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犯人所戴的枷有多重?宋代最輕明代最重

2021-01-09 左都御史

在很多古代影視劇中,犯人被流放或是在鬧市中示眾,都會帶著一個枷。從法律的層面而言,枷就是所謂的枷刑,也是一種讓人痛不欲生的酷刑。北魏時,朝廷正式頒定枷為官方刑具,所以後世認為「枷始自後魏」。

北魏孝文帝時期,枷的製作還不統一,當時的官府普遍製造重枷、大枷。除了用枷外,還給犯人的脖子上掛石塊,綁石塊的繩子深深勒進皮肉裡,甚至勒斷頸脊骨。因用枷沒有統一的標準,且犯人須忍受極大的痛苦,因此孝文帝下旨,若不是犯下謀逆大罪且有真憑實據的犯人,不許用大枷。

不過,當時對於大枷並沒有固定的標準,後來朝廷規定「大枷長一丈(遠小於現在的丈)三尺,喉下長一丈,通頰木各方五寸」,這種大枷用來懲罰叛逆謀反者,原先製造的各種標準不一的大枷都要焚毀,不許再用。這時規定的枷的尺寸仍舊相當大,但畢竟有了參考的統一標準。

從北齊、北周到隋代,都沿襲了北魏的法規,普遍用枷。武則天時期,著名的酷吏來俊臣製作的枷最為出名,其所制的大枷有十種名號:一曰「定百脈」,二曰「喘不得」,三曰「突地吼」,四曰「著即承」,五曰「失魂膽」,六曰「實同反」,七曰「反是實」,八曰「死豬愁」,九曰「求即死」,十曰「求破家」。

從這些枷的名目就可以看出,每一種枷都是讓人談虎色變的。與來俊臣同時期還有另外一位酷吏名叫索元禮,他的手段更加奇特。他讓犯人跪在地上,雙手奉枷,在面前的枷板上再放一摞磚,這叫做「仙人獻果」。或者讓犯人站在高處的橫木上,把他頂上的枷調轉方向,使長的一端朝後,犯人必然身體要前傾,而脖子也被勒得更緊,這叫做「玉女登梯」。這種手段,常常把人折磨致死。

宋代,對枷的重量有一定的限制。開始規定枷分二十五斤和二十八斤兩個等級。景德初年,提點河北路刑獄陳綱上書提議增設十五斤重的枷為第三等,宋真宗準奏,下詔頒布施行。但在實行的時候,枷的重量常常超出規定。

明代初年,太祖朱元璋詔令統一枷的型號,規定五尺五寸,兩端寬一尺五寸,用幹木製成,死刑犯戴的枷重三十五斤,徒罪、流罪犯人戴的枷重二十斤,杖罪犯人戴的枷重十五斤,長短輕重的數據都刻在枷上。

洪武二十六年,朝廷詔令,凡在京的各衙門所用的刑具都必須經過檢查,符合規定的標準才準許使用。而且,各種刑具必須由指定的地方製作,不得隨意製造使用。

正德初年,宦官劉瑾專權時製作的大枷重一百五十斤,專門用來打擊那些不肯依附者和政敵。因為這種枷過於殘酷,所以明世宗即位後就廢除了。

萬曆年間,明神宗又製造了一種新式刑具,名叫「立枷」。這種枷前面長,後面短,長的一端觸地,犯人被枷住脖子,身體只能站在那裡支持,跪坐都不可能。立枷重三百餘斤,是歷史上最重的一種枷。東廠和錦衣衛對皇帝欽定的案犯,常常用立枷,犯人大多在一天之內就送了命。因此,萬曆時期士大夫們談立枷則色變,認為它的殘酷性超過大闢。

清代仍有枷項之刑和枷號示眾的做法。康熙八年規定應該枷號的犯人所戴的枷重七十斤,輕的六十斤,長三尺,寬二尺九寸,詔令內外問刑衙門,都要按照刑部製作的樣式執行,不得違例。各地的官員雖然大多能遵守規定,但有個別的酷吏又獨出心裁,變化枷的花樣。

如長洲知縣彭某設立的紙枷,就是用薄紙做成枷的模樣,他同時還製作了「紙半臂」,就是紙做的背心。對欠糧的人,彭某就命令給他戴上紙枷,穿上紙半臂在衙門前示眾。這種刑具雖然很輕,但彭某規定一點不能損壞,否則就用其他酷刑嚴加懲處。這種被束縛的痛苦,其實比真正戴枷還難以忍受。

枷刑本不是死刑,但那些重枷、巨枷,犯人戴上去後就要痛苦而死。再者,枷刑的本意是將犯人綁在衙門前或鬧市中心示眾的一種刑罰,若枷的重量過大,很容易會令受刑者死亡。所以,枷刑不但是酷刑,有時還是一種死刑。

相關焦點

  • 古代被發配的犯人,為什麼路上不跑?
    首先,犯人不能偷跑我們看影視劇會發現,犯人被發配時,可不是吃飽喝足,全身自由的狀態,相反,他們不僅要帶著枷,有時候還得戴鎖住雙手的鎖,甚至還要戴腳鐐。南北朝時期開始出現刑具枷,起初很長很長,可以長達「一丈六尺」,足有三四米長。
  • 虐殺獄囚、同罪異罰:走進《水滸傳》,看宋代獄政制度的殘酷專橫
    徽宗《政和編配格》還根據犯罪情節分成情重、稍重、情輕、稍輕四等配編處理方法。這些都是宋代監獄立法的變化。宋代,凡是將被收押的囚犯,須先由獄官寫明犯罪事由,辦理登記手續,然後由獄醫檢查有無瘡、病、殘疾,婦女是否懷孕,並且嚴格檢查犯人隨身所帶物品,凡是有關錢物、紙筆、金屬、瓷器等皆不得帶入。最後根據檢查結果,進行收押。封建時代的監獄,將性別、年齡、已決犯和未決犯、軍事犯與非軍事犯、世俗犯與僧侶犯、輕罪犯與重罪犯等不同情況的人犯區別開來,實行分類雜居制。
  • 古代犯人受罰,為何只打屁股不打別處,原來與李世民的經歷有關
    古代犯人公堂上受罰時,為何只打屁股,不打其他地方?古代犯人受罰,為何只打屁股不打別處,原來與李世民的經歷有關。廷杖最早始於東漢明帝,又一說是北周宣帝,在金朝與元朝普遍實施,明代則實施得最著名。成化以前,凡廷杖者王去衣,用厚綿底衣,重毰迭帊,示辱而已,然猶臥床數月,而後得愈。到了清朝,廷杖之刑猶存,比如光緒的愛妃珍妃,就遭受過慈禧太后的廷杖——廷杖是打在屁股上,疼在內心裡。這樣的刑罰,對於一個皇帝的女人來說,是何等羞辱啊。
  • 古代女子最害怕的酷刑,犯人寧死都不願被使用,改造過後今天卻非常...
    在中國古代,有一種刑罰許多女子寧可選擇死都不願意接受,那是什麼刑罰呢?——黥面之刑。聽上去很奇怪,黥面是什麼刑罰,其實顧名思義,黥面就是往臉上刺字,比如宋江犯法之後我們都讀過水滸傳知道,宋江臉上就被刺了字了,要說刺字也不會死,但是臉上被刺字對很多女子來說那就是一輩子的恥辱,比毀容還要可怕。
  • 欲戴其冠,必承其重
    上期說了宋代女子的幾種花冠,尤其是人美錢多恩寵重的張娘子,花冠更是多種多樣,令人眼花繚亂。可是,甭管是珍珠牡丹象牙冠,還是那頂「滿頭白紛紛」的冠群芳,曹皇后都不放在心上,畢竟,後宮中最珍貴的冠子在她的頭上,穩穩地戴著呢:鳳冠,確切地說,應該叫做龍鳳花釵冠,只有皇后(皇太后)戴得,任張娘子怎麼折騰僭越,也戴不上這頂花冠。今天,咱們就來說說宋代皇后的鳳冠。
  • 古代最「溫柔」的刑罰,專門針對女犯人,沒有絲毫痛苦卻生不如死
    在歐洲歷史上,卻存在著一種看似寬鬆但是實際上更殘酷,更容易折磨人,更容易打破人心理防線的酷刑,最主要的是這種刑罰只針對女性。 面對一些犯罪不是那麼重的人,就會用到瘙癢的刑罰。不過這種刑罰更多是對王公貴族的人使用的,當這些公子千金犯法後,由於後臺過硬,身份特殊,你也不能採取一般的刑罰,所以就會採用瘙癢的刑罰。
  • 中國男人最怕戴的『「綠帽子」究竟是誰發明的?
    對於許多有婦之夫或者許多有女朋友的男人來說,他們最害怕的顏色是什麼?基本回答都是綠色,還要問他們最害怕的事情是什麼,那肯定就是害怕伴侶給他們戴綠帽子了。實際上,不光是在現代男人們害怕綠色,古代男人其實也害怕綠色,縱觀歷史,我們就不難發現,綠帽子得以沿襲還和咱們中國歷史的一個名人有關呢。早在明代時期,當時的皇帝朱元璋就下了一條命令,如果家中有在娼妓行業工作的女子,那麼這個家裡的男性就必須要佩戴上綠色的頭巾。
  • 這種古代刑罰,女犯人寧死也不願受罰,而男犯人想受罰還得花錢!
    喜歡看古裝劇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在古代,犯人受到的懲罰是非常嚴厲的,在古代的眾多刑罰中,以「笞刑、杖刑、徒刑、流刑、死刑」最為著名,被後人稱之為封建五刑!在這五種刑罰中,最輕的就是笞杖之刑了,雖然這種刑罰最輕,但是在古代,女囚犯寧死也不願意受這種懲罰,而男囚犯卻搶著受,而且還要花錢受!相信很多小夥伴看到這裡會覺得很不可思議,為什么女犯人寧可死也不願意受罰,而男犯人要受罰還要花錢,下面小編就給大家分析一下原因!
  • 古代最輕的刑罰,比剃頭髮還輕,很多人卻寧可罰錢也不幹
    縱觀古今中外的刑罰,罰錢可能是最通用的了。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犯錯大多都可以用發錢來彌補。但古時候的犯人罰錢基本是達官貴人的專利,因為普通人沒錢所以只能受刑。而古代殘忍的刑罰也多不勝數,比如說炮烙、刺字、凌遲、斬首、宮刑等等。但也有一些比較輕的刑罰,比如說剃頭髮等。
  • 古代武將真拿舉著幾十斤武器打一天?從出土文物揭秘古代實戰兵器重量
    其次,古代的武器到底有多重?其實看看出土的實物就知道了。古代我國的重兵器,最著名的就是鞭、鐧、錘了,我們來看看這些重武器到底有多重。根據《皇朝禮器圖式》記載:「本朝定製:綠營雙錘,煉鐵為之,左右雙持,通長各一尺九寸,錘圍各六寸,形如瓜稜,重各一斤三兩。柄各長一尺三寸,圍二寸五分,木質髹朱,系藍緌。」其重量甚至比這把明代金瓜錘還輕。
  • 中國古代監獄文化(連載十六):古代刑具獄具-拶子、匣床、立枷
    (五)匣床宋朝以後出現的與枷一起使用、防止犯人逃跑的足械,稱為「匣」。到了元朝, 又將它發展成了床的形狀,稱為「匣床」,也叫「囚床」。犯人躺在匣床上,頭上有 揪頭環,頸部有夾項鎖,胸前有攔胸鐵索,腹部有壓腹木樑,兩手有雙環鐵杻,兩 脛有短索鐵鐐,兩腳閘在匣欄上,另用一塊號天板,上面釘滿三寸長的釘子,密如 刺蝟,利如狼牙,蓋在犯人身上。匣床的四周是木欄,形狀像鳥籠。犯人全身都被 固定在匣床上,四體如僵,手足不得屈伸,肩背不得輾轉,如同活死人一般。
  • 清末刑罰老照片:半空蹲馬步,圖4被強迫跪在鐵鏈上,圖5女犯人痛苦...
    清代刑法本是依據明代刑罰而定的,但在嚴刑中廢除了腰斬、廷杖兩刑,表面上有所減輕,實際仍非常殘酷。 圖1【沉重的木枷刑】枷鎖是古代刑罰中比較常用的組合刑具,「 枷」是在兩塊木板中間鑿開一個矩形或者圓形的洞,使用的時候只要往罪犯脖子上合併即可,「鎖」則是扣在罪犯的頭上、手上和腳上
  • 古代令人毛骨悚然的酷刑
    古代的刑具刑罰,作為古代法律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發展與變化,實質上也是整個社會發展與進步的濃縮。刑罰體系的發展與變化的原因是多層次的,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特點,同時代不同的當權者亦有不同的舉措。但是總的發展趨勢是以原始的野蠻、落後、殘暴向著文明、慎刑方向發展。
  • 古代女子最害怕的一種刑罰,中間沒有任何痛苦,但犯人卻羞愧自盡
    而我們現如今隨著國家和社會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如果我們想要去了解古代的歷史以及某一些狀況的話,只能通過影視劇或者是通過看一些歷史資料而得知,我們在觀看影視劇的時候,可以看到有許多刑罰是特別的殘忍的,甚至可以說是將許多人都給折磨的直接給自盡了。這些刑罰其實都是一代一代所流傳下來的,有一些特別殘酷的大臣,就會去發明一些非常殘忍的懲罰方式,以此來討取皇帝的喜歡。
  • 古代押送犯人十分艱辛,為什麼碰到女犯人,衙役們都要搶著去?
    而其所作制度,皆使得民不聊生,除商紂王外,史上昏庸無道者多不勝數,然人終究是進化的動物,從原始社會的血腥殺戮,到後來崇尚文明,立定規則。一切都在按部就班的演變之中,然「刑為盛世不能廢,而亦盛世所不尚。」在中國的歷朝歷代裡,一個國家能夠繁榮昌盛,除了商業發達,軍力雄厚,還有就是法治的約束。而刑罰可以說是一個朝代權力震懾的象徵,透過古裝電視劇,我們經常能看見杖刑、笞刑搬上熒幕。
  • 古代最奇葩的刑罰,對犯人不打不罵,卻能讓你大笑30分鐘慢慢死去
    司馬遷在《史記》中也寫道「紂乃重刑闢」,意味商紂王乃是中國歷史上酷刑的開闢者。 而到了戰國時期那會的秦國,商鞅算是將我國古代酷刑又推上了一個高峰。大家在電視劇裡經常看到的墨刑,即在犯人臉上刺一些帶有侮辱性質的符號,便是在商鞅變法這會得到了普及。
  • 中國古代到現代服裝史———明代服飾
    自唐宋以降,龍袍和黃色就為王室所專用。百官公服自南北朝以來紫色為貴。明朝因皇帝姓朱,遂以朱為正色,又因《論語》有「惡紫之奪朱也」,紫色自官服中廢除不用;樣式近似唐代圓領服而尺寸寬大,盤領右衽,兩側各多出一塊,稱「襬」(擺);衣料多用紵絲或紗、羅、絹,但顏色、花紋有別。最有特色的是用「補子」表示品級。補子是一塊約40~50cm見方的綢料,織繡上不同紋樣,再縫綴到官服上,胸背各一。
  • 古代有一刑罰,女子最害怕,雖然身體不會受傷害,卻讓人無地自容
    也正是因為如此,為了讓人們的生活有更好的秩序,社會形成了一套可行的法律制度。有法律的地方就註定了有懲罰,也正是因為如此,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出現了很多令人膽寒的刑罰。比如中國古代,就用「五刑」來稱呼一些刑罰,在不同時期,五種刑罰的具體所指並不相同。在西漢文帝前,五刑指墨、劓、刖、宮、大闢;隋唐之後,五刑則指笞、杖、徒、流、死。
  • 中國古代酷刑排行榜,最狠的不僅是凌遲
    古代的酷刑實際上與吃根據考證,古代的酷刑簡單而直接地與吃有關。 例如,角的本義是肉醬。 從字面上可以理解,角是把人剁成肉醬。 關於這種精神的最古老的記載來自《禮記》,明代的《堂》:「在過去,陰和周背叛了世界,保留了鬼魂來娛樂統治者。」  《史記·殷本紀》寫的是「交」
  • 古代押送流放的女犯人,路途艱辛衙役們卻爭著去,原因你意想不到
    古代在刑罰上比如今要嚴苛許多,很多時候犯下重罪要被懲罰流放,這個刑罰最然可以免於死罪,但是活罪可免不了,古代流放的地方一般都是偏遠艱苦之地,氣候極端非常人所能忍受,而且流放這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