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你的計劃,但是這個世界另有計劃。這是我非常喜歡的萬維鋼老師,他專欄裡的一句話。
它告訴我們仰望星空的同時,不要忘了腳踏實地,告訴我們追尋夢想的時候,真實世界不一定遂你心意。
不過,換個視角,這句話也可以反過來讀。
這個世界,它並不一定遂你的心意,但是我們依然擁有選擇的權利。
就像維克多在《活出生命的意義》說的一樣,就算身處納粹集中營裡,每一天都有可能被選中拉出去處決,卻依然有人把每一天活的精緻,活的高貴。
就算明知下一刻就要死去,你依然可以選擇用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死亡。
只要心態不一樣,我們的精神面貌就會完全不同,我們的自我評價也會不一樣,人生就會變得不一樣。
過去上千年來,自從文字的出現讓我們有了抽象思考的能力以後,痛苦也就出現了——為什麼明明烏託邦的世界是如此美好,而我們卻無法實現?
對於大部分普通人來說,從出生開始就得面對太多的苦難,超高的嬰兒死亡率,就算活下來也有很大一部分會失去母親,長大後饑荒、奴役、被壓迫,天災人禍等各種意外接踵而至,這讓大部分人活不到40歲。
於是人們面對這些苦難,內心很容易崩——為什麼總是如此?
這時候宗教出現了,宗教本質上一套給人們的生活提供意義的生產系統,讓人們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意義,不管是平凡的勞作,幸福的瞬間,還是那些無法逃避的苦難,宗教都賦予了意義。
這種意義,是人們對一件事情心態的變化。
比如苦難,宗教直接把苦難轉化成了考驗,讓人相信你所有在人世間經歷的苦難都不是苦難,而是神對你的考驗,只要通過考驗,你就可以獲得救贖。
在西方,你可以進入主的懷抱,重新進入無憂無慮的伊甸園,在東方,也有輪迴機制保證你下一輩子會過的更好。
這種心態其實非常的奇妙,一件事情是苦難還是考驗,會完全改變一個人的心態。
前者我們是無法預期的,因為苦難是毫無意義的失去,當然心痛,難受,想哭。
而後者是可以預期的交易,或者說一份契約,這時候苦難就有了意義,你熬過苦難是可以獲得更大的回報的,當我們知道自己的付出可以明確交換到什麼的時候,自然心態就變了。
宗教帶來的意義機制背後,也是一樣的原理,只是有些回報是虛無的念想,有些回報是真實存在自我存在感的回歸。
阿德勒的幸福理論裡,有一個概念叫做「貢獻感」。
當我們自己覺得自己對於一個組織有貢獻感的時候,我們就能感受到幸福,比如在學校這個組織裡,你覺得你是被需要的,有貢獻感的,你就會喜歡學校,會感到幸福。
家也一樣,兩個人的友誼也一樣,三四個人的小團隊也一樣,這種「被需要」背後,是一種自己是被這個世界需要的滿足感。
宗教賦予的意義感也是一樣,當你為一件事情找到了意義,這件事對神,對世人,對未來的你,對下一輩子的你有用的時候,你就會感受到滿足感,幸福感。
除了宗教,還有生活中的儀式感,所謂儀式感,就是為了讓此時此刻變得與眾不同。
這種與眾不同,是此時,此地,此人的獨一無二,而獨一無二的東西,加上被需要,被喜歡,就能創造獨特的意義。
生活中的每一個時刻,你都可以讓它變得與眾不同,讓它在此時此刻變得唯一,讓這個地方變得唯一,從而證明它獨屬於你,用一個個獨一無二瞬間來成就你人生的獨一無二。
除了儀式感,還有生活中任何讓你難受的,讓你難過的,讓你痛苦的事情,都可以換個心態來重新對待。
比如痛苦,人為什麼會痛苦?
如果你在舒適區,對於熟悉的東西肯定不會痛苦,只會習慣和無感,而對於完全陌生的東西,你會感到恐懼和逃避,你可能早已奔潰了。
而痛苦,就是處在兩者之間,不是無感,也不是恐懼到崩潰,而是在這兩者之間,這是不是很熟悉?
沒錯,這就是學習區呀,也就是說,所謂的痛苦,其實正是說明了你正在蛻變成更好的自己,等你自己能力上來了,掌握了這些未知,掌握了這個全新的挑戰,這時候你就感受到幸福和平靜。
因為你更加強大了。
當你給痛苦賦予意義,變成蛻變帶來的副產品時,你的心態是不是變了呢?
所以,你可以想像一下你最近比較煩躁的事情,它的背後,是否蘊含著某種挑戰呢?是不是需要你的某種蛻變呢?是否可以主動的去接受,並加快這種蛻變呢?