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清光緒33年上海,英法租界界河洋涇浜

2020-12-22 騰訊網

上海市福州路被譽為「中華文化第一街」,散布有上海書城、古籍書店、上海外文書店、科技書店等多家大型書店。上海開埠前,福州路原是通向黃浦江的四條土路之一。早期稱勞勃三渥克路,因附近設有基督教倫敦會傳教機構,故稱布道路,又稱教會路。

清同治三年(1864年)築完全程抵泥城浜(今西藏中路),次年12月以福建省城市名命名為福州路,俗稱四馬路。19世紀末,福州路及其附近,報館、書局、筆墨文具店集中;戲園、電影、茶園書場、遊樂場、舞廳等文化娛樂場所密布;20世紀初,因南京路興盛後,福州路才屈居於後。

巡捕,舊時在中國租界區內行使警察權力的專職人員。中國的巡捕最早出現在租界,現在基本上是指舊時中國各租界中行使警察權力和職能的警務人員。而在中國政府管轄的地區的警務人員則叫巡警或警察。清朝管轄區內類似巡捕的部門則是在戊戌變法時期成立的湖南保衛局,維新失敗後便遭裁撤。

清朝管轄區真正的巡捕是在八國聯軍侵華時期,由袁世凱仿英國警察制度創立的,與當時中國租界區內的巡捕一樣。民國時期,各國租界仍然存在,中國政府管轄的區巡警逐漸改稱警察,租界內行使警察權力專職人員仍稱巡捕,二者並存於中國直至抗戰勝利。

上海的南京路是上海開埠後最早建立的一條商業街。它東起外灘、西迄延安西路,橫跨靜安、黃浦兩區,全長5.5公裡,以西藏中路為界分為東西兩段。1945年,國民政府從列強手上回收所有租界後將南京路改名南京東路,靜安寺路改名南京西路。

南京東路的歷史稍早於南京西路,150年前,由麟瑞洋行大班霍克等人發起,在南京東路麗華百貨公司附近建起了上海第一個跑馬場,同時搞了一條通往外灘的小路,因為國人經常看到外國人在這路上騎馬,故稱此路為馬路。它的正式名字為花園弄(PARKLANE),上海人便根據其發音習慣稱其為派克弄。

填平前的洋涇浜延安路,是延安東路、延安中路、延安西路的統稱。東段原為黃浦江支流洋涇浜,系英法租界的界河。洋涇浜系黃浦江支流,蜿蜒曲折西入周涇,即今延安東路外灘至西藏中路段。浜北沿河叫洋涇浜灘路,後改名松江路(英租界),浜南是法租界孔子路。

上海豫園湖心亭建於清朝乾隆年間,鹹豐五年正式改為茶樓,至今已經歷了160個年頭。湖心亭有「海上第一茶樓」的美譽,在30年前,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訪華,曾親臨湖心亭。湖心亭改為茶館至今已有160歲了,是滬上留存至今最古老的茶樓。這也意味著上海茶館業的歷史也有160年了。

上海外灘伊爾底斯(Iltis)紀念碑。1896年7月23日,德國炮艦「伊爾底斯」(Iltis)號行駛在黃海海域時,遭遇風暴沉沒,艦上人員無一生還。事後,德國人將沉船及遇難者屍體打撈起來。寓滬德僑為這些溺亡的官兵在上海建立了紀念碑。

相關焦點

  • 天主教上海教區:洋涇浜聖若瑟堂
    原創 張淵源 上海門牌研究所上海方言裡把不倫不類、中西混雜的語言或行為稱之為「洋涇浜」。事實上,洋涇浜本是一條河流的名稱。在19世紀上海開埠後,洋涇浜成為英、法兩租界的分界河,故在當時「洋涇浜」也可代指租界地區。
  • 「和我一起讀詞典」你聽過洋涇浜英語?
    阿飛一詞,來源於舊上海的洋涇浜英語。其中的「飛」字源於fly,乃蒼蠅之意,在美式英語中特指城市流氓。在實際使用過程中,阿飛是小流氓的代名詞。但比起流氓打架鬧事的行為來說,阿飛更多時候指的是個人的特立獨行。在解釋阿飛時,我們還提到了洋涇浜英語。那麼,什麼是洋涇浜英語?
  • 晚清流行於上海的洋涇浜英語,讓人捧腹,有的今天還在使用
    1845年11月,上海道臺宮慕久與英國駐上海首任領事巴富爾籤訂了一份協議《上海土地章程》,將當時上海縣城外一塊河汊縱橫、無人居住的灘涂荒地,租借給英國人修建房屋居住。這一塊地盤,位于洋涇浜北、李家場南,大約有800多畝。
  • 光緒十五年天津老照片:站在鼓樓俯拍市井,海河官船掛帥旗
    近日小編搜集到一組拍攝於光緒十五年(1889年)的天津老照片,包括租界和老城廂的影像,在此與大家分享。鹹豐十年(1860年),《北京條約》確定了天津為通商口岸,自此,這座著名的城市進入了國際化發展的軌道。
  • 洋話:從洋涇浜英語到chinglishi(國家命運·時髦大清·連載90)
    而對於那些略通洋話洋文,受僱為「通事」的中國人,李鴻章是如此評價的:「查上海通事一途獲利最厚,於士農工商之外別成一業,其人不外兩種:一、廣東、寧波商夥子弟,佻達遊閒,別無轉移執事之路者。輒以學習通事為逋逃藪;一、英法等國設立義學,招本地貧苦童穉,與以衣食,而教肄之。市兒村豎來歷難知,無不染洋涇習氣,亦無不傳習彼教。
  • 「洋涇浜英語」究竟是個什麼東西?看完讓人捧腹大笑!
    據說19世紀初的上海,有一個粗通英語的本地打工者到一老外家應聘管家,他提出的條件是「一個月30塊錢,吃你的,住你的」,於是他用英語跟女主人說:30 dollar one month, eat you, sleep you.
  • 公共租界法租界華界,老三界之外,上海第四界是指哪裡?
    華界、公共租界、法租界,堪稱「老三界」,產生的後果是「一市三治」。但除了此三界,其實還有魯迅先生《且介亭雜文》所說的「半租界」(且介為「租界」二字的一半),即「越界築路」地區。
  • 1898年德國王子亨利訪清時到達漢口老照片,漢陽兵工廠與法租界
    法國於1896年與清政府籤訂『漢口法租界租約』,在漢口設立租界,面積約187畝,並於1902年再次展拓界阯。 漢口法租界與漢口俄租界乃同年設立,俄、法兩國租界選在同一地區,俄佔2/3,法佔1/3.。1943年2月23日,法國維希政府宣布,同意放棄在華租界。圖為漢口法租界。
  • 列強在清朝設租界?清政府現學現賣,在國外也設立租界,持續29年
    但當時很多別有用心的人,故意貶低清朝,抹殺清朝的成就,拿清朝地面上的外國租界說事兒。他們說的沒錯,英法美德等國是在19世紀末在中國領土上建立過租界,但那是為了保護外國僑民,促進中國跟各國人民的友好往來,是兩情相願的。
  • 列強在清朝設租界?大清也在此國設過租界,持續29年,此國是哪國
    租界(concession),指的是擁有行政和法律自治權的外國人居住地,通常是由2個國家籤訂章程後,才會設立租界。和割讓土地不同,租界地在名義上仍然屬於出租國。1845年11月15日,英國在中國上海設立了近代史上第一塊租界,嚴重侵犯了我國的領土主權完整。
  • 滬說|1946年,《上海裡衖分區精圖》那些和今天不一樣的路名
    這三條路都是填沒黃浦江支流而著稱,其中洋涇浜最有名,洋涇浜是兩大租界的界河,不僅有橋,還有沿兩岸的道路,如北岸是松江路,南岸是孔子路。後來洋涇浜填沒之後,就以崇尚法國風的英王愛德華七世的名字命名這條英法租界的邊界路,按照當時的音譯,取名愛多亞路。1937年,日軍佔領上海之後,意圖震懾英法兩國和租界人民,特意從愛多亞路上遊行而過,極為囂張,而英法租界當局卻無可奈何。汪偽時代,曾改名大上海路。
  • 塑造孤島:日據前夕殖民話語下的上海租界
    [3]其中本土包括革命後的清遺民、被國民政府吸收的地方勢力、共產國際遠東局、三十年代後期組建的汪偽政府、不被政府認可的大量非法組織。外部滲入勢力包括白俄、蘇俄、英美法等國政府、外僑團體、日本居留民與強硬派等多方勢力。
  • 點綴老上海的老路名
    那些既拗口又冗長,且不符合中國人言語邏輯的「洋味路名」,具有較高的識別度,已經成為舊上海歷史風塵的一部分。點綴老上海的老路名弄非中國名,外國味事實上,開埠之初的上海路名,並沒有那麼中國人多耳熟能詳的地名,從1845年起,英國人首先沿黃浦江西岸和吳淞江(俗稱蘇州河)南岸建立起旅滬外商居留地(後稱英租界)。
  • 【爐邊閒話】租界那些事兒 《一部近代史 半部是上海》系列 之二
    那時的上海出現了一個奇怪的格局,叫作「一市三治四界」,即一座城市有三個管理機構和四塊行政區域,這是半殖民地時代特有的怪現象。 租界分為公共租界和法租界。 公共租界面積最大,東至周家嘴,西到靜安寺,北達上海、寶山兩縣交界處,總面積33503畝,約22平方公裡。
  • 一張老照片,看上海開雪茄風氣之先
    雪茄老照片 一張非常特別的雪茄老照片周末查找資料的時候看到了一張非常特別的老照片。照片的拍攝地點是吳隱在上海的家中。照片拍攝的時間是1912年。早在一百多年前,中國文人聚餐,在酒熱耳酣之際就會點燃一支雪茄。上海確實開雪茄風氣之先。清末,講究洋務,出使歐美的人漸多,歐美人也大量來華,雪茄用作交際之物,上海得洋氣最先,在接受西方各種文明產物的同時,也接受了雪茄,而且成為雪茄生產的主產地。在十九世紀末的時候,上海就有很多售賣雪茄的商店。
  • 圖說上海地名中的天主教印記
    今天地處四川南路的洋涇浜聖若瑟堂和董家渡聖方濟各·沙勿略堂都是在此情形下建立的。洋涇浜天主堂是上海租界內最早建立的天主堂,門口的四川南路曾經就叫作「天主堂街」,而這樣的路名命名方式恰好與傳統的中式路名如出一轍,上海市民自然樂於使用。這條天主堂街一直到1946年才改成現在的路名。
  • 1900年上海建築及街景老照片,鋪設第一條有軌電車與北望外灘
    外灘全長1.5公裡,南起延安東路,北至蘇州河上的外白渡橋,東面即黃浦江,西面是舊上海金融、外貿機構的集中地。上海闢為商埠以後,外國的銀行、商行、總會、報社開始在此雲集,外灘成為全國乃至遠東的金融中心。圖為1900年北望外灘。
  • 【聖堂探址34丨四周年特刊】上主的臨在:上海地名中的天主教印記
    今天地處四川南路的洋涇浜聖若瑟堂和董家渡聖方濟各·沙勿略堂都是在此情形下建立的。洋涇浜天主堂是上海租界內最早建立的天主堂,門口的四川南路曾經就叫作「天主堂街」,而這樣的路名命名方式恰好與傳統的中式路名如出一轍,上海市民自然樂於使用。這條天主堂街一直到1946年才改成現在的路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