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的國家宣傳標誌也由一束鬱金香及「Holland」字樣改為「NL」字樣
荷蘭政府表示自明年1月起該國就不叫「荷蘭」(Holland)了,僅用「尼德蘭」(Netherlands)這一國名。
據報導,這是荷蘭政府重塑國家形象計劃的一部分,預計耗資22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54萬元)。從2020年1月開始,趕在東京奧運會及第65屆歐歌賽舉行前,荷蘭政府要求所有公司、大學、使館及政府機構統一改用該國官方稱謂「尼德蘭」(Netherlands)。
為何要改名?看下兩個名字
據報導,其實「荷蘭(Holland)」這個名字僅指該國12個省中的兩個地方,即阿姆斯特丹所在的「北荷蘭省」,以及鹿特丹和海牙所在的「南荷蘭省」。
上述兩個地區合稱的「荷蘭」地區,在19世紀是該國經濟中心,成為整個國家的別名。如今,荷蘭政府的官網也使用Holland.com。但是「尼德蘭」才指代全國12個省份。
報導稱,荷蘭外交部一位發言人曾對西班牙埃菲社(EFE)「吐槽」:「(現在我們)只把尼德蘭(Netherlands)的一小部分即荷蘭(Holland)推廣到國外,這有點奇怪。」
幫助其他地方吸引遊客
此外,荷蘭旅遊及會展委員會此前使用一束橙色鬱金香與「Holland」字樣作為宣傳標誌,如今統一被改為大寫的「NL」字符,即「尼德蘭」縮寫。此舉被認為有利於出口及吸引投資。
目前,荷蘭政府正設法對大量前來遊玩的旅客進行「引流」。2018年,共有1800萬遊客訪問荷蘭,超過該國1700萬人口。有預測認為,到2030年,荷蘭每年將吸引4200萬遊客訪問。
而其中許多遊客「扎堆」前往南北荷蘭省,包括阿姆斯特丹。這給當地城市帶來擁堵、居民帶來不便。
中國人為何叫我荷蘭
「荷蘭」一詞的來歷,可能源於《明實錄》,中有「西南和蘭國遠夷」字樣,《明史》也用了「和蘭」的稱謂,當時的中國人還不清楚是低地之國還是什麼的。到了清初,和蘭成了荷蘭。17世紀明末清初詩人屈大均有詩曰:海口控虎門,諸蠻多梯航。紅毛知荷蘭,黑齒惟越裳。在屈大均的文章中,又稱為賀蘭,「賀蘭舶亦嘗至廣州,予得登焉。」
該國中文譯名1943年才正式確定為荷蘭,當時荷蘭外交官員對中文譯名的不統一而認為應為荷蘭,不再寫成和蘭或賀蘭。
進展>>>
Netherlands和Holland
都是翻譯成荷蘭
記者採訪荷蘭國家旅遊會議促進局相關負責人,據其介紹,荷蘭國家改名,其實是官方相關機構將標誌由原來的鬱金香加Holland改為Netherlands,目的是為了更大力度推廣和展示荷蘭全國各地。對於中文翻譯來說,Netherlands和Holland都是翻譯成荷蘭,所以在中國並沒有特意區分這兩個英文。
也就是說,對於中國來說,並不存在改名的問題。中國遊客依然直接稱其為「荷蘭」就可以了。
記者從荷蘭旅遊局官方微博上也看到,12月30日中午,其微博上發布稱:「我們的官方名稱還叫『荷蘭』哦!請叫我們『荷蘭Netherlands』」。
據央視、外交部網站
責任編輯:凌芹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