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丨張獻忠兵臨城下,楚王朱華奎為何打死不肯出錢犒軍?

2021-02-23 看鑑

在李自成張獻忠農民軍縱橫南北的明末農民戰爭年間,「楚王朱華奎一毛不拔」事件,是樁既荒唐可笑,卻又發人深思的活劇。

事件的主人公楚王朱華奎,早在晚明黨爭一地雞毛的萬曆年間,就是個出名的話題人物:他在萬曆八年(1580)登上楚王位,曾經因為身份問題,鬧出萬曆三十一年(1603)震撼朝野的「楚宗案」。

以學者張建民《明代兩湖地區的宗藩與地方社會》一文考證,此案不但導致楚宗室衝擊楚王府,還被當時首輔沈一貫,當做了排斥異己的由頭。借題發揮掀起了黨爭。明末王爺裡,這位,算是個「招事」的人物。

而到了崇禎十六年(1643),已經做了六十三年楚王的朱華奎,又攤上了大事:張獻忠的農民軍重兵迫近武昌,武昌城眼看到兵窮糧盡的地步。

《綏寇紀略》記載下的朱華奎,卻上演了極度荒唐無恥的一幕:當急紅了眼的官員們齊集楚王府,磨破嘴皮子求著朱華奎掏些軍費時,朱華奎卻只是淡定的拿出了楚王府那把裹金椅子(洪武皇帝所賜),外加輕飄飄一句「此可佐軍,他無有」——我這沒錢,就一把裹金椅子,要就拿去。

他是真沒錢?當然不是,在朱華奎這類藩王看來,錢是大明皇家賜給他的,打仗剿賊則是官員軍隊的事,我只是負責享受的,打張獻忠與我何幹?但現實卻是緊接著打臉:彈盡糧絕的武昌城失陷後,捂著錢包蹦子不掏的朱華奎,也就成了張獻忠案板上的弱肉。

他號稱「沒錢」的楚王宮裡,被張獻忠前後摟走了「金銀各百萬」,以至於「輦載數百車不盡」,簡直一通大補血。朱華奎呢?也被張獻忠扔進長江溺死。這打臉,命都「打沒」了。

做完這一切的張獻忠,還來了一句生動補刀:「有如此貲財而不設守,朱鬍子真庸兒!」有這麼多錢,你都沒守住武昌城,不宰你宰誰?

而這一句話,何嘗不是明朝滅亡,另一個叫人心痛的原因:晚明為什麼窮得叮噹響,還不就是因為這些如蛀蟲一樣的藩王?

明朝藩王制度的槽點,許多學者早已大書特書,而發展到明末時,這積弊了近三個世紀的制度,更變成了大累贅:陳寶良《明代社會生活史》裡做出統計,單是嘉靖四十一年(1561)這一年,明王朝「恩養」宗室藩王祿米的支出,就多達853萬石。

這是什麼概念?以當時的河南省為例,河南全省的存糧只有84萬石,而養活河南一省的宗室藩王,卻需要糧食192萬石,屬於嚴重的入不敷出。

距離明朝滅亡七十七年前尚且如此,再參考明朝宗室們狂飆突進的繁衍速度。到了內憂外患的明末崇禎年間,藩王消耗的國家開支,那是只重不輕。宗室兼併土地,與國家爭奪田賦稅收,還是以河南省來說,當時有「中州地半入藩府」之說。也就是一半的土地,都掌握在宗室藩王手裡。

所以也不難理解,為什麼朱華奎被俘後,能給張獻忠如此巨大的補血。他的生活水平,放在明末藩王裡,就是個縮影。

一邊是國庫空虛,一邊是內外交困,八旗與農民軍來回折騰。但還有一邊,是藩王們家家花天酒地,依然年年消耗國家巨額財富,過著驕奢淫逸生活。如此大明,怎還有救?

而到了明王朝大廈將傾,農民起義如烈火燃遍時,佔有巨額財富的藩王們,作為大明王朝的重要既得利益者,卻紛紛上演了「神補刀」表現。諸如朱華奎這樣,大兵壓境還一毛不拔者,更是好些位。

比如身在洛陽的福王,表現就與朱華奎半斤八兩。以顧城《明末農民戰爭史》記載:當李自成農民軍迫近洛陽城時,洛陽城裡的南京兵部尚書呂維祺,就給福王朱常洵寫了一封振聾發聵的書信,信中描述了河南「三載奇荒,亙古未聞」的慘狀,那「城頭垛夫又皆鬼形鳩面而垂斃者」的慘狀,叫幾百年後的後人都忍不住嘆息。但家中金山銀山的福王呢?卻是置若罔聞,一分錢也不掏。

於是,當李自成農民軍即將攻城時,那些餓著肚子作戰的明軍們,也是紛紛倒戈。活捉了福王的李自成,也面對這個大腹便便的王爺,發出一聲響徹晚明亂世的怒斥:「汝為親王,富甲天下,當如此饑荒,不肯發分毫帑藏賑濟百姓,汝奴才也」。然後,又是處死王爺,把王爺家的家產「大補血」。這一套操作,是明末農民戰爭最後幾年裡,常見的「操作套路」。

財富驚人的藩王們,就以他們鼠目寸光的眼光,守財奴般的脾氣,一個接著一個,給農民軍當了「運輸大隊長」,終於「補」得李自成們兵強馬壯,朝著風雨飄搖的北京城殺去。

在那個悽風苦雨的晚明末世,這些最享受「幸福生活」的王爺們,這些當年朱元璋給予厚望的「龍子龍孫」們,這些號稱拱衛大明社稷的「宗藩」們,他們的荒唐與無情結局,幾百年後,依然當得一聲嘆息,還有嘆息後的長思。

參考資料:談遷《國榷》、吳偉業《綏寇紀略》 、張建民《明代兩湖地區的宗藩與地方社會》、顧城《明末農民戰爭史》、陳寶良《明代社會生活史》

相關焦點

  • 張獻忠殺掉的明朝四大藩王,死法一個比一個慘
    張獻忠、羅汝才部義軍在毫無阻攔的情況下,順利地出夔門經巫山進入湖北。正月二十五日攻克興山。東進至當陽縣時,探得襄陽城內官軍守備單薄,乃定計奇襲。張獻忠親自率領輕騎一日一夜奔馳二百裡,到達襄陽附近,命部將率二十八騎偽裝成官軍,拿著繳獲來的楊嗣昌調兵文書混入城內。
  • 明末農民起義,有四個藩王,死在張獻忠手下,死法各異
    他們兼併土地,魚肉百姓,瘋狂斂財,在自己的封地上胡作非為。明末農民起義的領袖中,無論是李自成,還是張獻忠,只要抓住明朝宗室,便一律殺之。尤其是張獻忠,手法更為殘暴,連殺四名明末藩王。張獻忠得到了大量的軍餉和武器,正是意氣風發時,坐在城樓上請襄王喝酒,喝到一半突然說,要向襄王借一下頭顱。言罷將襄王斬首處死,並且焚屍。楊嗣昌聽說後,自責不已,絕食而死。崇禎十六年,張獻忠入楚地,兵臨武昌。
  • 歷史上有四個「楚王」,你知道幾個
    說道「楚王」這個稱號,大家第一個想到的肯定就是當年勇猛無比的西楚霸王項羽,還有當時的楚懷王,但是歷史上的楚王並不只有這兩位,歷史上的「楚王」一共有四位之多,今天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歷史上的四位「楚王」。
  • 明末周王朱恭枵為何如此勇猛,擊退李自成數次攻城,最後全身而退
    崇禎末年,面對李自成、張獻忠的大軍,大明的藩王們,多數是逃的逃,死的死,而周王朱恭枵卻恰恰是個例外。他不僅僅在兩年間,抵擋住了李自成大軍的三次攻擊,甚至還射傷了李自成。哪怕是開封城陷,他還是得以全身而退,創造了一個奇蹟。周王朱恭枵的身世朱恭枵是明朝開國之初周王朱橚的後代。
  • 【四川】之張獻忠
    隨著江口沉銀處的挖局,關於張獻忠的話題越來越多。今天和大家聊一聊張獻忠。他這個人發家後十分殘酷、好色,身邊女性十分多。滿清軍隊把四川一千多萬人殺光以後為了污衊栽贓,就把罪惡全部推給也殺了一點人的農民軍首領張獻忠,還編造出大西國張獻忠殺人6個億的歷史第一大謊言!然四川的先人含冤不白,五十年來每逢成都城區改造、挖路修渠,都暴殄白骨,現身說法。2002年初,成都新修南門大橋下穿隧道,在工地上挖出記載中的萬人坑。我曾聞訊前往河邊觀看,骨白如玉,天地可鑑。一堆一堆,就在眼前。
  • 寧投滿清兵、不要張獻忠!農民為何抵制「農民軍領袖」張獻忠?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這也許已經成為歷史的共識。縱觀整個封建社會,每當統治階級對底層的壓迫達到一定限度的時候,往往就會引起農民大起義,從先秦的陳勝吳廣到後滿清時代的太平天國,皆是如此。農民起義,按照常規理解,這是農民階層反抗壓迫的一種體現,它是代表了「民意」的,是在百姓的基礎上誕生、反過來又要服務於百姓群體的,可是,看看歷史上的農民大起義,除了朱元璋之外,能自始而終都為百姓而服務的起義真的是少之又少,這可能也是有些農民起義最初可以建立政權,後來就土崩瓦解的根源所在,因為他們沒有「民生」意識,無法站在戰略高度用長遠目光去審視「民生」。
  • 明末清初,西府八大王:張獻忠曾六進黃安、四進麻城
    1635年(崇禎八年)春,張獻忠率部由英山、霍山取道麻進入黃安,然後入陝會合高迎祥、李自成等。因麻城的城防嚴,未入,一把火燒了城外北關。次日清展,義軍路過城下,經黃安縣境進山。同年冬天,義軍又復戰麻城,折殺陰山守將馬大龍、雷應乾等,軍成大振。
  • 張獻忠沉船寶藏的未解之謎
    農民起義軍的兩大領袖之一張獻忠,今天的故事便與他有關,他從一個貧窮的家庭孩子成長為一個軍事領袖。對於金錢銀兩這方面,自然是比較看重的,相傳張獻忠的軍隊被打敗逃跑的時候,有一艘裝滿了金銀財寶的船被燒毀,與其他船隻相撞,沉入了河底。
  • 張獻忠「千船沉銀」是否存在?歷史上大規模的三次打撈結果如何?
    張獻忠曾在自己的皇城舉辦鬥寶大會,得意洋洋地炫耀他的富有。 據說,他在24間房子裡擺滿奇珍異寶,金錠銀錠,令人目不暇接,瞠目結舌。1646年冬,清朝碩肅親王豪格和吳三桂率清軍由陝南入川,攻打張獻忠。同年十一月,大西軍被清軍包圍。張獻忠匆忙迎戰,結果被清軍射死在了鳳凰山(今四川南溪縣北)。
  • 明末雙雄的恩怨糾葛:李自成騎驢奔逃六百裡,張獻忠為何自暴自棄
    明末農民起義軍剛起義時並沒有什麼政治訴求,多數都是流民等烏合之眾,攻城掠地也只求吃飽飯,各自為戰互相不隸屬。所以這個軟肋被官軍使用各個擊破,逼得各路起義隊伍只好聯合起來,在崇禎八年召開滎陽大會,商量共同對付官兵的方法。此時張獻忠已是與高迎祥、老回回馬守應、羅汝才(綽號「曹操」)並排的十三家大佬之一,而李自成此時不過是高迎祥手下一員大將。
  • 江口沉銀,張獻忠到底有多富,河床堆滿金銀,傳說果然是真的
    是說明末的農民起義軍張獻忠在眉山市的江口鎮,也就是府河和岷江的交匯之處,往江中沉下了大批的金銀財物。2016年底開始,國家考古隊正式開始對江口遺址進行發掘。在江上的大風助力下,以火器攻船十分奏效。張獻忠進退兩難,大火把許多舟船都焚毀。無奈之下,張獻忠只得帶著少量的部下逃離,而他的財寶大多沉於江底。這個說法應該是比較可靠的,因為後期許多史料大多如此記載,和民謠不相同。真實性應該較民謠來說更有保障。
  • 張獻忠屠蜀,究竟殺了多少人? 短史記
    在中國歷史上,張獻忠作為「農民起義領袖」和「屠蜀狂魔」而著名,也因此備受爭議。那麼,張獻忠究竟有沒有「屠蜀」呢?明末清初,明軍、清軍、吳三桂軍,都曾喪心病狂參與「屠蜀」張獻忠「屠蜀」之說由來已久。大致有兩種說法。
  • 歷史上大力士都有誰?第一位秒殺今天的世界紀錄!
    現在就讓我們依據時間順序,來看看歷史上記載的大力士都有誰:一、贏蕩此君乃秦武王是也——未必是史上最大力氣的人,但應該是力氣最大的君王。《史記·秦本紀》:「武王有力好戲,力士任鄙、烏獲、孟說皆至大官。王與孟說舉鼎,絕臏。八月,武王死。」史書中為數不多的舉鼎的人,而他又敢面對天下招納力士,可想而知他的力氣不會小。現存最大、最重銅鼎為司母戊鼎,重達875KG!
  • 古代武術家為何不敢輕易上戰場?明朝一武術家用生命做出了回答
    許多武俠小說和電影,給人一種錯覺,好像武術的歷史很古老,似乎已經有幾千年了。其實那只是一個幻覺。歷史資料證實,武術真正走向成熟和完善,形成了完整的技擊理論和實踐體系,明、清時期出現了眾多各具特色的武林流派。武學大師和武學專著的大量湧現,是這一時期武術發展的顯著特徵。
  • 從「江口沉銀」文物談張獻忠大西國錢幣的前世今生
    今天上午,四川省文物局將就彭山「江口沉銀遺址」再次舉辦新聞發布會,此前考古發掘工作已確認了明末張獻忠「江口沉銀」的發生地。「江口沉銀」的考古發掘活動也讓「西王賞功」這一聲名遠揚的古錢幣「五十名珍」,再次出現在人們面前。出自明末義軍的「西王賞功」、「大順通寶」是對大西國那段短暫而激蕩的歷史的見證。
  • 張獻忠屠殺四川實錘了,5名偵察兵60萬大軍當中:一舉擊殺張獻忠
    張獻忠屠川實錘了,剛剛在四川江口明末戰場考古挖掘現場,國內第一次水下發現了明朝王子印,蜀王世子金印,經過從2020年1月以後開始的第3期考古挖掘,截至現在,已經在5000平米之底,發現10000多件文物。
  • 秦良玉---中國歷史上唯一載入正史的女將軍
    秦良玉:秦良玉(1574-1648),字貞素,四川忠州(今重慶忠縣)人,明末民族英雄、女將軍、軍事家、抗清名將,是一位名副其實的「花木蘭」,也是在中國歷史上唯一正式被列入
  • 李自成兵臨城下:答應這3個條件,我立馬退兵,崇禎:朕還是死吧
    並不像有些書上寫的那樣,或者是電視劇裡演的那樣,農民軍所向披靡、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實際上農民軍哪怕是到後期,大部分實力都是比較弱的。比如李自成的舅父高迎祥,他可是闖王,最終也是被明軍打敗並斬殺了的。農民軍對抗正規軍,起碼有三條差距:一,武器差距,雖然當時的明軍被大家稱作叫花子軍(因為大多數士兵太窮),但人家的精銳可是全副武裝的;二、組織能力的差距,並不是隨便裹挾一群農民就能打仗的;三、經濟能力的差距。而這只是軍事能力上的差距,如果李自成想要稱帝,還有更多的問題無法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