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事)、人往哪裡去|《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論語之重新解釋)

2020-12-18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11.11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筆者注】本章講的是孔子對鬼神和人的死亡的看法。從孔子的回答可以看出,孔子對人的死亡、對鬼神採取了避而不談的態度。孔子認為,只要研究人,研究活著的人,就可以了。孔子開創的儒學,就是研究人的學說,重點研究如何做人,如何為人處世,如何待人接物。「儒」字,由「人」字和「需」字組成,可以引申為「需要的人」。什麼是「需要的人」?就是社會、時代需要的人。儒家就是教人如何做社會、時代需要的人。因此,孔子的儒家關注的重點是活著的人,並不關注人的死亡,也不關注人死後變成的鬼神。

至於孔子為什麼不關注這些?我們不得而知。或許是因為孔子覺得,人的死亡和鬼神之事說不明白、道不清楚;或許是因為孔子認為,人死如燈滅,人是不會變為鬼神的,鬼神是沒有的、不存在的;或許是因為孔子想把時間和精力放在活著的人身上,沒有多餘的時間和精力關注鬼神。

不管我們如何猜測,都改變不了這樣一個事實,儒家思想只論及人出生到死亡這一段時間,沒有論及人從哪裡來(人出生之前的事)、人往哪裡去(人死亡之後的事)。這樣,儒家思想對於人的研究就出現了時間上的空白。只有把人出生之前、人出生到死亡、人死亡之後這三段連續起來,實現無縫對接,才能算是一個完整的人的歷程,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人的學說。

人從哪裡來,人們可以不關心,因為大家知道,人是父母所生,這就夠了。但是,人往哪裡去,這是每個人都得面對的事,不關心也得關心。人面對死亡,總有一種本能的恐懼,雖然大家都知道,誰都得死,誰也逃不掉。死後會怎麼樣?活著的人免不了要去想。

由於人們看不到人出生之前、人死亡之後的事,又不得不面對這兩個問題,就產生了鬼神之說,從而為宗教的產生奠定了基礎。基督教、佛教等宗教分別創立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的理論來解釋人從哪裡來、人往哪裡去,並把生前、死後與今生相聯繫起來,形成完整的人的學說。

從無神論者的角度來說,鬼神是不存在的,宗教是一種假說,沒有科學依據,不可信。人死後化為泥土、化為菸灰,生命就不存在了,精神也消失了。

從有神論者的角度來說,鬼神是存在的。人死後,或化為鬼,或化為神,或上天國,或下地獄。人的肉體雖然死後腐爛了,不存在了,但精神不死,靈魂還在。這種主張具有一定的撫慰作用,讓人不再那麼恐懼死亡,讓親人不再那麼過分悲傷。所以,許多人雖然知道這是假說,這是麻醉劑,可是他們還是願意相信。麻醉劑有麻醉劑的用處,做手術不是還用麻醉劑嗎?正是有了這些理論的撫慰,死亡變得不那麼可怕,人們可以微笑著離開這個世界。他們告訴活著的人,他們去天國了,他們在天國等著人們前去相聚。

至於鬼神的有無,有神論和無神論爭議了幾千年,一直沒有最終結果。鬼神,既無法證實,也無法證偽。所以,有神論與無神論各說各的話。筆者認為,根據現代科學的研究,無神論更可靠一些。但是,有一點,就是宗教把人從哪裡來、人到哪裡去這兩段編排好了,至今仍在發揮著影響。人從產生到死亡這一段,原來也曾屬於宗教的範圍,隨著近代科學的發展,宗教慢慢退出,最後把它交給了科學。

儒家思想與宗教的區別主要就在於它沒有涉及前後兩段,它只涉及今生今世。當然,這指的是孔子開創的儒家思想。正是因為孔子創立的這一思想缺少人從哪裡來、人到哪裡去這兩段人的歷程,加上人們對這兩段人的歷程有現實的需要,佛教傳入中國後,才得到廣泛傳播,影響不斷擴大。道教雖然有神仙之說,但不及佛教理論的完整、全面,自然無法擔當起與佛教相抗衡的角色。佛教雖然在南北朝、隋唐時代非常盛行,但就人從產生到死亡即人世這一段,始終無法取代儒家的地位。

經過幾百年的衝突、滲透,儒家、道教、佛教終於逐漸融合。宋代朱熹等人將佛教、道教的元素融入儒家思想,開創了儒家思想的新局面。儒家雖然沒有去涉足人從哪裡來、人到哪裡去這兩段人的歷程,卻調整、修正了自己的理論,與佛教、道教關於這兩段人的歷程的理論實現了有序銜接。佛教、道教自身也作出了調整,以適應儒家思想的理論元素。「存天理,滅人慾」思想的提出,就是典型的表現。

所以說,朱熹等人對孔子的儒家思想作出了繼承和發展。現在我們看到的儒家思想,即是朱熹等人重新修正後的儒家思想,而不是孔子當初創立的儒家思想。那個時代的人們所信仰的是儒家、佛教和道教的綜合,人生這一段信仰的是儒家為主的思想,生前、死後這兩段信仰的是佛教、道教為主的理論。

筆者是唯物主義者,不相信鬼神這些東西,但同時也關注到當今世界有幾十億人信仰宗教這個事實,尊重人們信仰宗教的自由。這是符合國家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

【筆者譯】子路問孔子,應該如何事奉鬼神。孔子說:「你還沒有能夠學會如何事奉活著的人、如何為活著的人做好各種事情,怎麼能夠去關注事奉鬼神的事情?活著的人才是你應該關注的,鬼神的事情以後再說吧。」

子路又問孔子,「請問人的死亡是怎麼回事?」孔子說:「你懂得人應該怎樣活著了嗎?你還沒有了解清楚、研究明白『生』的各種事情,不懂得什麼是『生』,怎麼能夠懂得什麼是死,怎麼能夠搞清楚死亡是怎麼回事?」

相關焦點

  • ...收取稅賦要量力而行|《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論語之重新解釋)
    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乎?」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筆者注】本章講的是民財的取用。從社會分工的角度來說,總有一部分人承擔社會公共職能,從事社會公共事業。從事這部分職能的人員不從事生產,不產生財物。但是,幹這些事情需要經費,經費來自哪裡?
  • ...消滅這類訴訟,而是消滅不了|《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論語之重新...
    12.13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筆者注】本章講的是對打官司——訴訟的態度。朱熹《論語集注》解釋說,範氏曰:「聽訟者,治其末,塞其流也。正其本,清其源,則無訟矣。」原因很簡單,人類是社會性動物,人與人之間相互往來、接觸,必然發生各種各樣的關係,同時,逐利是人的本性,不同的個體追逐同一利益時,必然發生爭議。只要有人類存在,這類爭議就必然伴隨左右。怎麼解決這類爭議?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結果,就是通過國家機器來進行處理,這樣做的效果最佳、成本最小。所以,訴訟是無法消滅的。孔子的主張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
  • 儒家思想與人道主義相同之處
    二千多年前儒家的孔子教人以仁,仁的意義包括愛人與忠恕等幾個意思:愛人就是今日的博愛心或慈悲心,恕可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忠可以解釋為以愛人與恕作基礎的推己及人。在戰國時的中庸書中更將儒家哲學用「誠」來代表,而且誠可以上接天理、下通人道,故曰:「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傅斯年先生也曾經認為:「春秋時人道主義固以發達。」
  •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論語之重新解釋)
    筆者認為,這一夢想是建立在「人治」基礎上的,盼望著治理國家的人是善人。但是,這一夢想從未實現過。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從來沒有出現過善人治國。善人心地善良,手段溫和,這決定了他當不上治理國家的職位。治國必須恩威並施,軟硬並用,僅僅靠柔性手段是不行的。社會是複雜的,什麼樣的人都有,應對手段也必須是多樣的。善人勝任不了這一職位,而且,在與其他人爭奪職位的過程中,善人也勝不了。
  • 儒家思想的生死觀
    我們會充滿喜悅地迎接一個新生命的誕生,但見到死去的人甚至一隻死去的貓貓狗狗也會不由得從心底產生一種酸楚,這是我們心底最根本的人性使然。這種懼死的本性有我們對生的無比留戀,家人朋友、權力財富、嗜好名望,甚至美食美景等等;但更多的卻是我們對死後一無所知的焦慮,不知道死後是否真的有靈魂,不知道靈魂會去往何處,不知道死後的世界是什麼樣……
  • 張其成教授在濟南圓滿開講《論語與儒家正心》
    有關部門領導、各界嘉賓、經典有約國學經典傳播大使、中成書院國學會員、山東大學百年學堂企業家學員等150餘人聆聽了張其成先生的精彩分享。「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孔子一生嚮往「天下大同」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社會,新時代以孔子思想文化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將大放異彩,必將助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論語》是修德立身之學,是做人處世的經典。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
  • 什麼是儒家?儒家思想是如何包羅萬象的?
    ,或許在後世看來,它們自從融合了佛道兩家的思想後已經成為了獨立的哲學分類並不是儒家。宋儒和漢儒的差異也比較大,可以從另外的角度去分析。那麼究竟儒家思想是什麼呢?這些分支到底是不是儒家呢?得從孔子和儒家開始說。儒的解釋有很多,有說柔的,有說術的,甚至在《周禮》中也有提到道的。但從孔子的畢生追求和《論語》中來看,儒家的本義是兩個,一個是仁義,一個是禮樂。這兩個基本要素構建了儒家思想的本源。
  • 梁濤:儒家道統是仁禮之學
    談到儒家復興的問題,梁濤提出,儒學創新與經學發展密不可分,新思想的創造源自對於經典的詮釋。他還解釋了何為儒家道統,強調應通過發展仁學、改造禮學、統合孟荀的方式,構建儒家的新道統。王陽明注《大學》,他是以孟子思想來注的,一旦對概念做出重新解釋,就突破了朱子那樣的體系,建構出他的新本體的學術形象。王陽明注《孟子》,有人提出,他講的是本來的孟子嗎?有人他是「孟皮荀骨」,本質是荀子。回過頭來看,中國這些思想家形成了一個通過詮釋經典來建構自己思想體系的傳統。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傳統?
  • 你想了解儒家思想嗎?看看《論語》:讀《季氏將伐顓臾》
    你想了解儒家思想嗎?看看《論語》——讀《季氏將伐顓臾》文/高登權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在中國封建王朝的治國理政當中,主要是以儒家的治國思想為主,兼有道家法家等各家各派的思想。所以說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古代治國理政的主要思想,有很多精華的內容仍然為今天我們所用。儒家思想的主要內容體現在儒家創始人孔子的《論語》當中,今天論語中的很多文章都還是我們學習的精華。下面我們來看一下《論語》中的《季氏將伐顓臾》: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
  • 儒家之道 | 曾亦:中國改革的公羊學分析
    值得一提的是,曾亦的《共和與君主——康有為晚期政治思想研究》一書於2011年甫一問世,就被解讀為「為君主制辯護」,更有人生發「保守者歸來」之感。他和郭曉東合力編著的《何謂普世?誰之價值?》則記錄了2011年一場儒家的討論會,其中關於婚姻制度、男女兩性關係的部分近日被放到網上,引發潮水般的批評。面對種種爭議,儒者曾亦會如何回應?
  • 「仁愛」「愛人」的儒家思想體系內涵
    「仁」是儒家思想道德的精華所在,孔子從人類自身的思考出發,創建了仁愛之說,對人的本性做出了規定,將「仁」作為倫理道德所體現的主要原則。孔子認為,仁是作為人的本性,它源於親子之愛,並將其逐步擴展為人類之愛。
  • 儒家思想與中國式腐敗
    我們認為問題的關鍵在於中國傳統政治的指導思想——儒家思想。只要有儒家思想做整個社會的指導思想,它就必然會帶來中國式的腐敗。  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認為有以下七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儒家「性本善」思想必然造成反腐不力的局面。  儒家思想的邏輯起點是「性本善」,《孟子?公孫丑上》篇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 戊戌變法的指導思想——《大同書》,儒家外衣下的「中國道路」
    通過這樣的方式,康有為在《大同書》中提出了他的改革思想,既區別於西方的君主立憲思想和法國的民權思想,又立足於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尤其是託古改制於《春秋公羊傳》確立起來的儒家正統地位,讓人們相信一個道理。大同書既然康有為以儒家傳統文化作為改革基礎,那麼儒家的改革和改制的思想基礎又是什麼呢?
  • 儒家家庭教育思想的基本經典:五經與四書
    儒家家庭教育思想的基本經典:"五經"與"四書""夫聖賢之書,教人誠孝,慎言檢跡,立身揚名,亦已備矣。"從儒家"聖賢之書"中正可以發現"已備"的道理,而儒家"聖賢之書"中最重要者莫過於"五經四書"。"五經四書"在儒家經典序列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儒家基本的思想理念大都蘊含其中,而儒家家庭教育思想作為儒家思想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受到"五經四書"所確立的儒家基本精神的影響:"學問當以《孝經》、《論語》、《中庸》、《大學》、《孟子》為本,熟味詳究,然後通求之《詩》、《書》、《易》、《春秋》,必有得也。"說的是教育子弟學習經典應先易後難循序漸進。"
  • 《將夜》:君子不爭與君子不器,透露著厚重的儒家思想
    《將夜》,,君子不爭與君子不器,透露著厚重的儒家思想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我是娛家新天地,搜集娛樂新資訊,今天讓我們扒一扒《將夜》。《將夜》從很多地方都透露著厚重的儒家思想。就連境界的劃分也是以不惑知命無距天啟之類的儒家思想來劃分的。而儒家思想當中的最高境界是君子。
  • 正本清源話論語學而.07章 這是賢賢易色最靠譜的解釋 沒有之一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 吾必謂之學矣。」望文生義的毛病自古有之。今人不但繼承之,而且還發揚光大,什麼都敢說。論語不是識字的學問,是明理的學問。
  • 南懷瑾先生:儒家的「仁」,究竟應該如何解釋?
    ,各有所長,漢唐以來的儒家,了解孔子心法「仁」的用,宋儒借用佛道兩家之學,了解孔子心法「仁」的體。抽象的思想,也是一樣。譬如我們現在講的,以孔子的《論語》思想為「體」,「相」就是二十篇《論語》,我們來研究、解釋。「用」是了解孔子以後,才知反對孔子錯在何處,又該怎樣去弘揚中國文化,其「用」就在此。 漢唐儒者對於仁都講用,而孔子當時講仁,也多半是針對那個時代講用。宋儒扯到哲學裡講仁的體,從現象來探究體,不能說在見解上沒有一點進步,但可惜的也只是各執一端,閉戶稱王而已。
  • 《〈論語〉:大傳統視野的新認識》:一部從大傳統視角解讀儒家第一...
    葉舒憲、蕭兵著 湖北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荊楚網客戶端一荊楚網消息(通訊員 姜建斌)一部從大傳統多維視角解讀儒家第一經《論語》的學術新作——《〈論語〉:大傳統視野的新認識》近日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該書以儒家經典《論語》為研究對象,使用文化人類學的多維研究方法,在大傳統視野下提出了一些解讀《論語》的新認識和新思路,具有三個方面的重要價值。首先,《論語》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經典代表,對整個中國社會、中國文化的發展影響深遠,本書從知識考古的意義上闡明《論語》作為口傳文化語錄體範本的內在本質,給人們帶來重新理解孔子和儒家的學術契機。
  • 「仁義禮智信」是儒家核心思想,也是做人原則,你是否認可呢?
    「禮義仁智信」是儒家五常,也是中國人做人的原則,非常光偉正,但同時儒家經典《論語》中又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似乎有著愚民的味道,這兩句話是否矛盾呢?這就好比說,你對別人有了愛心之後,才會懂得尊重賢人,當你做到了仁、義之後,你就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有道德的人了。後來,孟子又將其延伸為「仁、義、禮、智」,並對這四點做了更充分更具體的解釋,惻隱之心為仁、羞惡之心為義、恭敬之心為禮、是非之心為智。並認為,仁義禮智是人生而有之,而且並非只有我有,天下人都有。是不是很熟悉?對了,這就是性善說。
  • 為什麼儒家思想治理下,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無法實現?
    儒家思想統治中國封建社會兩千年,有大同理想,談修齊治平。《大學》第一章,天天有人引用,這裡我也完整複製粘貼一次。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