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最近公布了2020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立項名單,共有338個項目獲批。華東師範大學中標11項,居全國並列第四,上海並列第一,總立項數連續三年突破兩位數。
從校內立項單位分布看,歷史學系、哲學系、城市與區域科學學院分別斬獲2項,政治學系、經濟與管理學部、中國語言文學系、外語學院、體育與健康學院獲批1項。
在稍早公布的2020年度國家社科基金單列學科教育學重大項目立項名單中,共有6個項目獲批。其中,華東師大中標2項,居全國第一,首席專家均來自教育學部。
此外,國家哲社辦在今年四月份公布了「研究闡釋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共有109個項目獲批。華東師大中標4項,居全國並列第四,上海並列第一,首席專家分別來自馬克思主義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部、地理科學學院和國際關係與地區發展研究院。
華東師範大學2020年度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立項項目介紹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
「新時代中國共產黨
執政話語體系建構研究」
首席專家齊衛平教授,現為華東師範大學政治學系教授,主要研究專長為中國近現代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潮變遷、共產黨執政理論與實踐、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理論與實踐等。
本課題將加強提煉我們黨執政實踐的標識性概念,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歷史和現實相結合、繼承和創新相結合,對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執政話語生成和話語體系建構進行深入研究。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
「詮釋學辭典編纂與
中國詮釋學知識體系建構研究」
首席專家潘德榮教授,現為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主要研究專長為詮釋學。
本課題將進行詮釋學辭典的詞條編纂和中國詮釋學知識體系的建構,前者側重知識的梳理、概括和總結,既包括西方詮釋學詞條,也包括中國詮釋思想詞條,力爭做到全面、客觀和凝練;後者側重理論創造,在辭典編纂的基礎上,借鑑西方詮釋學的學說、方法,提煉中國哲學傳統中豐富的詮釋思想,使之理論化、系統化、體系化,在更高的層面上構築既植根於悠久的思想傳承、又能體現當下時代精神之要求的中國詮釋學知識體系。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
「邏輯詞彙的歷史演進與
哲學問題研究」
首席專家張留華教授,現為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主要研究專長為邏輯哲學和現代邏輯史。
本課題研究著力把「邏輯詞問題」打造成一根貫穿邏輯思想史、通達當代主流邏輯系統、根植邏輯哲學深處的「槓桿」,預期達到的「效應」目標主要體現在學術思想理論和學科建設發展上,相關衍生成果經過轉化後有望在一定層面上達到「服務決策」目的。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
港口供需演化與均衡狀態研究」
首席專家王列輝教授,現為華東師範大學城市與區域科學學院教授,主要研究專長為交通地理學、城市地理學、歷史地理學等。
本課題擬解決的關鍵問題是海絲之路港口供需均衡的理論闡釋和實證分析,進而對海絲之路沿線的戰略新興港口進行識別、對中國已在海絲之路布局的港口進行投資效益預警,最後從國家和企業兩方面來推進海絲之路港口供需均衡的策略設計。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
「大數據時代地緣環境解析的
理論與方法跨學科研究」
首席專家胡志丁研究員,現為華東師範大學城市與區域科學學院研究員,主要研究專長為全球化與地緣環境。
本課題將突破學科藩籬,實現地緣環境研究跨學科聯合的因應之道;深化地緣環境綜合集成研究,形成中國地緣環境研究流派的內在需求和大數據時代利用大數據技術智能獲取、分析等新技術重塑地緣環境研究新範式。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
「中國少數民族人口遷移流動
與民族互嵌格局形成研究」
首席專家高向東教授,現為華東師範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部教授,主要研究專長為民族人口問題。
本課題將從少數民族人口遷移流動的基本趨勢和民族互嵌格局形成的科學基礎出發,探討少數民族人口遷移流動與民族互嵌格局形成的重大理論和戰略問題,為我國民族工作有序開展提供價值遵循和理論指導。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
「公元前2—1千紀古代兩河流域
楔形文字經濟契約的整理與研究」
首席專家李海峰教授,現為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主要研究專長為亞述學。
本課題將對公元前2-1千紀的楔形文字經濟契約根據文獻類型進行收集、整理、翻譯和注釋,在文獻整理研究的基礎上重構公元前2-1千紀古代兩河流域的經濟管理體系,探尋經濟管理體系對國家政治體系及文明發展的重要性,進而揭示出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發展的一般規律,探求文明衰落的原因,為當今世界的持續發展提供歷史借鑑。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
「日藏巴黎統籌委員會
檔案文獻的整理與研究」
首席專家崔丕教授,現為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主要研究專長為冷戰時期東西方貿易管制政策史和冷戰時期美日關係史。
本課題將通過對不同歷史時期日本外務省外交史料館藏巴黎統籌委員會檔案文獻及其所反映的國際貿易管制活動的歷史研究,全面認識巴黎統籌委員會在東西方冷戰進程的歷史作用,深刻揭示冷戰時期西方國家對社會主義國家經濟遏制政策演進的基本進程、發展趨勢、集團利益與國家利益的相互關係及其對中國國家安全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
「東亞詞學文獻整理與研究」
首席專家彭國忠教授,現為華東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主要研究專長為詞學、唐宋文學、文學批評、文獻學。
本課題將通過對東亞詞學文獻的整理、敘錄,辨章學術,考鏡源流,再進行研究,以期客觀、立體、全方位地展現東亞詞學發生、發展、演變的歷程。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
「非洲法語文學翻譯與研究」
首席專家袁筱一教授,現為華東師範大學外語學院院長,主要研究專長為法語文學、翻譯理論與實踐。
本課題將基於二十一世紀二十年代初的這個時間點,以編選、翻譯的文本作為佐證和支撐,繪製一幅非洲法語文學的地圖,同時以比較的視野,呈現這幅文學地圖在世界文學中的位置。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
「人類命運共同體視域下全球體育治理的
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研究」
首席專家季瀏教授,現為華東師範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院長,主要研究專長為體育人文社會學。
本課題將系統梳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本內涵與重要價值,深入探討人類命運共同體與全球體育治理之間的相互關係,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全球體育治理中應用提供理論基礎;通過對全球體育治理現狀及其挑戰的分析,提出我國優化全球體育治理中的智慧和方案,為我國更合理地開展體育外交,提升在全球體育治理中的話語權、影響力提供決策諮詢服務。
全國教科重大項目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優勢
及轉化為治理效能的實現路徑研究」
首席專家範國睿教授,現為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主要研究專長為教育學原理和教育政策。
本課題主要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及其制度優勢研究、教育治理效能研究、教育制度優勢轉化為教育治理效能的實現路徑研究諸領域出發,聚焦制度倫理、制度體系、制度執行與制度文化等維度研究教育治理問題,通過助推教育治理由問題導向的點狀改革、運動式改革,走向基於制度建設、執行與完善的常態化持續發展,進而高位推進教育治理現代化。
全國教科重大項目
「職業教育類型特徵及其與
普通教育『雙軌制』『雙通制』體系構建研究」
首席專家匡瑛教授,現為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主要研究專長為職業技術教育學。
本課題從多維視角出發,旨在科學構建新時代職業教育的類型特徵理論,闡明職業教育發展的獨特規律,探索系統架構中中國特色普職「雙軌制」「雙通制」體系,提出職業教育體系研究的「中國範式」。
「研究闡釋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
「堅持和完善黨對立法領導制度研究」
首席專家陳俊教授,現為華東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主要研究專長為馬克思主義立法學、依法治國和依規治黨等。
本課題主要研究內容包括黨領導立法和黨全面領導所涉主要關係、重要理論的研究闡釋,黨領導立法的制度固本、制度發展及面臨的問題,黨領導中央和地方立法的制度完善,構建相關制度保障體系的新探討,其他與黨領導立法相關的理論與制度完善新探討等。通過務虛與務實相結合,從不同角度、不同領域、不同問題、不同制度等方面,對堅持和完善黨領導立法展開聚焦制度的研究。
「研究闡釋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
「人工智慧技術與
更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問題研究」
首席專家王林輝教授,現為華東師範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部教授,主要研究專長為發展經濟學、數量經濟學。
本課題將在人工智慧技術日益廣泛應用的背景下,從微觀、中觀和宏觀多重視角,運用數理推導、實證分析、數值模擬、彈性分析等方法,聚焦於人工智慧技術的就業替代效應、崗位創造效應、生產率效應、產業波及效應、收入分配效應等核心問題,結合中國情境分析人工智慧技術對就業的影響,為相關部門制定人工智慧技術進步和實現更充分更高質量就業方面的政策提供決策參考。
「研究闡釋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
「全面建立資源高效利用制度研究」
首席專家陳睿山教授,現為華東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教授,主要研究專長為土地利用、自然資源與可持續發展。
本課題將圍繞全面建立資源高效利用制度這一主題,以問題為導向,從我國資源利用的現狀、難題與制度瓶頸入手,結合新時代矛盾在資源利用效率上的體現,聚焦資源利用效率與空間分布不均的多重製度約束,全面梳理資源利用方面的文獻和政策,綜合經濟學、管理學、法學、社會學、地理學的理論與方法,進行多尺度綜合的案例研究,並通過制度創新和大數據智能化技術,提出資源利用多維制度聯動改革的模式和政策建議。
「研究闡釋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
「全球價值鏈與新型國際關係構建研究」
首席專家餘南平教授,現為華東師範大學國際關係與地區發展研究院教授,主要研究專長為國際政治經濟學。
本課題以「新型國際關係」和「全球價值鏈」看似兩個不同維度的視角,融合分析和研究今天我們所面臨的國際環境並對問題加以深度識別,提出務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同時,通過把全球價值鏈和國際關係進行互動分析研究,為國際關係理論和現實的「新型國際關係」構建路徑研究提供新的學術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