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園春一首詩寫盡五個皇帝,為啥沒有寫朱元璋康熙

2020-12-17 薛白袍看世界

1945年8月28日,教員率領代表團從延安飛抵重慶,震驚天下。

期間教員早年老友柳亞子拜訪了他,並且向他索要他寫的《長徵》詩,編入自己正在編寫的詩集中。

教員給他寫了長徵,並且順手把自己1936年寫得《沁園春雪》詞抄給柳亞子。

柳亞子一看這是千古絕唱啊,寫了首和詞給了《新華日報》發表。

《新華日報》發教員的詞需要請示,於是先發了柳亞子的和詞。

當時看到和詞的人知道還得有原詞啊。

當時很多人找這首詞的原詞,其中就有《新民報》的主編吳祖光。

他拿到原詞後,寫了段介紹文字,發表到《新民報》副刊上,他是這樣介紹這首詞的:

毛潤之氏能詩詞,似鮮為人知。客有抄得其沁園春詠雪一詞者,風調獨絕,文情並茂,而氣魄之大,乃不可及。

詞一發表震驚天下,常凱申找了很多人寫同樣詞牌的詞,想壓住這首詞的氣勢,都失敗了。

很多年後,常凱申在小島生活,有個文人寫了一本小說,就因為書名叫《射鵰英雄傳》,這書名讓他想起1945年那首詞裡有: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只識彎弓射大雕

的句子,於是封禁了這本書。

可見這首詞的威力,過了十多年,依舊恐怖如斯。

教員這首詞中提到五個人,都是開創性的一代雄主。

秦始皇不必說了,統一六國,統一了文字度量衡等,讓當時四分五裂的華夏真正統一。

統一文字太重要了,讓不管南人北人,說的話雖然南腔北調,但是能寫出一樣的文字來。

認同感這事兒很重要,秦以前楚國就是楚國,秦國就是秦國。

秦以後,很多有識之士有了天下這個概念。

靠的是啥?

就是文字。

很難想像沒有秦始皇,或者當時華夏沒有統一,現在中國會不會像歐洲一樣由數個或者十幾個國家組成,畢竟文字不同說話不同就是不同的族群。

秦始皇的名聲此前一直不好,焚書坑儒這事兒,被歷代文人詬病貶低。

教員一生都在給始皇帝平反,曾經說: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

他還說:我們應該講句公道話。秦始皇比孔子偉大的多,可是被人罵了幾千年。

教員憑藉一己之力為秦始皇喊冤叫屈,今天看他成功了。

同樣待遇的還有曹操,教員說他是個偉大的人。

曹操現在有億萬粉絲,

漢武帝劉徹,

教員認為劉邦是開創之主,劉徹對大漢江山江山有開創和鞏固的功勞,卻匈奴萬裡,封狼居胥。

劉邦那時候需要靠送禮物維持的漢匈關係,到漢武帝這兒,漢朝終於直起了腰板。

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意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統一了天下人的思想,讓華夏民族在同一思想體系下,從古代走到了現代。

秦始皇統一的是文字,漢武帝統一的是思想,這兩個統一都很厲害。

有句古話叫:胡無百年運。

啥意思呢?

外族人入侵華夏,如果想長久統治,必須學習我們的文化思想,如果不學我們的思想,想簡單粗暴的統治,最後往往江山坐不滿百年。

比如元朝。

但是學了漢文化儒家文化,往往又會被漢人同化。

披著外族的外衣,內裡卻都是仁義禮智信那套儒家文化精髓。

這就是文化的力量,文化的力量很可怕,因為文化的侵蝕是潛移默化的,是最厲害的軟實力。

這個文化就是從漢武帝獨尊儒術開始的。

教員對漢朝歷史有個斷語:

漢高、文、景、武、昭等讀起來較有興味,東漢兩頭均無意思,只有光武可以讀。

說的蠻中肯的。

唐太宗。

教員最欣賞唐太宗的軍事能力。

唐朝江山,幾乎大半都是李世民帶人打下來的,李世民的軍事指揮才能不在李靖徐世績之下。

教員說李世民:

是自古以來最能打仗的人。

評價一針見血。

宋太祖。

對於宋太祖趙匡胤的褒揚,可能單純因為他不喜歡趙光義。

教員曾經數次評價趙光義無能,不知兵。

教員詞中沒提的皇帝比如:明太祖朱元璋。

他也很欣賞,他曾說過朱元璋會用兵,最會用兵的皇帝除了李世民就是朱元璋:

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

教員雖然手不釋卷,但是對大老粗皇帝天然喜歡,這可能就是他說的自己身上有三分匪氣的原因吧。

所以對成吉思汗,對劉邦,對朱元璋這種起自草根的皇帝,他一直以欣賞的眼光去看。

對於清朝的康熙皇帝,教員沒有嫌棄他是異族皇帝,也是褒獎多多。

1960年教員曾經和老舍談起康熙皇帝的三大貢獻:

第一,打下了我們今天擁有的土地。

康熙親自徵討葛爾丹,控制住了滿蒙和新疆,進軍西藏,收復臺灣,和俄國籤訂《尼布楚條約》,今天的版圖基本是康熙那時候固定下來的。

第二,建立統一戰線。

康熙皇帝便發明了一個統一戰線,先團結蒙古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後來又團結了漢族的上層人士,他還全面學習和繼承了當時比滿文化要先進得多的漢文化,他尊孔崇儒。在官吏的設置上,凡高級官吏都是一滿一漢,大學士、尚書、侍郎、軍機大臣都是如此。這樣,康熙便非常成功地克服了滿族官員少的困難,真正達到了以一頂百的神奇效果。

第三,獎懲分明,皇子犯法與百官同罪。

雖然在詞中沒提朱元璋和康熙,但是教員對他們的評價一直不低。

對一些在詞中同樣沒提的人:宋徽宗,南唐後主,宋高宗等人,教員的評價卻一直不高。

教員雖然是個文人,但是骨子裡是個很硬氣的人,他事業做得很大時候還敢孤身犯險去重慶,這份膽魄可以不媲美很多位古人了。比如諸葛亮舌戰群儒,比如關雲長單刀赴會。

相應的他喜歡也英雄式的歷史人物,不管是秦皇漢武還是一代天驕,他喜歡他們的硬氣和擔當。

對那些軟蛋皇帝,他則不屑一顧。

文:薛白袍

相關焦點

  • 璋沁園春一首詩寫盡五個皇帝,為啥沒有寫朱元璋康熙
    期間教員早年老友柳亞子拜訪了他,並且向他索要他寫的《長徵》詩,編入自己正在編寫的詩集中。 教員給他寫了長徵,並且順手把自己1936年寫得《沁園春雪》詞抄給柳亞子。 柳亞子一看這是千古絕唱啊,寫了首和詞給了《新華日報》發表。
  • 中國唯一一個文盲皇帝,一輩子只寫了一首詩,至今仍被傳誦
    從秦始皇開闢了第一個封建王朝開始,一直到到封建社會的結束,中國古代一共出現了500多位皇帝。而在眾多的皇帝之中,就有這不少才子,比如:南朝梁元帝 、魏文帝曹丕、唐朝唐玄宗等等。當然了這有才子,自然也有沒有上過學,不認識字的皇帝,像劉邦、成吉思汗、朱元璋。
  • 僧官釋來復在一首詩裡,寫了一個「殊」字,為何就被朱元璋給宰了
    他的不爽也引起了朱元璋的注意,因為這哥們不爽起來,就學習宋江亂寫詩。他寫了這麼一首:掛冠贏得賦閒居,聽雨羅浮老故廬。夜滴梧桐燈盡後,曉臨荷芰酒醒初。你別管這寫的具體啥意思,主要講的就是,哎呀我過去是個大官,到了你們明朝卻只是個芝麻官,我這心裡很不爽啊,還不如回寺廟裡做和尚好呢!朱元璋是什麼人?嫉惡如仇的人!他雖然沒什麼文化,可是身邊的文人很多,隨便拉一個出來,都是這麼個解釋,你說朱元璋能接受嗎?
  • 劉邦和朱元璋登基後各作了一首詩,朱元璋輸在文採,贏在霸氣!
    中國封建社會二千多年,產生過大大小小400多位皇帝。這其中,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都是功勳卓著的重量級存在。令人奇怪的是,他們確實沒有留下什麼著名文章或詩篇。反而是兩位出身貧寒被普遍認為大老粗的皇帝,都留下傳世名作。他們就是劉邦和朱元璋。劉邦出身農家,但是他不喜歡下地勞動,經常被父親訓斥。在人們眼中,劉邦是一個遊手好閒的無賴形象。
  • 臭頭皇帝在朝堂上吟誦了一首詩,簡直讓文武百官哭笑不得
    臭頭皇帝,估計有部分的人不知道是誰,其實就是朱元璋,原名重八,字國瑞,明朝的開國皇帝,明朝的太祖朱洪武,別稱:朱洪武、洪武帝、明太祖、朱重八、朱興宗、臭頭洪武君。朱元璋雖然貴為皇帝,但是文化程度並不高,應該是小時候因家裡貧窮沒錢讀書所造成,而且朱元璋還出生在元朝的暴政時期,當時的人都只顧著逃命要緊,也不會有人想要去讀書,朱家也不例外,那時的朱元璋為了生存,不僅在皇覺寺當過和尚,甚至還當過乞丐討過飯,在那樣的惡劣環境下成長,即便是看過幾本書,也不過是稍微認識一些字而已。朱元璋雖然文化不高,但是朱元璋熱愛學習。
  • 朱元璋的一首勵志詩,只有短短四句,充滿鬥志,振奮人心
    人生總要經歷一些挫折,如果沒有,那不是因為你優秀,而是你沒有改變,沒有進步。面對挫折和人生的不順,有的人從此沉淪,一蹶不振;而有的人卻能奮起直追,不斷超越,實現從人生低谷到人生巔峰的完美逆襲。歷史上這樣的人太多了,他們有王公大臣,也有文豪學者,逆襲跨度最大的當屬朱元璋。
  • 劉伯溫在朱元璋必經之路上寫了首詩,朱元璋頓時斷了滅他的念想
    本以為一輩子也就達到這個高度了,沒想到一路上跌跌撞撞、打打殺殺,最後竟成了一代王朝的開國皇帝。劉邦即位後,一下子封了七個諸侯王,不過這七人最後活下來的並沒有幾個。就在這座樓修好的時候,朱元璋便邀請這些功臣來參加宴會,明白人都能看出,這次聚會其實就是一場赤裸裸的鴻門宴,參加宴會的人必死無疑。不過,有一個人卻憑藉一首詩成功逃過一劫,他究竟是誰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明朝最霸氣的一首詩,出自朱元璋,短短28字令人膽戰心驚
    除了這首,他還曾寫過另一首霸氣十足的詩,短短28字令人膽戰心驚。 此詩名為《示僧》,全文如下: 殺盡江南百萬兵,腰間寶劍血猶腥! 老僧不識英雄漢,只管嘵嘵問姓名。
  • 千古豪放詩詞,一代偉人力壓劉邦、朱元璋,霸氣無匹
    不僅如此,《大風歌》詩對後世也頗有影響,如民國的土軍閥張宗昌,就對劉邦的《大風歌》很著迷,還專門仿寫了一個《俺也寫個大風歌》:大炮開兮轟他娘,威加海內兮回家鄉。 數英雄兮張宗昌,安得巨鯨兮吞扶桑。二、朱元璋《詠燕子磯》反元英雄朱元璋,是兩千年封建歷史長河中出現的第二個平民皇帝,種過地,放過牛,當過和尚要過飯,最底層的生活基本都體驗過了,但他的起點其實並不低,特別是成為郭子興女婿後,直接將其數萬人馬據為己有,這些成為朱元璋霸業開始的資本。這實在比劉邦輕鬆太多。
  • 史上殺氣最重的詩,卻是文盲朱元璋寫的!比李白的十步殺一人還狂
    朱元璋乞丐出身,沒有接受過文化教育,可以說朱元璋就是妥妥的文盲。就是一位文盲帝王,他竟然寫出了這樣的一首詩。究竟怎麼回事?請聽小編仔細道來。詩歌文化,在我國存在幾千年了。從古代開始,我們的古人就通過詩歌來抒發自己的情感。有時候,簡單的幾句詩就可以把內心的感情和想法表露出來。詩仙太白,他的詩詞響徹古今,其中,最震撼的就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 50歲囚犯憑一首詩被康熙看中,回京之後狀告李光地,牽出歷史懸案
    50歲囚犯憑一首詩被康熙看中,回京之後狀告李光地牽出歷史懸案。李光地被皇帝重用因一首詩被康熙看中在公元1698年,康熙帶著臣子們來到了盛京,在這裡,一位被流放到此地的犯人向皇帝獻了一首詩,詩中歷數皇帝在位時期的豐功偉績。
  • 唐代詩人寫了一首詩,皇帝讀了,愛得不得了,馬上升官
    其實,還有一首唐詩,記錄了古代的一個節日,詩寫成後,皇帝愛得不得了,當即提拔了坐「冷板凳」的詩人。可謂是一首詩改變了命運。這就是唐代詩人韓翃的詩作《寒食》。《寒食》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寒食是古代的一個節日,在清明節前一兩天。此詩寫寒食這一天,京中景象、宮廷景象。寒食本是一個清冷的節日,可韓翃寫的《寒食》詩卻讓他迎來了暮年的曙光。據說,唐德宗讀到這首詩後,非常喜歡。
  • 同為皇帝,為何朱元璋很放心太子朱標,而康熙卻很擔心胤礽奪權?
    朱元璋是開國皇帝,出身底層,直到二十五歲才參加義軍,這時,他已經是一個思想觀念比較成熟的成年人。換言之,朱元璋的人生價值觀,是受底層環境薰染形成,而不是受上流社會或宮廷環境。在中國古代,民間老百姓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那便是特別重視親情,儒家傳統的親情價值觀在他們身上有著完美的體現。
  • 朱元璋建慶功樓殺功臣,僅一人脫身,並寫了首詩成功自救
    本以為一輩子也就達到這個高度了,沒想到一路上跌跌撞撞、打打殺殺,最後竟成了一代王朝的開國皇帝。劉邦即位後,一下子封了七個諸侯王,不過這七人最後活下來的並沒有幾個。圖片:韓信劇照二、朱元璋殺功臣再來說說朱元璋,朱元璋是歷史上比較奇葩的皇帝之一,他是當之無愧的草根皇帝,當過和尚,也當過乞丐,還給地主家放過牛。
  • 同樣都是皇帝,康熙皇帝為什麼在明孝陵給明太祖朱元璋三拜九叩?
    康熙皇帝相當重視明孝陵。在明孝陵的石碑上刻著「治隆唐宋」四個大字,也就是說明朝唐宋還要治理的好。不僅如此,康熙帝甚至六次在朱元璋墓前行三拜九叩的大禮,其重視程度可見一斑。我們都知道,明朝是漢人建立的,而清朝是滿族建立的。一般來說,抹黑上一個朝代,才會顯得自己的朝代高大上一些。
  • 《沁園春.雪》中為什麼沒有提及明祖和清祖
    歷史如過眼雲煙,正如毛主席詞尾所說的那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裡面不僅提到了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還提到了草原天子成吉思汗,但是明清兩代皇帝卻隻字未提,分析下來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明清兩祖和前朝皇帝的文化區別詩詞中與唐宗宋祖相對應的是秦皇漢武,首先秦始皇在趙國出生,
  • 主席除了《沁園春·雪》,還寫過一首《沁園春》,同樣橫絕千古
    ,還寫過一首《沁園春》,同樣文情並茂,橫絕千古,不在《沁園春·雪》之下。《沁園春》的詞牌,就是出自這個沁園失而復得的典故。這個詞牌雖然最早出現於晚唐,但沒有流傳下來詞作,現存最早的《沁園春》詞,是北宋初期張先寫的《沁園春·寄都城趙閱道》,不過,這個詞牌真正定型,並發揚光大,還要到蘇軾的《沁園春·孤館燈青》。不得不說,東坡居士對宋詞的發展是無人能及的!
  • 清朝的康熙皇帝為何會給明太祖朱元璋陵墓下跪,雙方不是敵對嗎?
    但是康熙皇帝的下江南的時候,曾經在南京的孝陵,也就是朱元璋的陵墓中下跪,禮數還很周到,這確實讓人感覺到非常的納悶,要知道這一切和當時的形勢有很大的關係。因為雖然明太祖朱元璋在歷史上黑的比較厲害,但是康熙皇帝以及滿清的一些統治者對朱元璋還是相當佩服的。朱元璋作為一個能夠建立300年大一統王朝的奠基者,肯定不是普通人,基本上可以稱得上是千古一帝。
  • 和尚做了一首讚美詩向朱元璋示好,卻為何落得個人頭落地
    在我國長達幾千年的封建歷史當中,皇帝享有的權威至高無上。哪怕是曾遊蕩鄉間的村野流民,一旦鴻運當頭進了天子殿堂,脾氣也就隨著威嚴見長,各種禁忌隨之而來。倘若有人觸犯了逆鱗,不管你是有心還是無意,都有可能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
  • 晏殊最悽美的一首詩,沒有提到清明兩個字,卻寫盡了清明的悲涼
    提起關於清明的詩詞,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杜牧那首最著名的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歐陽修的這首詞,主要寫的是清明時節,人們遊春的情景。北宋的詩人晏殊,也曾經在清明的時候,寫下了一首七律,這首詩沒有提到清明兩個字,卻寫盡了詩人在清明這天的悲涼。寓意油壁香車不再逢,峽雲無跡任西東。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