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藩王,雖然看起來個個都是皇室宗親,但說實話,他們的日子並不好過,也不風光。燕王朱棣就是藩王出身,造了侄子的反才成了明成祖,所以他給後代藩王們,制定了許多匪夷所思的限制條例,以警惕這些藩王造自己嫡系子孫的反。
如不能參加科舉為官,不可經商,不可私下見面,不可出藩地入京……這與高級囚徒也沒什麼兩樣了。
這些徒有皇室血脈,卻被囚禁於一隅之地的藩王們,打發無聊生活的方法,只剩下了享樂。他們兼併土地,魚肉百姓,瘋狂斂財,在自己的封地上胡作非為。
明末農民起義的領袖中,無論是李自成,還是張獻忠,只要抓住明朝宗室,便一律殺之。尤其是張獻忠,手法更為殘暴,連殺四名明末藩王。
張獻忠素來有各種殺氣騰騰、殘忍嗜血的傳說,對待百姓甚至是妻兒都隨意屠殺,這四位明朝藩王的死法,自然更是一個比一個悽慘。
崇禎十二年,本來歸降的張獻忠復叛,與崇禎皇帝派出圍剿他的大學士楊嗣昌鬥爭了兩年。後來在崇禎十四年,張獻忠用計突襲襄陽,恰巧這裡也是襄王的藩地。
襄王朱翊銘莫名其妙中便成為了階下囚。張獻忠得到了大量的軍餉和武器,正是意氣風發時,坐在城樓上請襄王喝酒,喝到一半突然說,要向襄王借一下頭顱。言罷將襄王斬首處死,並且焚屍。楊嗣昌聽說後,自責不已,絕食而死。
崇禎十六年,張獻忠入楚地,兵臨武昌。在對方軍隊打到家門口如此危如累卵的局勢下,湖廣文武官員們匆匆找到這裡的藩王楚王朱華奎,其中為首的就是名臣賀逢聖。
賀逢聖懇求楚王,讓他撥出銀兩犒勞三軍,招募勇士,來守護城池。按理說這不但是官員們和百姓們的事情,也有利於朱華奎本人,可他就是一毛不拔,甚至拿出太祖當年賞賜自己祖上的藩椅來,說,除了這個什麼都沒有。
賀逢聖無奈,走出門來,望著青天,忽地號啕大哭。他知道,大明恐怕氣數已盡了。沒過多久,張獻忠便攻陷武昌,直抵楚王王府,在府邸內居然搜羅出了堆積如山的金銀珠寶。
連張獻忠都感嘆道,擁有這麼多錢財,卻不用在設防守城上,這姓朱的真蠢材。他一邊感慨著,一邊將那楚王塞入竹籠,沉江了。
崇禎十七年,張獻忠軍通過挖隧地道,炸城牆,攻入了重慶,將重慶城裡的瑞王朱常浩等人盡數俘虜。
這位瑞王比起惡貫滿盈的其他藩王而言,著實沒有什麼過分的地方。他從小就不得父親萬曆帝的寵愛,也對權勢金錢毫無興趣,一心只想修佛,藩地也在偏遠的漢中,遠離政治中心。
可惜,覆巢之下,焉能獨善其身。據傳瑞王被處死那天電閃雷鳴,仿佛上天警告,可惜張獻忠並不信邪,依然還是把瑞王給絞死了。
同年,張獻忠包圍成都府,劉之渤帶著百官來到蜀王府,請求蜀王朱至澍撥款,得到了當初楚王如出一轍的回覆。
蜀王耍起無賴,說自己沒錢,只剩下承運殿,要麼你們把這個殿賣了。劉之渤厲聲說道:「那你就等著李自成、張獻忠來買吧。」
沒有軍餉的支持,幾天之後,成都就淪陷了。絕望的蜀王此時後悔也來不及,想到其他藩王們落到李自成、張獻忠手中的結局,多半悽慘至極,屍骨無存。
於是他選擇了攜帶妻妾跳井自殺,給自己留的體面。可惜三天後,他們的屍體被撈了出來,張獻忠親自補砍三刀,拋屍錦江。
總結:
明末這些藩王們要錢不要命的作風,非常可笑又可嘆。大明後期國庫空虛,這些民脂民膏卻大多數落入藩王們的口袋裡。
所以在明末時期,活不下去的底層人民起義反抗時,這些曾經不可一世、中飽私囊的藩王們,就成了農民起義軍們首當其衝的報復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