選兵員,並且配備西方先進的武器裝備,就這樣一支完全由滿洲貴族掌握的新式軍隊誕生,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御林軍。
然而現實要比想像殘酷的多。清王朝內部腐化已經到了積重難返的地步,儘管配備了最先進的武器裝備,但這支御林軍的戰鬥力仍然不咋滴,倒是溜鳥鬥蟈蟈、吸鴉片這些人樣樣精通。
為了改變這種情況清王朝還是選擇了妥協。他們從北洋新軍中挑人作為御林軍的基層官員,彌補八旗宗室子弟軍事經驗不足的短板,也正是因為這樣御林軍的控制權悄悄發生了轉移,從滿清政府慢慢轉移到袁世凱手中。
與馮國璋「捆綁」的御林軍
武昌起義爆發時,御林軍的頭領載濤非常害怕戰死沙場,他向裕隆太后表示自己只練過兵而沒有上過戰場,軍事經驗不足難堪大用。無奈之下裕隆太后只能向袁世凱求助,而袁世凱則派出馮國璋擔任御林軍的總統官,他與御林軍的故事正式開始。
後來清政府宣布退位,馮國璋又負責這支御林軍的安撫工作。畢竟他們全都是八旗子弟,雖然好逸惡勞整天混吃等死,但對於清王朝仍然有非常特殊的情感,所以清朝覆滅後這些人難免會接受不了。
面對這種情況,馮國璋打出了感情牌,他向所有御林軍將士承諾,皇帝和皇太后的生命安全已經有了保證,禁衛軍也不會因此取消,仍然負責日常的守衛工作。馮國璋還告訴御林軍眾將士,無論自己走到哪裡,都不會和他們脫離關係。
馮國璋這一番真情實感的話語讓御林軍的將士們心中大定,他本人也得到了絕大部分人的認可,從那以後馮國璋就與御林軍捆綁在一起。
中華民國建立後,這支御林軍被改編成了北洋陸軍第16師,並且仍然由馮國璋統領。他們對於馮國璋的信任幾乎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馮國璋走到哪他們就跟到哪,哪怕是袁世凱也沒有辦法調動這支御林軍。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支御林軍已經成為馮國璋的私人部隊,就算1918年後馮國璋下臺,他們仍然對馮國璋忠心耿耿,當然這樣的忠心是基於馮國璋對他們也是極為厚道,有什麼好處第一時間想的都是他們。
御林軍的最後歸宿
馮國璋死後,這支御林軍又被派遣到察哈爾省。沒有馮國璋的領導,他們也就失去曾經忠誠不二的優良品質。1924年,在六十萬大洋的誘惑之下,這支御林軍選擇投靠直系軍閥,並且成為直奉戰爭中壓倒奉系的最後一根稻草。
不過沒多久,御林軍就遭到了裁撤,原先的成員要麼直接被開除,要麼併入其他隊伍,這就是他們最終的歸宿。
執筆君言
總的來看,御林軍的結局還算不錯,沒有隨著清王朝的覆滅而消失,而是在馮國璋的領導之下綻放出新的光芒,雖然最後仍然沒有逃脫被裁撤的命運,但至少為歷史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諸位讀者,你們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