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投滿清兵、不要張獻忠!農民為何抵制「農民軍領袖」張獻忠?

2020-12-14 滿清遺史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這也許已經成為歷史的共識。縱觀整個封建社會,每當統治階級對底層的壓迫達到一定限度的時候,往往就會引起農民大起義,從先秦的陳勝吳廣到後滿清時代的太平天國,皆是如此。

農民起義,按照常規理解,這是農民階層反抗壓迫的一種體現,它是代表了「民意」的,是在百姓的基礎上誕生、反過來又要服務於百姓群體的,可是,看看歷史上的農民大起義,除了朱元璋之外,能自始而終都為百姓而服務的起義真的是少之又少,這可能也是有些農民起義最初可以建立政權,後來就土崩瓦解的根源所在,因為他們沒有「民生」意識,無法站在戰略高度用長遠目光去審視「民生」。這樣的起義,雖然沒有成功,但是,也不會讓人心裡生厭,唯獨張獻忠領導的起義軍,一經提起,百姓就心驚膽顫,甚至還有「寧投滿清兵,不要張獻忠」的說法。一支農民起義軍,到頭來為何又遭到農民的強烈抵制呢?

張獻忠是陝西人,明清交替之時天下大亂,張獻忠和李自成等人也都紛紛聚眾起兵,後來都歸附在「闖王」高迎祥的旗下效力。對於高迎祥領導的起義軍,現在確實不好評價,因為已經有很多學者將他們和「流寇」相提並論,認為他們起義的目的根本就不是為了百姓,而是為了自己的私慾。當時明朝將重心放在遼東,對國內的起義軍以招撫為主,除了安置他們之外,還會發一大筆的招撫銀用於遣散部眾。高迎祥等人拿到招撫款的時候答應遣散,但是,卻並沒有將招撫銀下發,而是佔為己有,當招撫銀被他們揮霍完了之後就會再次起兵。翻翻史料,這種「詐降」事件在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人身上屢見不鮮,這和流氓無賴有區別嗎?

後來明朝出了個洪承疇,吃了高迎祥等人兩次虧之後開始堅決清剿,在洪承疇、秦良玉、左良玉等明朝將領的配合下,高迎祥所率領的起義軍被打的潰不成軍,不得不分成三股力量:一股高迎祥、一股張獻忠、一股李自成。後來高迎祥被俘身亡,李自成接納了高迎祥的舊部,和同樣擁有數十萬義軍的張獻忠平分秋色。當李自成進攻北京時,張獻忠也將目光盯在了四川。誰都想不到,一場浩劫就此發生

根據《鹿樵紀聞》記載,張獻忠攻下武昌時,就下令屠城,將10萬手無寸鐵的普通百姓逼進長江,死屍幾乎造成擁堵。悽慘之狀,可想而知;

在攻打重慶時,由於遇到激烈抵抗,城破日,張獻忠命人將被俘的3萬守軍的臂膀全部砍下,重慶血流成河;

成都失陷時,已經深知張獻忠殘忍手段的那些朱氏王爺紛紛選擇了自殺,即便如此,張獻忠仍下令屠殺王爺府內的所有人眾。成都巡撫劉之博被俘,他向張獻忠請求「多剮我一刀,少殺一百姓」,結果,他沒少挨刀,百姓還是損失過半;

張獻忠攻入成都後,明朝已經亡了,於是,他就迫不及待地建立了大西政權。政權建立後最先考慮的就是如何穩定局面,可張獻忠卻殺心大氣。他先以「大興科舉」為名,招攬讀書文人,然後將這些到四川趕考的文人書生全部處決,同樣,他還以「武舉」的名義將前來趕考的武舉們集中,「以火炮轟之」。單是以「科舉」名義處決的人數就在1萬人以上;

張獻忠還十分熱衷酷刑,尤其是「剝皮」和「剁腳」。可當時明朝已亡,四川已經是他的天下,沒有敵對勢力的存在了,怎麼行刑呢?普通百姓和身邊的人就成了「實驗對象」,上到朝中大臣、下到宮中奴婢和百姓士兵,都成了張獻忠的玩物。他強娶過陳演的女兒,可是不到兩天就被他殺了;他還和一個愛妃在被砍下來的「小腳山」旁飲酒作樂,一時興起,就把這位愛妃的腳也給砍了。

張獻忠不但自己作惡,還唆使下屬仿效,為了「督促」下屬,他頒布條例:上交200雙男人手腳,封把總,女人手腳,翻倍!

張獻忠殺人從來不需要什麼理由,他可以在行軍途中突然下令屠殺7萬四川軍,也可以深更半夜將妃子集中起來親手處決。久而久之,他身邊的所有人都開始害怕、開始逃離。清兵入關後,為了鎮壓漢民,也曾奉行過殘忍的「屠城」政策,但是,四川所轄的軍民百姓卻喊出了「寧投滿清兵、不要張獻忠」的口號。張獻忠的殘忍程度可見一斑

當失去人心時,敗落,也就是一種必然。當清兵進入四川對張獻忠進行圍剿之時,張獻忠下達了「屠城」的命令。其實,在佔領成都時他就想這麼做,只不過,在孫可望的竭力勸說下才暫時安奈下來,如今要走了,再也沒有理由能阻止他了。成都百姓被全部集中在南門沙壩橋邊,張獻忠對軍隊下達了屠殺的命令,這些早已經麻木的士兵就揮起了手中的屠刀……屍橫遍野、慘不忍睹。

處決了百姓之後,張獻忠又下達了將成都付之一炬的命令,天府之國徹底淪為人間煉獄。

這就是一個真實的農民起義軍領袖張獻忠,他的所作所為在《蜀碧》、《蜀警錄》、《平寇志》中皆有詳細記載,大家不妨閱覽一下。就是這樣一個反覆無常、殺人如麻的人,在現在竟然還不少人被當作義軍領袖來崇拜,真真讓人汗顏啊

評判歷史人物,尤其是帶領農民起義的這些風雲人物,除了要關注事件的影響之外,我想,「究竟有沒有為百姓謀福」也應該是一個關鍵環節,「一言不合就殺人」的張獻忠還適合被後人敬仰於廟堂之上嗎?

相關焦點

  • 【四川】之張獻忠
    作為明末農民軍的起義領袖,張獻忠少年時代受過一些教育,粗通文字,青年時當過延安府的捕役,常受同事欺侮。走上農民起義這條路除亂世所趨外,很大程度上與他生活常受壓抑,不堪久居人下有關。明崇禎三年(1630)四月,張獻忠在延安府米脂縣率十八寨之眾投奔王嘉胤,同官軍作戰中,他「臨戰輒先登,於是眾服其勇」,很快成為一支隊伍的領導人,號稱「西營八大王」。
  • 張獻忠在四川到底幹了什麼?
    張獻忠就是用這樣一種奸詐、卑劣和無恥的伎倆,一次次贏得軍事上的勝利。張獻忠因此了控制了湖南全部,及湖北南部,廣東、廣西北部的廣大地區。  崇禎十七年(1⑥44)正月,張獻忠率部向四川進發。張獻忠進入四川後,雖然遇到多股地方武裝的抵抗,但這對於他強大的軍隊來說,簡直就如入了無人之境。八月初九這一天,張獻忠的農民軍攻克了四川的首府成都。
  • 張獻忠屠蜀,究竟殺了多少人? 短史記
    在中國歷史上,張獻忠作為「農民起義領袖」和「屠蜀狂魔」而著名,也因此備受爭議。那麼,張獻忠究竟有沒有「屠蜀」呢?明末清初,明軍、清軍、吳三桂軍,都曾喪心病狂參與「屠蜀」張獻忠「屠蜀」之說由來已久。大致有兩種說法。
  • 歷史上的今天丨張獻忠兵臨城下,楚王朱華奎為何打死不肯出錢犒軍?
    在李自成張獻忠農民軍縱橫南北的明末農民戰爭年間,「楚王朱華奎一毛不拔」事件,是樁既荒唐可笑,卻又發人深思的活劇。事件的主人公楚王朱華奎,早在晚明黨爭一地雞毛的萬曆年間,就是個出名的話題人物:他在萬曆八年(1580)登上楚王位,曾經因為身份問題,鬧出萬曆三十一年(1603)震撼朝野的「楚宗案」。
  • 張獻忠殺掉的明朝四大藩王,死法一個比一個慘
    明末天災人禍交織,民不聊生,被逼到生死邊緣的貧苦農民,決定用刀劍和獻血為自己拼出一條生存之路,農民起義如驚濤駭浪席捲天下。這些分封在各地的朱姓親王,他們顯赫的皇家身份,王府中堆積如山的財富,使他們首當其衝成為農民軍最有興趣的獵物。農民軍所過之處,皇族均在劫難逃。原先作為各地標誌性建築的最壯麗的親王府,連同它們的主人,在波瀾壯闊的農民戰爭中,幾乎全部灰飛煙滅。
  • 射殺張獻忠的清軍將領,後來怎樣?兩個冒牌者慘死,正主得到善終
    ——《明史》在明朝末年的農民起義領袖中,張獻忠是非常獨特的一個人物。他既有梟雄的一面,24歲舉起義旗,轉戰十多年,憑藉出色的遊擊戰術,多次擊退強敵,最終建立了與清軍短暫分庭抗禮的大西政權,還和」闖王「李自成齊名,足以證明他確實有不錯的才能。而另一方面,張獻忠也有暴君的一面,圍繞他屠殺四川百姓的傳聞不絕於耳,雖有誇張成分,但是他的殘暴也是事實。
  • 明末梟雄大西王張獻忠,妖魔化的反抗者,殘忍冷漠的暴動者?
    殖民者和印第安人同一時期的東方,華夏文明的代表明王朝宣告覆滅,闖王李自成的農民軍順利攻佔北京城,山海關的關隘外,後金政權的八旗軍蠢蠢欲動,北方形勢詭譎難辨,時局風起雲湧、如火如荼。一、獻忠其人,捉摸不定我們把目光放到處於中國西南部的巴蜀一帶,那裡是農民起義軍領袖張獻忠的活動區域,張獻忠的知名度不如李自成,但在他轉瞬即逝的統治生涯裡,卻暗藏著一股肅穆冷冽的寒意。
  • 明末農民起義,有四個藩王,死在張獻忠手下,死法各異
    明末農民起義的領袖中,無論是李自成,還是張獻忠,只要抓住明朝宗室,便一律殺之。尤其是張獻忠,手法更為殘暴,連殺四名明末藩王。張獻忠素來有各種殺氣騰騰、殘忍嗜血的傳說,對待百姓甚至是妻兒都隨意屠殺,這四位明朝藩王的死法,自然更是一個比一個悽慘。
  • 張獻忠屠蜀真相:是誰塑造了這個「殺人魔王」?|百家故事
    當時,張獻忠騎馬從南門前往東門「欣賞」自己的這場「傑作」,安文思和利類思於是先後痛哭跪拜,懇求張獻忠不要再濫殺無辜,但冷酷的張獻忠完全不予理睬,安文思回憶說:「此時被拘百姓無數,集於南門沙壩橋邊,一見獻忠到來,眾皆跪伏於地,齊聲悲哭求赦,云:『大王萬歲!
  • 他是明朝最後的救命稻草,農民軍的剋星,差一點活捉李自成
    文|夏彥(讀史專欄作者)大家都知道,明朝雖然最後被清取代,但實則很大原因是被國內的農民起義軍給拖垮的。以李自成、張獻忠為首的農民起義軍,把大明的後院攪得天翻地覆。尤其是李自成,他自1629年起兵到1644年攻破北京,歷經十幾年,活生生把明朝折騰死了。
  • 李自成抗清最激烈的1645年,張獻忠為什麼攻打大順政權漢中
    李自成在抗清最激烈的時候,作為同為農民軍的張獻忠,不但不進行支援,反而拖後腿派兵進行攻打呢?其實作為同一時期的農民軍將領,在早期起兵的時候,由於爭權奪利就產生很深的積怨。崇禎八年1635年農民軍在滎陽會議後為打破明軍的包圍,闖王髙迎祥以張獻忠部為主力,帶領張獻忠和李自成東徵明朝的中都鳳陽。張獻忠的部隊到了鳳陽後用半天時間就全殲2萬守軍,繳獲大量金銀財寶、糧食物資。由於在戰利品分配上張獻忠和李自成勾心鬥角,最後不歡而散,從此兩人心存芥蒂,成見益深。
  • 張獻忠沉船寶藏的未解之謎
    -0710:53明朝末年,政府的愚昧使得農民民不聊生,各地農民開始反抗起義。農民起義軍的兩大領袖之一張獻忠,今天的故事便與他有關,他從一個貧窮的家庭孩子成長為一個軍事領袖。對於金錢銀兩這方面,自然是比較看重的,相傳張獻忠的軍隊被打敗逃跑的時候,有一艘裝滿了金銀財寶的船被燒毀,與其他船隻相撞,沉入了河底。
  • 張獻忠的藏寶之謎
    明末農民起義首領、號稱「大西王」的張獻忠(1606-1646),字秉吾,號敬軒,陝西延安人。1645年在四川成都稱帝,建元大順。據說,他在失敗前,為了東山再起,將數以億計的金銀珠寶藏於錦江內,至今還是個謎。
  • 張獻忠有沒有屠殺掠奪過四川人?這件出土文物終結了這個爭論
    認為張獻忠沒有的人,他們的主要論點如下—— 1、張獻忠自己在四川建立大西國,把人殺完了他怎麼統治? 2、大西軍餘部孫可望、李定國在張獻忠死後還一直與清軍交戰,如果張獻忠把人殺完了,那麼究竟是誰在與清軍交戰?
  • 張獻忠為何誓要剿殺四川?竟然和一頭毛驢有關
    1644年,張獻忠率領60萬大軍從荊州出發,殺氣騰騰的向四川進發,揚言要剿盡四川人,澄清川嶽,這傢伙是瘋了還是頭昏了?對巴蜀這麼仇恨呢?明朝隨著財政的進一步拮据,賑濟成為空談,農民無法生活下去,作為延安人的張獻忠當時還小,也沒有辦法,於是就跟隨父親到四川內江販賣棗子餬口,說實話這也沒有錯呀,可是,就是,事情發生了。
  • 車廂峽詐降主謀很可能是李自成,但有人非把髒事都推到張獻忠頭上
    崇禎七年(1634年)五六月間,各自單幹的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等農民軍頭領,都不約而同地來到了陝西漢中。之所以不約而同,是因為他們在其它方向上都遇到了明軍的阻截,唯獨進漢中比較省勁。比如說高迎祥,他在湖廣鑽山溝鑽得厭倦了,打算跑去四川尋找新生活,但走到半路被一支手持白桿槍的山地戰部隊攔住了。
  • 明末清初,西府八大王:張獻忠曾六進黃安、四進麻城
    1627年(明天啟七年),陝西白水農民王二揭開了明末民大起義的序幕後,全國群起響應,最後形成了兩支起義大軍:李自成與張獻忠。李自成率部轉戰陝西、甘肅、四川、河南、湖北西部。張獻忠則率部轉戰湖北、四川一帶。
  • 軍功卓越的肅親王豪格,剿滅張獻忠後,為何被多爾袞害死?
    當時清朝面臨的敵人還很多,最主要的是南明弘光政權,敗退湖北的李自成農民軍和四川的張獻忠大西政權。於是多爾袞決定三路出擊,由和碩豫親王多鐸攻南明,和碩英親王阿濟格攻李自成,而把最難打的張獻忠交給了豪格。 多爾袞此舉無疑是想借刀殺人,因為四川路途遙遠,張獻忠以逸待勞,豪格肯定不敵。
  • 四川張獻忠「千船沉銀地」文物被盜 價值上億元
    相傳1646年,清軍入川,張獻忠「攜歷年所搶」的千船金銀財寶率部向川西突圍。但轉移途中猝遇地主武裝楊展,張獻忠的運寶船隊大敗,千船金銀沉入江底,張獻忠只帶少數親軍突圍成功。  《蜀難紀實》中對沉銀有更多細節的記載:「張獻忠部隊從水路出川時,由於銀兩太多,木船載不下,於是張獻忠命令工匠做了許多木頭的夾槽,把銀錠放在裡面,讓其漂流而下,打算在江流狹窄的地段再打撈上來。
  • 張獻忠屠蜀是造謠?傳教士親歷:張獻忠性情暴虐,至少殺了60萬人
    大家都知道,張獻忠沉銀已經被考古人員打撈出水,僅發現的金銀珠寶就價值連城,可以想像當年張自忠搜刮的財富數量一定是無比驚人的。自從沉銀被發現,張獻忠生平經歷就一直成為歷史愛好者、專家們研究的重點。那麼張獻忠究竟有沒有屠四川(屠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