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這也許已經成為歷史的共識。縱觀整個封建社會,每當統治階級對底層的壓迫達到一定限度的時候,往往就會引起農民大起義,從先秦的陳勝吳廣到後滿清時代的太平天國,皆是如此。
農民起義,按照常規理解,這是農民階層反抗壓迫的一種體現,它是代表了「民意」的,是在百姓的基礎上誕生、反過來又要服務於百姓群體的,可是,看看歷史上的農民大起義,除了朱元璋之外,能自始而終都為百姓而服務的起義真的是少之又少,這可能也是有些農民起義最初可以建立政權,後來就土崩瓦解的根源所在,因為他們沒有「民生」意識,無法站在戰略高度用長遠目光去審視「民生」。這樣的起義,雖然沒有成功,但是,也不會讓人心裡生厭,唯獨張獻忠領導的起義軍,一經提起,百姓就心驚膽顫,甚至還有「寧投滿清兵,不要張獻忠」的說法。一支農民起義軍,到頭來為何又遭到農民的強烈抵制呢?
張獻忠是陝西人,明清交替之時天下大亂,張獻忠和李自成等人也都紛紛聚眾起兵,後來都歸附在「闖王」高迎祥的旗下效力。對於高迎祥領導的起義軍,現在確實不好評價,因為已經有很多學者將他們和「流寇」相提並論,認為他們起義的目的根本就不是為了百姓,而是為了自己的私慾。當時明朝將重心放在遼東,對國內的起義軍以招撫為主,除了安置他們之外,還會發一大筆的招撫銀用於遣散部眾。高迎祥等人拿到招撫款的時候答應遣散,但是,卻並沒有將招撫銀下發,而是佔為己有,當招撫銀被他們揮霍完了之後就會再次起兵。翻翻史料,這種「詐降」事件在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人身上屢見不鮮,這和流氓無賴有區別嗎?
後來明朝出了個洪承疇,吃了高迎祥等人兩次虧之後開始堅決清剿,在洪承疇、秦良玉、左良玉等明朝將領的配合下,高迎祥所率領的起義軍被打的潰不成軍,不得不分成三股力量:一股高迎祥、一股張獻忠、一股李自成。後來高迎祥被俘身亡,李自成接納了高迎祥的舊部,和同樣擁有數十萬義軍的張獻忠平分秋色。當李自成進攻北京時,張獻忠也將目光盯在了四川。誰都想不到,一場浩劫就此發生
根據《鹿樵紀聞》記載,張獻忠攻下武昌時,就下令屠城,將10萬手無寸鐵的普通百姓逼進長江,死屍幾乎造成擁堵。悽慘之狀,可想而知;
在攻打重慶時,由於遇到激烈抵抗,城破日,張獻忠命人將被俘的3萬守軍的臂膀全部砍下,重慶血流成河;
成都失陷時,已經深知張獻忠殘忍手段的那些朱氏王爺紛紛選擇了自殺,即便如此,張獻忠仍下令屠殺王爺府內的所有人眾。成都巡撫劉之博被俘,他向張獻忠請求「多剮我一刀,少殺一百姓」,結果,他沒少挨刀,百姓還是損失過半;
張獻忠攻入成都後,明朝已經亡了,於是,他就迫不及待地建立了大西政權。政權建立後最先考慮的就是如何穩定局面,可張獻忠卻殺心大氣。他先以「大興科舉」為名,招攬讀書文人,然後將這些到四川趕考的文人書生全部處決,同樣,他還以「武舉」的名義將前來趕考的武舉們集中,「以火炮轟之」。單是以「科舉」名義處決的人數就在1萬人以上;
張獻忠還十分熱衷酷刑,尤其是「剝皮」和「剁腳」。可當時明朝已亡,四川已經是他的天下,沒有敵對勢力的存在了,怎麼行刑呢?普通百姓和身邊的人就成了「實驗對象」,上到朝中大臣、下到宮中奴婢和百姓士兵,都成了張獻忠的玩物。他強娶過陳演的女兒,可是不到兩天就被他殺了;他還和一個愛妃在被砍下來的「小腳山」旁飲酒作樂,一時興起,就把這位愛妃的腳也給砍了。
張獻忠不但自己作惡,還唆使下屬仿效,為了「督促」下屬,他頒布條例:上交200雙男人手腳,封把總,女人手腳,翻倍!
張獻忠殺人從來不需要什麼理由,他可以在行軍途中突然下令屠殺7萬四川軍,也可以深更半夜將妃子集中起來親手處決。久而久之,他身邊的所有人都開始害怕、開始逃離。清兵入關後,為了鎮壓漢民,也曾奉行過殘忍的「屠城」政策,但是,四川所轄的軍民百姓卻喊出了「寧投滿清兵、不要張獻忠」的口號。張獻忠的殘忍程度可見一斑
當失去人心時,敗落,也就是一種必然。當清兵進入四川對張獻忠進行圍剿之時,張獻忠下達了「屠城」的命令。其實,在佔領成都時他就想這麼做,只不過,在孫可望的竭力勸說下才暫時安奈下來,如今要走了,再也沒有理由能阻止他了。成都百姓被全部集中在南門沙壩橋邊,張獻忠對軍隊下達了屠殺的命令,這些早已經麻木的士兵就揮起了手中的屠刀……屍橫遍野、慘不忍睹。
處決了百姓之後,張獻忠又下達了將成都付之一炬的命令,天府之國徹底淪為人間煉獄。
這就是一個真實的農民起義軍領袖張獻忠,他的所作所為在《蜀碧》、《蜀警錄》、《平寇志》中皆有詳細記載,大家不妨閱覽一下。就是這樣一個反覆無常、殺人如麻的人,在現在竟然還不少人被當作義軍領袖來崇拜,真真讓人汗顏啊
評判歷史人物,尤其是帶領農民起義的這些風雲人物,除了要關注事件的影響之外,我想,「究竟有沒有為百姓謀福」也應該是一個關鍵環節,「一言不合就殺人」的張獻忠還適合被後人敬仰於廟堂之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