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鉻細胞瘤是繼發性高血壓的常見病因,患者多表現為陣發性或持續性高血壓兩型,極少數患者表現為血壓大致正常。近期,JACC: CASE REPORTS雜誌發表了一則罕見的病例:一例診斷為嗜鉻細胞瘤的患者,血壓忽高忽低,心率忽快忽慢,導致血壓和心率波動的原因是什麼?該如何治療?
病例介紹
一位84歲男性,在經尿道前列腺切除術後出現端坐反覆暈厥的情況。患者有良性前列腺肥大和哮喘病史,無高血壓史。
眾所周知,暈厥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疾病、外傷、藥物等。在本病例中,可能的鑑別診斷包括血管性暈厥、頸動脈竇性暈厥、情景性暈厥、自主神經衰竭、容量缺失、心律失常、心臟結構性疾病或心肺疾病和腦血管疾病。
診療經過
包括去甲腎上腺素、腎上腺素和多巴胺在內的兒茶酚胺血漿水平和24小時排洩水平均增加。腹部計算機斷層掃描顯示左腎上腺腫塊(圖1A),間碘苯胍掃描顯示左腎上腺病灶密集攝取(圖1B)。進行腹腔鏡下左腎上腺切除術,切除了一個22×20×15 mm的實體瘤(圖1C),組織學檢查顯示,腫瘤細胞呈zellballen模式排列(圖1D),診斷為腎上腺嗜鉻細胞瘤。
圖1
住院後對患者進行血壓和心率監測,動脈內收縮壓在50 mmHg ~180 mmHg波動(圖2A紅線),心率在80~120次/分波動(圖2A綠線),波動周期為30分鐘。圖2A中的黑條顯示使用水銀血壓計測得的血壓,在第3天靜脈注射去甲腎上腺素(0.6 mg/h),血壓和心率波動得以改善(圖2B)。
然而,第4天接受去甲腎上腺素治療期間,血壓和心率波動消失8消失後再次出現波動(圖2C),在第6天時波動周期逐漸變長,也越來越不規則(圖2D)。從第7天開始加服甲磺酸多沙唑嗪(2 mg/d),結果第9天時血壓和心率波動周期完全消失(圖2E)。逐漸減少去甲腎上腺素輸注劑量,第15天後停止輸注。
圖2
在患者住院第2天時,患者血壓高值和低值時,血漿兒茶酚胺水平均升高,住院當日兒茶酚胺24小時尿液排洩增加。
討論
嗜鉻細胞瘤患者出現低血壓和血壓波動並不常見,具體機制也不清楚,患者出現低血壓可能與兒茶酚胺受體下調、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抑制引起血流量減少有關。
然而在本例患者中,在高血壓和低血壓期間血漿兒茶酚胺水平均增加,腎上腺切除術後患者血壓、心率和血漿兒茶酚胺水平正常化,並趨於穩定。這些結果表明,患者的症狀與兒茶酚胺水平增加有關。
關於嗜鉻細胞瘤患者血壓波動和低血壓誘導暈厥的管理,尚無統一的共識或治療的金標準。根據以往經驗,靜脈注射去甲腎上腺素對於改善血壓波動,尤其是低血壓是有用的。因此,作者選擇了靜脈注射去甲腎上腺素作為治療的第一步,幸運的是,通過聯合使用去甲腎上腺素和多沙唑嗪治療,血壓波動和低血壓、反覆暈厥得以控制。
來源
Yuichi Fujii, Hiroki Teragawa, Kunihiro Hashimoto, et al. Fluctuation of Blood Pressure in a Patient With Pheochromocytoma. J Am Coll Cardiol Case Rep. 2020;2:2455-2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