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農民起義,有四個藩王,死在張獻忠手下,死法各異

2020-12-16 旅遊避風港

明朝的藩王,雖然看起來個個都是皇室宗親,但說實話,他們的日子並不好過,也不風光。燕王朱棣就是藩王出身,造了侄子的反才成了明成祖,所以他給後代藩王們,制定了許多匪夷所思的限制條例,以警惕這些藩王造自己嫡系子孫的反。

如不能參加科舉為官,不可經商,不可私下見面,不可出藩地入京……這與高級囚徒也沒什麼兩樣了。

這些徒有皇室血脈,卻被囚禁於一隅之地的藩王們,打發無聊生活的方法,只剩下了享樂。他們兼併土地,魚肉百姓,瘋狂斂財,在自己的封地上胡作非為。

明末農民起義的領袖中,無論是李自成,還是張獻忠,只要抓住明朝宗室,便一律殺之。尤其是張獻忠,手法更為殘暴,連殺四名明末藩王。

張獻忠素來有各種殺氣騰騰、殘忍嗜血的傳說,對待百姓甚至是妻兒都隨意屠殺,這四位明朝藩王的死法,自然更是一個比一個悽慘。

崇禎十二年,本來歸降的張獻忠復叛,與崇禎皇帝派出圍剿他的大學士楊嗣昌鬥爭了兩年。後來在崇禎十四年,張獻忠用計突襲襄陽,恰巧這裡也是襄王的藩地。

襄王朱翊銘莫名其妙中便成為了階下囚。張獻忠得到了大量的軍餉和武器,正是意氣風發時,坐在城樓上請襄王喝酒,喝到一半突然說,要向襄王借一下頭顱。言罷將襄王斬首處死,並且焚屍。楊嗣昌聽說後,自責不已,絕食而死。

崇禎十六年,張獻忠入楚地,兵臨武昌。在對方軍隊打到家門口如此危如累卵的局勢下,湖廣文武官員們匆匆找到這裡的藩王楚王朱華奎,其中為首的就是名臣賀逢聖。

賀逢聖懇求楚王,讓他撥出銀兩犒勞三軍,招募勇士,來守護城池。按理說這不但是官員們和百姓們的事情,也有利於朱華奎本人,可他就是一毛不拔,甚至拿出太祖當年賞賜自己祖上的藩椅來,說,除了這個什麼都沒有。

賀逢聖無奈,走出門來,望著青天,忽地號啕大哭。他知道,大明恐怕氣數已盡了。沒過多久,張獻忠便攻陷武昌,直抵楚王王府,在府邸內居然搜羅出了堆積如山的金銀珠寶。

連張獻忠都感嘆道,擁有這麼多錢財,卻不用在設防守城上,這姓朱的真蠢材。他一邊感慨著,一邊將那楚王塞入竹籠,沉江了。

崇禎十七年,張獻忠軍通過挖隧地道,炸城牆,攻入了重慶,將重慶城裡的瑞王朱常浩等人盡數俘虜。

這位瑞王比起惡貫滿盈的其他藩王而言,著實沒有什麼過分的地方。他從小就不得父親萬曆帝的寵愛,也對權勢金錢毫無興趣,一心只想修佛,藩地也在偏遠的漢中,遠離政治中心。

可惜,覆巢之下,焉能獨善其身。據傳瑞王被處死那天電閃雷鳴,仿佛上天警告,可惜張獻忠並不信邪,依然還是把瑞王給絞死了。

同年,張獻忠包圍成都府,劉之渤帶著百官來到蜀王府,請求蜀王朱至澍撥款,得到了當初楚王如出一轍的回覆。

蜀王耍起無賴,說自己沒錢,只剩下承運殿,要麼你們把這個殿賣了。劉之渤厲聲說道:「那你就等著李自成、張獻忠來買吧。」

沒有軍餉的支持,幾天之後,成都就淪陷了。絕望的蜀王此時後悔也來不及,想到其他藩王們落到李自成、張獻忠手中的結局,多半悽慘至極,屍骨無存。

於是他選擇了攜帶妻妾跳井自殺,給自己留的體面。可惜三天後,他們的屍體被撈了出來,張獻忠親自補砍三刀,拋屍錦江

總結:

明末這些藩王們要錢不要命的作風,非常可笑又可嘆。大明後期國庫空虛,這些民脂民膏卻大多數落入藩王們的口袋裡。

所以在明末時期,活不下去的底層人民起義反抗時,這些曾經不可一世、中飽私囊的藩王們,就成了農民起義軍們首當其衝的報復對象

相關焦點

  • 張獻忠殺掉的明朝四大藩王,死法一個比一個慘
    這些朱姓親王世代傳承,與國同休,有明200餘年間,他們作為凌駕於整個社會體系之上的特權階層,享盡了榮華富貴,也積累了驚人的巨額財富。 明末天災人禍交織,民不聊生,被逼到生死邊緣的貧苦農民,決定用刀劍和獻血為自己拼出一條生存之路,農民起義如驚濤駭浪席捲天下。這些分封在各地的朱姓親王,他們顯赫的皇家身份,王府中堆積如山的財富,使他們首當其衝成為農民軍最有興趣的獵物。
  • 周王朱恭枵:明末清醒藩王的最佳表率
    此外,崇禎還下令將戰亂中的藩王全部遣返回封地,對藩王的死活毫不在意。原本這些藩王都很自私,朝廷這麼一刺激,更是讓這些藩王心寒。明末自私自利的藩王有四個:秦王、楚王、蜀王、福王。所有四王,皆為明末最富的王府。其中秦王、楚王、蜀王、洪武三王,積聚了兩百多年的財富,都是富有的敵國。
  • 江口沉銀,張獻忠到底有多富,河床堆滿金銀,傳說果然是真的
    據附近的村民描述,這個傳說最早記載於明末清初。是說明末的農民起義軍張獻忠在眉山市的江口鎮,也就是府河和岷江的交匯之處,往江中沉下了大批的金銀財物。2016年底開始,國家考古隊正式開始對江口遺址進行發掘。
  • 歷史上的今天丨張獻忠兵臨城下,楚王朱華奎為何打死不肯出錢犒軍?
    在李自成張獻忠農民軍縱橫南北的明末農民戰爭年間,「楚王朱華奎一毛不拔」事件,是樁既荒唐可笑,卻又發人深思的活劇。事件的主人公楚王朱華奎,早在晚明黨爭一地雞毛的萬曆年間,就是個出名的話題人物:他在萬曆八年(1580)登上楚王位,曾經因為身份問題,鬧出萬曆三十一年(1603)震撼朝野的「楚宗案」。
  • 大西國死得最冤的狀元郎?張獻忠太喜愛他了,所以把他殺了
    於是,轟轟烈烈的明末農民起義爆發了,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這些人相繼登上歷史舞臺,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有關張獻忠的故事。張獻忠是與李自成齊名的農民軍首領,他與李自成一南一北席捲大明,所到之處,就如蝗蟲過街,不剩一物。公元1644年,張獻忠攻陷成都,建立大西國,設置官吏,並派他的養子們攻略周邊郡縣,所到之處全都攻下來了。
  • 令明朝崇禎焦頭爛額的農民起義,究竟時是怎麼回事?
    崇禎帝執政理念略談崇禎帝是個命途多舛的皇帝,但是一般人們在了解其生平的時候總會忽略一個事實,那就是他是藩王即位!崇禎帝沒有當過皇太子,也不是什麼長房長孫,他是在同父異母的兄弟朱由檢死之後倉促即位的。這可以從崇禎元年爆發並持續到明朝滅亡的農民起義得以一見。作為直接滅亡明朝的力量,明末農民起義的情況自然就很值得一看了。本文就崇禎元年(戊辰年)到崇禎三年(庚午年)之間的農民起義做一次簡單的概述,由於農民起義與清兵掃蕩、一些天地異象同時發生,所以本文也會略微提及。
  • 【四川】之張獻忠
    起初,蒙軍進城時,已經有很多居民全家上吊或是自焚而死。蒙軍統帥闊端進入成都府衙後,命令隨軍巫師佔卜,巫師用四隻烏龜放在四個盤子裡,按照四個方向放置,結果四個烏龜動個不停。巫師說,民心不歸附,成都四處都是四絕的死敵,假如住下去,不會超過二世,不如血洗而去。闊端隨後寫下「火殺」二字,於是蒙軍四處殺人放火,全城居民無一倖免。
  • 明末雙雄的恩怨糾葛:李自成騎驢奔逃六百裡,張獻忠為何自暴自棄
    李自成和張獻忠是明末農人起義軍的兩大首領。在明朝末年此伏彼起的農民起義中脫穎而出,最終瓦解和推翻了明朝的統治。而且李自成和張獻忠還有相似的人生閱歷,比如他們都是陝西定邊人,都當過兵,甚至同一年揭竿起義。兩人都曾橫行全國,打得官兵難堪不堪。這就讓人不由聯想如果二人能強強聯手,明朝豈不是早早就可以被推翻?但事實並沒有我們想得那麼簡單。
  • 射殺張獻忠的清軍將領,後來怎樣?兩個冒牌者慘死,正主得到善終
    ——《明史》在明朝末年的農民起義領袖中,張獻忠是非常獨特的一個人物。他既有梟雄的一面,24歲舉起義旗,轉戰十多年,憑藉出色的遊擊戰術,多次擊退強敵,最終建立了與清軍短暫分庭抗禮的大西政權,還和」闖王「李自成齊名,足以證明他確實有不錯的才能。而另一方面,張獻忠也有暴君的一面,圍繞他屠殺四川百姓的傳聞不絕於耳,雖有誇張成分,但是他的殘暴也是事實。
  • 明末梟雄大西王張獻忠,妖魔化的反抗者,殘忍冷漠的暴動者?
    農民起義軍一雙因從事繁重農活而布滿老繭的手,轉眼間要去握亮閃閃的利刃,紛爭不斷的亂世,激發了人性的另一面。輪到對張獻忠的描述,張廷玉絲毫不顧及本家,將其貶低到塵埃,評價張獻忠是個殺人不眨眼的變態:「性狡譎,嗜殺,一日不殺人,輒悒悒不樂。」
  • 寧投滿清兵、不要張獻忠!農民為何抵制「農民軍領袖」張獻忠?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這也許已經成為歷史的共識。縱觀整個封建社會,每當統治階級對底層的壓迫達到一定限度的時候,往往就會引起農民大起義,從先秦的陳勝吳廣到後滿清時代的太平天國,皆是如此。農民起義,按照常規理解,這是農民階層反抗壓迫的一種體現,它是代表了「民意」的,是在百姓的基礎上誕生、反過來又要服務於百姓群體的,可是,看看歷史上的農民大起義,除了朱元璋之外,能自始而終都為百姓而服務的起義真的是少之又少,這可能也是有些農民起義最初可以建立政權,後來就土崩瓦解的根源所在,因為他們沒有「民生」意識,無法站在戰略高度用長遠目光去審視「民生」。
  • 張獻忠手下四名義子,皆被封王,一人成為南明第一名將,兩撅名王
    孫可望一、秦王/義王孫可望(?公元1630年(明崇禎三年),孫可望隨從張獻忠起義,因驍勇善戰,受封為平東將軍,與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皆為張獻忠義子。公元1646年(順治三年),清軍大舉入川,張獻忠戰死於鳳鳴山,餘部由孫可望和李定國繼承,進軍雲貴地區,作為抗清根據地,一路攻克遵義、貴陽,進據云南。
  •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農民起義口號有何玄機?
    這次起義是由王莽的一次不成功的變法改革引起的。中國歷史上有四大改革家,王莽是其中之一,但他的改革與其它人不一樣,其它人都認為,祖宗之法不足恤;而他不同,他就是要復祖宗之法,他的改革是復古,讓封建的中國走向奴隸的中國。新政策觸犯的權貴、豪強的利益。而且同樣也得不到農民們的歡迎。
  • 王朝的累贅——明朝的藩王制度
    看似很美好的事物往往都是有缺陷的,筆者覺得朱元璋給予藩王獨立的軍事權和財政權造成了藩王們有極大的獨立性,為後來的藩王起兵留下了巨大隱患。後來,在朱允炆和朱元璋的對話中,爺孫們也想不出對付藩王起兵有什麼特別好的辦法。很快在朱元璋去世之後,咄咄逼人的燕王朱棣就瞬間起兵,著實給朱元璋打臉。對於建文帝朱允炆的性格,《明史》描述「惠帝天資仁厚。
  • 張獻忠手下出了三個明朝一字王,決定了明朝和清朝最終的勝負
    1644年,在中國歷史的舞臺上,崇禎皇帝、李自成、多爾袞和吳三桂是舞臺中央的主角,明末的另一位著名的農民起義領袖張獻忠似乎存在感沒有那麼強,崇禎皇帝自殺之後,李自成、吳三桂和多爾袞在山海關和北京城內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的大戲,而張獻忠則獨自一人默默的在四川辛苦的奮鬥著,雖然不那麼引人注目,但是也取得了不小的收穫
  • 農民起義的領袖都不是農民?真相超出你的認知!
    如范文瀾之《中國通史》認為:「地主成為農民面前唯一的大敵對階級,從陳勝吳廣開始,歷史上不斷地發生農民反抗地主壓迫的大小起義。」翦伯贊之《中國史綱要》則說:「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軍轉戰南北,推動了各地農民的鬥爭,沉重地打擊了地主階級。」《中國史綱要》至今還是很多高校歷史專業的必用教材。但在民國時期,通史中卻很少有關於所謂「農民起義」的內容,在提及時多有貶義。
  • 表面是軍費耗損,其實是被全國藩王們吃窮的
    明末農民起義之所以難以剿滅,這些藩王、宗室對百姓的盤剝正是原因之一。但藩王們成為明朝最大的食利者和蛀蟲,並不能完全怪朱元璋,他的兒子朱棣才應該算是罪魁禍首。這還要從明朝特殊的藩王制度說起。但屯兵就意味著軍權的下放,一旦遇見一兩個有野心的將領,又很容易會出現擁兵自重、割據一方的局面。這種情況下,朱元璋採用了一種在當時看來「完全沒毛病」的解決辦法:怕將領們忠誠度不夠,用兒子監視他們啊。沒錯!在朱元璋的早期構想中,藩王的定義並不是混吃等死的廢物,而是幫助他「藩屏宗室」的得力助手。
  • 張獻忠的藏寶之謎
    明末農民起義首領、號稱「大西王」的張獻忠(1606-1646),字秉吾,號敬軒,陝西延安人。1645年在四川成都稱帝,建元大順。據說,他在失敗前,為了東山再起,將數以億計的金銀珠寶藏於錦江內,至今還是個謎。
  • 朱明王朝太「貪吃」被「撐死」
    晚明因東林黨爭和天災外患導致國力衰退,爆發農民起義。1644年李自成帥兵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殉國,明朝覆滅。明朝是繼漢唐之後的黃金時期。明代,無漢之外戚、唐之藩鎮、宋之歲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明朝開國元勳中,34個功臣名將被朱元璋殺掉了30個,只有湯和等寥寥幾人倖免於難;徐達發背癰[御賜]吃蒸鵝而死;劉伯溫由胡惟庸按聖意毒死;胡惟庸自己也以「擅權植黨」、「枉法誣賢」的罪名處死,遭受牽連者多達三萬餘人。胡死後,朱元璋趁機不設宰相一職,目的很明確,方便自己大權獨攬、獨斷專行。胡惟庸死了沒多久,又爆發了「藍玉案」,胡案是對文官下手,藍案是對武將動刀。
  • 張獻忠在四川到底幹了什麼?
    在這樣一個地方做皇帝,張獻忠似乎就有了高枕無憂之感。  建立了大西政囘權,自己又當了皇帝,這對於打打殺殺慣了的張獻忠來說,就感到異常的空虛與寂寞。這時候,他想到了佛教。一天,他到成都大慈寺去燒香,不料被高高的門檻絆了一下,差一點摔倒。他被人扶起來後,立即大怒,下令把寺裡的和尚全部殺了。於是,他的眾手下立即拔囘出刀劍,把全寺的和尚殺了個精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