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康熙皇帝為何會給明太祖朱元璋陵墓下跪,雙方不是敵對嗎?

2021-02-07 歷史

大家都知道中國的朝代表是唐宋元明清,最後一個王朝清朝是取代了明朝,最後成功的入主了中原治理天下。一般說來新一代的朝代對前一代都是相當詆毀的,這個只要看一下唐朝建立之後把隋煬帝詆毀的一無是處就可以看出來,因為根據很多人的考證,隋煬帝也算得上是一個雄才大略的皇帝,只不過在唐朝的宣傳之下,完全被黑的一無是處。同樣的漢朝取代秦朝之後,把秦始皇秦二世和趙高等人也是黑得相當的厲害,總之唐太宗肯定不會像隋煬帝的陵墓下跪,同樣的漢高祖劉邦也不會向秦始皇的陵墓拜祭。


但是康熙皇帝的下江南的時候,曾經在南京的孝陵,也就是朱元璋的陵墓中下跪,禮數還很周到,這確實讓人感覺到非常的納悶,要知道這一切和當時的形勢有很大的關係。因為雖然明太祖朱元璋在歷史上黑的比較厲害,但是康熙皇帝以及滿清的一些統治者對朱元璋還是相當佩服的。朱元璋作為一個能夠建立300年大一統王朝的奠基者,肯定不是普通人,基本上可以稱得上是千古一帝。朱元璋也是明朝皇帝中最優秀的一個,比起他的後世子孫來說實在是優秀太多,因此滿清統治者對其事實上有一些仰慕,在去南京拜祭的時候,拜祭朱元璋自然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要知道之前滿清只是一個遊牧民族出身而已,各方面甚至是奴隸社會,根本談不上什麼先進的制度。在入主中原之後,滿清事實上完全照搬了明朝的一些政治和文化制度。在滿清的朝廷中,有大量來自於原先明朝的官員,所以為了收買這些官員康熙,皇帝也要做做樣子,拜祭明太祖朱元璋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方法。因為朱元璋在明朝官員乃至整個漢人心目中,都有著非常崇高的地位。通過拜祭朱元璋,就可以使自己不得人心的統治能夠合法化,至少能夠得到更多人的認同。


還有一點就是滿清得天下。並不是直接和明朝爭奪而來的,是因為李闖王李自成首先滅掉了明朝,然後滿清打著為明朝皇帝報仇的旗號,由山海關守將吳三桂引兵入關,最終打敗李自成,奪得了天下。剛剛入關的時候,很多漢人地主甚至非常讚揚吳三桂的這一點,甚至認為滿清是來救他們的。而滿清入主北京之後,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也將明朝末代皇帝崇禎的陵墓進行了修繕。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收買人心,從而利於滿清的統治。


到了康熙皇帝時代,滿清已經在中原呆了一段時間,統治日漸穩固起來,所以就如鹿鼎記裡面康熙皇帝所說的話,準備建立萬世不拔之基業。想建立這樣一個基業,首要的事情就是要收買臣民的心。而當時明朝雖然已經被滅亡,但是很多漢人心目中還非常思念明朝,反清復明在人們心目中還非常的有市場。而康熙皇帝通過拜祭朱元璋的皇陵來暗示自己是朱元璋的傳承者,這樣可以減緩來自漢人的抵抗。


當然這一場跪拜的戲份中,康熙皇帝也是演的非常的精彩,因為在拜祭的過程中,周圍有很多原先明朝的臣民,他們看到康熙皇帝對明朝的皇帝如此之尊敬,自然也就放了心服從滿清的統治。總之康熙皇帝雄才大略,他這樣做肯定是為了他自身的目的,也就是為了維護滿清的統治長治久安,要不說這一招的欺騙性還是非常的強,很多人確實被他所迷惑。


相關焦點

  • 同樣都是皇帝,康熙皇帝為什麼在明孝陵給明太祖朱元璋三拜九叩?
    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與馬皇后的合葬陵寢,因為馬皇后的諡號「孝慈高皇后」,並且奉行孝治天下,因而這個陵墓稱為「孝陵」。明孝陵從明洪武十四年開始修建,於明永樂三年完工,在二十五年的時間裡,動用勞動力人數達十萬人,佔地面積達一百七十萬平方米。
  • 清朝與明朝是敵對的,為何康熙要拜謁朱元璋陵,並行三跪九拜禮
    史書上記載,康熙帶著群臣來到鐘山之後,便在欞星門外下轎,向不遠的明孝陵行三跪九拜之禮。到達明孝陵後,康熙不惜重金,再次行了三跪九拜之禮。接著,康熙親手祭酒,並在陵前發表了對朱元璋的讚頌。康熙是清朝的皇帝,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需要注意的是,在封建王朝中,朝代前後更替常常是相互矛盾的。所以,新朝取代舊朝,不僅會將亡國的君主和宗室子弟趕盡殺絕。此外,為了顯示皇權的至高無上,還會採取一些非常規的行動,如破壞前朝陵墓建築等。萬曆皇帝入主中原後,多爾袞就拆了他的宮殿。
  • 滿清為何要歪曲明史?只因康熙一心跪舔朱元璋|文史宴
    去過南京明孝陵的朋友一定知道,通過文武方門後有一座碑殿,裡面立著康熙題寫的「治隆唐宋」碑。所謂「治」即文治,也就是現在常說的「國家治理水平」。很多人對此疑惑不解,唐宋恰恰是中國古代社會發展的一座高峰,康熙究竟認為朱元璋治下的明朝在何處勝過了唐宋?他是真心這麼認為的嗎?
  • 康熙帝的心病:作為清朝盛世皇帝,為什麼要六次南下祭拜朱元璋?
    在南京明孝陵,遊人會發現朱元璋墓前有一座石碑,石碑上有四個大字:「治隆唐宋!」這塊碑可不是朱元璋的後人所立,也不是我們現代人所立,而是取代明朝的清朝皇帝所立,他就是康熙帝。治隆唐宋,顧名思義,就是說朱元璋治理明朝的豐功偉績,不在唐宋之下,甚至於勝過了唐宋。
  • 朱元璋駕崩後,他的陵墓為何幾乎無人敢盜?原因有3點
    而朱元璋貴為明朝的開國皇帝,其死後墓穴中必然埋葬著大量的金銀珠寶,對於盜墓賊來說可是最為理想的偷盜目標,一旦得手便一生無憂。然而,朱元璋逝世600年,他的陵墓為何幾乎無人敢盜?我們先來看看他墓葬是如何下葬的?
  • 朱元璋的陵墓為何至今無人敢動?專家說:「別瞎折騰了,沒用」
    1368年的時候,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定國號大明。朱元璋是窮苦出身,此時當上皇帝之後,就開始大肆的改革。先是廢立了丞相,把朝政大權大包大攬的,並且為明朝設定了一套完好的政治體系(但是明朝很少有皇帝玩得轉)。朱元璋他吸取了元朝失敗的教訓,大肆的懲治貪官汙吏,貪官貪60兩銀子,那基本上就是死刑。不止貪官,功臣也一樣。
  • 朱元璋女兒陵墓被發現,墓中仍有活人居住,就睡在公主的棺材上!
    眾所周知,明朝在中國的各個朝代中是比較特殊的,眾多的皇帝故事也是一直以來被人們津津樂道的。朱元璋作為開國皇帝,一生勤勤懇懇的忙於政事,在政治領域可謂是建樹頗多,他不僅為明朝創設了無數的制度典章,還直接奠定了明朝近三百年的基業,此外還深刻影響到了清朝的制度。從明朝到清朝,政治管理制度都在不斷的發展與完善。
  • 明朝共有帝王16位,為何明十三陵僅13個皇帝?沒進十三陵的有誰?
    明十三陵,作為明代皇帝的埋骨之所,一共埋葬了大明王朝13位帝王。可是,這數量上卻有些對不上,史書記載大明自建國以來,共歷帝王16位,而且個個都是名正言順,得到認可的正經皇帝。那為何明十三陵,卻只埋了13個皇帝呢?沒有進入十三陵的都有誰呢?
  • 朱元璋沉睡孝陵600餘年,為何至今無人盜掘?考古專家道出了原委
    朱元璋沉睡孝陵600餘年,為何至今無人盜掘?考古專家道出了原委 在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明太祖朱元璋與其皇后馬皇后的合葬陵墓——孝陵就在此處。馬皇后的諡號為「孝慈高皇后」,又奉行以孝道治天下,因此起名為孝陵。作為一代雄才君王朱元璋的陵墓,孝陵十分浩大。
  •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為何北京只有十三座陵墓?還有三位葬在何處?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宣告著大明朝正式建立。到公元1644年,明朝最後一位皇帝明思宗朱由檢(崇禎皇帝)去世宣告結束。在這期間,大明朝一共經歷了十六代皇帝,享國276年。當然了,現在也有一些史學家認為明朝的歷史應該要算到明安宗時期,也就是到公元1683年。
  • 「名人百科」乞丐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秘聞軼事】朱元璋為何定國號「明」朱元璋為何選定國號為大明呢?按照歷史學家吳晗的觀點, 「大明」的意義是出於明教。常言說,家有家規,國有國法,師有師道,你把這些一齊丟了,大明天下不是也要完了嗎?」朱元璋聽了皇后的話,覺得很有道理,於是把太子叫來,嚴肅地責備一番。然後由太監領路,皇帝、皇后、太子徑赴先生被押的地方。老秀才也非常倔強,見他三人到來,競別轉身子,不理不睬。朱元璋說:「老秀才,勿氣嘛!
  • 同為皇帝,為何朱元璋很放心太子朱標,而康熙卻很擔心胤礽奪權?
    朱標和胤礽都是皇太子,分別是朱元璋和康熙欽定的接班人,那麼,為何朱元璋對朱標非常信任,而康熙卻擔心胤礽奪權呢?這與朱元璋和康熙的出生環境,以及朱標和胤礽的性格有關。朱元璋是開國皇帝,出身底層,直到二十五歲才參加義軍,這時,他已經是一個思想觀念比較成熟的成年人。換言之,朱元璋的人生價值觀,是受底層環境薰染形成,而不是受上流社會或宮廷環境。在中國古代,民間老百姓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那便是特別重視親情,儒家傳統的親情價值觀在他們身上有著完美的體現。
  • 朱元璋的陵墓明孝陵為何600多年無人敢盜?看完你就明白了
    此乃明朝開元皇帝朱元璋的陵墓。佔地面積達170餘萬平方米,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寢之一。歷時25年,調用軍工10萬才得以建成。作為中國明清皇陵之首,明孝陵代表了明初建築和石刻藝術的最高成就,直接影響了明清兩代五百餘年20多座帝王陵的形制。話說自古帝王陵大都免不了盜墓賊的「光臨」。
  • 沁園春一首詩寫盡五個皇帝,為啥沒有寫朱元璋康熙
    教員詞中沒提的皇帝比如:明太祖朱元璋。他也很欣賞,他曾說過朱元璋會用兵,最會用兵的皇帝除了李世民就是朱元璋: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教員雖然手不釋卷,但是對大老粗皇帝天然喜歡,這可能就是他說的自己身上有三分匪氣的原因吧。
  • 從明太祖朱元璋到明代宗朱祁鈺,死於殉葬制度的嬪妃究竟有多少人
    殉葬制度最早興起於周朝,最晚結束在清朝康熙年間。雖然殉葬制度,在歷朝歷代並不禁止,但是因為太過殘忍,也是十分罕見的。但是殉葬制度到明朝時卻出人意料的死灰復燃了,最終明朝殉葬制度經歷了,五代帝王后被明英宗朱祁鎮所廢除。那麼從明太祖朱元璋到明代宗朱祁鈺這段時間裡究竟有多少後宮嬪妃死於殉葬呢?明英宗朱祁鎮又為何要違背祖制廢除殉葬制度呢?
  • 康熙皇帝為何要籤訂《尼布楚條約》?這算是清朝喪權辱國的開始嗎
    《尼布楚條約》可以說是清朝歷史上第一個國際條約,籤訂於康熙二十八年。此時的康熙皇帝正值春秋鼎盛的年紀,康熙皇帝自從親政以來已經完成了擒鰲拜,平三藩,收臺灣等創舉。但是東北地區的局勢和北方的準噶爾部首領葛爾丹成為了康熙皇帝心頭大患。
  • 璋沁園春一首詩寫盡五個皇帝,為啥沒有寫朱元璋康熙
    教員詞中沒提的皇帝比如:明太祖朱元璋。 他也很欣賞,他曾說過朱元璋會用兵,最會用兵的皇帝除了李世民就是朱元璋: 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 教員雖然手不釋卷,但是對大老粗皇帝天然喜歡,這可能就是他說的自己身上有三分匪氣的原因吧。
  • 朱元璋真的是鞋拔子臉嗎?是天賦異稟還是被清朝抹黑?
    明朝是中國最後一個漢人王朝,因此關於明朝的趣聞有很多,其中關於明太祖朱元璋到底是不是一張鞋拔子臉的模樣,也是一個頗為有趣的爭議,爭議的關鍵點在於朱元璋是真的長成這樣還是清朝抹黑將他畫成這樣?廖凡認為自己是朱元璋後代清朝以後的民間傳說後來一般都形容朱元璋是鞋拔子臉,並且皇后馬娘娘是一雙大腳,以至於後世的電影裡有廖凡認為自己是朱元璋後代的情節,還有搞笑段子說法國隊的裡貝裡是建文帝朱允炆的後代,就因為他是張刀疤臉
  • 看明太祖朱元璋稱帝後如何對待昔日的恩人
    可惜此時的劉德並不認為眼前的窮小子朱重八,日後會成為大明王朝的皇帝朱元璋,他嚴厲地呵斥了兄弟倆。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後回憶過往,仍然對劉德當年的嘴臉記憶猶新。田主德不我顧,呼叱昂昂,既不與地,鄰裡惆悵。這個重擔,朱元璋交到了他最信任的兩位鄰居:汪家和劉家手上。此時劉繼祖、婁氏和汪家老奶奶都已經去世,但是朱元璋當年的小夥伴汪文和劉英尚在。老朱於是免去他家的徭役,讓他們世守陵墓。陵旁居民汪文、劉英於上有舊,召至慰撫之。遂令招致鄰黨二十家,以守陵墓,命有司復其家。
  • 康熙為何多次表達對朱元璋的崇拜?多次祭奠,還有一重大目的
    年10月21日濠州鍾離(鳳陽)的明太祖朱元璋。其前代必欲以無知而役有知,朕不知為何。」[7]朱元璋讀書生活非常龐雜豐富,涉獵極廣。從建立初期南京政權開始至洪武三十一年71歲去世,常常是「戴星而朝,夜分方寢」,學習力度一天比一天大,經常為此「日晏忘餐」。每天處理日常政務後,就是讀書,在「萬機之暇」擠出那麼一點時間也要把當天的書讀完。「太祖……身在行間,手不輟書」 [8]描寫的就是非常生動的讀書畫面。「吳王微時,目不知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