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右翼揚言「捍衛歷史」 「反思派」要求拆除雕像 英國陷入分裂

2020-12-16 環球時報

「弗洛伊德之死」在多國引發反種族主義示威潮,卻在英國偏離了軌道。在剛過去的這個周末,極右翼分子第一次大規模出現在抗議人群中,與「黑人的命也是命」(BLM)運動的支持者形成對峙,並最終演變為一場涉及襲警情節的「三方大亂鬥」。僅在首都倫敦,13日就有逾百人被捕、數十人受傷,令英國輿論高呼「醜陋」。極右翼分子自稱為「英國歷史的捍衛者」,與近日在各地要求拆除歷史雕像和紀念碑的反種族主義者針鋒相對。「文化戰爭」疊加反種族歧視運動,令本已矛盾重重的英國社會陷入更嚴重的分裂。

「抗議者」和「反抗議者」對峙

在倫敦市中心的議會廣場,英國前首相邱吉爾的雕像被罩了起來,看起來好像一件超現實主義的當代藝術品。旁邊,數千名抗議者(幾乎全是白人和男性)高唱足球歌曲,衝警察大喊大叫並投擲啤酒瓶,捍衛這名戰時領袖的雕像。另一邊,「黑人的命也是命」的示威者聚集在特拉法加廣場上,高呼要求拆除奴隸販子和帝國建立者的紀念碑。14日描述了這番情景的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說,這似乎就是英國分裂的象徵。這個國家被壓抑的怒火如此之大,人們不顧疫情走上街頭。

據英國《每日鏡報》14日報導,當地時間13日,倫敦議會廣場、戰爭紀念碑和滑鐵盧車站等地人頭攢動,全副武裝的防暴警察嚴陣以待,試圖隔離開相互「較勁」的兩撥抗議人群,但仍未能阻止現場上演「全武行」。美國《紐約時報》稱,歐洲數個城市13日都爆發了反警察暴力和種族主義的示威,但極右翼組織第一次大規模出現在抗議者中。這些白人「反抗議者」令倫敦的緊張局勢升級。

當天,倫敦白人抗議群體一度佔領議會廣場,多次與警方發生衝突。他們一邊罵著髒話,一邊向警方投擲酒瓶、鞭炮、煙霧筒,甚至當街對警員拳打腳踢。儘管倫敦當局要求示威活動下午5時必須結束,但暴力活動仍持續至當天晚上。

英國路透社報導說,這些極右翼抗議者稱他們要捍衛英國文化,特別是歷史遺產。此前,邱吉爾的雕像被噴上「他是種族主義者」的字樣。一些反種族主義者要求全面審查邱吉爾,強調他表達過種族主義和反猶太主義觀點。英國《每日郵報》稱,當日參與「保衛雕像」活動的白人群體來者不善,主要組織方之一是英國極右翼團體「英國優先」。除了少數「愛國老兵」外,還有相當一部分「足球流氓」,甚至新納粹分子。很多參與者專程從外地趕來,不少人活動尚未開始就已經喝得酩酊大醉。

一張極右翼示威男子對著英國警察帕爾默紀念碑小便的照片,14日在社交媒體引發風暴。帕爾默在2017年發生的恐襲中遭人用刀刺死。英國內政大臣帕特爾在推特上怒斥該男子的猥瑣行為「極度可恥」。英國財政大臣蘇納克表示震驚說:「英國一直以來是個開放且寬容的國家,但13日的種種與之相悖。」14日,英國警方以涉嫌「做出有違公德的行徑」為理由,逮捕了這名28歲的男子。

據英國廣播公司報導,「極右翼叫陣BLM」的鬧劇13日在英國多地上演。首相詹森當天發推將這些極右翼鬧事者稱作「種族主義暴徒」,誓言「英國沒有暴力示威和種族主義的位置」。《紐約時報》說,詹森前一天剛批評了反種族主義暴力示威者。

英國社會「失去指南針」

自上周以來,關於數百個雕像和紀念碑未來命運的辯論一直在英國激烈進行,支持和反對拆除的請願人數同步增加。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14日報導稱,和邱吉爾的雕像一樣,倫敦議會廣場上印度「聖雄」甘地和南非「國父」曼德拉的雕像也被罩了起來。曼德拉帶領南非結束種族隔離制度,並成為該國歷史上首位黑人總統。但CNN說,也有人威脅要推倒他的雕像。

《星期日泰晤士報》稱,過去三周,非裔美國人弗洛伊德之死引發的反種族主義抗議在世界多國蔓延,但在英國,它催生出一項要求拆除歷史紀念碑和雕像的運動,支持和反對的激進勢力都趁機煽動暴力。英國歷史學家大衛·奧魯索加14日在《衛報》撰文說,隨著布裡斯託碼頭的「珍珠港時刻」(指17世紀奴隸販子愛德華·科爾斯頓的銅像被布裡斯託的抗議者扔入河中——編者注),「雕像戰爭2.0」已經開始。全球反種族主義運動最終在英國偏離了軌道。

邱吉爾的外孫尼古拉斯·索姆斯對英國《每日電訊報》說,全世界敬仰英國的人將驚訝地發現,邱吉爾的雕像和紀念國家戰爭的紀念碑以這種令人厭惡的方式被破壞。「這極其不正常,就像一個失去了指南針的社會。」邱吉爾的外孫女艾瑪·索姆斯在接受BBC Radio 4採訪時承認邱吉爾的某些觀點在今天可能不被接受,但強調數百萬英國人仍將他視作英雄,「他是一個強大但複雜的人」。

「一向以包容著稱的英國現在究竟變成什麼樣了?」英國《星期日郵報》14日在頭版質問。該報用多個版面的篇幅,分析英國最近發生的一系列暴力示威。英國文化大臣道登在推特上說:「我希望我們利用文化遺產教育民眾關於英國的複雜過去,好的和壞的各個方面,而不是粉飾歷史。」《衛報》稱,英國政府的信號是,不會拆除任何雕像或紀念碑。

《星期日泰晤士報》14日發表社論稱,英國已經瘋夠了,到了該記起英國核心價值觀的時候。文章說,「弗洛伊德之死」讓英國人重新梳理歷史教訓沒有錯,但不應該掀起「文化戰爭」。

「詹森雕像」正在被拉倒?

《衛報》14日稱,對於邱吉爾雕像遭破壞,詹森12日極其罕見地一連發出8條推文。多名大臣證實,詹森政府目前正在討論一項新法案,懲罰那些破壞陣亡將士紀念碑及其他戰爭紀念碑的人。一旦定罪,肇事者最高可面臨10年的有期徒刑。不過在工黨影子司法大臣拉米看來,詹森此舉是在「避重就輕」,是對英國社會不公問題的「不作為」。他呼籲政府合理應對BLM的訴求,為改善「歷史性的不平等」做些真正的實事。

《星期日泰晤士報》14日用一幅漫畫挖苦詹森。在漫畫中,這位首相已經成為一座站在一堆問題基座上的雕像,面臨被拉倒的呼聲。該報批評混亂持續到今天,詹森政府難辭其咎。無論是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經濟衰退,還是反種族歧視以及極右翼運動,詹森總是動作緩慢。

據英國天空新聞網統計,自弗洛伊德遭「跪殺」慘劇發生以來,英國近期已經出現近200場示威活動,多達15萬抗議者無視衛生防疫舉措上街遊行,導致國家陷入巨大混亂。BBC評論說,肆虐全國的新冠肺炎疫情很大程度上加劇了英國社會矛盾,而弗洛伊德事件僅僅是一根導火索。

英國《獨立報》稱,英國政府緊急事件科學諮詢小組行為學家、英國基爾大學社會心理學學者克利福德提醒,英國很有可能陷入一輪持續性很強的「夏季暴亂」。他認為,英國近期出現的大範圍失業、民眾對種族和經濟不平等的憂慮情緒,在未來數月會促使更多的社會對立。在最糟糕的情況下,英國「2011年那種規模的混亂」可能會在今夏重現。

(環球時報)

相關焦點

  • 灰熊莫蘭特加入拆雕像大隊!寫信給法官要求拆除羅伯特·李的雕像!
    Imes)法官,要求拆除「白人至上」雕像,這是在肯塔基州默裡郡縣法院的外面,有一個邦聯將軍羅伯特·李的雕像。 賈·莫蘭特1999年8月1日出生在喬治亞州奧古斯塔,就讀於莫瑞州立大學(Murray State),2019年第1輪第2順位被灰熊選中,同屆狀元秀為錫安·威廉士,他們兩都是NBA本賽季最佳新秀的有力爭奪者,按目前的綜合數據來看,莫蘭特基本鎖定此獎項。
  • 牛津大學投票決定要拆除殖民主義者塞西爾 羅德斯的雕像
    牛津大學奧裡爾學院的負責人周三投票決定,移除殖民主義者、大學贊助人塞西爾 羅茲雕像。此前,最近的抗議活動似乎為多年來校園活動人士要求拆除雕像的活動增添了活力。 奧裡爾學院周三投票支持拆除羅茲雕像,並對羅茲在學院的遺產、對黑人和其他少數族裔學生的支持以及奧裡爾對多樣性的承諾進行獨立調查。
  • 馬克龍:法國不會抹去歷史,不會拆除任何雕像
    (文/觀察者網 龍玥)反種族主義抗議潮以來,從美國到英國等地,示威者的怒火不斷燒向與奴隸制、殖民主義相關的歷史人物雕像,「哥倫布」們一座座倒下,有的被「斬首」、被「鎖喉」、有的被扔進水裡……在法國,多位歷史人物雕像也被抗議者們盯上。
  • 美博物館將拆除羅斯福雕像:反種族主義,拆雕像有用嗎?
    在此之前,美國發生了一系列類似事件,包括同盟軍將領和領導人在內的與奴隸制有關的歷史人物的雕像紛紛被拆除或毀壞。上周五,舊金山金門公園的前總統尤利西斯·S·格蘭特的雕像亦被拆除。此外,就在幾天前,當地時間6月17日,牛津大學奧裡爾學院也投票贊成拆除殖民主義者塞西爾·羅茲(Cecil Rhodes)的雕像;而6月7日,奴隸販子愛德華·科爾斯頓(Edward Colton)在英國布裡斯託的雕像早已被示威者推倒。人們將愛德華·科爾斯頓的雕像牢牢綁住,一同將它推向了布裡斯託港口的河道處,就像處理一具屍體那樣。
  • 紐西蘭一市政府主動拆除英殖民時期軍事指揮官雕像,群眾歡呼
    抗議聲中,又一座雕像被拆除,這回是在紐西蘭。新華社資料圖據法新社報導,被拆除的雕像名為約翰·查爾斯·費恩·漢密爾頓,他是英國殖民紐西蘭時期的軍事指揮官。19世紀,英國殖民主義擴張至紐西蘭,漢密爾頓來到紐西蘭並同當地的毛利人作戰,他死於1864年與毛利人的一場戰鬥中。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稱,漢密爾頓陣亡之後,這座城市以他的名字重新命名。
  • 李將軍雕像,美國種族問題的靶子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高風】隨著「弗洛伊德之死」事件在美國的發酵,塵封在歷史中的「奴隸主」雕像,被人們揚言「推倒」。南北戰爭時南方邦聯首都——維吉尼亞州里奇蒙市紀念碑大道上的羅伯特·李將軍雕像,再次成為眾矢之的。6月4日,維吉尼亞州長洛瑟姆宣布,將順應抗議者要求拆除這座著名雕像。
  • 牛津學生誓要拆除「羅德雕像」,而國內網媒曾大肆吹捧過他的獎學金
    在英國最著名學府之~牛津大學裡,學生們再度掀起了「羅德必須倒下」(Rhodes Must Fall)抗議運動,6月9日上千名抗議者們在牛津大學奧裡爾學院外封鎖了道路,要求校方拆除他的雕像。拆除羅德雕像呼聲,並非僅僅是受到「弗洛伊德事件」影響,五年來,牛津學生一直持續對它的抗議,2016年奧裡爾學院已同意拆除羅德雕像,清除此人給學院帶來的影響,只是由於校方不同意,學院才宣布保留羅德像。
  • 甘地也被抗議者稱為法西斯和種族主義者,英國市長拒絕拆毀其雕像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英國萊斯特市長拒絕拆除聖雄甘地的雕像,儘管這位以非暴力抵抗而著稱的印度名人被抗議者指控為「法西斯主義者、種族主義者、性侵者」。一份網上請願已經收集了6000多個籤名,要求當地當局拆除這位宣揚非暴力的印度獨立領袖的雕像。這座雕像是2009年當地社區通過籌款而豎立起來的。
  • 拳王泰森憤怒地要求鮑裡斯詹森捍衛溫斯頓邱吉爾的雕像
    泰森憤怒地呼籲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在倫敦「黑人的命也是命」遊行中捍衛溫斯頓·邱吉爾的雕像。周四晚上,國會廣場上矗立著邱吉爾的雕像,紀念碑周圍還搭起了腳手架。邱吉爾曾在1940年至1945年以及1951年至1955年擔任英國首相。
  • 美國路易斯維爾市政府拆除南方邦聯軍將領雕像
    路易斯維爾市市長、民主黨人格雷格·費舍爾多年來一直希望拆除這座建於1913年的雕像,並稱因卡斯爾曼曾加入南方軍,他的雕像是一個「傷人的歷史遺蹟」。去年當地藝術團體提起訴訟延緩了拆除進程,但上周五傑弗遜巡迴法院法官裁定該市可移除這座雕像。
  • 歐洲「男神」雕像,懸掛於空中,小孩卻被嚇哭,當地人要求拆除
    其中這些奇特的外形中,包括了最出名的雕像。 在我國也有很多著名的雕像,比如說歷史上的一些詩人。 在歐洲有一個「男神雕像」,它懸掛於高空之中,小孩見到它對會被嚇哭,被當地人要求拆除。這是一個怎樣的存在,怎麼會引發如此大的社會反映?
  • 法國總統馬克龍反對種族歧視,但拒絕拆除殖民時期雕像
    他表示,在面對種族主義、種族歧視時「永不妥協」,但是拒絕拆除備受爭議的、殖民時期的雕像。過去幾周,因為美國黑人男子喬治·弗洛伊德之死,法國也爆發了反種族主義抗議,許多抗議者對法國社會的種族歧視表示憤怒,尤其是對來自法國在非洲前殖民地國家的少數族裔,一些抗議者還要求拆除殖民時期的雕像。此前,在美國、英國,已有多個雕像被拆除。
  • 歐洲非常受爭議的雕像,因為行為不雅,被家長強烈要求拆除!
    說到雕像,相信很多人都會有所了解,生活中可以說很多地方都能看到雕像,很多雕像基本上都是為了紀念一些做出突出貢獻的傑出人士,為了讓後人更好的記住他們,雕刻了很多與本人一樣的雕像。隨著旅遊業的火,更多的人愛上了出國旅遊,欣賞其他國家的地理和文化。
  • 紐西蘭毛利人要求正視種族歧視問題,拆除英國殖民海軍軍官銅像
    據英國《每日郵報》2020年6月12日報導,在當地原住民毛利人的要求下,紐西蘭漢密爾頓市移除了殖民主義時代一位英國海軍船長的雕像。紐西蘭一原住民長老稱這僅僅是開始。英國海軍軍官約翰·漢密爾頓曾經在19世紀60年代率領部隊屠殺毛利人,他被毛利長老五月指責是「殘忍至極」的「惡魔」。五月長老堅決要求當局移除漢密爾頓船長的雕像,如果官方沒有動作,他要親自將其移除。長老五月表示:「我們怎麼能接受這個帶來戰爭的魔鬼被當作英雄一樣對待?」當地的毛利人部落在6月11日正式提出申請移除這座雕像。
  • 疫情期間全球名人雕像也跟著躺槍
    雕像是時代產物,是一個歷史片段的定格,而人類文明不斷演進,歷史不斷被重讀、補充、質疑、辯論,甚至改寫。歷史人物雕像因為各種原因被移除、推翻的先例不少。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當代的公共藝術設置往往被期望要求美感、空間融合甚至趣味性。然而歷史上多數的公共雕像,除了宗教主題外大多都是所謂的「偉人」題材。許多過去被定義為貢獻者的歷史人物,所代表的價值觀正在今日面臨著嚴格的重新檢視。
  • 曾殖民剛果的比利時國王雕像被拆 反歧視風潮激蕩歐陸
    而反思種族不平等待遇、批判殖民主義的聲浪,也在歐洲各國的示威運動中,與各自的歷史線索共振。(詳見財新網:「英國拆蓄奴者雕像呼聲高漲 倫敦將審查全市公共建築」) 在曾殖民剛果(金)達76年的比利時,當地要求拆除已故國王利奧波德二世(Leopold II)公共雕像的呼聲也隨之高漲。
  • 紐西蘭毛利人要求正視國內種族歧視問題,拆除英國殖民海軍軍官銅像
    據英國《每日郵報》2020年6月12日報導,在當地原住民毛利人的要求下,紐西蘭漢密爾頓市移除了殖民主義時代一位英國海軍船長的雕像。紐西蘭一原住民長老稱這僅僅是開始。
  • 英國牛津大學所屬學院:支持移除塞西爾·羅德雕像 這是深思熟慮後...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根據英國《衛報》報導,當地時間6月17日,英國牛津大學的奧裡爾學院投票表決,贊成移除維多利亞時期白人殖民統治的主要支持者之一塞西爾·羅德(Cecil Rhodes)的雕像,並決定成立一個獨立的調查委員會,對圍繞羅德雕像的關鍵問題進行調查
  • 將重創西方的不是種族歧視 而是歷史虛無主義
    在英國倫敦議會廣場,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被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政治領袖之一)紀念雕像被示威者肆意塗鴉,並被寫上「邱吉爾是種族主義者」字樣。6月7日,英國布里斯托的抗議者拆除了奴隸販子愛德華·科斯頓(Edward Colston)的雕像,並將其扔進了港口。
  • 美國將軍、英國奴隸販、比利時前國王…為何一個個雕像被「推倒」?
    在「火與怒」席捲全球多地近兩周後,抗議者近日又將矛頭對準了一些歷史人物雕像。據多家外媒報導,在剛剛過去的周末,美國、英國和比利時接連出現抗議者破壞雕像的事件。這些雕像的主人公是誰?而抗議者的怒火又為何延燒到這些不會動的雕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